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不一樣的貝多芬,遊過鋼琴家的作曲夢,由寶山區大場鎮文化中心、閻華工作室、上海人民出版社市場部主辦的行知讀書會之「古典音樂季」又迎來了新的驚喜。
美聲組合「Vocal Force 力量之聲」
著名流行美聲組合「Vocal Force 力量之聲」來到「行知讀書會」,宋罡、餘笛、王志三位歌手在開場為讀者們帶來一曲義大利組曲。隨後,「力量之聲」的三位歌手順著美聲的時間軸梳理其來龍去脈,帶大家坐上美聲的時間列車。
「力量之聲」的三位歌手現場講解歌劇的發展
講述從「聲樂」這個概念開始,餘笛說道:「聲樂就是用人聲發聲的一種音樂,樂器就是以人的聲音為主。其實人的聲音不只是嗓子,是整個人的身體,嗓子只是一個發生的出口而已,所以說用我們人身體的身加上聲音的聲放在一起作為樂器來演奏的音樂就叫做聲樂。」
宋罡補充道:「聲樂,它是作為一個發聲手段,實際上有很多載體,包括我們知道的一些歌劇、樂劇、音樂劇、戲劇包括藝術歌曲,它主要是分成兩大體系,一種是歌劇的體系,一種是歌曲的體系。」從歌劇和歌曲之間的區別來看,餘笛說明:「歌劇其實就是帶有限定的角色,而且是為整個戲劇服務,包括音樂劇、戲劇之類的,有一定的唱腔和角色感。歌曲類就包括藝術歌曲、套曲、民歌、流行歌曲等,它們更加精緻而細膩。」我們需要打破「劇比歌更高大上」這樣的慣性思維,可以用平行宇宙的概念來更好地理解它們的區別。
在聲樂的體系中,從歌劇這個部分衍生出了「聲部」的概念,直觀上我們認為能唱得高就是男高音、女高音,唱得低就是低音,一般人都是中音選手,但其實在歌劇中,聲部實際上是由角色來決定的。比如說男高音,男高音的角色類似於戲劇中的小生,一般會飾演王子、年輕人等角色,一般男中音會演比較聰明、智慧型的角色,但是也會有些腹黑的、較壞的角色。女高音通常會演一些公主、年輕女孩。有些女中音也可以唱男高,有些男中音也可以唱女高,有些男高音也可以唱得很低。聲部並不是用音區來區分,而是用音色和角色。
人聲的構造其實跟器樂是一樣的,我們的聲帶就像琴弦,有長有短,有薄有厚,因而有不同的音色,區分出不同的聲部。餘笛說道:「他們在劇中不會用自己最漂亮最細膩最抒情的聲音,前提是一定要滿足角色,所以在做歌曲的時候,可能一首歌要錄很多很多遍來選裡面最細膩的東西。」
接下來,宋罡解釋了歌劇與美聲,兩個可能是大家比較模糊的概念,認為歌劇就是美聲、美聲就是歌劇,其實,美聲這個詞並不是用來形容唱法的,唱法這個概念是有的,一般我們會認為有美聲、民族還有通俗這三大唱法,其實只有在中國大家比較認可,但實際上在世界範圍內通常不用唱法來表達音樂的形式。歌劇和美聲不屬於同一範疇,歌劇有戲劇性,是一個題材、一個作品,但美聲Bel canto,在十七、十八世紀的時候被稱為一種音樂風格,義大利語Bel,就是通常說的美麗,canto就是演唱、歌唱,所以說在那個時期的演唱的風格叫美聲。宋罡解釋:「如果有人問我,你是唱什麼的,我們都會介紹我們是唱歌劇的,或者是唱藝術歌曲的,或者我們是唱清唱劇的,用風格來區分的。」
西方音樂經歷了不同的發展時期,在17世紀,巴洛克音樂興起,我們可以聽到非常複雜的聲樂結構,因為這個時期,人文已經極致到一定的程度,不停地在空間、線條中進行繁複奢華的描繪,包括在巴洛克時期我們可能看到非常複雜的建築、雕塑等。「巴洛克」意指不規則的珍珠放在一起,最初帶貶義,人們用它來諷刺風格的繁瑣,簡單來說就是非要繞幾個彎。後來經過巴赫、亨德爾等人的努力,巴洛克音樂最終為人們所接受和喜愛。
介紹巴洛克時期的閹人歌手
巴洛克時期有一類特殊的歌手——閹人歌唱家,為留住美妙的童聲,人們對孩童時期的他們進行閹割。長大後這些歌手擁有小孩時期的聲帶和成年人的肺,他們的演唱技術效果空前,活動現場播放的電影《絕世豔姬》就讓大家感受到了這種「可怕」的震撼。作為一種教會陋習,這一特殊的唱法如今已不復存在,但正是這些閹人歌手奠定了今天歌劇的輝煌。
