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子奪嫡的真實情況如何?康熙真的想傳位給老十四嗎?

2021-01-09 豪哥讀史

九子奪嫡一直是人們十分關注的歷史事件,由於過程十分精彩,鬥爭異常,被很多電視劇和文學作品當成創作題材,演義和杜撰的成分也比較多。那麼,九子奪嫡的真實情況究竟如何?民間流傳的康熙傳位給老十四一說,真的靠譜嗎?

首先介紹下九子奪嫡中的「九子」是哪些皇子(雍正即位後,為了避皇帝名諱,他的兄弟們統一改為「允」字輩,這裡按原名來介紹)。

皇長子胤禔(zhi)

太子胤礽

皇三子胤祉

皇四子胤禛(雍正)

皇八子胤禩

皇九子胤禟

皇十子胤

皇十三子胤祥

皇十四子胤禵(原名胤禎,雍正即位後改名)

康熙共有55個孩子,35個兒子20個女兒,其中只有20個兒子和8個女兒長到成年。皇長子胤禔的生母並不是皇后,打小就不受康熙寵愛,沒有任何即位的可能性。胤禔是一個很迷信的人,他聽信江湖術士張明德的話,認定老八以後會大富大貴,多次向康熙推薦老八。很多人可能覺得奇怪,老大和老八不是死對頭嗎?那都是電視劇裡的情節,歷史上的老八出身卑賤,從小被老大的母親撫養,兩人的關係非常親近。

胤禔在推薦老八的同時,還在宮裡使用巫蠱之術,打算詛咒太子。這件事被老三揭發後,康熙對胤禔更加厭惡,對老八同樣提高了警惕。後來,胤禔曾經在太子被廢的時候落井下石,遭到康熙怒斥,隨後被永遠圈禁,徹底退出奪嫡之爭。在這件事中,老八因為利用老大和江湖術士爭奪儲位,在康熙心目中形象受損。

雖然老八的才能確實很卓越,自幼也很受康熙喜愛,在朝臣中有很高的威望。但是,老八為人工於心計,加上在「斃鷹事件」中熱鬧父皇,康熙直接表示「自此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這樣一來,老八其實已經失去了繼承人的資格,即便李光地等大臣依然支持他,但是已經無力回天。

太子胤礽兩次被廢後,被徹底圈禁直到去世,老三胤祉看到在廢太子的風波中,3位皇子受到沉重打擊,不願意再參與其中,隨即主動退出競爭。老八自知即位無望,就轉而支持老十四,老九和老十選擇附庸。皇四子胤禛,也就是後來的雍正,他在太子第一次被廢的時候,曾經出面力保,太子第二次被廢後,他決定自立門戶,老十三選擇附庸,皇十六子和皇十七子同樣站在他這邊。

這樣一來,康熙晚年的九子奪嫡,其實已經成為老四和老十四這對親兄弟(兩人同一個母親)的鬥爭。也就是從這時候開始,康熙究竟想讓老四即位,還是想讓老十四即位,逐漸有了一些謎團,直到現在依然沒有定論。

首先說老十四,他為人性格剛直,有話從不憋著,曾經在老八遭到沉重打擊的時候,當面頂撞康熙皇帝,差點就被一刀砍了(電視劇中是雍正攔住了,歷史上是皇五子胤祺抱著康熙的大腿,這才沒有釀成父子相殘的慘劇)。讓人意外的是,康熙事後不僅沒有追究責任,反而對老十四愈加恩寵。其實,老十四很小就受到康熙寵愛,他曾經連續7年吃大內俸祿,在所有皇子中年限最長,這足以說明他在康熙心中地位很高。

康熙57年,策妄阿拉布坦在西北發動叛亂,康熙任命皇十四子胤禵(當時應該叫胤禎)率軍出徵,拜大將軍王,並且以天子的規格出行,康熙親自帶著王公大臣、文武百官送行。而且,康熙不僅給了胤禵兵權,還給了他整個西北地區的軍政大權,足見對他的信任。康熙60年,胤禵曾經回京述職,和康熙商量來年平定叛亂的事情,隨後返回前線。

第二年,康熙駕崩,雍正即位後,立即選派延信接管大將軍印,並且下了一道密旨。雍正要求延信到達前線後,將胤禵和京城的所有往來信件全部收繳,特意強調要保管好康熙下發的諭旨。有不少學者認為,雍正急不可耐地搜集信件,就是擔心康熙有傳位給老十四的密旨,說明他心裡有鬼。

只從這些事情來看,康熙似乎真的有意傳位給老十四,雍正篡位的可能性很大。但是有一個細節值得注意,只要通讀中國歷史,就會明白這種說法純屬無稽之談。前面也提到了,康熙60年,胤禵曾經回過京城一次,隨後立即返回前線。如果康熙真的有意傳位給老十四,在身體狀況逐漸變差的情況下,將皇位繼承人放在政治中心之外,這不是自尋死路?

