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是「中國現代傑出的人民教育家、大眾詩人和堅定的民主戰士」。
華東師範大學版《中國教育史》(第三版)(孫培青主編)「第十四章 國民政府時期的教育」之「第九節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介紹:「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濬,後改知行、行知,安徽歙縣人。」(《中國教育史》第471頁;在《中國教育史》(修訂版)中相同表述)
陶行知在南京讀大學時期(1910年到1914年),由「文濬」改名為「知行」。其時,陶行知「開始研究王學,信仰知行合一的道理,故取名『知行』」(陶行知《行知行》,1934年《生活教育》第1卷第11期第287頁)
1934年,陶行知創辦《生活教育》半月刊,7月,「正式改名『行知』,以示人生態度和學術追求」(《中國教育史》第472頁)。此次改名,在陶行知看來,是「求名實相副」(陶行知,1934年,287頁)之舉,亦是對朋友與學生建議其改名「行知」的回應。
由此可見,名字,對於在陶行知的教育生活與教育事業中,具有特定的標誌意義。其兩次改名,可以看作陶行知教育思考轉向的重要標誌。
由「文濬」改稱「行知」,可以見出大學時期的陶行知對於中國傳統教育智慧的注意;而留美歸國從事教育研究及教育普及事業的陶行知,由「知行」改稱「行知」,亦可以看出陶行知對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的反思,並表徵著借鑑歐美教育思想改造中國教育現實的陶行知,已開始對新教育思想有了切合中國社會實際的思考和踐行。
1915年第1卷第11期《農商公報》發表有「留美伊利諾州大學學生 陶文濬」的《中國入美國物產大宗之硏究》(作者及標題信息,原刊原文如此——引者注)。
《農商公報》,1914年8月15日創刊,出版地在北京,月刊,屬於農業經濟管理刊物,由農商部編輯處編輯、刊印並發行。
而在《中國教育簡史(修訂版)》(張惠芬、金忠明編著,2001年)第493頁介紹陶行知道:「原名文浚,後改知行,又改行知」。由此可見,該教材與《中國教育史》(第三版)在對陶行知「原名」表述的不同。
「文浚」,「文濬」,哪一個才是可以刻印到當今教育史教材上的名字表述呢?
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浚(濬)「:「挖深;疏通(水道)」(752頁),讀若「jun」(四聲)。又,「浚(濬)「:「濬縣,地名,在河南。」(1555頁),讀若「Xun」(四聲)。
故,暫且不論「陶文濬」之「濬」到底是那種意義、哪種發音,則民國時期期刊上的作為陶行知「原名」的「陶文濬」,在文本主體為簡體字的當代教育史教材上,應為「浚」,而不為「濬」。
故,華東師範大學版《中國教育史》(第三版)(471頁)中,對陶行知「原名陶文濬」的表述有誤。即,陶行知的原名應為「陶文浚」。但,這不妨礙我們在以繁體字為表達工具的論著中使用「陶文濬」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