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心理距離決定了你的理性程度

2021-02-11 華東人才心理學院

 1.

為什麼悲催的事總發生在自己身上?

絕大多數地球人一定都會有下面這樣的經歷:

 

▎場景一

在家裡正兒八經的拿出小本子記下接下來逛超市要買的東西,同時心中默念三遍「絕不多買!絕不多買!絕不多買!」。

然後無比理性的進入超市,卻以大包小包的樣子走出了超市,最後以仰天長嘯「我為什麼總是這樣!」的生無可戀臉而告終。

▎場景二

身邊的朋友失戀了,你手足無措,不知道該怎麼安慰她,憋到臉紅也沒憋出些什麼話。

最後你實在是受不了自己的無能,大腦高速運轉,最終得意的說出了自己今生所學「哎呀,別這樣啦,我們千萬不要為了一棵樹木而放棄了整個森林嘛!」

 

話一出口,對方立馬大哭還擊「我都這樣了,你還這麼說,我看不見森林啊!你給我搞一片森林來讓我看看!」氣氛尷尬而又凝滯。

 

還有很多類似的場景,你們之中一定有一大部分人經歷過這些,成為了世間的「倒黴蛋」。

可是問題就在於:是什麼讓我們陷入這種悲催的場景之中的呢?

難道是自制力太差,一進超市自己就控制不住的猶如脫韁之馬般各種買買買?

還是我壓根不適合安慰失戀的物種?

其實都不是。

 

2.

你的心理距離決定了你的理性程度

具身認知理論

 

這裡要給大家引入一個小概念,叫做:具身認知理論(embodied cognition )。

它指的是將生理體驗與心理狀態相互聯繫在一起的理論。

在這一理論體系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強調了心理距離遠近與個體解釋水平之間的關係。

 

什麼叫做心理距離呢?

 

舉個例子,你和你最愛最愛的人之間心理距離一定是最小的,比如說伴侶之間、母子之間,而相對應的,你和周圍的熟人或是陌生人之間心理距離就很大。

 

個體的解釋水平就是指你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去解釋一個事物發生的原因。

比如說你做算術題的時候,解釋水平就較高,因為你的理性思維佔絕大多數,反之,如果你很激動,你在與對方吵架,那這個時候你的解釋水平可能降至歷史最新低了。

 

心理距離與個體解釋水平之間有著很重要的相互影響關係

▎案例1:「絕不多買?!」

 

回到我們第一個例子上面,在出門之前我們的確是做了很詳盡的計劃,可這個計劃在心中其實是以自己的消費目標和所要購買產品的抽象屬性所決定的。

這些心中所構思好的購物清單因為與我們實際購物還有很長的時間間隔,所以與我們的心理距離很遠,因此解釋水平就很高

 

而當我們一旦進入「魔力」超市,那裡充斥著各種光鮮的促銷牌,各種明星的代言海報,甚至還有促銷人員主動遞上的試吃品。

這個時候的你,因為這些非常具體、心理距離很近的東西所蒙蔽,你的解釋水平就如同滑翔機一般從最高處速降。

你的理智已經完全敗於你的感性,所以你才會「心甘情願」的做出了自己之後後悔的舉動。

▎案例2:「我就是忘不了他。」

 

那我們再來看看第二個例子。

 

失戀的人兒久久無法擺脫這種痛苦,除了內心依賴感溫存之外,還有身邊各種提醒她曾經美好事物的存在。

比如說對方曾經送來的驚喜禮物,一起走過的街頭巷尾,一起吃過的奇葩食物等等。

這些經歷都是近在眼前的記憶,她能夠深切地感受到它們的存在,所以心理距離很近,那麼這個時候的她解釋水平就很低。

 

換句話說就是,她只能看見樹木。

而如果你選擇安慰她說要陪她去看看外面的森林,這是行不通的。

其他的選擇遠在未來,是個未知數,是心理距離很遠的一種存在,想要把一個失戀者從解釋水平極低的狀態提升到解釋水平較高的狀態,可能並不容易,所以單單是這麼安慰她肯定並沒有什麼卵用。

