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年正月初六,周末實習事少,天氣亦好。約著高中同學和一對雙胞胎姐妹找家探案館,和三位不認識的小姐姐小哥哥。七個人,四個小時玩了個探案劇本殺《蒹葭》。
出門時的街邊
劇本的背景是:高中畢業十年後,七位同學包了個高級會所聚會,喝著香檳聊著天,諸位正準備找地方開始第二場時,突然一位同學渾身是血死在了休息區。一位失憶的名偵探詭舞來到飯桌前,和剩下六位同學聊起了家常……
同學的昔日關係錯雜複雜(狗血),線索牌一疊一疊,死者嘴唇發紫,後腦凹陷,十二處刀傷,七處貫穿傷(都讓人懷疑漢尼拔徒弟來了)。四個小時的劇情很難三言兩語概括出來(甚至劇本裡面還出現了深度催眠和自我催眠)。但是在遊戲結束後,學生倒是對在一個個劇本最後的角色任務的合理性,以及遊戲中雙胞胎姐姐的做法很感興趣。
把劇本中兇手暫稱為「蒹葭」。這個蒹葭催眠了一位富二代小姐姐,用面巾澆水的方法,導致被害人(稱作傅磊)窒息身亡。這位富二代小姐姐,卻是當地首富領養的,而同學中一位陽光帥氣品學兼優的小哥哥(稱為雍陽)確是她的親哥哥。雍陽看到了富二代小姐姐殺人後,卻拿長刀給了傅磊幾刀,並拖去了另外一個房間,並在走廊上留下了血跡。
很巧的是,這位雍陽的扮演者就是雙胞胎的姐姐,她的角色任務是隱瞞兄妹的真相,隱瞞富二代小姐姐殺人以及隱瞞自己刺殺傅磊的真相。所以在遊戲中,雍陽一口咬定是自己掐死了傅磊,而自己是被一個未知者催眠的。終於導致後來我們的推測出現了重大的遺漏。
六點結束出來後,忍不住問道,雙胞胎的姐姐,為什麼不說出富二代小姐姐殺了人,讓我們找到真正的兇手,不要曲解了真相。這位00後的小姐姐回答到我,因為她也有個親妹妹,如果現實中發生這樣的事情,她也可能會不管真相,只想保護好這個親妹妹。終於回家了
「理性(英語:reason)最早源起於希臘語詞語「邏各斯」(希臘語:λόγος,logos)。在羅馬時代,譯成拉丁語:ratio,拉丁語原意是計算金錢。」(百度來源)而理性作為十大經濟假設的最重要的一個,也得到了下圖這種令人害怕(or驚嘆)的納什均衡。似乎在這種假設下,人們拋棄了感情,只想要得更多,變成了只能針鋒相對,精準決策的「機器人」。人們慢慢好似會被理性統治,或者說被經濟學奴役。但是經濟學是一門解釋社會現象的課程,理性一直為人所稱道。那我們是不是可以比較下文學作品中感性人和理性人的區別吧。陳老師經濟學課程的講義
1)先找個反面的理性人——柯裡昂家族(《教父》)
《教父》被譽為男人的聖經(學生讀過很多遍),講述了一個黑手党家族的處事技巧,無論是老教父和其年輕的繼承者,似乎都給人一種冷酷的感覺,這種冷酷似乎就來自我們所說的理性。舉個例子,老教父在自己親生兒子被其他黑手党家族槍殺後,為了小兒子的安全決定和仇人和談,而在會議上,老教父說下面這段一段,「理性「到極致的話。甚至在經濟學課堂上,這段話就是沉沒成本的典型代表。但是這句話是教父無奈的放棄血仇,還是一時的好聽說辭呢。後面的劇情可以得到答案:小兒子從西西里九死一生回到美國後,老教父傳授他諸多」理性「技能,在得知自己身邊的所有叛徒後,血洗紐約五大黑手党家族,成為了真正的God Father。一直說自己reasonal(理性)的老教父,似乎只是開了個玩笑。2)在來個正面的感性人——代表感性的米嘉(《卡拉馬佐夫兄弟》)寒假在家,用實習給偷懶的自己找個藉口,畢竟也就只讀了三部書(《理想國》,《失戀樂園》都沒有看)。其中《卡拉馬佐夫兄弟》(下文簡稱《卡兄弟》)是羅翔老師的推薦,豆瓣上有人評價道,三位兄弟代表著感性,理智和心靈,而被誣告弒父謀財的大哥米嘉就是感性的代表了。在案件審問中,米嘉被問到其父親死後,貧窮的他用來尋歡作樂的錢財何來時。米嘉扭扭咧咧,十分不願且無奈地說道,是他偷了其未婚妻的一千五百盧布。檢察官很不解,問道米嘉為何說出來源讓他如此為難呢。米嘉大怒又無力地說道」你可以罵我是個混蛋,但不能說我是個小偷。「
《卡拉馬佐夫兄弟》
如此感性放蕩的人,居然會把如此在意聲譽。那麼好像他在某一時刻確實也挺理性的哈。但是考慮到米嘉在此前甚至貧苦了一個月,在百般誘惑下,都沒有使用這筆盧布,可以說該人確實也很理性呢。
如果從決策的角度看,似乎每個人都是經歷過斟酌和權衡才做出了最終的決定。那麼好簡單的一個問題浮出來了,」難道這個世界真的只有理性的人麼,什麼樣的人才是感性的?「再給我帶耐心,下面給出學生的理解。
決策時,加入每個個體心理因素和偏好,也就是將心理帳戶(Richard Thaler,1980)也加入進人們效用函數,那麼不同的人做出的不同選擇,相同的人在不同時間選擇不同,似乎都很好解釋了。下面分別舉兩個例子說明下:首先是不同的人做不同的抉擇,作為精羅分子,挑選出個人最崇拜的那位跨過盧比孔河的凱撒大帝。凱撒出生在低級貴族,從小被蘇拉打壓,長大後成為羅馬的第一人。然而,他的行為和同時代的蘇拉和龐培(兩位都曾是羅馬第一人)卻很不一樣。凱撒和蘇拉一樣,極具野心,意圖改革,但蘇拉選擇剷除異己,凱撒在被刺殺前,仍言」我有我的自由,他們也有刺殺我的自由「,照理說凱撒更加虛榮一下。一樣虛榮的龐培,在獲得權力後,反而放鬆自己,友善對人,努力做好自己老實人的分內事。但看似友善的凱撒,卻跨過盧比孔河,寫下了極不光彩的《內戰記》。下面這張圖,就很好的解釋了為啥他們做出如此不同的選擇,也解釋了心理帳戶的存在決定個人決策的多樣性。再者,心理帳戶也解釋了,隨著年齡增加環境改變,每個人的偏好會發生或多或小改變。例如在《動物農場》中,一開始揚言要打破人類的豬因為追逐錢財變成了人;《教父三》中,曾經血洗紐約的教父為了自己的家庭也開始妥協;《白夜行》中,失去太陽的亮司,蒙上面具走向註定的高臺,一舉跳下,只為了最後的愛人。所以說一個人變了,其實大概就是他所偏好的程度發生了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