而且,在胤禵返回前線後,一直到康熙駕崩,前後有1年多的時間,康熙只要求胤禵率軍駐守西北,並沒有要求他返回京城。這樣一來,康熙死的時候,皇位繼承人不在身邊,豈不是默許其他皇子篡位?康熙可以說是古往今來,個人綜合能力最強的皇帝,他對歷史的熟悉程度不亞於今天的任何一名專家。康熙很清楚一點,那就是皇帝駕崩的時候,繼承人一定要在身邊,否則必然會出現變故。

正因如此,康熙並沒有傳位給老十四的意思,他之所以把老十四放在西北邊境,還把十多萬大軍交給他統領,原因其實很簡單。康熙晚年吏治敗壞,國家財力匱乏,老百姓生活悽慘,留給後人的只是一個虛晃的盛世。康熙明白,如果想讓這個國家富強起來,必須有一位主修內政,手段嚴酷的人,在多年的觀察中,他發現只有胤禛能夠擔此重任。

老十四英武剛直,但是缺乏政治頭腦,讓他來治理國家,肯定會走上隋煬帝的老路。康熙對老十四委以重任,是給老八等人假象,放鬆他們的警惕,從而暗中保護老四。而且,康熙駕崩的時候,老四在北京登基,老十四得到消息的時候,就算想舉兵反叛,也會被扣上一個「反賊」的帽子,以他的性格絕不可能做出這種事。至於所謂的遺詔篡改說,只要稍微了解一點清朝歷史,就知道那是不可能的,這裡就不多做評述。

不得不說,康熙料定了身後的一切事情,作為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聖君,確實名不虛傳。人人都說雍正殘忍,但是他即位之後,沒有動手殺任何一個兄弟,甚至還對老八委以重任。不過,他的這些兄弟沒有死心,雍正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也只是將他們圈禁起來。當然,從道德的角度來講,雍正確實對兄弟有些刻薄,但是看待歷史問題永遠不能站在上帝視角,如果把你放在皇帝的寶座上,面對蠢蠢欲動的兄弟們,你會怎麼辦?

