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上映的《利刃出鞘》目前豆瓣評分8.3分,不考慮19年在國內上映的《調音師》的話(《調音師》2018年就在印度上映了),《利刃出鞘》可以說是今年最好的一部懸疑片了。
這部評價超過93%的懸疑片的《利刃出鞘》究竟好在哪?看完這部電影的觀眾又在哪些劇情上有爭議?下面本文就將帶您一一探究。(劇透前會有提醒,請放心閱讀)
一、影片亮點
《利刃出鞘》有五大亮點。
電影看似給觀眾提供了超過電影中偵探獲得的信息量,實則是為了誤導上帝視角的觀眾,影片存在多處反轉(為防劇透,這裡就不展開講了。)
2. 開放式的開頭
電影的結局是明確的,但哈蘭死亡事件的源頭卻是開放式的。關於哈蘭自殺的原因,觀眾已經形成了至少三種解讀。
《利刃出鞘》真真正正地讓我們體會了一把什麼叫「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3. 最佳群戲
《利刃出鞘》已經獲得了第91屆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最佳群戲,影片中有多場老戲骨在同一場景中互相飆戲,演出了每個角色心思各異,讓觀眾直呼過癮。
4. 引發觀眾的思考
《利刃出鞘》通過展現斯隆比家族圍繞遺產爭奪展開的博弈,通過不同角色的行為,進一步引發觀眾對於真相、對於金錢和對於人性的思考。
5. 背後的政治隱喻
《利刃出鞘》使很多觀眾大開腦洞,看到了關於川普的移民政策或資本主義社會階級矛盾的政治隱喻,讓人感覺細思恐極。
二、角色介紹
因此,本文就先從梳理人物關係開始,以方便讀者辨識。
1. 大家長哈蘭
2. 哈蘭的女兒
3. 哈蘭的女婿
4. 哈蘭的外孫
5. 哈蘭的大兒媳
6. 哈蘭的孫女
7. 哈蘭的小兒子
8. 哈蘭的孫子
9. 哈蘭的小保姆
瑪爾塔有個特點是如果她說謊話的話,就會嘔吐。
10. 大偵探布蘭科
11. 沒什麼用的警探
三、三種解讀
對於《利刃出鞘》的劇情,看過電影的觀眾對於電影的結局都是沒什麼爭議的:外孫調換了藥並拿走了解藥,瑪爾塔沒有打錯藥,哈蘭是自殺,外孫為繼續栽贓嫁禍瑪爾塔殺死了管家,並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而《利刃出鞘》不同於很多電影的地方在於,它不是開放式的結局,而是開放式的源頭。
圍繞著「哈蘭是否知道瑪爾塔沒有打錯藥?」以及「如果知道,哈蘭又是何時知道的?」的問題,觀眾對於《利刃出鞘》的故事源頭,已經有了三種不同的理解。
1. 哈蘭不知道瑪爾塔沒有打錯藥
這種理解全部基於電影所提供的信息,而沒有進行更多的解讀。按照「哈蘭不知道瑪爾塔沒有打錯藥」的設定,《利刃出鞘》的故事大概是這樣的:
(1)哈蘭生日一周前,他決定修改遺囑,原因是他已經決定不再資助自己的孩子了。他想要讓後代們獨立,而不是做一輩子寄生蟲。
之所以在生日一周前這個時間點修改遺囑,只是因為他準備在生日會上家裡人齊的時候與孩子們一一攤牌。在準備的過程中,他也反思了自己的一生;後悔自己在子女教育上的問題,想要彌補自己這一生最大的錯誤,然後就雷厲風行地修改了遺囑。
試想,修改遺囑這件事,在自己已經想明白了,下定決心之後,還需要特意挑選日子嗎?擇日不如撞日,沒準兒哪天老天爺就把自己帶走了,到時候如果自己糊塗了,修改遺囑也不能生效了。
