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黑澤明,會如何處理最推崇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名作?

2020-11-18 澎湃新聞

文學報 

2008年,作家野上照代創作的自傳體小說被導演山田洋次改編成電影《母親》上映,電影中小女兒的原型正是野上照代自己。

野上照代

野上照代今年93歲了。

作為導演黑澤明的「御用」場記、製片公司經理、一生的親密友人,她的人生,見證了巨匠輩出的日本電影黃金時代的興衰,親歷了半個多世紀日本文壇和影壇的變遷。黑澤明的好萊塢滑鐵盧,她知道;黑澤明與小國英雄和三船敏郎的漸行漸遠,她旁觀。她一生觀看、遊歷了太多寶貴「風景」,而那些風景,正是昭和時代的文藝萬象。

在八十歲「已經走到人生的出口,要伸手去轉開門把手的時候」,她留下了一本小書《蜥蜴的尾巴》,用獨特的野上風格,寫下一個時代的輝煌與老去。

今天夜讀,隨著野上照代的回憶,進入黑澤明《羅生門》《蜘蛛巢城》等改編文學名作電影的拍攝現場。黑澤明是一位極為喜愛改編文學的導演,這兩部電影分別改編自芥川龍之介《竹林中》以及莎士比亞《麥克白》,而很少人知道,他還改編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可惜電影母盤佚失,成為電影史一大遺憾。

回想起當年吃過的苦頭,黑澤先生曾經表示:自己最敬愛的作家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但要改編他的作品實在是過於巨大的工程。

《羅生門》是您單獨工作的第一部作品嗎?

野上

不,昭和二十五年(1950)6月10日上映的野淵昶導演的《復活》(託爾斯泰原著)才是我單獨工作之後的首部作品。很快地,7月就是第二部,冬島泰三導演的《千兩肌》。這是由長谷川一夫、大河內傳次郎主演的。

所以《羅生門》算是我的場記生涯起跑後的第三部電影,對新人來說,也太艱巨了。也許,遠離東寶糾紛,第一次來到大映京都的黑澤先生並不知道這事。歸根究底,我猜啦,他根本不會把場記這樣的小角色當作一回事。多年之後,黑澤先生甚至說當年的我「好像女學生一樣」——就是沒把我放在眼裡的意思啦。其實我當時已經二十三歲了。

《羅生門》浮世繪海報(Yohey Horishita)、CC版封面

那時製片廠的巴士還使用煤炭車呢,難以置信吧。《羅生門》雖說是在製片廠內做了大大的門,卻沒有在棚內搭景,全都是外景。奈良深山的外景地有水蛭出沒,每天早上離開旅館時,腳踝都要抹鹽。蚊子也很驚人,製片部同仁背後扛著專用的殺蟲劑,「咻咻咻」地到處噴灑。總之,大家都是滿身臭汗。那時沒有什麼替換襯衫,只能穿著同一件汗臭味衣服。

《羅生門》拍攝現場的氣氛如何?

野上

那時黑澤先生四十歲。曾聽他說:「我也是四十歲的男人了。」可是,四十歲就拍出了《羅生門》呢。拍《泥醉天使》也才三十八歲,真讓人讚嘆他的才華。或許是戰後初期的解放氣氛,讓大家的心情也跟著亢奮吧,去奈良拍外景時,黑澤先生、三船敏郎先生、千秋實先生、助導們每天晚上都衝上若草山,圍成一圈唱著「礦工民謠」盡情跳舞。

拍《羅生門》的時候,作曲家早坂文雄先生也來到外景現場,邊看拍攝邊構思配樂。早坂先生罹患肺結核,身材瘦削而修長,反而讓他更有藝術家的味道,總而言之是魅力十足,我整個人被迷得暈頭轉向。

三船敏郎、京町子、森雅之以及導演黑澤明

在那之後您跟早坂先生也持續有來往吧。

野上

是啊,多虧早坂先生,我才能進東寶影業並加入《生之欲》劇組。

事情是這樣的,《羅生門》在1951年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裡拿了金獅獎,結果從國外湧進大量拷貝訂單。

