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傳,中華民族的始祖盤古氏化仙之後,身體化為日月星辰、四極五嶽、江河湖泊及萬物生靈。據《五運歷年紀》載:日月二神是盤古氏雙眼所化,日神是盤古氏的左眼所化;月神是盤古氏的右眼所化。民間流傳的「男左女右」的習俗,就是由此而來。
男左女右是一個習俗:上公共廁所,男左女右;戴婚戒,男左女右;另外,還有照結婚玉照,夫妻二人出席某些禮儀場合等等,男的往往在左邊,女的往往在右邊。如果顛倒了位置,就會有人笑話,說是違反了「男左女右」的習俗。
《五運歷年記》認為:中華民族的日月二神是盤古氏雙眼所化,日神是盤古氏的左眼所化;月神是盤古氏的右眼所化,民間流傳的「男左女右」習俗,就是由此而來。那麼中華民族的日月二神是誰呢?日神就是伏羲;月神即是女媧,均是傳說中的上古之神。
男左女右在當今的時代已經不是太流行,在21世紀到各餐廳認真觀察你會發現很多廁所並不遵循「男左女右」了,而且滿街的情侶也不遵循「男左女右」了,這是因為一種隨性、自然的文化變化,這些拘束的詞彙已經不復存在,而結婚戒指也都統一戴在左手無名指了,這樣子的習俗可以說根據時代的衝擊已經沒有什麼拘束性了。
在中國歷史上,也出現過女左男右的現象。位於嘉陵江東岸的古棧道石櫃閣旁的千佛崖摩崖造像,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年的歷史了,造像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從南到北全長417米,高45米,造像龕窟重疊十三層,密如蜂房,現有龕窟四百多個,大小造像七幹多尊,以大雲古洞為中心,分為南北兩段。大雲古洞,是幹佛崖最大的洞窟.共有造像234尊,大殿正中彌勒佛立像系大雲洞的主佛,是女皇武則天的象徵。左邊是則天女皇,右邊是高宗李治,排列改變了我國男左女右的傳統習俗。牟尼閣,衣紋琉暢,造型豐滿,佛背後是褸空雕刻屏風,增強了石雕多面體的表現效果,是石窟中難得的藝術珍品。
男左女右,約定俗成,是千百年來男尊女卑的傳統使然。從左到右,先男後女。按東方習俗,每每籤名,若是夫妻,必是丈夫的大名寫在前,妻子加一個後綴添加其後。
這種習俗是怎麼產生的呢?
幾年前在烏魯木齊市水磨溝我曾看到過出土於阿斯塔那的伏羲女媧圖的白色浮雕和說明。吐魯番的伏羲女媧圖,出於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交河故城附近的墓地也有少量發現,大多在夫妻合葬的墓穴中,一般用木釘釘在墓頂上,畫面朝下,少數畫則摺疊包好放在死者身旁。根據中國古代男左女右的禮俗,伏羲在左、左手執矩,女媧在右,右手執規,人首蛇身,蛇尾交纏;頭上繪日,尾間繪月,周圍繪滿星辰。由於寓意深奧、構圖奇特,富於藝術魅力和神秘色彩,自本世紀初發表以來,一直深受學術界的重視。伏羲、女媧都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天神和人類的祖先。據說伏羲曾教導人們從事農、牧、漁業生產,女媧曾教導人們婚姻嫁娶的人倫禮法。他們手中拿的規和矩,即是生產工具,又是社會秩序的象徵。1953年,科學家發現,生物的一種基本遺傳物體──脫氧核糖核酸的分子,這一化生萬物的基本遺傳物質的結構──一種雙螺旋線的結構形式,竟然與吐魯番地區表現化生萬物的人類始祖形象非常相似。以化生萬物為名,吐魯番出土的一幅伏羲女媧畫像成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雜誌《國際社會科學》1983年試刊號的首頁插圖。
