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祖父的墓碑

2021-02-09 西局書局

「曾祖父」的大兒子

那天回鄉送別一位叔叔,在村外的地頭看到一塊塊墓碑。仔細盯了上面的字看,是意料中的失望,沒有那個剛剛得知卻無比熟悉的名字。

直到今天,才知道,我的曾祖父竟死於一碗和子飯,亂刀扎遍周身!

我往上,只能延伸到我爺爺那裡,所以,對於他的父親我的曾祖父,未曾問過一絲一毫,更不知道在他身上還有如此血腥的往事。聽母親講過曾祖母,她結婚後與這個寡居的奶奶住在一起,有六七年。還有我的姑姑,她也偶爾說到她的奶奶,因為她沒有見過她的爺爺,即我的曾祖父。70年後的今天,姑姑把聽來的故事講給我,那個下午,她哭了。

「曾祖父」的二兒子

那段日子,曾祖父一次次囑咐他的二兒子,也就是我的爺爺:「啥也不要顧忌,保護好兩個孩兒!」他說的兩個孩兒,其中之一就是我的父親。日本人進村如家常便飯。父親才不到兩歲,他一次又一次,與我的大姑姑一邊一個驚恐地坐進我爺爺的挑擔,慌亂地從家中奔向大山裡。  

那個午後,人們像往常一樣跑向大山深處。可是半路上,曾祖父卻改變了主意:「你們先走,我回去把那碗和子飯喝了。」我一遍遍想,我的曾祖父,在囑咐過兒子啥也不要顧忌之後,為什麼還要回頭喝那一碗和子飯?

人群中,他勇士一般反其道,逆風而跑,逆流而奔。向著家,向著鍋臺,向著一碗和子飯,他極速奔跑。親人們棄家而去。他無牽無掛,大步流星,帶著滿身飢餓的力量,帶著對小米的疼惜,向著家,衝刺。他一定是剛剛從地頭回到家,跑出去又萬般不舍那碗來不及端起的和子飯,也或許,隔三岔五的奔命,讓他覺得依然可以僥倖一次。總之,那個時刻,一碗和子飯的誘惑勝過生命的威脅。

他如願,趕在日本人之前,端起那碗和子飯。

多麼噴香的一碗和子飯啊,就是他一路奔向的那個味道,就是老伴手裡的味道,就是灶臺邊溫暖的味道,就是兒孫們簇擁的味道,更是飢腸轆轆胃裡急需的味道。

可是,一飲而盡的姿勢的他,被日本人堵在屋裡。他或許更希望,喝在嘴裡的,是一碗濃烈的酒。

腸胃的愜意,戛然而止。我的曾祖父,他不慌不忙,就在日本人面前,從容喝完那碗和子飯,如飲酒一般酣暢。之後,他摔碎那隻給了他最後溫暖的碗。

爺爺們發現他時,不粘一粒米的瓷片們,碎裂在他的腿邊。曾祖父千瘡百孔的身體,浸泡在自己的鮮血裡。

就像一塊好好的布,被一刀一刀劃破。姑姑一手捂著心口,一手從臉到身體上下划動,形容她聽到的爺爺。

血,還在流,奔60歲的曾祖父,以血的形象出現在家人面前。

姑姑就是講到這裡,一邊落淚,一邊大口喘氣,說那個連大氣都不敢出的年代,哪裡敢痛快地哭?她帶著恨、帶著怒的大聲嘆息,像是將自己父親當年堵在心裡的山洪暢快打開,讓委屈與遺恨決堤而出。

扔下挑擔的爺爺與他的哥哥,迅速推開母親,把他們的父親裹進破蓆子,悄然抬進對面的山坳裡。曾祖父的三個女兒出嫁在外邊的村子,還有兩個小兒子不在身邊。幾個小時的時間,曾祖父完成了從去世到出殯的所有儀式。他全部的孝子,就是我的兩個爺爺。他們抬著這具沉重的軀體,一前一後,用沉默的眼淚,護佑著父親的身體。