可是在國外,需要上字幕的情況比較少,多半都是重新配音。像日本電影這樣把所有聲音,也就是音樂、臺詞、雨聲全都混在一起時,就無法單獨抽出臺詞重新配音。因此,為了國外版本,只好把音樂單獨重新錄一次。由於是在大映多摩川的錄音室進行,我的工作是記錄,也得去多摩川和早坂先生兩個人負責這項作業。

那時早坂先生跟我說:「最近黑澤先生要去東寶拍《生之欲》,我推薦你去那邊做場記如何?」我這人運氣真是很不錯吧。

2016年,《七武士》4K修復版公映現場的仲代達矢和野上照代

您是在《七武士》之後,《蜘蛛巢城》開拍之前結婚的吧。而《蜘蛛巢城》是1957年倫敦國家劇院落成時的開幕影片對吧。

野上

沒錯,那是黑澤先生第一次受到海外邀請出國,並且和約翰·福特、雷內·克萊爾、德西卡等各國大師一同領獎,宴會上勞倫斯·奧立弗還跟黑澤先生提到他看《蜘蛛巢城》的感想,你知道這事嗎?黑澤先生也寫過,我是回國的時候,才從他那兒得知的。

據說奧利弗感到佩服的地方有三點。第一,讓麥克白夫人懷孕的點子。問說下次他演「麥克白」的時候,可以借用嗎?黑澤先生答說,當然沒問題。可是奧利弗演的時候,不要讓嬰兒流產,而是讓她生出畸形兒如何?第二,讓白馬出現預告主人的不幸。第三,森林準備攻過來之前,鳥兒飛進城內的構想。

這就是他讚許的原因,但這鳥兒卻把負責小道具的小濱(濱村幸一,2007年9月去世)搞慘了。鳥兒是從世田谷一帶的鳥店購來的。將近有一百隻吧,據說。小道具組員們雙手各拎好幾隻,隨著暗號一齊從屋頂放出來,可是並不如預期地飛入畫面中,有的躲在布景的角落,有的逃進燈光裡,被逼得重拍了好多次。現場一團混亂。體型太小的會看不太清楚,所以類似鴿子大小的特別多。

拍攝終於結束後,其中的貓頭鷹還一直飼養在小道具房間裡。不知道為什麼黑澤先生說很想要,於是就把貓頭鷹帶回家去。可是,還沒到一個星期,黑澤先生又跟小濱說,那只要還給你。他說貓頭鷹待在家中一動也不動,看來好無趣。可它是貓頭鷹啊,不是嗎?

眾所周知,《蜘蛛巢城》改編自莎士比亞的《麥克白》。黑澤先生改編之功力,著實令人驚訝啊。

野上

完全轉化成日本的東西了,不是嗎?如此精彩的脫胎換骨,任誰都跟不上。之後拍的《低下層》(1957)也很精彩,《亂》(1985)則是《李爾王》。雖說是國外的作品,但也都是經典,都追求共同的人性本質,大概是這個因素吧。

不過,一開始挑戰改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1951),卻引來了許多惡評,因為和松竹影業鬧翻,片子又被剪了一個小時,真是吃足苦頭。

回想起當年吃過的苦頭,黑澤先生曾經表示:自己最敬愛的作家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但要改編他的作品實在是過於巨大的工程。一開始被刪去的部分,是左卜全和三船先生在一輛擠滿了「被遣返者」的火車上相遇,以這種方式出場簡直巧妙之極。一刀未剪的完整版,也就是松竹在獨家首映期間只上映了幾天的原始版《白痴》,到底跑哪兒去了呢?

