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陽滿漢全席,看看咱都嘗過沒?

2021-03-04 根在昔陽

媽媽帶給了我們最初的味覺,昔陽保留了我們最美的食志。昔陽美食慢慢記來,凡六七十種,各俱特色,自承一味,在此略述一二。某日問老鄉:回家帶什麼家鄉特產比較合適?對曰:燒餅。兒時的零碎,兒時的故事,恰如一摞摞燒餅……2、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澀澀(或沙沙)澀澀,小米粥熬至小米開花時撒面,一般撒面用粗玉茭面,有條件還可以用豆渣來做,點綴倭瓜、紅薯潤色,偶用些許鹼面,調節口味、色感。澀澀,可以直接就著菜吃,可以用蔥炒著吃,剩下的澀澀還可以摻上白面燙烙餅吃。澀澀就的菜五花十色,大有講究,常見的有西葫蘆(北瓜)、西紅柿、土豆條(絲)、茄子、茴子白、豆角等。另有特色菜數種:(1)掃帚苗(2)瓜蔓支頭(3)炒黃豆(4)炒麵(5)香椿(6)冷燜面或烙餅(7)十香菜(8)酸菜(9)紅糖或白糖。凡此種種佳餚,在昔陽若沒有生活十年以上,真難嘗其遍。每天早晨來一碗澀澀,且吃且咬,且嚼且咽,香氣四溢。澀澀可謂是食中一寶,入口即化,宜於消化,養胃健脾通腸路,食後不渴不餓,是勞動人民的好夥伴,端是昔陽一種特色美食!昔陽的素「頭腦」和太原的葷「頭腦」合稱「養生雙璧」。昔陽頭腦泡上扁食美其名曰:天(甜)仙(鹹)配。從古時的三牲祭祀到麵食三牲祭祀,經歷了漫長歷史的沉澱,而隨著歲月的流逝,面羊越來越遠,愈更加懷念!過冬也罷,年三十也罷,全村人緊鑼密鼓的駔米蒸糕,津津有味。粘粘根、榆皮面做來甚是可口,這年月幾不可見;細玉茭面做就,也爽口不已。每到「霜降水流稠」時節,看著半空中飛舞的落葉,就想到做酸菜時節。挽菜——篩菜——切菜——煮菜——醃菜,第一個環節都賦予智慧的結晶;榔頭、漿水、菜圪墩,都深印心底。「扳不倒菜甕餓不煞孩」,酸菜是我們免除飢餓的最後一道屏障。那些年,晚上餓的睡不著覺時,起床用開水衝一碗酸菜湯略壓飢慌;那些年,當我們身體微感不適時,用酸菜湯泡撈飯來開胃養神;那些年,酸菜是我們住校生的必帶佳品;那些年,酸菜伴我們走過青春年少。那不是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小吃嗎?不錯,但味道、火侯卻永遠不及自家燜的。以前燒炕後必做的一件事就是燜紅薯,再後來是洋燒爐,最後才是街頭巷尾。這時你才明白,永遠是付出勞動的果實才是最香的。走過不少地方,壓餅也偶有所見,但和昔陽的壓餅都不完全相同。壓餅分甜鹹兩種,鹹的裡面撒上麻籽,嘎嘣帶脆,脆裡帶香。家中常聚攏幾個小孩來壓壓餅,邊玩邊壓,邊壓邊吃,煞是一種風情。壓餅可掰成小塊裝入口袋,隨時食用。細細想來,這可能是我們童年時代唯一的零食了。米麵、梅豆豆,沙碗蒸就,甘甜爽口,是平時家裡不可多得的乾糧之一。13、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苦蕎面涼粉涼粉每年都吃好多次,卻再沒有吃到家鄉的苦蕎面涼粉。