一個簡易的坑,安放了他們的父親,心頭唯一釋然的,或許是父親胃裡還有一碗和子飯暖身。

回家的路,血跡斑斑,淚水漣漣。

姑姑說,曾祖父被抬走時,甚至沒有洗把臉。

夜晚,一家人收起灶臺邊的碎片,剷除過血染的地面,圍坐在屋裡,膽戰心驚地猜測著曾祖父的死。曾祖父的身上,從上到下布滿刀眼。曾祖父走了,性格還在。他們知道,一定是暴脾氣的曾祖父激烈地反擊了日本人。鬼子進村,無非是想尋找八路軍,無非是讓老百姓當帶路人,無非是尋找糧食。曾祖父不僅不會做,或許早想當面發洩一下埋葬在心中的憤恨。也或許,他還大喝一聲:「即便死,也不能讓親手種下的糧食餵進狗嘴裡!」總之,曾祖父一定是氣壯山河,慷慨激昂,句句刀箭般穿心。

刀,在鬼子手裡。帶刀的日本人,怎能容忍被一介草民如此辱罵,如此輕視!於是,鋼刀齊刷刷衝向他的肉體,速度比他奔向一碗和子飯快上千百倍。曾祖父一定是邊倒下邊痛罵,鋼刀才越來越憤怒,直到血窟窿布滿周身,直到他再也無法出聲。

那個晚上,曾祖母一定哭著罵了曾祖父,罵他一如既往的倔強,罵他把性命丟在一碗和子飯上。然而,這就是我的曾祖父,可以為一碗和子飯折腰,卻不會為一條命向鬼子低頭。

在我的家鄉,一定有許許多多像我一樣的人,他們的先輩都以這樣的方式壯烈地死在腳下的土地上。他們不是殺敵英雄,卻死得盪氣迴腸,骨氣長存。

「曾祖父」唯一健在的小兒子,86歲

1968年,曾祖母去世。那一年,我爺爺已經54歲,即將到了他的父親去世的年齡。他們攜兒帶女,跪在父親被挖出的零亂屍骨前,在曠野中痛哭流涕。

母親記得清楚,那一天,是臘月初九。山裡的寒風,徹骨地吹。

血淋淋的曾祖父,終於入了棺木,有了從未蓋過的嶄新棉被包身,溫暖地與老伴一起,莊重地在寒風裡體面上路。

24年後,他嶄新的棺木後面,孝子賢孫排了長長的隊伍。然而,哭聲最痛切的,還是我的爺爺與他的哥哥。

我的兩位爺爺,把父親埋入土裡,又挖出來,再埋進去。在一次比一次隆重的儀式中,安撫著父親身體的痛楚,告慰著父親在飢餓中含恨離去的魂靈。

爺爺說的,就是他挑著我的父親與大姑,回頭還要一把將矮小的奶奶夾在懷裡;爺爺還說,那副挑擔隨時就在炕頭邊,一有消息便飛身下地,把睡眼矇矓的孩子塞進挑筐裡。爺爺的故事不僅沒有傷悲,倒讓我們這些幼小的孫輩越聽越有趣。爺爺的故事裡,唯獨沒有出現過曾祖父。現在想來,他當初間或緊鎖的眉宇裡,他血泊中的父親,一生都被死死壓在他的眉宇裡。

今天,我聽得驚恐萬分,痛心疾首。因為那是1944年,因為再過一年,萬惡的日本鬼子就要耷拉著腦袋滾出這片土地。我的曾祖父,他的胃若可以忍一忍,他的倔強如果可以收一收,便能看看這新社會,便可以與我的曾祖母一起,在溫暖的炕頭上進入1968年。

一碗飯,一條命。這,或許就是曾祖父的命數。

我的曾祖父,名叫蔣從富。

本文在《散文選刊》以《一碗飯,一條命》的標題發表

附:

赴死的那種姿勢

蔣建偉

國破,家何在?太平日子何在?

讀蔣殊先生的散文《曾祖父的墓碑》,我一次次在思索這個問題。回望上個世紀那場長達14年的抗日戰爭,國不國,家不家,民不聊生,饑寒交迫,多少恥辱、多少血淚、多少絕望啊!

作者選取的人物是「一介草民」,時間背景是宏闊的抗日戰爭,然而,她拒絕了大的敘述、大的描寫,回憶了「曾祖父喝一碗和子飯」的故事。拼湊出這個完整的故事的,不是作者,而是作者曾祖母、爺爺、奶奶、姑姑和母親三代人的回憶,這個口口相傳的故事,內核就是:曾祖父赴死的那種姿勢——逆風而跑!回家吃飯!絕不當日本鬼子槍口下的餓死鬼!