《蜘蛛巢城》數碼修復版海報、CC版封面

時有所聞,是被松竹相關人士藏起來了,若是能挖出來,肯定會是「影史上的大發現」吧。

野上

話題回到《蜘蛛巢城》,這部影片之所以能夠成功,我想應該是因為導入了能劇的形式。黑澤先生在「二戰」期間逃進日本俳句、能劇的古典世界裡。不只是黑澤先生如此,當時的作家們也都反感軍國主義,幾乎都是埋首於日本古典的研究。《蜘蛛巢城》的麥克白夫人,飾演「淺茅」的山田五十鈴所化的妝,就是把能劇中的「曲見」 面具,原封不動挪用過來。黑澤先生總是在確定演員化妝的時候,把能面具的相片擺在化妝室的鏡子前面,自己緊盯著演員,一邊參考能面具,一邊跟化妝師交代他的要求。最後再用相機拍下來,反覆多次進行修正。到後來已經完全看不出演員的本來面貌,完全變成能劇面具。雖然山田五十鈴小姐的部分,還是看得出來是她。

像是變成妖婆的浪花千榮子女士,化妝後已經完全看不出來是浪花,感覺很對不起她。臉上抹得純白,不斷轉動著紡輪的畫面,正是來自能劇的曲目「黑冢」,臺詞再以配音方式處理。拍攝的時候只是對嘴。沒辦法,又不能用她平時講的關西方言。最後在雷聲大作的森林上方道路,狂笑著跑過去的妖婆形象,也是浪花女士本人,腳下穿著運動鞋,來來回回不知跑了多少遍。

《蜘蛛巢城》這部影片不僅是化妝及服裝,連構圖都像能劇一樣,講究、重視「形」。看完毛片,黑澤先生突然對著攝影師中井先生發飆。說是畫面上半部過於擁擠、缺乏平衡感等等,要求重拍。這些對我來說,都是搞不懂的事。

一說到《蜘蛛巢城》,還是要提到片尾三船先生暴露在箭雨中的那場戲吧。

野上

到了國外,經常有人問到底那個畫面是怎麼拍出來的,當我回答說,事實上那都是拿真箭射出來的,他們都感到非常訝異。然後我又說,連意外險也沒有保,他們更是驚訝地表示不敢置信。那當然了,如果不是三船先生,其他人是做不到的。不可能幹的。負責小道具的小濱也是要背負責任的,他向大家保證,這是在拍《七武士》時用過的方式,不會有問題。不過,聽起來還是很可怕。

黑澤明指導箭雨場景

釣魚用的天蠶線不會顯現在拍攝畫面裡,因此事先將天蠶線穿過箭矢中央,線的另一端固定住之後再放箭,箭就會依照天蠶線的導引,飛刺向預定點。

(選自《蜥蜴的尾巴》[日] 野上照代 / 著,銀色快手 / 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9月)