那年臺上唱大戲,臺下賣涼粉,戲是左權小百花晉劇團,涼粉是嶺西苦蕎面涼粉。老人擔兩隻筲罐,左罐放涼粉,右罐放清湯,五分錢一碗。涼粉做得是晶剔透亮,冰潤玉滑,清爽入口,浸人心脾,吃過的人不由得豎起大拇指。麵食對山西人來講最平常不過,可是心底還是不由得回味媽媽做的刀切面。那些年,好客的我們總是熱情招待著家裡的戚人。從鄰裡借一瓢白面,做一頓可口的刀切面,澆上臊,撒上蔥絲倒上醋,從廚房端到客人面前,一路飄香。15、剪不斷,理還亂,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難得糊塗——糊都調糊都蘸蒜,或蘸辣醬,現在常是我改善生活的美餐。糊都一般用玉茭面,後來條件允許了也用白面,現在吃最多的估計是莜麵了。糊都得用鐵鍋、碳火做出來才香。昔陽的豬血灌腸是一種特殊的煎餅。殺豬時,面盆盛好白面用豬血拌麵;將肥腸清洗乾淨切成丁撒到麵湯裡;攤好煎餅後切成圪瘩,用豬油大蔥爆炒,可謂是昔陽美味一絕!小時侯,從嶺西山親戚家帶回來半布袋炒莜麥,吃起來真叫個香,一會一把,直吃得我嘴抽勁都張不開來。炒莜麥時鐵鍋裡放幾塊石頭,使莜麥受熱均勻不至炒焦。說到莜麥,還會使我想起昔陽民間故事相傳的靈老婆傻漢系列的《圪蚤圪蚤快上來》,哈哈一樂吧。每年入秋時,總是把豆角用剪刀剪成絲,用線穿起來,掛到屋簷下風乾,和曬乾和蘿蔔絲一起收起來留待第二年青黃不接時美餐。那些年不像現在,大棚時蔬四季常有,那會可謂巧婦都愁開春菜啊。當然,按季自然成長的果實才是最健康的食品。每到開春時節,能吃頓豆角燜面或蘿蔔絲燜面那可是夢寐以求的事。在青黃不接的時侯,豆角絲和蘿蔔絲一枝獨秀,如有美一女,婉如清揚,用最後的美麗做燦爛一笑,你能不醉嗎?另:蘿蔔絲還有清火、解藥的功能,家裡常備很有好處。有一年,村裡有個年青人吃藥過敏,呼吸困難,幸虧了一把幹蘿蔔絲才解諸危難之際。19、日出江邊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昔陽——菜菜湯菜菜湯分大小鍋兩種。大鍋為過事時做就,主材用茴子白豆腐粉條,夾一筷子棗糕就之,香甜無比;小鍋為自家平時做就,主材用豆角、南瓜、土豆、白菜、粉條,輔料用杏仁、花椒葉,再把攤好的煎餅撕入其中食用,可口之勁不可用言語來形容。20、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假豆腐某日,聽一位榆次附近的村民給親戚介紹說:人家昔陽的玉茭面可是最好哩玉茭面。我就想他說的這個玉茭面應該是昔陽特有的假豆腐面,看起來和玉茭面一樣,吃起來可比玉茭面倍爽多了。假豆腐面是玉茭和黃豆按1:1或2:1等比例摻起來磨的面,和起來粘,吃起來硬,嚼起來香,不濃不浸,爽口無比。麻花,全國各地都有,遠的有天津大麻花,近的有稷山小麻花,都聞名瑕邇,而昔陽麻花在我心中卻獨樹一幟。每路過梯雲閣就會想到旁邊的麻花,不知道還有木有?昔陽麻花吃起來柔剛並濟,酥脆有加,再在外面裹以沙糖,真是糖裡裹蜜、甜裡透香、又滑又嬌。這個名字聽起來醜,吃起來卻香噴無比。至今猶憶中學食堂剛出籠熱氣騰騰的蔥花牛屎卷,絕對是我的最愛,如一朵愛不釋手的梨花,春風拂面,香氣拂鼻。