(2)生日會當天,哈蘭與自己的幾個孩子及外孫發生了矛盾。
原因是斯隆比家族的後代幾乎都是寄生蟲,沒有自己獨立的事業,要靠哈蘭的資本生活。(雖然女兒已經有了自己的事業,但她開始也是依靠哈蘭的100萬美元投資起步的,而她的丈夫是個不折不扣的寄生蟲,還出軌。)因此哈蘭決定中斷自己的投資,讓孩子們自立。
之所以選擇在生日會上集中說,則是因為事關這種重大改變的決定,當然要同時、集中並且當面告知,人最全的生日會是最佳時間點,並且有從85歲生日開始改變的儀式感。如果分幾天、有先後的通知各個孩子,反而不好,引發不必要的猜疑。
而生日會當天,在與外孫的矛盾中,哈蘭之所以對外孫說遺產一分錢也不會給他,只是因為外孫是他的後代中最氣人的,其他孩子不會這樣當面頂撞他。而哈蘭說外孫棋藝不如瑪爾塔,也只是因為兩個孩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外孫是不務正業、揮霍無度、還特彆氣人的寄生蟲,瑪爾塔則是勤勞忠誠、還很貼心的善良女孩,兩相對比,哈蘭覺得自己的孫子真是不爭氣,要教育他,就像家長經常說的「別人家的孩子…」
(3)和哈蘭大吵了一架,得知哈蘭的遺產留給了瑪爾塔的外孫摔門而出,之後又暗中折返,將哈蘭的藥和嗎啡對調了,想要殺死老爺子,並嫁禍給瑪爾塔。
外孫這樣做是想利用「slayer rule:如果繼承人殺害了被繼承人,則不能繼承其遺產」,剝奪瑪爾塔繼承哈蘭遺產的權利。
無法改變哈蘭意志的外孫,想到並實施了這一歹毒的方法,使自己(家族)能夠獲得哈蘭的遺產。
(4)生日會結束的晚上,哈蘭拉著瑪爾塔下圍棋。像往常一樣,哈蘭下不過瑪爾塔;
然後像往常一樣,哈蘭耍起了無賴,或者可以說是老頑童在自己唯一親近的人面前的撒嬌,他掀翻了棋盤,這樣就不會輸了。
掀翻棋盤的同時,哈蘭的兩瓶藥也掉在了地上(治療藥和嗎啡)。
(5)因為時候已經不早了,瑪爾塔著急給哈蘭輸藥,所以沒有看瓶子上的標籤,而是憑藉直覺選擇了裝在「嗎啡瓶」中的治療藥。
兩種液體雖然都是無色透明的,但是粘度不同,瑪爾塔能夠憑直覺區分它們。無他,唯眼熟爾。
注射完治療藥之後,瑪爾塔想要再給哈蘭打一點嗎啡的時候,才發覺自己剛才輸的藥是「嗎啡瓶」中的液體。她不知道藥已經被外孫調換過了,所以她以為自己給哈蘭輸入了100mg的嗎啡(10分鐘致死),並將這一「事故」告訴了哈蘭。
(6)得知自己被輸入了過量嗎啡的哈蘭,並沒有驚慌,而是表現出了一個成功人士的鎮定。同時,他也不想引起瑪爾塔的自責,他覺得瑪爾塔輸錯藥是因為「自己打翻了棋盤,弄亂了兩瓶藥」導致的。因此,他鎮定地等著瑪爾塔10分鐘之內找到解藥並給他注射。
在等待瑪爾塔找解藥的同時,哈蘭發揮了他的職業素養。他意識到這是一個很好的謀殺方式,詢問瑪爾塔詳情,並將這一知識記在了自己的筆記本上,供以後寫作的時候參考。
哈蘭在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也怔了一下,但他並沒有想解藥不見的原因,可能僅僅是瑪爾塔的一個失誤吧,他現在沒時間想這些。因為隨後他很快意識到自己已經必死無疑了,並且自己的生命只剩下最後不到10分鐘的時間了。
他隨即意識到自己心中最在乎的事,就是他為了不給自己的後代們留下遺產,而修改遺囑讓瑪爾塔繼承自己的全部遺產。如果此時他死於瑪爾塔注射的嗎啡,瑪爾塔就將失去繼承他遺產的資格,他的遺產將重新由自己的後代繼承,這樣他自己的計劃就落空了。
