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第一次看《南極之戀》那天晚上,是去年的冬天,我窩在被窩裡,一邊看一邊流淚,身邊堆滿了擦過眼淚鼻涕的紙巾,一邊是為電影裡男女主角在南極發生的意外所受的苦難,一邊是為他們在面對命運的變遷與意外發生時的不放棄和男女主的相濡以沫。
這部被豆瓣評為6.7分的《南極之戀》由趙又廷和楊子姍主演,趙又廷前往南極拍攝,這是第一部在南極拍攝實景的故事長片。
相比於這個分數,我認為是被低估和看輕了這部片的價值。我們不用去苛求電影裡的細節和特效做得是否夠完美,看完一部片我們應該看到故事本身為我們傳達了一個怎樣的思想,一種怎樣的經歷在支撐著歲月的前行。
雖然整個故事很簡單,在南極的75天裡包含了大自然、愛情、冒險、苦難、掙扎這些因素,但這75天卻要用一生來記憶和治癒。
婚慶公司老闆吳富春為了去南極考察生意,高空物理學家荊如意為了去南極科考,兩人在飛機上不期而遇,卻又在南極墜機中倖存下來。
之後的兩人躲到了一間被廢棄的木屋裡尋到了過期的罐頭,還有在南極賴以生存下去可發動的暖氣,如意的腿在墜機時受傷無法再行走,「尋找生命出口」的任務只有交給富春,如意則在房裡用頭腦指揮富春每一次外出尋找南極指揮站的方位和極地生存的法則。
從富春每一次的外出尋找到他患上「雪盲症」,掉進冰窟窿,雪崩這一系列的災難,再到如意身體缺乏維生素C漸漸患上了壞血症,他們對於生命的不放棄和對彼此的不離不棄,讓兩個生命中不可能產生交集的人以這樣的方式纏綿在一起,相濡以沫,同生共死。
故事一直在富春每一次外出尋找求救方位的途中,遇到很多南極的生存考驗問題,靠著求生的本能,不放棄的決心,還有支撐著他要活著去見如意的信念,一次次的拼著命,哪怕瞎著眼,全身凍傷也要爬著回到木屋裡,不僅僅是給如意活下去的信心,也是人的求生欲本能。
一個是沒有文化,滿身銅臭味的生意人富春;一個是清高孤傲,學識淵博的科學家如意,如果在沒有這樣的境遇裡,無論如何他們兩人都是無法看上對方,忍受對方,並接納對方成為終生伴侶的。
他們在極地這75天裡的愛情是一種特殊的愛情,更多的是一種在極致環境中相互取暖的求生欲,似乎有關愛情,又似乎有關生存,愛情與生存交織在一起,無法分清。
在這樣的環境中,只有男女二人,而且面對每一天都是自己的末日時的感受,人往往會對對方生出一種依賴情緒,他們是一種共存的形式,不光是在絕境中求生的情感依賴,還有富春依賴如意的知識求生,如意依賴富春的能力與行動求生。
只是最後, 在絕境求生中把這種依賴逐漸變成了刻骨銘心,變成了生命裡的一部分,變成了不可分割的情感共鳴。
《莊子·內篇·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泉水乾涸,魚兒困在陸地相互依偎,以唾沫相互溼潤求得生存,倒不如各自暢遊於江河湖海,尋得一方自由與美好。
富春與如意此時此境便如被困的兩隻魚兒,不得不相濡以沫,不得不互相成全。
「相濡以沫」總是在一定的前提下產生的,比如魚兒是在泉水乾涸的情況下,比如「家貧出孝子」是在家貧的情況下,比如「亂世出忠臣」是在亂世的情況下,還比如「時勢造英雄」是在「時勢」的情況下。
可是,當一切的前提情況都不成立的時候,還會發生「相濡以沫」似的故事嗎?相濡以沫的意義究竟有多大?那份曾經執著的愛情是否靠著「相濡以沫」能夠繼續維持下去?
