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祖父」的大兒子
那天回鄉送別一位叔叔,在村外的地頭看到一塊塊墓碑。仔細盯了上面的字看,是意料中的失望,沒有那個剛剛得知卻無比熟悉的名字。
直到今天,才知道,我的曾祖父竟死於一碗和子飯,亂刀扎遍周身!
我往上,只能延伸到我爺爺那裡,所以,對於他的父親我的曾祖父,未曾問過一絲一毫,更不知道在他身上還有如此血腥的往事。聽母親講過曾祖母,她結婚後與這個寡居的奶奶住在一起,有六七年。還有我的姑姑,她也偶爾說到她的奶奶,因為她沒有見過她的爺爺,即我的曾祖父。70年後的今天,姑姑把聽來的故事講給我,那個下午,她哭了。
「曾祖父」的二兒子
那段日子,曾祖父一次次囑咐他的二兒子,也就是我的爺爺:「啥也不要顧忌,保護好兩個孩兒!」他說的兩個孩兒,其中之一就是我的父親。日本人進村如家常便飯。父親才不到兩歲,他一次又一次,與我的大姑姑一邊一個驚恐地坐進我爺爺的挑擔,慌亂地從家中奔向大山裡。
那個午後,人們像往常一樣跑向大山深處。可是半路上,曾祖父卻改變了主意:「你們先走,我回去把那碗和子飯喝了。」我一遍遍想,我的曾祖父,在囑咐過兒子啥也不要顧忌之後,為什麼還要回頭喝那一碗和子飯?
人群中,他勇士一般反其道,逆風而跑,逆流而奔。向著家,向著鍋臺,向著一碗和子飯,他極速奔跑。親人們棄家而去。他無牽無掛,大步流星,帶著滿身飢餓的力量,帶著對小米的疼惜,向著家,衝刺。他一定是剛剛從地頭回到家,跑出去又萬般不舍那碗來不及端起的和子飯,也或許,隔三岔五的奔命,讓他覺得依然可以僥倖一次。總之,那個時刻,一碗和子飯的誘惑勝過生命的威脅。
他如願,趕在日本人之前,端起那碗和子飯。
多麼噴香的一碗和子飯啊,就是他一路奔向的那個味道,就是老伴手裡的味道,就是灶臺邊溫暖的味道,就是兒孫們簇擁的味道,更是飢腸轆轆胃裡急需的味道。
可是,一飲而盡的姿勢的他,被日本人堵在屋裡。他或許更希望,喝在嘴裡的,是一碗濃烈的酒。
腸胃的愜意,戛然而止。我的曾祖父,他不慌不忙,就在日本人面前,從容喝完那碗和子飯,如飲酒一般酣暢。之後,他摔碎那隻給了他最後溫暖的碗。
爺爺們發現他時,不粘一粒米的瓷片們,碎裂在他的腿邊。曾祖父千瘡百孔的身體,浸泡在自己的鮮血裡。
就像一塊好好的布,被一刀一刀劃破。姑姑一手捂著心口,一手從臉到身體上下划動,形容她聽到的爺爺。
血,還在流,奔60歲的曾祖父,以血的形象出現在家人面前。
姑姑就是講到這裡,一邊落淚,一邊大口喘氣,說那個連大氣都不敢出的年代,哪裡敢痛快地哭?她帶著恨、帶著怒的大聲嘆息,像是將自己父親當年堵在心裡的山洪暢快打開,讓委屈與遺恨決堤而出。
扔下挑擔的爺爺與他的哥哥,迅速推開母親,把他們的父親裹進破蓆子,悄然抬進對面的山坳裡。曾祖父的三個女兒出嫁在外邊的村子,還有兩個小兒子不在身邊。幾個小時的時間,曾祖父完成了從去世到出殯的所有儀式。他全部的孝子,就是我的兩個爺爺。他們抬著這具沉重的軀體,一前一後,用沉默的眼淚,護佑著父親的身體。
一個簡易的坑,安放了他們的父親,心頭唯一釋然的,或許是父親胃裡還有一碗和子飯暖身。
回家的路,血跡斑斑,淚水漣漣。
姑姑說,曾祖父被抬走時,甚至沒有洗把臉。
夜晚,一家人收起灶臺邊的碎片,剷除過血染的地面,圍坐在屋裡,膽戰心驚地猜測著曾祖父的死。曾祖父的身上,從上到下布滿刀眼。曾祖父走了,性格還在。他們知道,一定是暴脾氣的曾祖父激烈地反擊了日本人。鬼子進村,無非是想尋找八路軍,無非是讓老百姓當帶路人,無非是尋找糧食。曾祖父不僅不會做,或許早想當面發洩一下埋葬在心中的憤恨。也或許,他還大喝一聲:「即便死,也不能讓親手種下的糧食餵進狗嘴裡!」總之,曾祖父一定是氣壯山河,慷慨激昂,句句刀箭般穿心。
刀,在鬼子手裡。帶刀的日本人,怎能容忍被一介草民如此辱罵,如此輕視!於是,鋼刀齊刷刷衝向他的肉體,速度比他奔向一碗和子飯快上千百倍。曾祖父一定是邊倒下邊痛罵,鋼刀才越來越憤怒,直到血窟窿布滿周身,直到他再也無法出聲。
那個晚上,曾祖母一定哭著罵了曾祖父,罵他一如既往的倔強,罵他把性命丟在一碗和子飯上。然而,這就是我的曾祖父,可以為一碗和子飯折腰,卻不會為一條命向鬼子低頭。
在我的家鄉,一定有許許多多像我一樣的人,他們的先輩都以這樣的方式壯烈地死在腳下的土地上。他們不是殺敵英雄,卻死得盪氣迴腸,骨氣長存。