另外,「男左女右」的習俗還和古代人的哲學觀關係非常緊密。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宇宙中通貫事物和人事的兩個對立面就是陰陽。自然界的事物有大小、長短、上下、左右等等。古人將其歸類分為大、長、上、左為陽,小、短、下、右為陰。陽者剛強,陰者柔弱。人的性格,男子性暴剛強屬於陽於左,女子性溫柔和屬於陰於右。「男左女右」在中醫應用上也有實際的科學意義,「男左女右」在醫學上是表示男女生理上的差異。中醫診脈,男子取氣分脈於左手,女子取血分脈於右手,即使小兒患病觀察手紋也取「男左女右」的習慣。這就是「男左女右」的由來。這一沿襲至今的習俗,早在二千多年前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當然至於「男左女右」是否真能表示男女生理上的差異,則是另一個問題了。
「男左女右」客觀規律的準確性質疑
「男左女右」之說,由來已久。封建社會由於受「男尊女卑」、「重男輕女」等夫權思想影響,在尊卑貴賤、輩份高低及等級地位排序等方面,皆遵「左為尊為上」、「東為大為首」,故「男左女右」之說,是一種權力、高貴象徵。後演變成一種習俗,並形成一種自然規律而客觀存在,無論民間百姓,還是朝廷命官大多遵從沿用。
何為自然規律?自然規律是在自然界各種不自覺的、盲目的動力相互作用中表現出來的。因為規律是客觀的,所以它的存在和發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並且集中表現為它的不可抗拒性。所以我們日常生活中,由「男左女右」約定俗成例子甚多。如公廁中男女廁所的設置,遵「男左女右」;結婚戴婚戒,遵「男左女右」;即便現代測量血壓及中風偏癱等亦尊「男左女右」之說。實際上此等規律乃受古代哲學思想陰陽學說之影響,取象比類,加以推演而來。
陰陽學說是古代哲學範疇,是研究陰陽的內涵及其運動變化規律,並用以闡釋宇宙間萬事萬物的發生、發展和變化的一種古代哲學理論,是古人探求宇宙本原和解釋宇宙變化的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實際上是一種說理的工具,但有局限性及缺陷。
根據陰陽學說的理論,宇宙間凡是「陽」氣所指向之處,便是功能旺盛之處;喻指事業興旺、發達,功成名就的地方,主吉、為正、為順。《素問·陰陽離合論》:「聖人南面而立。」就人體而言,古代聖人認為「面南而立」為正、為順,根據「天人相應」及陰陽學說的理論,人體之左為東,主生發屬陽;之右為西,主肅降屬陰。就男女而言,男性剛暴為陽,女性柔和為陰。左為陽,男為陽;右為陰,女為陰,故就有了「男左女右」之說。從而形成一種自然規律而客觀存在,並皆遵從沿用。然而若將「男左女右」之說通過取象比類的方法推演至人體,來解釋說明人體的某些生理功能或病理現象,則未必皆是。
1 偏癱分「男左女右」之說
偏癱,即半身不遂,是急性腦血管病變(中醫稱中風病)的一個重要症狀。民間百姓認為,患了中風偏癱,是「男左女右」,即男的是左癱,女的是右癱。但是如果沒有現代解剖學的觀點去科學剖析印證,那麼民間偏癱分「男左女右」這一說法可能就會一直流傳,以訛傳訛。
現代解剖學認為,偏癱病位主要是大腦半球深部的內囊區域或腦幹。無論顱腦外傷、佔位、感染或血管病變等,凡損害了內囊或腦幹,都可出現程度不同的偏癱。因為大腦半球、腦幹都是交叉支配對側肢體的功能,故左側病灶,則出現右側肢體癱瘓;而右側病灶,則出現左側肢體癱瘓。神經(腦)解剖,無男女性別差異,因而得了中風偏癱,不分「男左女右」,故這種說法不準確。因此「男左女右」之說其客觀規律的準確性,對於中風偏癱來說,是不準確的。
2診脈測男女,遵「男左女右」
診脈測男女,民間有傳說,有的百姓認為非常準確,而歷代中醫脈學著作中也有相關論述,但是否準確,皆有驗有不驗。2007年6月27日,科技部副部長尚勇在羅馬召開的「中歐中醫中藥大會開幕式」上致辭說,「中醫不但能夠通過脈搏診斷婦女是否懷孕,而且能判斷男女」,並稱「這是系統生物學最好的一種應用與實踐」。此言一出,輿論譁然,質疑聲不斷。摸脈真能判斷胎兒性別嗎?
