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很多人認為:老十四允禵才是康熙皇位的繼承人?看洋人怎麼說

2021-02-08 百態雜燴

歷朝歷代,為了爭奪皇位,兄弟殘殺、父子反目之事,真的是屢見不鮮。

歷史愛好者都知道,這些事情在歷史上是比較隱晦的,在史料中也是很少記載的。所以,在後世之中對這些事情的經過記載,就出現了諸多的疑問,尤其是中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史料繁雜眾說紛紜,對於這些事情的記載,更是很難找到確切的記載的。

中國一共經歷了24個封建王朝,最後一個是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清朝。

在現代的影視作品中,凡是古裝劇都很偏愛清朝,人們也很喜歡看皇帝的後宮娘娘們耍手段比心機的事情。而在清朝時期,卻有一件直到現在都爭論不休的千古謎題,那就是:康熙晚年到底是指定了誰作為了他的繼承人?

我們都知道,康乾盛世是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輝煌時期,這其中的兩位主角,便是康熙和乾隆祖孫兩。這兩位在清朝的名氣實在太大,都當了六十年左右的皇帝,在位期間國家也是一度繁榮昌盛。而在康熙和乾隆之間,卻加著一個雍正,這個皇帝名氣不大,卻是備受史學家關注的清帝之一。

雍正當初是怎樣一步步登上皇位,這卻引起了眾人的猜想。想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要從源頭講起,大家都知道,康熙少年登基,是清朝時期的一位很有作為的皇帝,武功上,他削藩平叛、收復失地;文治上,他鼓勵漢家文化、促進民族和諧、提出滿漢一家,為康乾盛世的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康熙在位61年,生了24個兒子,而如何在這些皇子中選擇一個繼承人,以延綿大清的國祚,是康熙皇帝最需要慎重考慮的事情。

當時,皇位最有力的競爭者分別是老二、老四、老八和老十四,而其他皇子都分別依附於這幾位強有力的競爭者,組成了太子黨(二阿哥胤礽)、四爺黨、八爺黨等奪嫡集團。在這些皇子當之中,唯有十四阿哥,四阿哥胤禛的同母弟驍勇善戰,並且,他在軍中還有著極高的威信。

所以,在當時的朝廷之中,絕大多數的人都認為:老十四會是皇位的繼承人。

公元1722年,康熙帝突然病故,由於他死的比較突然,且並沒有在任何公開場合宣布過皇位的繼承人。而此時,十四阿哥又遠在西北作戰,當他趕回京師的時候,四阿哥胤禛已經在隆科多的支持下,控制了京城,正式繼皇帝位,史稱:雍正皇帝。

從剛才的敘述中,大家就能看出來一些疑點:

首先,康熙皇帝是突然去世的,在這之前沒人知道他擬定的未來大清的統治者是誰。也就是說,即便當時是其他繼承人繼位,這在表面上也沒有什麼問題。

其次,在皇帝駕崩之後,隆科多立馬控制了京城,並宣布四阿哥為新帝,等到十四阿哥趕回來的時候,這一切已成定局無力回天了。

那麼,為什麼隆科多作為軍政大員會去支持四阿哥,而不支持十四阿哥呢?按照當時的情形,不是應該等到所有皇子回來之後,再光明正大的宣布繼承人嗎?

以下有兩個原因可以解釋:

一是,隆科多作為軍國大臣,又是皇族,他深知皇家內部奪權的危害有多大,如果,等到所有的皇子回京,難保沒有人會為此鋌而走險,到時候必將是一場宮廷大亂,所以,他需要一個人來穩定朝局。

二是,出於對自身的考慮,在這些皇子中,十四阿哥在軍中的威信太高,若他繼位,必定會牢牢的把持住軍政大權。而像隆科多這樣軍政要員的地位就顯得非常尷尬了。故而,在當時留守京師,韜光養晦的四阿哥,便是此時最好的選擇。

話說,雍正繼位之後,很多人對他的皇位合法性產生質疑,甚至,包括皇家內部之人,即便到了現在,史學界也沒有停止過對這個問題的討論。這其中,有史學家就在一些旅居中國的洋人遊記中找到了一些說法,讓我們可以從一個新的視角來思考「誰才是康熙皇帝選定的繼承人」。

貝爾,英國醫生,因愛好中國文化,跟隨俄國使臣來到了當時的滿清王朝,最終,有幸在京城逗留三個多月。而貝爾在京城的這三個多月,剛好就是康熙皇帝去世的近兩年,更重要的是,他在京期間將康熙皇帝去世前有關皇位繼承問題的所見所聞,記入到了自己的旅行記之中。