「曾祖父」唯一健在的小兒子,86歲
1968年,曾祖母去世。那一年,我爺爺已經54歲,即將到了他的父親去世的年齡。他們攜兒帶女,跪在父親被挖出的零亂屍骨前,在曠野中痛哭流涕。
母親記得清楚,那一天,是臘月初九。山裡的寒風,徹骨地吹。
血淋淋的曾祖父,終於入了棺木,有了從未蓋過的嶄新棉被包身,溫暖地與老伴一起,莊重地在寒風裡體面上路。
24年後,他嶄新的棺木後面,孝子賢孫排了長長的隊伍。然而,哭聲最痛切的,還是我的爺爺與他的哥哥。
我的兩位爺爺,把父親埋入土裡,又挖出來,再埋進去。在一次比一次隆重的儀式中,安撫著父親身體的痛楚,告慰著父親在飢餓中含恨離去的魂靈。
爺爺說的,就是他挑著我的父親與大姑,回頭還要一把將矮小的奶奶夾在懷裡;爺爺還說,那副挑擔隨時就在炕頭邊,一有消息便飛身下地,把睡眼矇矓的孩子塞進挑筐裡。爺爺的故事不僅沒有傷悲,倒讓我們這些幼小的孫輩越聽越有趣。爺爺的故事裡,唯獨沒有出現過曾祖父。現在想來,他當初間或緊鎖的眉宇裡,他血泊中的父親,一生都被死死壓在他的眉宇裡。
今天,我聽得驚恐萬分,痛心疾首。因為那是1944年,因為再過一年,萬惡的日本鬼子就要耷拉著腦袋滾出這片土地。我的曾祖父,他的胃若可以忍一忍,他的倔強如果可以收一收,便能看看這新社會,便可以與我的曾祖母一起,在溫暖的炕頭上進入1968年。
一碗飯,一條命。這,或許就是曾祖父的命數。
我的曾祖父,名叫蔣從富。
本文在《散文選刊》以《一碗飯,一條命》的標題發表
附:
赴死的那種姿勢
蔣建偉
國破,家何在?太平日子何在?
讀蔣殊先生的散文《曾祖父的墓碑》,我一次次在思索這個問題。回望上個世紀那場長達14年的抗日戰爭,國不國,家不家,民不聊生,饑寒交迫,多少恥辱、多少血淚、多少絕望啊!
作者選取的人物是「一介草民」,時間背景是宏闊的抗日戰爭,然而,她拒絕了大的敘述、大的描寫,回憶了「曾祖父喝一碗和子飯」的故事。拼湊出這個完整的故事的,不是作者,而是作者曾祖母、爺爺、奶奶、姑姑和母親三代人的回憶,這個口口相傳的故事,內核就是:曾祖父赴死的那種姿勢——逆風而跑!回家吃飯!絕不當日本鬼子槍口下的餓死鬼!
他藐視鬼子、仇視鬼子、辱罵鬼子、敢於赴死!他是鐵骨錚錚的硬漢子,難掩男兒血性,可他畢竟是手無寸鐵的中國老百姓,只剩下自己一條老命,除了舉家逃亡、罵罵敵寇、活活地任人宰割之外,他沒有其他的選擇。他不甘心哪!他就偏偏不相信鬼子能把手無寸鐵的他怎麼樣!他後來就真的罵鬼子了,真的就不怕死了,變成一個不向鬼子低頭的中國人了!這,相比那些真槍真刀的抗日將士,也是一種抗日的方式!
中華民族無聲的巨大的「怒吼聲」!
我非常佩服這個男人,明白了他為什麼逆風而跑的原因。他一定是知道自己必死無疑,但他為什麼又去赴死呢?作者寥寥幾句,說「我的曾祖父,他不慌不忙,就在日本人面前,從容喝完那碗和子飯,如飲酒一般酣暢。之後,他摔碎那隻給了他最後溫暖的碗」,說「爺爺們發現他時,不粘一粒米的瓷片們,碎裂在他的腿邊」,最令人觸目驚心的,是他「一定是邊倒下邊痛罵,鋼刀才越來越憤怒,直到血窟窿布滿周身,直到他再也無法出聲」,一個獨特的人物性格便躍然紙上!接下來,作者依靠自己的想像力,去假設曾祖父為什麼回家吃飯的原因,假設老人家當時的心理:也或許,他還大喝一聲:「即便死,也不能讓親手種下的糧食餵進狗嘴裡!」我們可以感受了作者那一個字、一個字的想像的力量!無疑,「拼湊」加上「想像」,也讓作者這個不曾親歷、敢愛敢恨的老人家的死,變得何等盪氣迴腸、氣壯山河!
還有一個細節:「灶臺邊的碎片」,作者在文中兩處提到。她強忍住悲痛的淚水在告訴讀者:如果把所有的碎片拼湊起來,那可是「曾祖父」摔碎了的碗。忘記歷史,忘記苦難,等於忘記我們自己。記住恥辱,我們才能在跌倒的地方重新站起來。
所以我想,作者哪是在寫「一碗飯,一條命」,分明在寫「中華民族的碗,中華民族的命」啊!
相關文章:
迷霧重重喇嘛洞
家裡來且啦
海·沙·山的雜食動物——羅藝
香水無毒(外二篇)
青島味道
旋覆的詩
車前子的詩與畫
兩個人的兩次旅行
阿堅的信(21封)
完美人生
嚴力新詩一組
將進酒
袁慶九兒不姓袁
三位有情
回憶八五班——拼不成形的一些片段
七夕
海豚音
兗州記事(一)
兗州記事(二)
兗州記事(三)
博物館書畫文物應急修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