診脈測男女,首見於晉·王叔和《脈經》。《脈經》云:「婦人妊娠四月,欲知男女法,左疾為男,右疾為女……又法,尺脈左偏大為男,右偏大為女。」據經文凡是脈象表現為左側「疾、尺脈偏大」等則診為男;而右側「疾、尺脈偏大」等則診為女,即「左大順男,右大順女」。歷代醫家對這一論述,多宗其說並皆遵從,其道理何在?此乃源於「男左女右」之說。
因為左為陽,男為陽;右為陰,女為陰。就氣血而言,氣主動屬陽,血主靜屬陰。以脈象而論,左脈屬陽主氣,左脈疾、左脈大,即氣盛為陽,男為陽,故有「男左」之說;右脈屬陰主血,右脈疾、右脈大,即血盛為陰,女為陰,故有「女右」之說。因此有了「男左女右」之說。
若根據陰陽學說的理論,以氣血、男女配陰陽來說明男女在生理上有差異,反應在脈象上則形成了「男左女右」之說法。此「男左女右」之說是否真能反映男女生理上的差異,並通過診脈體現出來,其準確性值得懷疑。如《沈氏女科輯要》云:「王叔和《脈經》,以脈之左右浮沉,辨所生之男女……恐臆度之見,非確論也。」對於脈測男女之法,清·王孟英給予了非常中肯、客觀的評說,對為醫者或有啟示。王孟英云:「諸家之論,皆有至理,而皆有驗有不驗。餘自髫年即專究於此,三十年來,見聞多也。有甫受孕而脈即顯呈於指下者;有半月一月後而見於脈者;有二三月而見於脈者;有始見孕脈,而五六月之後反不見孕脈者;有始終不見於脈者;有受孕後反見弦澀細數者;甚而兩脈反沉浮難尋者。古人所論,原是各抒心得,奈死法不可以限生人,紙上談兵,未嘗閱歷者,何足以語此?」
中醫診脈斷病絕對是經驗之談,是從經驗中總結出的規律。由於受歷史條件的限制,很難驗證診脈斷病的準確性,亦更難驗證診脈測孕婦所懷男女之準確性有哪位學者從統計學角度,客觀公正的統計過診脈測男女性別的準確性?試問中醫前輩、醫學泰鬥,哪個敢說,我診脈肯定能確知男女?一般情況下,孕婦所懷之胎兒,非男即女(但亦有雙胞胎者、兩性陰陽人者等)。既便不診脈,男女性別比例尚各佔一半,若偶爾言中,則信為神手,而廣為流傳;如此則認為中醫診脈可以測知男女性別,誤也。若未言中,則為庸醫,或遭詆毀,有誰為此去傳頌乎?診脈測男女,是根據「男左女右」學說而來。而「男左女右」之說,則是根據古代哲學陰陽學說取象比類推演而來,其客觀規律的準確性是不確切的。
3 孕婦回首測男女 遵「男左女右」
另外,歷代醫籍尚有其他法,推測所孕之男女。如《脈經》云:「遣妊娠人面南行,還復呼之,左回首者是男,右回首者是女也。又法,看上圊時,夫從後急呼之,左回首是男,右回首是女也。」根據孕婦回首左右來測男女,亦遵「男左女右」之說。何也?《沈氏女科輯要》云:「受胎時偏左成男,氣血聚於左側左重,故呼之則左顧便,脈必形於左尺;受胎時偏右成女,氣血聚於右側右重,呼之則右顧便,脈必形於右尺。此一定之理也。」此客觀規律是否準確或應驗,王孟英所言極是,即「諸家之論,皆有至理,而皆有驗有不驗……古人所論,原是各抒心得,奈死法不可以限生人,紙上談兵。」此說一語中的,不言而喻是不準確的。
或用孕婦之夫的乳房是否有核來驗證「男左女右」這一說法,如《脈經》云:「又法,婦人妊娠,其夫左乳房有核是男,右乳房有核是女也。」此法實屬荒誕,但言之鑿鑿,皆有至理,何其不誤導之?