當時,在京的使臣雖然不少,但是,卻只有貝爾做了記錄。而且,貝爾多次參加皇帝和皇子之間的宴會,他的記錄很可能就是從當權者哪裡獲知的。他這一記錄,成為了康熙一朝皇位繼承的最珍貴文獻。值得注意的是,貝爾雖然做了記錄,但是,用的都是比較保守的「據說」、「推測」等字眼。

不過,貝爾在自己的旅行記中清楚的記錄了,在北京聽到的有關皇位繼承的消息:「十四皇子勇猛善戰,正在指揮和卡爾梅克人的戰爭,據說,康熙皇帝想讓他繼承皇位。」從這裡,我們也不難看出,康熙更偏向於十四阿哥,不過,貝爾的記錄,也引出了更多的問題。

那就是:一個從未到過中國,且不懂中文的的外國人,怎麼會在短短的幾個月裡,就關注到了清朝的皇位繼承問題呢?這著實讓人難以相信。

雍正繼位之後,為了防止再出現皇子奪權的事情,他便對大清朝的皇位繼承做了一個規定:「皇位繼承人只有現任皇帝自己知道,並且,在他生前需將這份寫著繼承人選的遺詔放入正大光明匾的後面,在現任皇帝駕崩之後,大臣們可以直接從正大光明的匾後將其取下當廷宣布。」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雍正帝四子寶親王弘曆成為清代第一個以秘密建儲制繼位的皇帝,是為乾隆皇帝。乾隆帝在對歷朝歷代的建儲法詳加比較剖析後,認定秘密建儲「實為美善」,進一步將秘密建儲確定為神聖不可更改的「建儲家法」。乾隆以後,自嘉慶到鹹豐,都是按秘密建儲制繼承皇位的。

密建皇儲制度解決了權力內鬥的問題,統治者便有更多的時間來治理國家,從這個角度上來看雍正倒也算一個有先見之明的皇帝。其實,平心而論,若是十四阿哥當了皇帝,可能還不如雍正皇帝。雍正在位期間,其勤政程度,在歷史上也只有秦始皇、明太祖能與之相提並論。

最終,在他的統治下,大清朝政治清明,百姓富足,國庫充實,在位13年,從國庫700萬兩漲到了6000萬兩,更是成就了乾隆的盛世。而繼任的乾隆,純粹是沾了爺爺和父親的光,站在兩位前人的肩膀上坐享其成。晚年的乾隆更是花錢如流水,20年間就將這些錢全花光了。