新媒體編輯:鄭周明

配圖:電影劇照、出版書影

原標題:《擅長改編經典的導演黑澤明,會如何處理最推崇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名作?| 此刻夜讀》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是天才還是白痴?
    《白痴》中譯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長篇小說《白痴》(1868年),不妨看作為一部「仿」塞萬提斯《堂吉訶德》的作品。書中的主人公梅什金公爵被阿格拉婭稱為「不幸的騎士」其實是有深意的,也顯露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意圖。
  • 當福金遇上陀思妥耶夫斯基
    儘管福金的作品總是在突破和求變,需求一種當下世界的表達語彙,但他對於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愛卻堅定而持久。當年福金的畢業作品就改編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同名短篇小說《別人的妻子和床底下的丈夫》,並在此後的50年間創作了數十部以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為藍本的作品。
  • 《白痴》:跌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深淵
    陀氏在文本中並不過多地涉及狀物描寫,很少有具體的景象呈現和曲折的情節變化,他關注的是一個個活靈活現的「人」,俄國的「人」,也是大寫的「人」。相對於客觀的寫實,他更傾向於深入人物的內心,挖掘人性深處隱藏的那些不可告人的秘密,以第一人稱的視角去思考和冥想,卻以旁觀者的角度將內心獨白呈現出來。
  • 陀思妥耶夫斯基真愛粉看過來~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父親雖然為兒子帶來了貴族頭銜,但家底並不殷實,這使得陀思妥耶夫斯基從小就對俄羅斯下層民眾的生活有深入地了解與認識。以下最有可能與陀氏有相同經歷的是:託爾斯泰、赫爾岑、屠格涅夫都出身於貴族家庭,別林斯基出生於一個貧寒的醫生家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父親也是醫生),沒有受貴族教育並不妨礙他成為俄羅斯最傑出的文學批評家。
  • 如學傳媒|無處不在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這些景象給年紀尚小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窮困者的憐憫深深刺痛著他的心靈。雖然父母不允許,年輕的陀思妥耶夫斯基還是喜歡去醫院花園走走,看看那些曬太陽的病人,聽他們講故事,因而接觸到了農奴的實際生活。 坊間流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父親對待孩子很粗暴,比如他要求自己的孩子在他上班回來打盹時輪流替他驅趕蒼蠅,而且必須保持絕對安靜。
  • 魯迅為什麼不喜歡,「人的靈魂的偉大的審問者」陀思妥耶夫斯基
    1881年2月9日,偉大的俄羅斯文學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去世;1881年9月25日,偉大的中國文學家魯迅誕生。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羅斯的良心,魯迅是中華民族的良心,他們都是民族苦難的記述者,人的靈魂的叩問者。
  • 塔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代表電影中想做的一切
    一九七零年四月三十日,莫斯科我與薩沙·米舒林(劇作家與電影編劇,《鏡子》編劇之一,出演《飛向太空》與《鏡子》的次要角色)又談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當然,首先得寫出來:現在考慮如何導演為時尚早。幾乎可以肯定,把小說搬上銀幕沒有意義。我們要拍的是這人本身。有關他的品格,他的上帝,他的惡魔,還有他的作品。
  • 梅列日科夫斯基 : 託爾斯泰為"肉的探索者",陀思妥耶夫斯基為"靈的...
    英國作家王爾德認為陀思妥耶夫斯基沒有託爾斯泰那樣廣闊的視野和史詩的莊嚴,但他有十分強烈的感情,十分激烈的衝動,善於處理人物心理上最深沉的奧秘和人生最隱蔽的動機,具有無比忠實而可怕的現實主義特徵,用的是一種十分微妙的客觀方法。
  • 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相識
    我坐在我通常坐的位子上,剛打開筆記本,奧利欣就走到我跟前,在我旁邊的長凳上坐了下來,說:「安娜·格裡戈利耶芙娜,您願不願意擔任速記工作?有人託我找個速記員,我想您也許會同意擔任這個工作的。」「我很願意,」我回答,「我早就想望工作了。我只是缺乏信心,不知道我的速記水平是否能擔當重要的工作。」奧利欣勸我放心。
  • 陀思妥耶夫斯基|那些生活在狹窄環境中的人
    1821年11月11日,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在俄羅斯的一個醫生家庭,也是一個並不富裕的家庭,在七個孩子中排名老二。陀思妥耶夫斯基患有癲癇病,9歲首次發病,之後間或發作伴其一生。1845年,在涅克拉索夫的鼓勵下,陀思妥耶夫斯基寫出他的處女作——書信體短篇小說《窮人》,在當時廣獲好評。
  • 陀思妥耶夫斯基 | 那些生活在狹窄環境中的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患有癲癇病,9歲首次發病,之後間或發作伴其一生。1845年,在涅克拉索夫的鼓勵下,陀思妥耶夫斯基寫出他的處女作——書信體短篇小說《窮人》,在當時廣獲好評。1847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對空想社會主義感興趣,參加了彼得堡拉舍夫斯基小組的革命活動,後因牽涉反對沙皇的革命活動而被捕,並於11月16日執行死刑。在行刑之前的一刻才改判成了流放西伯利亞。