這是他這一生最後的、未了的心願,無論如何他都要實現,哪怕要他自殺,血濺五步。
在短暫的思考之後,哈蘭阻止了瑪爾塔報警。
(8)哈蘭為使瑪爾塔擺脫謀殺他的嫌疑,此生最後一次發揮了自己的職業能力,為瑪爾塔設計了兩重保險。
一是讓自己死於自殺;
二是利用自家別墅的獨特結構,為瑪爾塔設計不在場證明。
後面實際發生的事也證明,警察在辦案的時候並沒有發現哈蘭所在的閣樓的樓道盡頭,被一幅畫掩蓋的暗窗;而是把別墅中會發響的樓梯定為了唯一可以通往閣樓的通道。
再結合哈蘭自殺時地面上留下的完整血跡,警察將哈蘭定為自殺,死亡時間在瑪爾塔離開別墅之後。這樣瑪爾塔就有了不在場證明,排除了謀殺的嫌疑。
關於所謂的血檢的BUG,可能有以下幾點原因:
a. 哈蘭認為自殺的案子就不需要血檢了,因此他沒有考慮到血檢;
b. 哈蘭認為即使血檢出了嗎啡,自己已經為瑪爾塔設計出了不在場證明,警察未必能找到證據證明嗎啡就是瑪爾塔注射的;
c. 哈蘭認為,就算警察證明了嗎啡是瑪爾塔注射的,但是自己致死的原因是自己自殺時頸部的刀傷,也能使瑪爾塔脫罪;
d. 如果這樣都不能使瑪爾塔脫罪,或者說瑪爾塔還是因此失去了繼承遺產的資格,那哈蘭也沒辦法了。血檢,誰能有辦法啊?他生命中最後幾分鐘能做的也只有這麼多了,人事已盡,剩下只能聽天由命了。
e. 哈蘭自殺前自己也和瑪爾塔說了,這麼短的時間內,他告訴她的設計可能會有遺漏的地方,他相信這些遺漏的地方瑪爾塔都能夠做到隨機應變。
(9)哈蘭為了逼迫小護士按照他說的做,也為了能夠趕在「嗎啡藥力發作使其死亡」之前自殺,向瑪爾塔囑咐了最後一句話之後,就決絕的抹脖子自殺了。
在二刷的時候特意算了一下時間,從瑪爾塔給哈蘭輸藥之後到哈蘭自殺,鏡頭加起來的時間大概不到7分鐘。
因此,可能是由於不同的人體質不一樣,導致在6分多鐘的時候注射嗎啡之後的身體反應還未在哈蘭身上出現;也可能是由於哈蘭的注意力一直放在了為瑪爾塔設計脫罪的計劃上,而沒有意識到自己身體上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又或者是哈蘭並不知道注射嗎啡之後,在死亡之前,身體應該有反應。
總之,由於各種原因,哈蘭沒有意識到自己身體沒有反應、藥並沒有注射錯;而且他也不敢去這樣想,因為如果他沒有趕在10分鐘之前自殺,萬一自己真的因為嗎啡藥力發作而死,他的計劃就全部破產了;而且看瑪爾塔慌亂緊張的樣子,他相信瑪爾塔,相信她真的是輸錯了藥。
由於割頸部動脈的血壓高,所以血會噴得比較遠,剛好有一滴血濺到了瑪爾塔的鞋子上。
(10)瑪爾塔按照哈蘭的設計,完成了自己的不在場證明。
在從窗外爬下來的時候,頭昏眼花的老太太(哈蘭的母親)錯把瑪爾塔當成了自己的曾外孫,並問他怎麼又回來了。
(11)後半夜,外孫想要沿著之前換藥的路線(也是瑪爾塔製造不在場證明的路線)折返,取走藥包,消除自己換藥的證據。
然而家裡的狗和他的關係並不好,見到他就一直亂吠,他只得作罷。
(12)女管家在第二天早上,給哈蘭送早餐的時候,第一個發現了哈蘭自殺。
警察到來之後,將哈蘭定為了割頸自殺。
得知警察並沒有發現哈蘭死於嗎啡過量,而是定為自殺之後,外孫寄重金請大偵探布蘭科前來調查,希望布蘭科能查出瑪爾塔給哈蘭注射了過量的嗎啡。
(13)哈蘭葬禮的時候,外孫趁著家裡「沒人」,偷偷返回家中拿哈蘭的醫藥包,未曾想到這一幕剛好被女管家看到了。