他藐視鬼子、仇視鬼子、辱罵鬼子、敢於赴死!他是鐵骨錚錚的硬漢子,難掩男兒血性,可他畢竟是手無寸鐵的中國老百姓,只剩下自己一條老命,除了舉家逃亡、罵罵敵寇、活活地任人宰割之外,他沒有其他的選擇。他不甘心哪!他就偏偏不相信鬼子能把手無寸鐵的他怎麼樣!他後來就真的罵鬼子了,真的就不怕死了,變成一個不向鬼子低頭的中國人了!這,相比那些真槍真刀的抗日將士,也是一種抗日的方式!

中華民族無聲的巨大的「怒吼聲」!

我非常佩服這個男人,明白了他為什麼逆風而跑的原因。他一定是知道自己必死無疑,但他為什麼又去赴死呢?作者寥寥幾句,說「我的曾祖父,他不慌不忙,就在日本人面前,從容喝完那碗和子飯,如飲酒一般酣暢。之後,他摔碎那隻給了他最後溫暖的碗」,說「爺爺們發現他時,不粘一粒米的瓷片們,碎裂在他的腿邊」,最令人觸目驚心的,是他「一定是邊倒下邊痛罵,鋼刀才越來越憤怒,直到血窟窿布滿周身,直到他再也無法出聲」,一個獨特的人物性格便躍然紙上!接下來,作者依靠自己的想像力,去假設曾祖父為什麼回家吃飯的原因,假設老人家當時的心理:也或許,他還大喝一聲:「即便死,也不能讓親手種下的糧食餵進狗嘴裡!」我們可以感受了作者那一個字、一個字的想像的力量!無疑,「拼湊」加上「想像」,也讓作者這個不曾親歷、敢愛敢恨的老人家的死,變得何等盪氣迴腸、氣壯山河!

還有一個細節:「灶臺邊的碎片」,作者在文中兩處提到。她強忍住悲痛的淚水在告訴讀者:如果把所有的碎片拼湊起來,那可是「曾祖父」摔碎了的碗。忘記歷史,忘記苦難,等於忘記我們自己。記住恥辱,我們才能在跌倒的地方重新站起來。

所以我想,作者哪是在寫「一碗飯,一條命」,分明在寫「中華民族的碗,中華民族的命」啊!

相關文章:

迷霧重重喇嘛洞

家裡來且啦

海·沙·山的雜食動物——羅藝

香水無毒(外二篇)

青島味道

旋覆的詩

車前子的詩與畫

兩個人的兩次旅行

阿堅的信(21封)

完美人生

嚴力新詩一組

將進酒

袁慶九兒不姓袁

三位有情

回憶八五班——拼不成形的一些片段

七夕

海豚音

兗州記事(一)

兗州記事(二)

兗州記事(三)

