在我看來,它就是年度佳片之一,之前注意到這部作品,還是因為它在多倫多電影節前線時的口碑大爆。而就算是在如此高的期待之下,本片仍舊給我帶來了不小的驚喜——尤其是在這個偵探電影已然「過時」的時代,這部電影的創新與稀缺更是得以彰顯。
這部主打「推理、偵破」的劇情片,最大賣點當然是故事中的疑案,在非常典型的賣相和足夠紮實的劇本加持下,《利刃出鞘》十分有引人入勝的魔力:正如海報上所說的「誰都可能犯案,每個人都在說謊。」這部電影顯得並不燒腦。甚至導演基本上是在電影的前1/3就把案件的過程原原本本地呈現在觀眾面前,讓觀眾帶著上帝視角來欣賞全部的探案過程。然而上帝視角絲毫不會破壞這部電影的懸疑氣氛,致敬阿加莎又反阿加莎的劇情塑造了懸疑推理的全新風格。加上喜劇定位營造了一系列歡脫而又匠心獨具的梗,真的是不可多得的優秀推理影片。
電影以富豪推理小說家哈蘭之死作為引子。在自己85歲生日的第二天,他被發現在自家莊園離奇割喉自殺,遺留下億萬遺產。由「007」丹尼爾·克雷格飾演的大偵探布蘭科,被匿名人士僱傭調查此案,前來莊園。當他和家族的人們對談之後,發現事情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傲慢自負的大女兒(傑米·李·柯蒂斯飾)、出軌的窩囊女婿(唐·詹森飾)、料理推理小說版權的無用兒子(麥可·珊農飾)、做假帳騙錢的兒媳(託妮·科萊特飾)、時刻刷手機的「納粹」小孫子(傑登·馬泰爾飾)、「自由派白雪公主」孫女(凱薩琳·蘭福德飾)以及最令人意想不到的,由「美隊」克裡斯·埃文斯飾演的大外孫,一個渾身泛著油膩氣息的浪蕩兒。
沒錯,每個演員,都是低頭不見抬頭見的熟臉,這家子已經用「好萊塢豪華陣容」這種詞都形容不下了。除了他們外,還有一個人設詭異的自帶功能玩家,只要一說謊就會嘔吐的護工瑪塔(安娜·德·阿瑪斯飾)。她不僅是哈蘭的護工,也是他的知心朋友;但同時,作為非法移民者的女兒,她在表面上備受莊園中所有人的喜愛,實則被所有人在暗中鄙視。
如同步入阿加莎的「大偵探波洛」和「馬普爾小姐」的系列推理故事一般,一起豪宅殺人案,一個個心懷鬼胎的「寄生蟲」家人粉墨登場。他們每個人都有著不可告人的秘密,每個人都想得到遺產,每個人都有殺人的嫌疑。
而且影片中還有許多致敬夏洛克·福爾摩斯的元素:
1. 布蘭克探案時說"The game is afoot"(遊戲開始了),這是福爾摩斯的口頭禪之一。
2. 布蘭克稱瑪塔為「華生」,福爾摩斯的醫生搭檔。
3. 兩隻狗看到蘭森會吠叫,呼應《福爾摩斯回憶錄》中收錄的短篇《銀色馬》(Silver Blaze),故事中福爾摩斯根據狗的異常反應判斷出關鍵線索。
《利刃出鞘》中每個主要角色都可以代表社會上的某一類人,他們的活靈活現讓「臉譜化」在本片中能成為一個褒義詞。哈蘭的大女兒琳達——琳達是哈蘭子女中最成功的一個,她像父親一樣白手起家、事業有成,儼然「虎父無犬女」。可我們都知道,琳達的女強人形象都是強裝出來的,創業資金是老爹給的,時刻總想證明自己,恰恰說明她的壓力有多大——她是最色厲內荏的那個人。琳達的丈夫理察——理察看似風度翩翩,是哈蘭的好女婿,但實質上入贅斯隆比家族的他,心理壓力一點都不比琳達小,或者說要比妻子更大,於是他才「不堪重負」出軌,而相比出軌實情曝光,他更害怕因此被踢出家族,嚼舌根、採取迂迴策略等等,無不體現出理察的焦慮和惶恐——他是最惴惴不安的那個人。
哈蘭的小兒子沃爾特——相比其他裝模作樣的同輩,沃爾特顯然實誠多了,「我就是吃老爹、靠老爹過活的」,平日負責打理出版公司,整天想著怎樣用父親的作品賺更多錢,若失去哈蘭庇護,沃爾特會顯得毫無價值,所以當父親把他踢出公司時,他瞬間如喪考妣、一蹶不振——他是最懦弱無能的那個人。
