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上通行的外交禮儀,客人的位置應在主人的右側,也就是說,當今世界以右為尊。那麼,古代中國是「左」尊還是「右」尊呢?要回答這個問題不是一句話就能說清楚的,因為在中國不同的時期和朝代,對左、右何者為尊有著不同的規定。
秦漢以前我國以「右」為尊。以「右」為尊最早起源於周朝。周朝規定,天子面南而坐,諸侯朝於天子,同姓從西面向北而上,位於天子的右側;異姓則從東向北而上,位於天子的左側,可見周以右為尊。大約到了戰國時期,就確立了以右為尊的制度。如大家熟悉的廉頗、藺相如的故事,藺相如完璧歸趙,在澠池會上立了大功,趙王封他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藺相如的職位在廉頗之上,因此廉頗不服氣,想方設法羞辱他,這就是戰國時期「右」比「左」地位高的明證。
漢承秦制,亦以右為長。陳平、周勃因誅諸呂有功,漢文帝拜周勃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位在周勃之次。時隔不久,周勃考慮到自己才能不及陳平,於是上書文帝,要求將右丞相職位讓於陳平,並獲文帝準許。由於秦漢以右為尊,所以古漢語中把官職降職稱「左遷」,世家大族稱「右姓」或「右族」,以表示家族的尊貴。
東漢乃至隋、唐、兩宋,我國逐漸形成了左尊蒙右卑的制度。魏、晉、南北朝時,官職次序皆以左為大,如左僕射大於右僕射,左丞相大於右丞相。隋、唐、兩宋六部中的侍郎,左侍郎大於右侍郎。
蒙古貴族建立元朝,一反千年來的習慣,規定以右為貴,當時的右丞相在左丞相之上。朱元璋建立明朝復改以左為尊,此制為明清兩代又沿用了500多年。現在戲劇舞臺上演出古典劇目時,客人、尊長總是坐在主人、幼輩的左側,這則反映了明朝以左為尊的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