參考資料:【《清聖祖實錄》、《清世宗實錄》、《雍正繼位的歷史疑案》、《滿文硃批奏摺》】

小編推薦

雍正靠他取得皇位,登基後立即將他幽禁,原因:懷疑他才是親爹

康熙大皇子胤禔墓被發現,位於深山之中,打開後學者連呼不可能

「帶刀皇后」吳氏:統領後宮55年,一生享盡榮華富貴

相關焦點

  • 雍正王朝:康熙讓老十四當大將軍王,實則是為了老四成功繼位鋪路
    這部電視劇的諸多人物和劇情也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諸如神機妙算的鄔先生,還有精彩絕倫的「八王議政」劇情等等,可以說這部電視劇就是清宮劇中的巔峰之作。那麼今天宋安之來分析一個有意思的劇情,那便是康熙任命老十四為大將軍王,真正意圖到底是什麼,既然要傳位於老四,為何有些曖昧的重用老十四呢,以至於老九在雍正登基以後,借著這個話題,製造雍正奪了大將軍王老十四皇位的謠言呢?
  • 順治皇帝臨死立皇位繼承人,為何要聽一位洋人的意見
    可是,順治皇帝很重視遺詔的書寫,三易其稿,才最終確定終稿。二是確定繼承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確定繼承人是比敲定遺詔更重要的事情。對此,順治皇帝自己有深刻的體會。當年,皇太極盛年暴斃,沒有確定繼承人,結果導致多爾袞與豪格爭奪皇位,差點釀成叔侄互相殘殺的悲劇。因此,順治皇帝一定要及早確定繼承人,避免這種悲劇的出現。
  • 康熙真的想傳位給老十四嗎?
    皇長子胤禔的生母並不是皇后,打小就不受康熙寵愛,沒有任何即位的可能性。胤禔是一個很迷信的人,他聽信江湖術士張明德的話,認定老八以後會大富大貴,多次向康熙推薦老八。很多人可能覺得奇怪,老大和老八不是死對頭嗎?那都是電視劇裡的情節,歷史上的老八出身卑賤,從小被老大的母親撫養,兩人的關係非常親近。胤禔在推薦老八的同時,還在宮裡使用巫蠱之術,打算詛咒太子。
  • 胤禎深得康熙寵愛,為什麼卻沒有成為皇位繼承人?
    胤禎深得康熙寵愛,為什麼卻沒有成為皇位繼承人?胤禎不是胤禛,是十四阿哥。咱先理清楚這兩個名字。
  • 雍正登基後為何要先收拾自己的親弟弟老十四胤禵呢?
    因為雍正的同母弟老十四胤禵即是雍正政敵八弟胤禩的死黨,而且胤禵在康熙晚年深得康熙喜愛,被封為撫遠大將軍王,在西北前線統兵平定策妄阿拉布坦叛亂,當時朝野上下都認為胤禵很有可能是皇位繼承人,所以胤禵一是與雍正政敵弟弟胤禩結為死黨;二就是在皇位繼承人上面也對雍正是個威脅,三則是胤禵手握兵權,所以這些都造成了雍正在登基後第一件事就是要先處置胤禵
  • 雍正王朝:手握重兵的允禵為什麼不起兵反抗?
    允禵聞此消息如晴天霹靂,他不相信康熙臨終前把皇位傳給了雍正,他覺得皇位本應是自己的。所以氣急敗壞,一路上先是質問圖裡琛,而後又大鬧靈堂。那麼我們要問一下,允禵當時是欽命撫遠大將軍,手上至少有十幾萬兵馬。他既然認為雍正矯詔篡位,那麼他為什麼不起兵反抗呢?他為什麼乖乖地交出兵權,回京任雍正擺布呢?我們今天分析一下其中緣由。
  • 洋人見證九王奪嫡:揭秘誰才是康熙欽點的接班人?
    英國醫生約翰·貝爾(JohnBell)的《從俄國聖彼得堡到亞洲諸地的旅行記》(TravelsfromSt.PetersburghinRussiatoVariousPartsofAsia,1806年版),讓我們有機會從其他來源審視康熙去世前北京城內出現的有關皇位繼承的動態,從新的視角思考誰是康熙選定的繼承人。
  • 雍正王朝:康熙封胤禵為大將軍王,為何只是稱號,爵位還是貝子?
    以權謀之術來說,這部電視劇將清代的宮廷政治鬥爭刻畫的可謂是入木三分,使人觀看之下,不只是體會到古代政治鬥爭的殘酷,更是可以領悟很多人生道理。歷史上關於雍正是否篡位的爭議,簡單來說有兩點:一是很多人通過電視劇劇情,認為康熙帝遺詔被篡改是無稽之談,「十」不可能改為「於」,畢竟古代的繁體字中寫法並非是現在這般,更何況遺詔分為漢、滿、蒙三種文字,所以武斷的以此認為拿康熙遺詔作為雍正是否篡位的爭議是不對的。
  • 雍正王朝:康熙封胤禵為大將軍王,為何只是稱號,爵位還是貝子?
    歷史上關於雍正是否篡位的爭議,簡單來說有兩點:一是很多人通過電視劇劇情,認為康熙帝遺詔被篡改是無稽之談,「十」不可能改為「於」,畢竟古代的繁體字中寫法並非是現在這般,更何況遺詔分為漢、滿、蒙三種文字,所以武斷的以此認為拿康熙遺詔作為雍正是否篡位的爭議是不對的。