▎案例3: 「我怎麼能對你們發火?」

生活中最常見的另一種現象也能夠用這種理論來解釋。我們常說這個話題簡直是人類的通病,那就是我們總是對最親近的人態度最不好

比如說,在外面受的氣我們會不自覺的轉移到身邊最親近的人身上,對他發火,並且愧疚感也就那麼一丟丟,轉眼就忘了。

 

套用這個理論我們就會發現,人與人之間越親近,彼此都太過熟悉,心理距離很近,因此其解釋水平就很低。

一旦個體變得感性,她的自我控制能力就會下降,那麼在親近人面前很容易亂發火或是失控也就解釋的通了。

2.

距離這麼近,如何去看清?

那麼我們怎樣才能有效地緩解這種「距離這麼近,我怎麼能看得清」的困局呢?

 

其實這是人的一種特性,所以改不改變都可以。

但是如果被這些瑣事困擾了很久,那麼我來提供一些可行的小建議供你們參考。

▎關於剁手

 

像是購物這類事情,最好的方式就是帶上男票,一般來說,男生理性成分更多一些(所以他們總是速戰速決),因此帶上他並且他能夠拉住你不讓你亂買東西,那麼這個方法就很適用於你;

如果是單身汪,你可以選擇那種專門的商店去逛逛。

比如說水果就在水果店裡買,簡單的日用品就不用大費周章跑去大超市,小超市也很齊全並且價廉物美。

你也可以通過控制時間、直奔主題或是只帶剛好購買所需東西的錢這些方式來提升自己理性水平。

 

關於失戀

像是失戀這一類事情,時間或許是最好的良藥,時間久了,心理距離遠了,就好了;或者幫她介紹新的朋友認識,讓她看見森林,那麼就會容易擺脫苦海一些。

 

關於對親近的人發火

至於對親近的人發火這一問題,其實由來已久,所以你所要做的就是在發火之前冷靜地想一想,等到自己感受到理性力量又回來了之後再交流。

或者告訴身邊的親人自己會有這個困惑,需要對方在自己發火之前給予一些提醒和幫助,通過社會支持也可以有效降低發生的概率。

 

當然啦,如果你控制不了火氣,那就拔腿就跑,跑到外面運動運動,或是散散步,回來之後你會發現全新的自己。

如果你是足夠理性的人,那就沒什麼問題了,你可以選擇把心得分享給身邊的人,讓他們也和你一樣牛牛噠。

(文章轉載自網絡)

-the end-

推薦往期文章:

婚姻中被你忽略的4個危險期

壓抑情緒讓我們的呼吸越來越淺

你現在的生活打了幾折?