巴洛克時期講究即興創作,譜子上的三個音符可能要即興唱兩分鐘,閹人歌手因而凌駕於作曲家之上,成為名副其實的「流量」擔當。進入古典時代後,音樂慢慢地走向規範,因為當時有很多作曲家是指揮家,譜子上本來寫了三個音符,但是指揮家要等兩分鐘,因為這不是他想要表達的情緒。所以作曲家和指揮家慢慢地奪過這個權利——必須在臺上要表達我想要表達的,所以後面就慢慢地變得規範,沒有那麼多華彩的東西。如莫扎特作品《魔笛》中的花腔女高音,雖然華麗,但都是作曲家提前寫好的,歌手唱得非常規範,沒有一個音是自己添加的。
餘笛對古典時代這個詞做了解釋,為什麼說音樂史分出來一個古典時代,為什麼把巴洛克之後,十七世紀一直到十八十九世紀,在貝多芬之前,亨德爾、巴赫之後的這段時間叫做古典,在前面提到的巴洛克有一個規範到增加很多華彩的部分,但是古典時期是把結構確定下來的時期,所以古典時代是一個「立了規矩」的年代,而到了浪漫年代——美歌時代,這一規範又被打破了。美歌時代的音樂戲劇性越來越強,歌劇都是伴奏型,相對比較簡單一點,以聲樂為主,唱得好聽就行,樂隊相對簡化一些,也越來越接地氣,出現了《塞維亞理髮師》等眾多展現平民階層的作品。王志達提到莫扎特是第一個音樂家個體戶,他之前是為神職或者為皇家作曲,這種作曲家一般寫的東西自我審核都比較厲害,只能寫一些神話故事,寫一些高大上的,到了莫扎特之後音樂就越來越接地氣,就是完全平民階層的故事。
威爾第是美歌時代最後一位代表人物,在他的作品《弄臣》中,誕生了歌劇有史以來最精彩的一段四重唱。在同一時間,四個角色完全不同的情感完美地交織在一起。這裡宋罡提到歌劇有一個特別神奇的功能,那就是在任何藝術表達上幾個人可以同時說不一樣的話,用不一樣的旋律來表達。體現在歌劇《弄臣》中就是四個角色在完全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動機,不同的獨白和對白背景下,在相同的時間裡面,展現出不一樣的音樂,不一樣聲部,不一樣的節奏出來,而且音樂配合很完美。
美歌時代之後,真實主義歌劇出現了,戲劇張力更強,氛圍感更重,音樂形式越來越像電影音樂了。歌劇不同於古典音樂、巴洛克音樂那樣的規範,完全是跟著演員跟著戲劇的情緒做起伏。
法蘭西戲劇《卡門》是全世界上演率最高的歌劇,是比較少見的以女中音為主角的歌劇。《波希米亞人》、《託斯卡》與《蝴蝶夫人》等是普契尼的代表作,在他之後,義大利經典的歌劇時代基本上就結束了。
在介紹完聲樂、歌劇和美聲之後,「力量之聲」的三位歌手繼續帶大家了解藝術歌曲、音樂劇、流行美聲的無限魅力。
藝術歌曲是聲樂與詩歌相結合的一種體裁,深受浪漫主義作曲家喜愛,其中,德奧藝術歌曲在19世紀西方音樂中居重要地位。
音樂劇是音樂、歌曲、舞蹈、戲劇、雜耍、特技和綜藝結合的一種戲劇表演,它的獨特性在於對歌曲、對白、肢體動作、表演等等因素給予同樣的重視。從歷史角度看是因為在一戰之後,以及經濟大簫條的背景下,人們需要狂歡,所以那個時候有很多百老匯的戲劇存在,大家就要去放鬆、去開心,包括當時的康康舞,就是那個時候產生的,然後加在一起變成喜歌舞劇,慢慢地發展就變成了音樂劇。
流行美聲的代表人物有沙拉·布萊曼、安德魯·波切利等,演唱組合有美聲紳士(Il Divo)、飛翔組合(Il Volo)等,「力量之聲」是中國首個流行美聲組合。
如果說繪畫是空間的藝術,那歌唱就是時間的藝術,一方面,從演唱開始到結束中間是不能停下的,宋罡講:「作為一個演唱人,唱歌時所想的,可能並不是一句歌詞,可能會想到譜面上,有歌詞、有伴奏、有合作的成分,然後要用特定的形式表達出戲劇的內容和語氣,要把所有的信息量,濃縮在同一個時間內完成。」這是時間的藝術,另一方面,音樂是又多個音符按照時間順序串聯起來組成的,如果所有音符都在一個時間點同時出發,那就不叫音樂了。
「力量之聲」與行知讀書會淵源頗深,每次行知讀書會開場前播放的MTV《愛滿天下》就由「力量之聲」演繹,活動最後「力量之聲」也為大家現場演唱了這首歌,在他們的歌聲中,行知讀書會之「古典音樂季」落下了帷幕。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