  • 《雍正王朝》中:老十四身為大將軍王,為何長期和雍正皇帝死磕?
    老十四也因此獲得八爺黨和四爺黨的雙重支持順利出任大將軍王平定西北。也許在天真的老十四看來,這個大將軍王已經和皇位繼承人劃上了等號。可是還沒等戰爭結束,他就等來了新皇四哥的聖旨讓他交出兵權回京奔喪。在強烈的預期落空的情況下,老十四開始了和雍正四哥的死磕。因為在他看來,無論怎麼做親哥雍正也不會殺他。歷史背景老十四胤禵是康熙末年參與奪嫡的皇子中年齡最小也是最天真的一個。
  • 雍正王朝老十四胤禵的奪嫡之路
    劇照 在後來舉薦新太子中,八爺黨因被康熙刻意打壓,而以失敗告終,這時老十四認為復立新太子,是因為假手諭事件被康熙發現,所以他要做場戲,為自己開脫,然後就有了老十四和老十三打架
  • 雍正王朝:老四和老十四一母同胞,為何兩人關係卻一直很緊張?
    到了康熙晚年,老十四成為大將軍王,八爺黨全力支持老十四,而大將軍王在朝野上下被認為就是康熙默認的儲君,結果是老四爆了最大冷門,在康熙死後繼位為帝,老十四這個大將軍王在老四繼位以後又馬上被架空兵權,自然認為老四是做賊心虛的奪了他的皇位,所以這樣對他,所以兄弟兩人關係越來越緊張,老四於是先將老十四發配到景陵幽禁,後來又改為圈禁,直到乾隆年間,老十四才重獲自由
  • 雍正王朝:康熙皇帝為何到死也沒有放出十三阿哥胤祥的真正原因
    ,可康熙帝心理默認的皇位繼承人又不是他,怎麼辦?可太子胤礽自打復位後,對曾經反對過他的人非但打擊報復,還變本加厲的折磨,縱容手下門人買官賣官不算,趁康熙帝南巡之機還與刑部買賣人命大案的任伯安勾搭連環。蒼蠅不叮無縫雞蛋,太子胤礽想拉十三阿哥胤祥下水,指使十三阿哥胤祥暗殺鄭春華並要求十三阿哥胤祥放出大獄中的任伯安以換取任伯安手裡的百官行述,此事被八阿哥胤禩抓到把柄,由老十四胤禵上奏康熙帝。
  • 老十四出任大將軍王前後,為何對老八態度不一,原因有二
    顯而易見,康熙下這道旨意之前,心中已有了大概的人選,但他還想看一下,是否有人還會舉薦其他的皇子。而另一邊老八一黨的內部集團,因為這次大將軍王的事件已經開始出現矛盾了。軍事能力的相比之下,自然是老十四出色一些,而老八自己雖在政治上較為出色,但在軍事之上一竅不通。但是他正是介於這個大將軍王的王字,自顧自的認為如果誰出任了大將軍王,誰就是康熙的繼承人。
  • 雍正繼位後,老十四能躲過一劫重見天日,而老八下場卻如此慘?
    老十四胤禵雖是雍正的一母同胞,但黨同八爺胤禩,又聽傳聞說康熙臨終前傳位給他,是雍正篡改遺詔,老十四胤禵遠在八爺黨的忽悠下,認為皇位是傳給他的,所以二人成了不共戴天的冤家兄弟。首先被雍正整頓的是十四阿哥胤禵,十四阿哥是雍正最後的對手,也是「熱門」競爭對手,一度認為他會當皇帝,因為晚期被康熙冊封為大將軍王,並獲得了軍權,只不過一手好牌被他打爛了。
  • 雍正即位後處理了老八和老九,為何放過了老十,雍正:他不夠格
    遏必隆之子阿靈阿,阿靈阿是康熙末年的領侍衛六大臣之一、議政大臣、理藩院尚書,位高權重。看這姥姥家的背景,著實不低。甚至可以說,這是九子之中,外戚實力最強的皇子之一了。在「九子奪嫡」時,主要是兩個政治集團,一個是太子集團,包括了老四和老十三。另一個就是老八集團,包括了老九、老十四等。
  • 老十四胤禵,管理了24萬野戰軍,為何沒有推翻雍正皇帝?
    公元1722年,在位61年的康熙皇帝去世,享年69歲。康熙皇帝去世以後,45歲的皇四子雍親王胤禛繼位,這就是清朝歷史上的雍正皇帝。其實,在雍正皇帝上臺的初期,自己的皇位並不穩固。在內部,老八胤祀集團鷹視狼顧,在外部,老十四胤禵的20多萬西北大軍虎視眈眈。尤其是老十四,威脅最大。
  • "康熙晚年為何要讓老十四當大將軍王?這一招太高明,雍正都被騙過"
    二月河先生在其作品《雍正王朝》中,相當準確地描述了雍正一步步走上皇位的過程:他一開會並不引人注目,甚至雍正一度都覺得自己是沒有當皇帝的機會的,但是康熙慧眼如炬
  • 胤禵手握重兵為何康熙駕崩後不兵變奪位?
    康熙五十六年準噶爾部的首領策妄阿拉布坦再度對西藏發難,這次康熙因為年齡的原因所以不能再御駕親徵,他選擇了勇猛的老十四胤禵代他徵討策妄阿拉布坦。康熙封胤禵為大將軍王並且其出徵的規格以及其他都是按照皇帝親自出徵的要求操辦的,不僅如此,康熙還對西藏守軍表明見胤禵如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