博物館書畫文物應急修復措施

相關焦點

  • 當過宣教士的曾祖父帶領我信基督(俞安至)
    這個教會是由我的曾祖父在日本宣教時創立的。那間教會的牧師用我曾祖父的姓名上網搜尋,居然找到了我。而且還有一篇我幾年前在一個國際組織擔任負責人時,在東京所發表的一篇演講。在我的外交官經歷中,我演講過無數次,我從來沒有提到過我的曾祖父,湯瑪斯∙亞歷山大牧師。但是,那次在東京的講題是講,如何在一個快速壓縮的世界,能夠保持個別文化的特質。
  • 記憶中的曾祖父
    ,可是天意弄人,曾祖父在三年前去世了,為了不耽誤我自己的學業,也為了答應曾祖父,我在曾祖父去世時沒有回來看他最後一面。     我小時候,是聽著曾祖父的故事睡覺的。他總是給我講一些妖魔鬼怪,神仙道長的故事。其中,我記憶中最深的,還是在一天下雨的夜晚,那天風很大,我家後面有一棵大樹,當時那樹搖的非常厲害,雨水打在窗戶上噠噠的響。爸媽去趕情不在家,我和曾祖父一起睡。「太太,我怕。」「有什麼怕的,莫怕,有你太太。」曾祖父一邊安慰我一邊笑著。
  • 我的曾祖父:跨越物種的情感
    這是發生在我曾祖父身上的事情。我的曾祖父叫李冉,是在獵頭山上有名的獵人,他的槍法可以說不是百發百中也是百發有九十九。,曾祖父餘驚未消,但那時他正是青年時代,好奇的他悄悄跟了上去,只見那頭狼走進一個山洞裡,洞裡赫然有兩隻小狼,只不過有一隻已經死了,那頭狼將肉放在小狼嘴前,那頭狼似乎知道曾祖父跟著它,它看向曾祖父,眼裡滿是哀求,曾祖父知道它是想要他不要傷害小狼,下意識的點了點頭,那頭狼看見這一幕,終於放心的倒下了。
  • 曾祖父去世那天,我看到了影子
    從記事開始,曾祖父就一直在陪著我,因為我是家裡的長孫,是曾祖父第一個曾孫,我的出生給曾祖父帶來很多笑容。曾祖父雖然80多了但是身體還挺好,就是腿腳不太方便了,走路拄著拐杖,說話也不太清晰。那時候每天醒來吃了飯,就跑到中屋找曾祖父,讓曾祖父帶著我去院子裡、家門口溜達,有時候還會做一些小遊戲,最喜歡的就是捉迷藏了,我藏,曾祖父找,曾祖父每次都裝做找不到我,逗我開心。
  • 清明節,在曾祖父墓前
    老舊的群山長滿了蕨類昨天通往貴州的毛路,也變得寬敞周圍的蒲公英開著小黃花多麼像一位考試得了一百分的孩子我們曾經捉蝌蚪的小溝也乾涸成洋芋地小溝邊的過路黃也消失得無影無蹤蒼老的二爺爺用力修著墳墓周圍的雜草螞蚱微笑地望著他我小心翼翼的把青插在曾祖父的墳頂
  • 家族史︱熊景明:曾祖父的故事
    傳說中的曾祖父大家族中,都有一位靈魂人物。我出世時,曾祖父熊廷權(1866–1941)已去世兩年,待我稍長,便聽過說這位神一般存在的「老爺爺」。我父親拍過一張家人稱「兩節拐杖」的照片。大觀樓假石山前,五位著旗袍的窈窕淑女,我的母親、姑媽及姑奶奶,簇擁著白髮白須,手柱拐杖的曾祖父。
  • 南國大家 II 羅龍輝:我的曾祖父
    聽父親說,他爺爺——-我的曾祖父是遠近聞名的剃頭匠。曾祖父在十五六歲上下就拜龍水的蔣師傅學剃頭的手藝了。舊時,想要學好一門手藝是很不容易的。俗話說「三年學徒兩年傭,還有一年白打工」,講的就是學手藝的艱辛。在這3年學徒期間,名義上是師傅的學徒,實際上是師傅的幫傭。
  • 馬保國是假的,但我曾祖父的事是真的
    最榮耀和印象深刻的是:生於光緒年間的曾祖父。因為村裡一直流傳著3個關於他力氣大的往事。01當年村裡修陂塘,因地界問題與鄰村起了爭議。曾祖父挺身而出,帶領村裡人一齊出動,一夜之間竟把陂塘填平了。曾祖父出力是最多的,如果沒有他,這樣的工程是無法在一夜之間完成的。第二天,鄰村人帶著縣裡的官到現場,被驚得啞口無言。
  • 楊振鐸拜謁陳王庭墓碑
    這組照片是楊振鐸80年代訪問陳家溝,在太極拳祖師陳王庭墓碑、武術館前前拍攝。陳家溝十九世陳伯先、陳小旺、陳小星等陪同楊振鐸拜謁陳王庭墓碑楊振鐸家族人物關係:父親 楊澄甫 哥哥 楊振基 弟弟 楊振國 祖父 楊健侯 曾祖父
  • 【關注】《中國日報》英文版:曾祖父的靜寧蘋果