相關焦點

  • 心理測試:選擇一個和內心世界一樣的圖片,測試你是感性還是理性
    圖像1第3張第4張以下是分析測試:選取你的理性程度圖一:人生,以百分之百的理性看待事物,處理人際關係,你的每一個決定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嚴謹到什麼程度,你就會準備做計劃B,你衡量事物和能力來自於你豐富的生活經驗或經驗,仿佛你心中有桿秤
  • 這位同學,你不理性.咦,啥叫理性呢?
    舉個例子,老教父在自己親生兒子被其他黑手党家族槍殺後,為了小兒子的安全決定和仇人和談,而在會議上,老教父說下面這段一段,「理性「到極致的話。但是考慮到米嘉在此前甚至貧苦了一個月,在百般誘惑下,都沒有使用這筆盧布,可以說該人確實也很理性呢。如果從決策的角度看,似乎每個人都是經歷過斟酌和權衡才做出了最終的決定。那麼好簡單的一個問題浮出來了,」難道這個世界真的只有理性的人麼,什麼樣的人才是感性的?「再給我帶耐心,下面給出學生的理解。
  • 男人喜歡你卻疏遠你,是什麼心理
    那麼,男人喜歡你卻疏遠你,是什麼心理呢?也許他是以下幾種情況。如果,他對你的好感是偽裝出來的,那他的動機可能只是為了玩玩。如果你決定迎難而上,能做的就是保持冷靜,理性分析,保持自己的「不可得性」,不斷刺激男人的徵服欲,引導他對你投入情緒價值。
  • 「彆氣,你理性一點!」
    、心理健康上,以及整個社會經濟上帶來了巨大的影響。而如果我們把一切交給情緒做決定的話,往往蘊藏著很大的風險——因為情緒大多只根據「相似性」做出「大致的判斷」,而經常忽視現實中的情況。 這時候,我們需要藉助我們的理性,做出更複雜的、更精確的、更符合現實情況的決策與計劃。 而如果我們「關閉」情緒時,我們與自己或外界世界的連接也被削弱了。
  • 心理測試:看圖說話,測你是偏向理性還是更偏向感性?
    選擇上樓:其實這是一道很有迷惑性的心理測試題目,單從大眼一看,你根本無法判斷出任何有價值的信息,但是經過仔細分析之後,你才會發現些許蛛絲馬跡,選擇上樓的這類人是屬於跳躍性思維,他們往往思維活躍,創新性很強,而且這類人尤其不喜歡被禁錮著,特別討厭被束縛,在判斷事情的時候,感性色彩很濃厚,所以這類人是更偏向於感性思維。
  • 心理測試:4片森林,哪片最恐怖?秒測出你內心的陰暗程度!
    D:答案解析:A:越是成長,你越看透社會存在黑暗的一面。你逐漸產生厭惡的情緒,並擔憂不好的事情會發生在你身上。所以你時不時就會留意下相關類型的新聞,從而吸取教訓,避免這種事情發生在你身上。不過在一般情況下,你還是保持著內心那份單純,繼續以樂觀的態度面對生活。其實很多事情都具有兩面性,我們要做的不是被這些事情影響了心態,而是像你那樣,應該從中累積教訓,避免重蹈覆轍。其實你已經完成一半了,只要端正自己的態度,你將讓陽光照亮你內心黑暗的角落。
  • 心理測試:第一眼看到企鵝還是火焰?測出你的思維是理性還是感性
    心理測試:第一眼看到企鵝還是火焰?測出你的思維是理性還是感性 測試開始: 題目:觀察下面的圖片,你第一眼看到的是什麼形象?
  • 《你的名字》:你對我的影響,決定了我們之間的距離
    瀧很直接的跑到三葉生活的小鎮,因為喜歡你,所以就一定要去見你,即便兩人並沒有確定關係,但是瀧表達的愛意依舊十分直接明了。②你對我的影響,決定了我們之間的距離身處不同時空的三葉與瀧,因為夢境意外交換身體之後,還在不知不覺間談了一場跨越時空的戀愛,展現了新時代並不在意距離的愛情觀。
  • 你的「依戀類型」決定了你的愛情是否安全?
    02依戀類型的發展過程與差異性我們一般認為:遺傳是心理發展的生物前提,環境是心理發展的決定性條件(這裡所說的主要是指撫育過程和教育過程)。遺傳與環境互相作用和影響,共同決定著個體的發展,對於不同的心理因素,它們所起作用的比例不同。所以,依戀類型差異的產生既與個體本身先天的生物因素有關,也與後天的教養、所處的家庭環境等有關。
  • 為何你的靜界決定了你的境界?看看你達到了哪種程度!
    為何你的靜界決定了你的境界?看看你達到了哪種程度!
  • 戀人間最佳的心理距離是多少?
    或許,你們只會還沒找對合適的心理距離罷了。當處於熱戀期的時候,雙方都會極力向對方靠近,就恨不得天天膩在一塊。但熱戀期一過,你可能發現對方不是每天都能打好幾個電話,也不是每條消息都秒回,甚至電話都不是響一聲就接了。 如此一來你就覺得兩人距離越來越遠,當然相比熱戀期確實是稍遠了一些,甚至開始質疑你們的感情,懷疑對方是不是不愛你了。
