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與理性之間,就是象與騎象人的關係,其實問題的答案你都懂

2021-01-13 勝覺

開車去給沈總送東西,自己賣的一些產品。

半個月前沈總就要下單購買,還把貨款轉過來了,當然後來又給他退回了。

貨是元旦之前從廠家訂的,但是涉及到放假的原因,一直沒有發出來。後來發來了,又急著出差去外地,所以一下子耽擱了將近半個月。

從元旦之前就做了個決定,以後只要從我這邊零售購買產品的客戶,一律先發貨,後收款。在貨沒收到之前,不接受轉帳。而且,收到貨之後,使用不滿意,一律退款。即使已經開封使用了,也照樣退款。

之所以這麼做的原因,就是想通過產品開路,去交朋友。

大多數人做生意的思維,停留在儘可能找到更多的客戶,儘可能利益最大化。但是很多事情是相反的,你是滿腦子圖客戶的錢,還是真心為客戶好,這點客戶是能感覺到的。就像銷售培訓裡有一句話,客戶永遠可以拒絕一個賣他商品的人,但是永遠拒絕不了一個真心為他好的人。

但是人性如此,是很難逆著來的,先貨後款,也很難做到。

真的對自己的產品有信心嗎?

如果有,那為何不敢先貨後款。

真的對自己有信心嗎?

如果有,那就不滿意直接退款。

為什麼?因為通過一個退款可以篩出哪些是真客戶,哪些是假客戶,而且,要想能夠客戶再給轉介紹,就必須讓客戶百分百的放心,跟客戶成為朋友。

在沈總辦公室,喝茶聊了一會。

其中聊到一個話題,那就是什麼是低情商?

沈總說,低情商就是不會說話,專門揀讓人下不來臺的話說。

我說,是經常遇到讓你下不來臺的人嗎?

他說,不是呀,就是感覺這種人就是低情商,包括我自己,平時也會這樣。

我說,這倒不是刻意揀一些話說,可能有時候其實是無意的,因為每天我們說的大多數話都是不經過大腦思考的。

他說,你這樣說也對,那我倒是寬心了。還以為自己就是低情商呢。

我說,這當然就是低情商。但是真正的低情商表現在控制不住自己,不懂得拒絕別人。有人提出讓你幫忙,你明明很困難,卻依然想盡辦法去幫,因為幫了朋友,導致自己的生活陷入困境。

他說,是的。原來我就是這樣,剛畢業那會,為了幫一個同學,自己沒錢去跟別人借錢也幫。就總覺得人家張嘴了,不幫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後來,同學錢也沒及時還,因為金額挺大,自己也沒及時還給借給咱錢的人。弄的幾個人關係都完了。

我說,其實事後想想你是知道該怎做的。只是,當時你為了一時義氣,答應了同學,才導致的自己犯難。

沈總一邊倒茶一邊說,人就經歷的事越多,變的越狠心。

我說,那不是,我不認為是狠心,而是理智了。

因為人生來面對很多事情都是陌生的,都是第一次接觸。既然是第一次,就需要學習,在陌生的領域就需要訓練。並不是所有人的感受標準都一樣,所以,這就出現了天賦的分別。

天賦高的,對某一領域,或者某件事情特別的敏感,自然就提升的快。

說真的,我們靜下心來思考一下,很多事情其實都明白的,都知道具體該怎麼做的。但是在當時那情形下,就是沒法做出最正確的決定。

所以,有個老師講過,在大喜大悲的時候,都不要做任何決定。

因為這個時候心不靜,做的大多數決定也都是錯的。

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寫過一本很有名的科普書,叫《象與騎象人》,講的就是大象與騎在大象身上的人。

他用大象比喻人的情緒,而人的理性,就是騎著大象的人。

大象力氣很大,如果我們想靠蠻力去制服大象,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大象想去到遠方,就必須依靠騎象人的指揮。