    曾祖父「曾祖父?」我女兒問道,「我什麼時候可以嘗嘗靜寧蘋果?」這是四年來的第一次,我們6歲的孩子和她的中國曾祖父進行了面對面的交談。正是微信,終於使得在不同的國家的他們,歷經千山萬水將中國甘肅省的山區和我們遠在英國的公寓聯通。曾祖父自豪地向我們展示了他最後一次收穫的蘋果。
  • 宗族文化||墓碑也是一種文化 墓碑碑文的寫法
    「墓碑」是為死者立墓時所刻的石碑,主要的材質是石材。在刻墓碑碑文時也有很多寫法及規範要求,那麼關於墓碑碑文的寫法要注意什麼?墓碑上所刻碑文,字的大小也要符合魯班尺上的吉祥數字。,特別是民間墳墓的墓碑,大多數是豎式墓碑。
  • 【兩岸尋親手記】這次,我的赴臺曾祖父真的要回家了!
    我知道,我的曾祖父在臺灣。小時候,便聽爺爺說,我的曾祖父在臺灣。
  • 英文中曾曾曾祖父該怎麼說呢?
    「祖父/母」前面加上一個「great」是「曾祖父/母」,要是更多代就加更多great...例:Father  爸爸Grandfather  祖父Great grandfather  曾祖父Great great grandfather  曾曾祖父Great great great grandfather  高曾祖父(曾曾曾祖父)...
  • 《Sky光遇》手遊問號墓碑有什麼用 問號墓碑在哪裡
    導 讀 Sky光遇手遊問號墓碑有什麼用?
  • 陶侃:想像曾祖父那樣,為教育獻出自己的一切
    躬耕基礎教育的陶侃,背影逐漸和自己的曾祖父重合起來。他開始讀曾祖父的全集等書籍,向家人和前輩們了解他過往的故事,而最為重要的,是開始理解並貫徹他的教育理念。「在深入了解曾祖父的過程中,我越發感受到他的教育是道,而非術,他的教育理念是經過時間洗禮,經得住考驗,能永遠熠熠生輝的。」
  • 最離譜的墓碑長什麼樣?日本製作高達墓碑,不愧是二次元的國度
    本以為這樣已經是很厲害的了,但是沒有想到的是,在日本的墓碑甚至都能定製成二次元相關的形狀。日本製作高達墓碑在日本這個二次元濃度非常高的國家,有著很多阿宅嚮往的事物,比如秋葉原,比如女僕咖啡廳。有一天,老公突然對她說,如果自己將來去世的話,希望老婆可以給他買一個高達的墓碑,而且骨灰要放在駕駛艙裡。這話聽起來讓人很不能理解,畢竟死亡這麼大的事情,當然要按照傳統的來辦了,如果真的做一個高達的墓碑,看起來是不是不太嚴肅?本來妻子只是想著:「怎麼可能會有高達類型的墓碑啊」,結果就真的在網絡上找到了高達模樣的墓碑。
  • 雍正對此人恨之入骨,在其墓碑刻下8字洩恨,為何乾隆即位就拆了
    雍正當初對一個人恨之入骨,甚至在其墓碑刻下8字洩恨,然而乾隆即位後,立馬就下令拆了。這到底怎麼回事? 這就要說到,這位被雍正恨之入骨的人了。此人就是滿洲鑲黃旗人,清朝大臣鈕祜祿·阿靈阿。那麼雍正和阿靈阿之間,又是如何積怨的呢?這就要從康熙年間說起了。
  • 作偽的曹雪芹墓碑
    法制晚報昨天報導了一篇新聞《曹雪芹墓碑「藏館」將向公眾開放》,隨即讓「曹雪芹墓碑」出現在了各大網媒的社會新聞裡。「曹雪芹墓碑」這樣的假貨被堂而皇之地陳列在張家灣博物館,還在新聞裡開始報導發現細節,仿佛已肯定了它是真品。實際上它只是假貨,連贗品都不夠格。記者注意到,展館內最引人關注的,就是曹雪芹墓葬刻石。
  • 記憶裡永遠的曾祖父
    最近常常想起曾祖父!在我們的家鄉,在平常生活中都是以太爺稱呼的。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特意去百度了一下才知道曾祖父這麼書面化的稱謂!01.太爺離開我們快8年了,在我大學畢業後第二年過世的。他過世的前一個星期,我做了一個很真實的夢。
  • 濟南地區墓碑的相關知識
    濟南地區合法性公墓較多,墓碑款式、材質和其相關事物也不盡相同,今天就來聊聊墓碑的相關知識。(一)墓碑按外形分為:中國傳統式、簡約式、藝術式、歐式等。濟南長清區慈航園公墓(二)墓碑石材:常用的墓碑石材有大理石、花崗巖、大青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