或許答案也藏在了《莊子》的這句話裡: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東郭子問莊子:你所謂的道在哪裡?莊子答:道無處不在,道在屎尿裡。
實際上我們所說的「道」便指自然,便是事物的客觀規律,便是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也契合了莊子對於道的解釋。
那麼,順其自然便是遵從「道」,在絕境裡「相濡以沫」,在絕處逢生以後「相忘於江湖」。
無論愛情還是生存,我們都需要順其自然,在自然規律裡找到逢生的機會,我們只管努力,結果交給天意。
就像富春在一次次的絕境中靠著信念與如意的精神指導倖存了下來,並且「相濡以沫」撐到了看到生的曙光。
那麼絕境裡的「相濡以沫」真的適合於絕處逢生之後,回歸到正常生活裡還能繼續維持這份「愛情」嗎?兩個無論從身份、地位、學識、習慣都不同的人,是否能夠一直保持在絕境中的那份「堅持與相互依賴」。
如若不能,倒不如「相忘於江湖」,尋得各自的美好與幸福,把那一份當初的刻骨銘心珍藏於心間,給對方更廣闊的天地與更適合的機遇去追逐心底的夢想。幸福不是「相濡以沫」,而是在任其逍遙的背後相忘於江湖。
如意對於富春在危難時的救助是懷有感激之情,富春對於如意的學識指導懷有敬仰之情和絕境裡的遭遇懷有憐憫之情。
此刻,他們兩人在每天都是末日的境遇下是無法分清到底是愛還是共生的求生欲本能的問題。在一起相互扶持,抱團取曖也是人性的本能。
人在危難時刻對於求生的希望是無法想像的,就像抓住一顆稻草也認為能救命是一樣的。那麼富春與如意的愛呢?無論哪一種關係,在當下都是極其複雜的存在,無法分清,也不願去理清,就那麼纏綿在一起,這便是生死之交,同呼吸共命運,看見你便看見了自己的未來。
雖然,故事的最後,富春找到了南極科考站,獲得了救援,在雪崩裡發現了還活著的如意,把如意抱在懷裡,他們一起看到了南極的天空裡自由翱翔的「鯨」。
他們在南極的這75天裡經歷了生死,體驗了絕境中求生,從失望到希望,悟到了活著的價值與生存的意義。
在回歸到現實和正常生活以後,在「相濡以沫」的共生裡是否會相忘於江湖?
當如意發現自己得了壞血症的時候,她告訴富春: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富春卻用實際行動向如意表達了他的誠心,他跪下向如意求了婚,告訴她無論她變成什麼樣子,我和你寧願相濡以沫也不會相忘於江湖。
如意的愛是大氣的,是如我們所說:我愛你,便是讓你幸福,與是否非要在一起無關。
富春的愛是坦然的,是珍惜的,他告訴我們的是:我愛你,便只願此生守著你,護著你,我不要相忘,只願廝守。
富春與如意,我們很難說清哪一種更理性,哪一種更合適,他們在此情此境下,都是最愛對方,願對方生存下去的,他們用自己的方式支撐著對方,祈禱著對方,護著對方,在「死神」的手裡一次次逃出了「生」的命運。
「相濡以沫」便可證明是真愛?「相忘於江湖」便可證明是負心?
這是一種淺顯的理解方式和對兩個詞的誤解。真正的愛並非哪一種,兩者都是自己對愛情的一種表達方式,都需要放在特定的環境中去產生效應,去對號入座,去適應環境的發展變化。
在困境中「相濡以沫」,無論是真愛還是不得不,「相濡以沫」便能相互成全「活下去」。在彼此自由以後,為了成全更好的對方,為了追逐更美好的夢,為了讓其在廣闊的天地任逍遙 ,不如「相忘於江湖」。
其實無論哪一種,都深深代表著一種「愛」的方式。只願你好,便可安心。
原創首發,抄襲必究
作者簡介:奈雨塵 自由撰稿人 愛咖啡的的文青
更多精彩請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