哈蘭過世兒子的妻子喬妮——網紅帶貨小達人,聖母無敵白蓮花,喬妮看似蠢萌,其實最能裝腔作勢,在失去與斯隆比家族最大紐帶後,她依然能與一家人保持密切聯絡本身就能說明問題,比如生日宴上不顧琳達的厭惡非要拉著她跳舞,比如哈蘭掐斷她「偷錢」行為後上樓問安,比如瑪塔得到繼承權後主動關切……喬妮精心維護著她的人設,因為這就是她攫取各種利益的本錢——她是最趨炎附勢的那個人。
沃爾特的兒子雅各布。人稱「小納粹」,整天捧著手機上網吸納各種叛逆、極端思維,家裡人沒誰喜歡他,對此他也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反正網絡上什麼都有,現實世界別幹擾我就行」有趣的是,雅各布唯二兩次與家人們有效交流,分別是關於爺爺遺囑的耳語和Google如何剝奪瑪塔的繼承權——他是最冷漠現實的一個人。太奶奶——影片中頗為特殊的一個存在。
她是85歲哈蘭的母親,沒人知道她多大了,也沒有誰真的願意花心思和她交流,因為太奶奶已經老到幾乎無法與別人談話,以至於蘭森和瑪塔都沒把她當成「有威脅」的目擊證人,但她恰恰是偵探布蘭克找出真相的突破口——她象徵著上個時代的古老視角,更象徵著社會上無數被冷落、被忽視、被遺忘的聲音。
喬妮的女兒梅格——她是最接近我們的普通人。靠著外公資助的學費,讀了個在大家眼裡沒啥用的專業,有些天真、有些善良、有些拘謹,關鍵她是除哈蘭之外,斯隆比家族中對護工瑪塔最好的人。
蘭森——斯隆比家族中地位最超然的一個,他不用工作,整天遊手好閒、花天酒地,因為哈蘭最寵溺這個大孫子,因為「蘭森和年輕時的我簡直一模一樣,聰明又愚蠢」。這個寶貝大孫子也確實「不負所望」,做出了其他人都不敢幹也幹不到的事。有這般頭腦、膽色和心智,離巢後完全可以像爺爺那樣闖出一番大事業——區別是,哈蘭當年在無路可退的情況下只能白手起家、放手一搏,而好吃懶做慣了的蘭森,在十字路口走向了邪路。
哈蘭生日宴會上大伙兒對於移民的討論,正是他們「居高臨下」態度的一個縮影:無論支不支持來美國的外來移民,怎樣支持這些外來移民,斯隆比家族們都有一個默認的前提共識,即「權力在我們的手上」。瑪塔很勤勞很專業,給了老頭子足夠的照料,我們認可你(這也是你該做的),甚至我們還能酌情接納你作為「家人」——可如果你在老頭子一時糊塗下鵲佔鳩巢,翻身做了主人,那就亂了綱常、壞了本分。設身處地來說,斯隆比一家人的想法並沒錯,子孫後代繼承長輩財產不是天經地義的麼?偏偏手握大權的哈蘭是個「離經叛道」的人,他最看重的不是血緣,而是勤懇、真誠的品質。
《利刃出鞘》中翻天覆地的刀刃,正是瑪塔和布蘭克。瑪塔與斯隆比家族完全生活在兩個世界裡,連撒謊都不會的她在別人眼裡簡直就是一隻人畜無害的小綿羊,毫無威脅性……她像一碗清水,無論如何都切不開更捅不破這個家族的城牆,但唯獨衝刷了核心人物哈蘭的內心,以致這堵高牆開始從內部瀕臨崩潰。瑪塔更像是一把看著不起眼的軟刀子,悄無聲息地滲進了牆縫裡——但這還不足以讓牆倒塌。布蘭克則是那個來把刀磨鋒利、並刺出致命一擊的天降神兵,兩人合作之下才是真正的「利刃出鞘」,他們撕破了虛偽的面具,斬斷斷了寄生的管道,還切開了一個也許並不那麼美好的蛋糕。
即便不談《利刃出鞘》的推理劇情,光是「人性雜燴大熔爐」就已相當出色(應該說前者是為後者服務的),豐富的細節和精準的表演讓這些角色惟妙惟肖地站在了觀眾面前,人物站住了,故事自然就先站住了一半。
而且最有趣的是,一個將現實醜惡放大的題材,一個散發著扭曲意味的迷題糖罐。卻有一個相對來說最質樸的,最幼兒故事式的結局。給人一場點到為止的愉悅的觀影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