女管家猜測外孫有鬼,所以通過在血液中心上班的妹妹,要了一份哈蘭屍體的血檢報告,但她並不能看懂血檢報告的內容。於是她把血檢報告寄給了外孫,寫到:「我知道是你做的」,並約他見面。如果外孫應約了,就說明外孫真的是有問題。
為了自己的安全起見,管家把血檢報告的備份藏在了鐘的下面,這是她經常藏大麻的地方。
(14)在哈蘭去世一周的悼念活動上,布蘭科偵探正式上線,他跟隨警探一起來到斯隆比家族的別墅查案,警察再次對斯隆比家族的成員挨個問話,布蘭科旁聽。
通過推理斯隆比家族成員的口供之中相互矛盾的地方,布蘭科確認了除了瑪爾塔,所有人都在說謊。
他推測出所有人都有作案動機,每個人都有嫌疑。
接下來他要做的事,就是找到哈蘭不是自殺的證據。
(15)布蘭科調查的第二天,他帶著瑪爾塔一起尋找證據。
之所以選擇瑪爾塔陪同,是因為她是斯隆比家族中唯一一個有不在場證明的,而且她是唯一一個不會說謊的人。
由於是警方的要求,瑪爾塔自然不能拒絕,只得陪同。
為了完成哈蘭交代的任務,瑪爾塔發揮了她隨機應變的能力,在查案的過程中,一路上假裝無辜銷毀了很多自己折返的證據。
但布蘭科最後還是查出了哈蘭閣樓樓道的暗窗,並發現了在哈蘭死亡那天的雨夜,有人曾通過這個暗窗來到哈蘭房間的證據。
至此,布蘭科已經發覺哈蘭的案件不只是簡單的自殺案件,這背後一定另有隱情。於是他繼續調查。
(16)布蘭科帶著瑪爾塔來到了斯隆比家族宣讀哈蘭遺囑的現場,想進一步詢問斯隆比家族的成員,並找尋證據。
在宣讀遺囑前,斯隆比家族成員因為外孫沒有參加葬禮而吵了一架,外孫挨個問候幾位長輩「吃屎」。
隨後,律師宣讀哈蘭在死前一周修改的遺囑,所有遺產都歸瑪爾塔繼承。
此時除了外孫反常地鎮靜,並笑了之外;斯隆比家族的其他人都陷入了瘋狂,對瑪爾塔凶相畢露,利刃出鞘。
外孫此時「英雄救美」,帶瑪爾塔逃離了混亂。
(17)外孫帶瑪爾塔去吃東西。
他先是向瑪爾塔表達了同情和關心,表示自己和他的立場一致,也很討厭這些家人。
然後他說希望瑪爾塔能說出真相,因為他知道三件事:「
a. 哈蘭不會自殺;
b. 瑪爾塔說謊話就會吐;
c. 此時瑪爾塔吃了很多東西。」
在這樣的設計之下,瑪爾塔只能說實話。並且瑪爾塔現在相當無助,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辦,偵探布蘭科正在一步步追查真相,所以瑪爾塔此刻選擇了相信外孫表達的「善意」。
(18)聽到瑪爾塔說出實情的外孫,意識到哈蘭並沒有被瑪爾塔注射過量的嗎啡,哈蘭只是死於自殺。
外孫決定將計就計,他鼓勵瑪爾塔說:「你已經走到這了,還差最後一步就贏了。」並且他說他會幫助她脫罪,他只想要分一部分錢。
(19)外孫將管家寄給他的血檢報告撕下了內容,只留了一個開頭,並轉寄給了瑪爾塔。
並在夜裡把血液中心全部燒掉了。因為此時他已經聽到瑪爾塔自己招供了,那他只要把能夠證明瑪爾塔清白的血檢記錄全部毀掉,就可以向警方舉報瑪爾塔,坐實她打錯嗎啡致哈蘭自殺的罪責了。
(20)女管家和外孫見面。
見到外孫赴約的女管家,說出的第一句話就是:「果然是你……」但她還沒來得及告訴外孫她還有備份的證據,就被外孫弄暈了,並被注射了嗎啡,劑量控制在瀕死但不致立刻死亡的狀態。
外孫把瑪爾塔的醫藥包留在了女管家身旁,打算栽贓嫁禍給瑪爾塔。
(21)與此同時,偵探布蘭科還在查案,他非常耐心的和目擊證人老太太談話。
最終老奶奶告訴偵探,她看到了外孫從牆上爬下來。
(22)瑪爾塔收到了血檢報告,並且上面寫著「我知道是你做的」,就非常驚慌,她怕自己「失手殺了哈蘭」的事被別人發現,這樣就會連累偷渡來美國的家人。
