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大部分家長心目中「金飯碗」一般的存在,銀行一直以來都是找工作「必找」類型之一,但是近年來,銀行這個「金飯碗」卻越來越不吃香了,倒閉的網點,甚至比開設的網點還要多……
由於年初疫情的影響,銀行的櫃檯生意不好可以理解,但是本就飄搖欲墜的銀行線下網點,在疫情的衝擊下,顯得愈發「冷落」了。
此前央視財經報導,截止到目前為止,年內已經出現了近3000家銀行網點「關停」。而銀行業的「關停潮」來勢洶洶,早已不是年初就有貓膩了,據銀保監會數據顯示,近兩年內,退出的商業銀行網點,早已超過了6000家。
而今年加上疫情的影響,銀行網點的裁撤力度不僅沒有減小,反而有所加大。在已經裁撤的近3000家的銀行網點中,有近4成都是來自國有大行。
關於銀行網點的裁撤,有人說是因為行動支付的普及,「搶了」銀行網點的生意,但是銀行網點的「關停潮」,並沒有那麼簡單,行動支付的普及,是建立在銀行的基礎上的,大家的錢都要從銀行帳戶中走,所以再怎麼普及,也不可能威脅到銀行的地位。
不過對於銀行網點的裁撤速度加快,不少業內人士表示,也有部分原因是在銀行自身,早期盲目的擴張,導致很多銀行網點的設置分布不均,現在進行大規模裁撤,其實也是為了重新整合網點資源,做到物盡所值。
不過更讓人意外的是,此次銀行網點關停潮中,甚至出現了不少外資企業的身影,而裁撤的外資網點中,有70%的網點,都來自以下這兩大外資銀行。
根據具體數據來看,東亞銀行、滙豐銀行在年內,共退出了25家支行,而年內共計有36家外資分行或支行退出,給東亞和滙豐兩家銀行,就佔了70%。
不過在新開業的外資分行或支行中,滙豐銀行也佔有一席之地,另外渣打銀行也開設了一家,而巴基斯坦哈比銀行以及韓國釜山銀行,都在國內開設了第二家分行。
對於滙豐和東亞銀行大規模的退出中國市場,業內人士分析,主要原因仍在於兩家銀行的業績虧損,尤其是東亞銀行,2019年虧損17.06億元,是過去四年的盈利總和。而滙豐銀行由於之前和華為的矛盾,在國內的聲譽也大不如以往。
不過隨著國內金融業對外開放力度越來越大,我們也可以看出,越來越多的外資選擇進入中國市場紮根,即便是2019年裁撤了不少外資銀行的分行或支行,但是相對而言,新開設的分行和支行,數量也不少。
不過不管怎麼說,銀行網點的「關停潮」,對於部分銀行從業人員來說,打擊還是比較大的,尤其是那些新上任的櫃員,好不容易進入了銀行工作,一個「關停潮」之下,一切化為烏有。對於未來的銀行業發展,或許還將面臨著一系列的改革與變動,屆時你還認為銀行是個「金飯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