相關焦點

  • 雍正王朝:康熙的臨終之語告訴你,老八與老十四為什麼會奪嫡失敗
    陰謀陽謀的相互較量、文臣權貴的權衡站位,悍將兵勇的刀兵相接……小編常常在想,真實的歷史也不過如此吧?《雍正王朝》的厲害之處就在於此,雖然是戲說演繹,但是卻符合歷史規律,符合人性權謀,所以它很「真實」!而那場「真實」皇權交接的開始,是一位千古帝王對後世君主的殷殷囑託與傾囊相授。
  • 雍正王朝:康熙讓老十四當大將軍王,實則是為了老四成功繼位鋪路
    一、康熙任命為老十四為大將軍王的表面原因我們首先以劇情入手來抽絲剝繭的說說康熙為什麼任命老十四為大將軍王。康熙看明白了這點,所以才打算以八爺黨中人前往西北鎮壓叛亂,這樣最起碼不至於出現前方吃緊,自己人在背後捅刀子的情況。所以康熙權衡利弊之下,立老十四為大將軍王。同時康熙還藉此考驗了老四一把,看看老四是不是有著人君的氣宇。二、康熙為了保護老四在下一盤很大的棋康熙既然選擇老十四為大將軍王,為什麼卻在當時給朝野上下一種「大將軍王」就等於「儲君」的意思呢?
  • 雍正王朝:九子奪嫡中最陰險的不是魘鎮太子的大阿哥,而是老十四
    而且大阿哥在魘鎮太子之事還沒有被老三揭發之前,就已經被康熙判了奪嫡死刑。因為大阿哥在太子被一廢之際,是上躥下跳的鼓搗康熙處死太子,並且著急的說道如果康熙下不了手,自己這個長子可以代替,還美曰其名的打著為了列祖列宗的江山社稷旗號,但殊不知他這樣的行為偏偏傷了年老重視親情的康熙之心。
  • 雍正王朝老十四胤禵的奪嫡之路
    ,當時老八極力要勸來他倆,因為他明白,這樣做的後果,康熙肯定會算到他頭上,因為老十四是八爺黨成員。後來老十四又頂撞康熙,氣的康熙拔刀要殺他,此舉老十四看似在幫老八說話,其實是在向康熙說:我是老八的人,有啥事都是老八指使的,與我不相干。
  • 雍正王朝:康熙什麼時候決定傳位給老四的?實在是沒有人選了
    康熙作為清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久的帝王,他的政績無疑是最卓著的。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有這麼優秀的父親,他的兒子們自然也不會太差,上到太子,下到十四阿哥,幾乎每一個皇子都能獨當一面。而後來九子奪嫡的名場面,其實換個角度看,也是因為康熙太過優秀。
  • 為何《康熙王朝》沒提老四胤禛,而且九子奪嫡的刻畫也不全面呢?
    《康熙王朝》之所以沒有出現四阿哥胤禛,個人認為關鍵原因是《雍正王朝》珠玉在前,對於九子奪嫡的刻畫入木三分,所以《康熙王朝》只能揚長避短了。為什麼說《康熙王朝》要揚長避短呢,可能很多人下意識認為《康熙王朝》後面才是《雍正王朝》,實際上《雍正王朝》上映於1999年,而《康熙王朝》上映於2001年,而且正因為《雍正王朝》大火,收視率很高,所以《康熙王朝》才緊跟著馬上拍出,也可以說是趁熱打鐵之作。
  • 康熙如果早就屬意雍正,為何不早立其為太子,避免九子奪嫡的發生
    毫無疑問,雍正是九子奪嫡的勝利者。康熙如果早就屬意雍正,為何不早立其為太子,避免九子奪嫡的發生呢?如果康熙早立雍正為太子,至少有兩個好處。第一避免了其他皇子繼續手足相殘,第二避免雍正被後世猜疑,說他是篡改遺詔。那麼康熙為什麼沒這樣做呢?首先我們要知道的是,九子奪嫡的序幕是何時拉開的呢?是在康熙第一次廢太子之後。
  • "康熙晚年為何要讓老十四當大將軍王?這一招太高明,雍正都被騙過"
    在另外一些人的看來則不是這樣,他們認為康熙其實並無意傳為於雍正,傳位詔書是偽造的,康熙更屬意於其他皇子,比如老八和老十四。這兩種說法那種更正確呢?我認為是前者,原因如下:康熙一定是非常認真地想過自己的後事,在《清聖祖實錄》中曾記載過這樣一句話:日後朕躬考終,必至將朕置於乾清宮內,而等束甲相爭耳!
  • 雍正王朝:康熙封胤禵為大將軍王,為何只是稱號,爵位還是貝子?
    雍正王朝中康熙為什麼封老十四為大將軍王,卻不將他爵位升為親王呢?像為什麼立老十四為大將軍王呢,最直接的原因在於他是八爺黨成員,他成為大將軍王,不存在八爺黨在背後捅刀子的情況。所以在那種情況下,康熙讓老十四為大將軍王,並非是真的重用他,只不過是為了給老四鋪路罷了,又怎麼可能升他為真正的王呢?而這個劇情,對應歷史上康熙帝封老十四為大將軍王,卻不給他王爵來看,以結局來說是符合歷史的;至於其中的具體原因,歷史上也沒有詳細資料披露是這般,但是雍正王朝為觀眾提供的這個視角,不得不說很是獨特,並且合理。
  • 雍正王朝:康熙封胤禵為大將軍王,為何只是稱號,爵位還是貝子?