她打電話給外孫,外孫帶她去血液中心「查找證據」,結果發現血液中心已經被燒成了一片廢墟。外孫提醒瑪爾塔看消息,這條消息是外孫之前匿名發給瑪爾塔的,裡面寫我知道是你做的,要求瑪爾塔上午10點到女管家遇害的那個房子見面,這樣就可以把女管家遇害嫁禍給瑪爾塔。
(23)隨後二人的行蹤被已先一步趕到現場的警察和偵探發現了。
這之後上演了一出有些滑稽的追逐戲,瑪爾塔開車逃跑,警車在後面追。
(24)暫時躲過警車的瑪爾塔在一個巷子停了下來,外孫安慰她說不要怕,無論對方提出什麼要求,她只管答應,只要能拿回血檢報告就行。
這時偵探突然敲打了他們的車,然後瑪爾塔驚訝地發現警察追的並不是自己,而是為了逮捕外孫。
(25)瑪爾塔載著偵探回警局,快到10點的時候,她假裝有事,將車停在了路邊,獨自到約定地點赴約。(下面這段挺嚇人的)
赴約的瑪爾塔發現了奄奄一息的女管家,女管家最後說了一句:「hugh did it」(hugh是女管家對外孫的稱呼)。
但由於女管家的發音不清,以及瑪爾塔的心虛、慌亂、緊張,她聽成了「you did it」(你做的)。因此,在她看來,女管家知道了自己給哈蘭注射了「嗎啡」,並且她手上還有證據。
面對瀕死的女管家,猶豫片刻之後,人命關天,瑪爾塔不再顧忌自己可能因殺人獲罪,而是選擇對女管家採取急救措施,同時撥打了急救電話。
(26)在路邊車中等著瑪爾塔的偵探,此時心情非常不錯,一邊聽歌一邊放聲高歌。他此刻可能覺得,自己即將再一次偵破一起大案了,只要帶著瑪爾塔回警察局再和外孫問話就能找到真相了。
急救車趕到,偵探和瑪爾塔陪同女管家來到了醫院。
瑪爾塔內心感到不安,向偵探坦白了所有情況,同時偵探告訴她,外孫也已經把瑪爾塔的話都告訴警方了,他並沒有替她承擔罪責。
(27)瑪爾塔和偵探回到了斯隆比家族的別墅,她準備向斯隆比家族的成員坦白一切,放棄繼承遺產。
在宣布這一切之前,瑪爾塔想到了女管家藏大麻的鐘,並在這裡找到了血檢報告的副本,交給了偵探。
瑪爾塔調侃布蘭科並不是一個稱職的偵探,布蘭科則同樣調侃她也不是一個稱職的殺人犯。
(28)正當瑪爾塔在斯隆比家族的眾人面前,要說出她所認為的真相的時候,偵探突然發現血檢報告中根本沒有嗎啡,也就是說瑪爾塔是無罪的。偵探由此想通了一切。
偵探阻止了瑪爾塔,把她帶到大廳,並和外孫對質,描述了他所犯下的罪行及手法。
外孫並不肯屈服,他說你們沒有證據。
(29)這時醫院那邊來了電話,告訴瑪爾塔女管家經搶救無效,死亡了。
但瑪爾塔卻對外孫說女管家醒過來了,可以作證指出他的罪行。
外孫此時依然抱有幻想,而且很囂張,說就算女管家能作證,也不能給他定重罪,無論是哈蘭的案子,還是女管家的事,都只能定他為殺人未遂而已。
聽到外孫說完這樣的話,瑪爾塔吐了他一臉。因為女管家已經死了,瑪爾塔故意說了謊,而剛才外孫說的話就是他謀殺了女管家的證據。警察也表示,剛才這段話錄了音。
外孫發現自己被瑪爾塔這麼一個女傭設計了,不知是由於屈辱、不甘還是憤怒,亦或是幾者的結合,外孫拔刀刺向瑪爾塔。結果發現手中的刀只是一把伸縮的刀,無法殺人。
(30)案子真相大白,哈蘭死於自殺,瑪爾塔合法繼承遺產,失去房產的斯隆比家族成員在別墅外與陽臺上的瑪爾塔對望……
2. 哈蘭知道瑪爾塔沒有打錯藥,並且是在瑪爾塔發現解藥不見的時候知道的。
這種理解則是基於哈蘭心思縝密,能夠推斷出解藥不見並非偶然,而是有人故意為之,並由此推出這是唯一知道遺產歸瑪爾塔所有的外孫幹的。