大多數情況下,大象還是很溫順的,與騎象人的配合還是完美的。但是,有時候,情緒一上來,那騎象人就無法控制它了。

年輕人容易衝動,就是在他的體內,大象更難馴服一些,大象佔的比重大一些,而騎象人的能力就弱一些。

隨著年齡的增長,騎象人變的經驗十足,而大象也慢慢的老了,不那麼容易跟騎象人對抗了,雙方配合的就更加默契了。

我們需要訓練,更需要磨練,只有經歷了一些撕心裂肺,千瘡百孔,才能讓自己真正的成長起來,也就是理性起來。

憑感性做事,只能是讓自己越來越難堪。但是純粹理性的人,也很乏味。

一個真正理性的人,也必定懂的用感性的手段來化解問題。因為理性的人到極致,更明白,人本身就是有靈性的動物,需要被感化,純粹的一是一,二是二也不行。

相反,過於理性,本身也是不理性的一種表現。

過於理性的人,從不考慮別人感受,一切都從自己利益出發,一切都是可以計算的,並且超級的自以為是。

人的智力都有邊界,人的理性能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邊界。

邊界之外,還是得靠感性,騎象人過不去的河,終究還得靠象給背過去。

相關焦點

  • 《象與騎象人》
    作者提出,人的心理可分為兩半,一半像一頭桀驁不馴的大象,另一半則是理性的騎象人。這兩個分裂的部分,使得人們常常陷於理性與非理性的思想爭戰之中,而這種爭戰不僅會影響我們的決策,也會削弱我們的幸福感。我們是騎象人及大象的組合體,我們心理的健康取決於兩者的協調合作,互取所長。本書最後提出來的幸福假設是:幸福之道在中庸。幸福不是我們能夠直接找到、獲得或實現的東西,必須先具備一定條件,然後再耐心等待。
  • 你的痛苦總是來自猶豫和糾結嗎?《象與騎象人》助你找到幸福秘訣
    喬納森·海特在《象與騎象人》這本書,用「大象」和「騎象人」的比喻,一語給我們道破了真相。海特是美國積極心理學先鋒派領袖,被人們稱為「21世紀最不應該被忽視的心理學家」,這本書也被稱為近10年來最重要的積極心理學著作。什麼是積極心理學?就是幫助人們提升幸福的學派。
  • 那你更應該讀《象與騎象人》
    幸福的假設》是一本充滿知識的力作,由喬納森·海特博士撰寫,他將我們的「心」,比作一頭放任的大象;我們的「智」,則是具備掌控能力的騎象人,它們之間的衝突,導致我們離幸福生活越來越遠。《象與騎象人 幸福的假設》就是他思想的結晶,也是積極心理學著作的重要裡程碑,從出版至今,持續佔據亞馬遜心理學理論類排行熱銷榜,同時獲得全球知名媒體、許多心理學大師的一致好評。
  • 愛情世界裡:感性與理性的較量,勝者為王?這篇解析給你答案
    最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理智與情感,愛情裡的天秤應該傾斜於哪一邊?其答案,不論傾斜於哪一邊,都是基於自身的幸福考量,而幸福在於你的選擇。愛情世界裡的男男女女,就是感性與理性的一種碰撞。比較普遍的現象是:男人代表理性,而女人代表著感性。一段情感關係裡,兩者較量之下,通常答案是:理性是情感主導,感性更偏向於情感依附。
  • 韓紅:在感性和理性之間
    公平高效調配捐贈物,以公開贏得公信,連人民日報都點名表揚了韓紅基金會的運作方式:「歌手韓紅說得好:一包方便麵都可公示。」也有武漢的醫生發微博表示,「目前來說,只收到韓紅的物資。而且是第一批明星物資。」在韓紅身上,我們經常能看到[感性戰勝理性]的一面。
  • 行為改變——騎象人與大象的鬥爭|【周末薦書】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簡單的改變(縮小容器規格)來實現很難的轉變(扭轉他人的觀念),其實易如反掌。這也正是關於改變,你所不知道的第一個事實:看似人的問題,實則情境問題。要想改變他人的行為,必須改變其所處的情境。當然,改變情境不能一勞永逸。把酒鬼送去戒酒中心,周邊的新環境可以幫他戒酒。
  • 情緒管理,就是讓感性等一等理性
    央視新聞中那句「讓感性等一等理性」的點評也頗為到位。其實,大眾偶像在公開場合表達憤怒,本身也不算新鮮事。比如某雜誌記者提醒馮小剛:「現場這麼多媒體,你發脾氣也要注意影響。」馮小剛雙目圓睜,厲聲喝道:「少來!
  • 《星際探索》理性和感性之間的矛盾
    個人認為,這是一部重點討論了理性和感性的關係的電影。雖然電影想要傳遞的結論我不同意,但並不影響導演把人類的理性狀態和感性需要表現的真實可靠。老Mcbride在電影中是一個追求不斷前進的人,這種執念讓他在面對隊員想要回地球的行為時,將其認定為是背叛。以旁觀者視角來看,追求極致的理性,是一種擺脫生物屬性的狀態,說白了,就是失去"人性"。
  • 《奇葩說》其實是人關於理性與感性選擇的辯論
    在這裡並不想其探討對錯之分、正確與否,因為每一個個體都有選擇的權利,旁人只能尊重。而我們每個個體認知能力是與其受教育水平、生活經歷有關的,這構成了你思考問題與視角的慣性模式。黃執中在這道辯題上為我們指出這一點非常重要,這也是為什麼有的人會選擇救畫,而有的人會選擇救貓的關鍵原因。