  • 一個男人對你的態度,決定了他愛你的程度,也決定了婚姻的溫度!
    也有人喜歡平淡的真摯,只要自己決定了,只要自己喜歡了,那麼不管以後如何,只要那個人最後還是你就好。 有人習慣站在愛情的最高點,享受被追捧,被溺愛的感覺。也有人喜歡平淡真實的愛情,會有難過,會有不舍,會有委屈和憤怒,可是即便如此依舊是對彼此的未來充滿信心,滿懷期待。 關於愛情和婚姻,關於喜歡和相受,每個人的看法都存在一些差異。
  • 男人對待前任的態度,決定了他愛你的程度,真的
    你這樣說的時候,恰恰忽略了女人的心理感受,她在乎的不是你的前任,而是你對她的態度。 如果你愛她,你自然會在和她談戀愛之前,處理好你以前的感情糾葛,包括你和前任的關係;如果你沒那麼愛她,自然也想不到那麼多,只是覺得她太小題大做了。
  • 「鍵盤俠」與你的距離——來看看《我們與惡的距離》
    在文章開始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劇。——土豆老阿姨一、《我們與惡的距離》難道就因為大眾的害怕,就讓一個樂觀的姑娘被孤立到連生活都無法維持下去的程度嗎?所以好人與壞人本身就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就如同受害與加害,本身就是不可分割的轉換關係。
  • 貓咪睡覺時跟你的距離,暴露了它愛你的程度
    每一個養貓的鏟屎官,都是一名「資深舔狗」,自從貓咪被你帶回家那天起,你就在做著「愛而不得」的事情。你有沒有愛過一個人?努力付出,毫無保留,不求回報;哪怕對方不接受你的愛,可你依舊做著自我感動式的夢。鏟屎官養貓的初期階段,就是如此。
  • 心理測試:下面哪個你認為最好,測你是感性還是理性?超級準!
    檢驗結果:選擇A:你是一個比較平衡的感性和理性的人,這兩種感情你總能把握得很好,而且這樣的人做事比較穩妥可靠,很受身邊人的喜愛,因為你給人的感覺很穩,該用的感情就會被煽情,該理性的時候還是會選擇理性,所以你是一個有膽量的人,將來一定會成功。
  • 每日營銷學術術語分享之心理距離
    01什麼是心理距離和解釋水平解釋水平理論認為人們對於事件的表徵有不同的抽象水平,這一抽象水平有高有低,抽象程度高即高解釋水平,抽象程度低即低解釋水平。高解釋水平會促進對行為目標及其價值的關注,即關注渴望性(desirability); 而低解釋水平會促進對可得性(feasibility)的關注,即對完成目標的手段及其難易程度的關注。解釋水平既是一種人格特質(例如有些人習慣抽象地表徵而有些人則更習慣具體地表徵),但它也可以隨著心理距離的變化而變化。
  • 從心理距離看地鐵上的撕逼
    愛德華·霍爾,個人在與人交往中劃定的各種空間距離,它從一個側面反應了一個人的情感傾向和行為傾向(霍爾, 2012)。人際距離的產生其實是源於心理距離的。但是這種心理距離並不是一成不變地按照四類人際距離的標準走的,並不是對所有陌生人你都會保持大於45cm的距離,也並不是對於所有的熟人你都會以小於45cm的距離接觸。對此,羅伯特·索默表示,人際距離的遠近是可以伸縮的。而具體距離的確定取決於發生作用的雙方的個體之間的關係如何,它們的感覺如何以及所作所為如何(鄒紅梅,& 何文琦,2002)。
  • 是你心理上跟它們靠得太近
    這就要把視角拉回到事件本身與我們的心理距離上了——事件與我們的心理距離越近,我們自身感知到的風險和不確定性越強,看問題更加片面局部,越容易受到負面情緒感染的作用。  什麼是心理距離?  所謂心理距離,是指大家以自我為中心參考點,所感知到的與客體或事件距離我們的遠近。
  • 你的性格決定了你的命運,那麼是什麼決定了性格?
    性格如何決定命運? 個體隨著性格的不同,人生軌道也有所不同。 我們廣泛的將性格分為外向型與內向型、理智型與衝動型。擁有這類性格的人注重思辨,比較理性。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認為理智型性格的人對待事物能夠歸納整理、精準分析、理性處理。 因為他們注重思考,對一切事物保持理性判斷,在做之前清楚怎樣做、如何做。只有這樣才能夠處事不驚,鎮靜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