因此,哈蘭推理出兩次對調的情況下,自己相當於沒有被打錯藥。但他還是決絕的選擇了自殺,是想用自己的死亡來完成自己最後的心願,並藉此教育自己的外孫。
按照「哈蘭在瑪爾塔發現解藥不見的時候知道自己沒有被打錯藥」的設定,《利刃出鞘》的故事大概是這樣的:
(1)—(6)與第1種劇情解讀相同。
(7)瑪爾塔絕望地告訴哈蘭,解藥不見了。
哈蘭在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也怔了一下,隨即他意識到解藥應當是外孫偷走的,並且調換了藥物,目的就是要害死他並嫁禍給瑪爾塔;後面哈蘭的身體沒有藥物反應,也使他更加確認了這個想法。
明白了幕後一切的哈蘭,決定自殺,原因是:
a. 為了讓瑪爾塔就此繼承他的遺產,讓自己的後代能夠立刻獨立;
b. 用自己的自殺完成對外孫的教育。如果自己死於自殺,外孫的計劃就會破產,那麼他一定不會善罷甘休,而是會想辦法讓警方繼續調查。而最終,警方會查出血檢中沒有嗎啡,瑪爾塔並沒有責任,真正想要害自己的人是外孫,重病還需猛藥醫,哈蘭希望通過外孫「謀殺未遂」這個事來用自己的生命教育外孫。
c. 活了85歲了,榮譽、錢財、地位自己都已經獲得了,他此生現在唯一的遺憾就是在子女教育上的問題,他唯一想做的事就是讓子女能夠獨立;但他也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多麼的頑劣,現在再怎樣教育都是不管用的,唯有切斷向他們提供營養的「臍帶」,並且用自殺這樣決絕的方式,才能夠震撼他們,教育他們。
哈蘭繼續演戲,假裝自己並不知道自己沒有被注射錯藥物。
使瑪爾塔誤認為是她注射錯了藥物導致了自己的死亡,利用瑪爾塔的善良對抗外孫的陰謀,並藉此引出事件的真相,達到教育外孫的目的。
在短暫的思考之後,哈蘭阻止了瑪爾塔報警。
(8)哈蘭為了引出幕後的外孫,要讓瑪爾塔誤認為是她害死了他,這樣才能演的真。並且哈蘭此生最後一次發揮了自己的職業特長,為瑪爾塔設計了兩重保險洗脫嫌疑。
一是讓自己死於自殺;
二是利用自家別墅的獨特結構,為瑪爾塔設計不在場證明。
由瑪爾塔的無罪,引誘外孫上鉤;而最終,瑪爾塔由於不能說謊的漏洞,會被警方查出破綻,說出自己「注射了錯的藥物」;但血檢又能夠證明瑪爾塔沒有注射錯藥物,由此警方可以查出有人調換了藥物,然後查出外孫的「殺人未遂」。
只是哈蘭沒有預料到女管家會查到外孫謀害自己,以及後面外孫會殺害女管家,惹上了真正的人命官司。
(9)哈蘭為了逼迫瑪爾塔按照他說的做,避免自己沒有被注射錯藥物的事情被瑪爾塔發現,必須搶在注射後的10分鐘之內自殺。
在哈蘭自殺時,由於割頸部動脈的血壓高,所以血會噴得比較遠,剛好有一滴血濺到了瑪爾塔的鞋子上。
(10)—(30)與第1種劇情解讀相同。
3. 哈蘭知道瑪爾塔沒有打錯藥,並且發生的這一切都在他的謀劃之中。
(1)哈蘭生日一周前,他決定以死為諫,教育子女,補上自己人生中缺失的那一頁,補上子女教育缺的那一課,並設計了一出在生日當天自殺的大戲。
他提前修改了遺囑,把遺產都給瑪爾塔,藉此讓後代們獨立。
(2)在生日會當天,哈蘭故意與自己的幾個孩子及外孫發生了矛盾。
這次集中發生矛盾,是他臨死前對孩子們最後的教育;這之後,他將不留遺憾的自殺。
在哈蘭的計劃中,外孫是最特別的,因為他是最需要教育的,他也是最有可能成為兇手的人。