    ,雍正王朝電視劇的看法是雍正沒有篡位,它提供的視角很獨特,並且劇情很合理,雖然我們不能以這個劇情當歷史,但是它提供的視角是真的好。像為什麼立老十四為大將軍王呢,最直接的原因在於他是八爺黨成員,他成為大將軍王,不存在八爺黨在背後捅刀子的情況。
  • 陳道明的康熙真的不如焦晃的康熙(二)
    在《康熙王朝》上映前,大家已經提前感受到了焦晃的魅力,認為他本人就是康熙,所以很難再接受另外一個演康熙的。正如李幼斌的《亮劍》,後來黃志忠演,很多人都不滿意。不過兩者還是有區別,焦晃的康熙與陳道明的康熙只是在晚年重合,其他地方沒有。
  • 為何很多人認為:老十四允禵才是康熙皇位的繼承人?看洋人怎麼說
    歷朝歷代,為了爭奪皇位,兄弟殘殺、父子反目之事,真的是屢見不鮮。
  •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老十四即位,老八老九會是什麼下場?
    無論真實歷史還是在《雍正王朝》中,雍正都與老八胤禩老九胤禟徹底決裂,並且從即位之初,就著手準備對此二人的處置。為了分化八爺黨勢力,雍正剛一正君位,就把老九發往了西北,這一去,老九胤禟吃盡苦頭,就連死,也沒能死在京城王府,而是在押送回返的途中,死在了保定四面高牆的禁所中。
  • 雍正王朝:傳爾丹兵敗,並不全是老十四胤禵搗鬼,還有老四胤禛!
    正是由於傳爾丹全軍覆沒,迫使康熙帝要從眾位皇子中選拔一位大將軍王,由此拉開了九子奪嫡的又一小高潮。最終的結果是老十四胤禵如願以償,榮升大將軍王,並且旗開得勝,取得西北大捷。我們的目光往往聚焦在眾位皇子爭奪大將軍王的點上,卻忽略了該事件最重要的一個前提,那就是傳爾丹究竟是因為什麼才導致的兵敗?楊角風談《雍正王朝》:傳爾丹為什麼會兵敗?
  • 老十四胤禵擁有24萬軍隊,為什麼也沒有能力推翻雍正皇帝?
    公元1722年,69歲的康熙皇帝去世。隨後,45歲的雍正皇帝上臺。在雍正順利登基的過程中,其實也面臨著一系列的對手,例如老八胤祀和老十四胤禵。在昨天的文章中,小編和大家聊了雍正皇帝與老八對抗的問題。今天就來聊聊老十四,對於剛剛上臺的雍正來說,老十四才是最大的威脅。
  • 雍正繼位後,老十四能躲過一劫重見天日,而老八下場卻如此慘?
    老十四胤禵雖是雍正的一母同胞,但黨同八爺胤禩,又聽傳聞說康熙臨終前傳位給他,是雍正篡改遺詔,老十四胤禵遠在八爺黨的忽悠下,認為皇位是傳給他的,所以二人成了不共戴天的冤家兄弟。首先被雍正整頓的是十四阿哥胤禵,十四阿哥是雍正最後的對手,也是「熱門」競爭對手,一度認為他會當皇帝,因為晚期被康熙冊封為大將軍王,並獲得了軍權,只不過一手好牌被他打爛了。
  • 《康熙王朝》為何省略雍正?只因《雍正王朝》珠玉在前要揚長避短
    《雍正王朝》中共有44集,而到了20集的康熙帝駕崩劇情,可謂是九子奪嫡的高潮,也就是說電視劇過了20集,康熙帝才算是正式下線,到了最後一集的時候,隨著曾靜描述雍正帝弒父逼母的謠言時,也配有康熙帝的畫面,所以整體來說,康熙帝的確佔了差不多一半的戲份。
  • 四爺真的如《雍正王朝》中那麼好嗎?還原真實的雍正帝
    又不是他們主動推選的,是人家康熙問的,大臣們就推舉了老八。因為這點事兒,就不共戴天?還得把人家的墓碑給改了,這是得有多損。雍正四年,雍正下令誅殺阿靈阿之子阿爾松阿,籍沒家產。妻子發遣寧古塔,後改發遣廣西煙瘴地,入辛者庫為奴。真的至於嗎?再說說雍正的用人。雍正初登基時,他最重用的人不是十三爺,也不是張廷玉,而是年羹堯和隆科多。
  • 雍正王朝:真實的「死鷹事件」中最大受害者並非康熙,反而是老八
    我們再來看看康熙的表現,當時並沒有查死鷹是怎麼回事,而是放了代表老十四的進獻壽禮的鄂倫岱,並且意味深長的說道:「有罪的,無罪的,朕知道,天知道」。而老八一黨的表演也很幼稚,像老十四身為老八一黨,老八他們並沒有維護老十四,說老十四是被冤枉什麼的,反而是老十先跳起來說道這是謀逆,並且還交代隆科多不要放走同黨,將其定義為結黨謀逆,很明顯意指老十四是跟老四結黨。
  • 老十四出任大將軍王前後,為何對老八態度不一,原因有二
    康熙五十七年,朝廷派往西北作戰的幾萬大軍全軍覆沒。西北一戰迫在眉睫,康熙看到了戰事的重要性,便下旨要從眾皇子之中選擇一位出任大將軍王。毋庸置疑,這大將軍王正是要有卓越的軍事才能和優秀的作戰能力,而老大和老十三都被圈禁在宗人府之內。剩下的人選最合適的就只有老十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