在中國封建社會中,許多事物都有尊卑高低之分,就連東西南北、前後左右也不例外。
古代把南視為至尊,而把北象徵為失敗、臣服。宮殿和廟宇都面朝向正南,帝王的座位都是坐北朝南,當上皇帝稱「南面稱尊」;打了敗仗、臣服他人「敗北」、「北面稱臣」。正因為正南這個方向如此尊榮,所以過去老百姓蓋房子,誰也不敢取子午線的正南方向,都是偏東或偏西一些,以免犯忌諱而獲罪。
除了南尊北卑之外,在東、西方向上,古人還以東為首,以西為次。皇后和妃子們的住處分為東宮、西宮,而以東宮為大為正,西宮為次為從;供奉祖宗牌位的太廟,要建在皇宮的東側。現代漢語中的「東家」、「房東」等也由此而來。
除了東西南北之外,表示方向的前後左右也有尊卑高低之分。古代皇帝是至尊,他面南背北而座,其左側是東方。因此就在崇尚東方的同時,「左」也隨著高貴起來。三國時期的東吳佔據江東,也稱江左。文左武右的儀制,男左女右的觀念等,都是尊左的反映(然而尊左尊右歷史上各有不同。明代以來,尊左的說法深入人心。),有些習俗甚至延續至今。
如:房間是民居院落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北京四合院都是平房,沒有樓房。四合院裡最重要的房間就是正房。正房就是北房,也稱上房或住房。由於祖宗牌位及堂屋設在正房的中間,所以正房在全宅中所處的地位最高,正房的開間、進深和高度等方面在尺度上都大於其他房間。正房的開間一般為三間,中間一間為祖堂,東側的次間往往住祖父母,西側的次間住父母,而且老房子正房左邊(東邊)的次間、稍間比右邊(西邊)的略大,這是受「左為上」傳統習俗影響的結果。舊時人們有尊左的習俗,我們常說的「左祖古廟」、「文左武右」、「男左女右」都是尊左的反映。
再如:戴戒指也是有講究的,這種講究不見諸文字記載,而是一種約定俗成。民眾認為,左為上,右為下,左象徵尊嚴和力量,右象徵溫柔和體貼。故民眾佩戴戒指有「男左女右」之分。此外,男子戴在食指上表示求愛,戴在中指的表示正在戀愛,戴在無名指上表示已婚。而女子一般不戴在食指上,其他則與男子相類似。若有人男左女右地戴在小指上,則明確表示自己是獨身。在當代民俗中,男女情感上的交往,一定要注意對方所戴戒指的位置,要尊重這種約定俗成的習俗,恰如其分地相處。
西方文明中,似乎有男右女左的風俗。有文例證:(此為美國丹·布朗的《達文西密碼》節選)「……將《蒙娜麗莎》的圖片投射到圖書館的牆壁上,說道,『你們可以發現蒙娜麗莎身後的背景不在一條水平線上。』 蘭登指著這明顯的差異說,『達·文西將左邊的地平線畫得明顯高於右邊的地平線。』『他把畫掛歪了?』……暗自發笑。『不,達·文西可不常犯這樣的錯誤。實際上,這是他玩的一個小把戲。他把左邊鄉村景色的地平線畫得低一些,這樣就使得蒙娜麗莎的左側看上去比右側大一些。這是達·文西開的小玩笑。歷史上,人們曾給男女指定了方位--左邊代表女性,右邊代表男性。因為達·文西是女性主義的信仰者,所以他讓蒙娜麗莎從左邊看上去更莊重美麗。』」可見,在國外,有時是男右女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