  • 從自由、惡、愛等出發,如何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觀?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觀》內容簡介本書系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史上的經典作品之一。別爾嘉耶夫從人、自由、惡、愛等問題出發,以其哲學視角闡釋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觀」。別爾嘉耶夫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創作是真正的思想盛宴。」 他認為,「思想」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創作中起著巨大的核心作用。
  • 陀思妥耶夫斯基為何把扛鼎之作《卡拉馬佐夫兄弟》獻給妻子安娜?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國文學史上的泰鬥級人物。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都誕生於流亡時期,也是一段十分貧窮、痛苦的艱難時期。陀思妥耶夫斯基因負債而不敢回國,和新婚妻子安娜流亡歐洲,他染上了賭博,而剛出生的女兒又不幸夭折……恰恰是在這段令人崩潰的時光,他接連寫下了《罪與罰》《群魔》《白痴》等永垂不朽的作品。
  • 撕開遮蔽貧富階級的幕布: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壇初亮相
    本文摘自《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家與他的時代》,作者約瑟夫·弗蘭克耗費數十年,以小說式的文風撰寫了陀式五卷本的恢弘傳記,也描繪了19世紀俄羅斯的知識分子畫卷。俄羅斯文學中,任何人亮相文壇的掌故都不及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樣生動,也沒有人引起了他這樣廣泛、驚人的騷動。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己的說法是人盡皆知的,儘管他在很大程度上誇大了自己的天真和幼稚,並使其帶有感傷色彩。
  • 《卡拉馬佐夫兄弟》日本都市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畢竟簡直很難想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的人物和思想(特別是後者)會生存在那個時代的俄國以外的地方啊..而且尤其是卡拉馬佐夫兄弟,它的宗教相關思想怎麼搬到別處啊😂 製作方肯定是懂的,所以將幾乎所有思想衝突都集中到了老爹身上。演員演技很贊,但同時也讓人覺得:這麼渣的爹殺掉完全不成問題吧!而且顯得兒子們略弱勢。(不過弗洛伊德說的俄狄浦斯情節在劇裡體現的似乎比書中明顯。
  • 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一個完美的好人,會被當成《白痴》
    ——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人生經歷坎坷,因朗誦一首詩而被判死刑,臨上斷頭臺之時得到了特赦,改成苦役。在服役期間,他見識了各色人等,這段經歷既豐富了他對人性的認知,也深化了他對宗教的信仰。刑滿之後,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多部作品中都探討了人性與信仰,《罪與罰》的名字就說明了一切,而在《卡拉馬左夫兄弟》裡,來到人間的耶穌則被宗教大法官關了起來。
  • 作為粉絲的黑澤明,與被剪碎的電影
    黑澤明對於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崇拜已經到了後世形容為「黑澤明靈魂裡住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程度,所以他耗費很大心血的《白痴》由原來的4個小時被剪成2個半小時,且剪輯的七零八落導致票房慘敗,這對於導演來說是件極其殘忍的事,也成為了他在世時最大的遺憾。
  • 陀思妥耶夫斯基說的這50句話,曾影響幾代中國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雖出生於貴族家庭,但是在經濟上並不富裕,所以他的小說都反映著勞苦大眾的生活,體現了他對底層民眾的深度關切和同情。對於這位僅次於俄羅斯另一巨孽託爾斯泰的苦難作家,中國讀者大都讀過他的《窮人》《罪與罰》《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以及《卡拉馬佐夫兄弟》《白痴》等眾多名篇。
  • 陀思妥耶夫斯基 | 施暴是一種習慣,終將發展成病態
    按 | 一八五零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參加俄國的革命團體被判四年苦役,流放西伯利亞鄂木斯克苦役監獄,《死屋手記》正是根據這段經歷寫成的。
  • 西方視野中的黑澤明電影:倫理精神以及個人主義的誤讀
    黑澤明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導演之一,為日本電影在世界的傳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然而黑澤明電影在歐美和日本的傳播情況卻大相逕庭,與歐美普遍尊崇黑澤明相比,在日本的國內卻存在著貶低黑澤明的傾向。著名的黑澤明電影研究專家唐納德 裡奇就曾在其早期的著作中表示,黑澤明電影中的人道主義源自於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確黑澤明曾經在公開場合不止一次表達過對於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認同,稱讚其敢於直視悲劇,並且與不幸者一起受難,是近乎神靈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