  • 理性還是感性該如何選擇
    理性和感性,哪個更好?這個近年來一直爭論不休的問題,一直沒有答案。按照目前社會的發展,文明進化的方向來看,理性佔據了絕對的上風,從你的工作到生活,無時無刻不被理性的所佔據,其中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分析事務及處理問題時的數據化。
  • 真正厲害的人,都是感性與理性並存
    而這時候,你說是「反正人就這一輩子,死了就死了」這樣對家庭、健康不管不顧,還是遵從理性、遵從現實需要,選擇戒菸呢?如果你覺得這個問題對你來說還比較遙遠,那請問:假如現在的你已經有些過度肥胖,你是選擇聽從內心的聲音繼續大吃大喝,還是在身體得病前控制體重呢?
  • 你是理性多,還是感性多
    理性的人面對問題沉著應對,遇事想的很周全,不會被自己的情感所左右,而感性的人恰恰相反,遇事做事,總是以感情基礎為出發點,也很替他人考慮。有時候,我們總認為理性的人做事過於果斷,自私,其實好好想想人本就自私,所以不要用自己的眼光去評判某一個,每個人的做事風格都有他自己的想法和決策。我們也會認為感性的人過於優柔寡斷,做事情容易感情用事,對於感性的人本就心思細膩,以自我感覺為中心,也很容易被其他情感所左右。不管是感性多還是理性多,這都是每個人不同的行事風格。
  • 疫情之下,理性還是感性該如何選擇
    理性和感性,哪個更好?這個近年來一直爭論不休的問題,一直沒有答案。按照目前社會的發展,文明進化的方向來看,理性佔據了絕對的上風,從你的工作到生活,無時無刻不被理性的所佔據,其中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分析事務及處理問題時的數據化。
  • 素描速寫造型中的感性和理性的合理關係
    在造型中我們更多的是依靠理性來支撐,那麼理性都包含什麼?比如基本的比例關係是依靠理性的規律和測量比較進行的.(當然感性也起到一定作用)透視是完全依附於理性的(透視規律)中線和重心線也是依靠著理性(抑或感性)進行完成的.中心線是左右測量的工具,重心線垂直於地面.基本形特徵關係是依附於眼睛和直覺所產生的,(這是感性的)頭骨和人體骨骼這些都是靠理性學習完成的,感性絕對不可能.體積與空間這是靠理性構造分解出來的.
  • 爐石傳說哲思——博弈的理性與感性
    我就是力量的化身!我打算暫時放棄對具體的卡牌或卡組的評價,讓我們從更高的角度來聊聊爐石傳說這個遊戲,以及這個遊戲給我們帶來的影響與思考。今天我想談論的是博弈的理性與感性的問題。額,似乎有些奇怪的是,博弈的時候顯然是理性要比感性好,我也確實這麼認為,但有些時候,我還是會受到感性的影響。如果泛泛而談,就是,現在有三個方案:方案A,比較激進,對獲勝概率的影響在20%-80%之間;方案B,比較保守,採用它,獲勝的機率為50%-60%;方案C,它非常有趣,採用它,獲勝的概率是0%-100%。
  • 心理學家:為何你懂得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原因出在這裡
    1元365天早起社群招募成員中,加入即可免費獲得我每日分享的成長詞條,陪你持續精進更好的自己。想參加的小夥伴,後天私信「早起」二字即可了解報名啦!01最近,我的後臺又收到了很多私信,雖林林總總,但都離不開有關內心的困惑和情緒的不安。當我回復過去以後,我發現有不少粉絲會說:你說的道理我都懂,可我就是做不到啊。這個現象,不禁讓我反思。
  • E-SOLIPSISM|肖驍 · 感性與理性的對撞
    肖驍,有人看到了《奇葩說》中的他,覺得他在節目中太過感性,融入了太多的個人情感,不夠理中客。也有人關注到了微博中的他,金句頻出,段子的背後暗含著太過理性的思考,不要談感情我們要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當你認真去了解他之後,會發現,在感性與理性的對撞下,展現的是個性分明的他,也是千千萬萬的每個人。
  • 《七宗罪》:大象和騎象人,從心理學角度剖析影片中人物的性格
    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將這兩個「自我」比喻為象與騎象人。也就是說一個「我」是靠直覺和潛意識控制的大象,另一個「我」則是用晦而明、冷靜克制的騎象人。上一篇我從人性角度分析了《七宗罪》。今天這一篇文章我將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影片中不同人物身上「象」與「騎象人」的分布和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