哈蘭利用了這一點,並故意與外孫發生爭吵,故意將遺產歸瑪爾塔的消息透露給外孫,以此引誘外孫按照他設計的方法來調換他的藥物。
(3)和哈蘭大吵了一架,得知哈蘭的遺產留給了瑪爾塔的外孫摔門而出,之後又暗中折返,將哈蘭的藥和嗎啡對調了,想要殺死老爺子,並嫁禍給瑪爾塔。
(4)生日會結束的晚上,哈蘭拉著瑪爾塔下圍棋。像往常一樣,哈蘭下不過瑪爾塔。
然後像往常一樣,哈蘭耍起了無賴,只是他此次掀翻棋盤的行為是故意的,目的就是讓兩瓶藥掉在地上,讓瑪爾塔在慌亂中不能通過看標籤、而是憑直覺選擇正確的藥物。
使瑪爾塔擺脫殺人的嫌疑。
(5)因為時候已經不早了,瑪爾塔著急給哈蘭輸藥,所以沒有看瓶子上的標籤,而是憑藉直覺選擇了裝在「嗎啡瓶」中的治療藥。
兩種液體雖然都是無色透明的,但是粘度不同,瑪爾塔能夠憑直覺區分它們。無他,唯眼熟爾。
注射完治療藥之後,瑪爾塔想要再給哈蘭打一點嗎啡的時候,才發覺自己剛才輸的藥是「嗎啡瓶」中的。不知道藥已經被外孫調換的瑪爾塔,以為自己給哈蘭輸入了100mg的嗎啡(10分鐘致死),並將這一「事故」告訴了哈蘭。
(6)一切按照哈蘭的計劃進行著,因此哈蘭不會驚慌,而是表現得很鎮定,他從容地等待著瑪爾塔尋找那瓶註定找不到的解藥。
在等待瑪爾塔找解藥的同時,哈蘭繼續表演,假裝自己並不知道這樣的殺人方法,詢問著瑪爾塔,並在本子上記錄。
(7)瑪爾塔絕望地告訴哈蘭,解藥不見了。
哈蘭在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假裝怔了一下,假裝自己並不知道實情。
並在故意等待片刻之後,哈蘭阻止了瑪爾塔報警。
(8)—(9)與第2種劇情解讀相同。
(10)—(30)與第1種劇情解讀相同。
以上三種不同的劇情解讀,也會給我們帶來不同的收穫。
第一種劇情解讀,哈蘭死於一個誤會,告訴我們人在任何時候都不應該放棄希望,只要堅持不放棄,生活就可能在我們想不到的地方給我們希望;
第二種劇情解讀,哈蘭是由於外孫的謀害,臨時決定自殺。告訴我們害人之心不可有,你如何設計陷害別人,別人也會同樣設計線害你,甚至親人之間也會這樣;
第三種劇情解讀,哈蘭是整個事件的設計者和引導者,他策劃了在自己85歲生日那天的自殺。這給我們展現的是一個城府很深、心思縝密,卻又為了家族後代甘願自我犧牲的老者,可謂用心良苦。
UP主個人傾向於第一種解讀,因為電影表現了哈蘭下棋下不過瑪爾塔,哈蘭下棋時是想要贏,而善良的瑪爾塔沒有那麼強的功利心、勝負欲,她只是想把棋子擺的漂亮,使自己的人生能活的美。最終,哈蘭的設計、外孫的算計都輸給了瑪爾塔善良的本性,這樣的理解可能更符合電影想傳達的主題。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的一部電影,由於每個人的經歷不同,對生活的理解不同,看到的也會不一樣。
就好比同樣一朵玫瑰花,在有錢人眼中就是烘託浪漫氣氛的道具;在沒錢的人眼裡就是華而不實的奢侈品;而在對玫瑰花過敏的人看來,則是唯恐躲之不及的過敏源。
同樣的道理,對於一部電影,我們不應該要求其他人與自己的看法一致,
理解其他人與自己看法不同的背後的原因可能會更有意義。
那麼,你認為《利刃出鞘》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呢?
是一場意外,臨時布局,還是精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