走南闖北,蘭州拉麵司空見慣,而在昔陽人心中,昔陽拉麵才是真正的拉麵,這個地位永遠都無法取代。昔陽拉麵獨特之處在於鹽鹼的作用發揮的淋漓盡致,口感不是其他拉麵可比肩的。我更愛那大把頭拉麵,繞面——拉麵——甩面,一氣呵成,拉麵的是好手,挑面的也不含糊,一把長筷上下翻舞,對準鍋沿一下敲下去,一碗拉麵到手。來個三、四碗,不在話下。生活了許多年,見過唯一能吃的面也就是炒麵了。黑棗、黃豆按一定比例碾成面就是炒麵。每年到碾炒麵時,碾道排著長隊,家家戶戶都來碾炒麵。推碾的推碾、刮碾的刮碾、淡面的淡面,哄哄吵吵,分享著收穫的喜悅,那家走了這家來,熱鬧非凡。這樣的景象一直延續到晚上,直至挑燈夜戰。年年槐樹開花時,小夥伴們如一群小蜜蜂,競相去扒槐花。槐花可以直接炒菜,更多的吃法是做拔爛吃。炒好拔爛後,上面噴點蒜,花香伴蒜香,香煞小夥伴。絞瓜成熟後,從中間剖開,取掉籽,將剩下的瓤如同調粉絲一樣加料調起來,入口清爽,消薯下火。油果這詞如何來已無法得知,只知爽口無比,外地遍尋不見。還有最後那個油板,香到只要想到只恨不得馬上吃到。28、人間若有美食,栲栳栳必在其中,美食若在天上,栲栳栳與它齊名——莜麵栲栳栳推窩(兒)窩(兒)應該是昔陽的叫法,叫法獨特,做法也獨特。小時侯經常和小夥伴們一起玩遊戲玩輸時,在腦後月月脖一推,美其名曰:吃推窩(兒)窩(兒),霎時疼的鼻涕一把淚一把。可是真正等到吃莜麵推窩(兒)窩(兒)時,那可是鍋邊轉了桌邊轉,一把哈啦一雙筷。每年蒸好糕面後,總要擀一塊糕面來做棗花。手上、板上、擀麵杖都抹上油,趁熱把糕面擀開撒上棗花捲起來,切成片,晾涼。棗花在下油鍋剛炸出來時最是香甜,軟津津、甜蜜蜜,仿佛置身於另一個世界當中。芥辣片大家都吃過,但做好真不容易。熗好的芥辣片特別開胃,鑽鼻子的「爽」勁讓你終生無法忘懷!走出昔陽再無緣得嘗。小蔥拌豆腐沒什麼特別的做法,全國都一樣。可是昔陽的豆腐好、小蔥好,你在全國都難得一嘗。正宗地道的滷水豆腐,新鮮的小蔥,鹹鹽、麻油炮製,你還覺得和外地的是一樣得感覺嗎?昔陽大曲遍地開花時,紅白喜事桌上全是昔陽大曲。喝高了的也全賴昔陽大曲。如今誰家裡還有三十年前的昔陽大曲,那個醇厚的酒香非五糧液可比擬的。醉過知酒濃,愛過知情深,推杯換盞時莫忘了珍藏的昔陽大曲。豆包到處有,卻總沒有昔陽的好吃,商業化的豆餡使得豆包口味一落千丈。小豆餡、紅豆餡、腩豆餡,這些坡地上的寶貝經過充足的太陽光照,富含豐富的營養元素,做成餡更是美味無比。光澤的饃面如羊脂般的晶剔透亮,咀嚼肌瞬時蠢蠢欲動,真想一頓吃它十來八個。多少次油糕躍入眼帘,多少次油糕放入口中……多少次品嘗著家鄉的味道。我更喜歡昔陽的油糕,不摻假,不做假,貨真假實。金黃剔亮、酥軟香甜,匯聚了多少汗水,匯聚了多少深情。玉茭面和黃米麵剛蒸的窩窩頭,就一截小蔥,一口窩窩一口蔥,美味已匆匆鋪就。偶爾還有紅薯面蒸的,也是樂享一番。若是等黑黍面下來吃一頓窩窩,那更是甜上加甜、美上加美。每到二月三日,家家開炸,有好多油炸食品,都讓我垂涎三尺。其中的油蛤蟆更是香鹹得當,口感極佳。一邊聯想著這個形狀像什麼,一邊開吃。別的地方臘八是喝臘八粥,在昔陽是煮臘八豆吃。可能是冬天的緣故吧,煮的臘八豆雖然有些硬,可還是覺得很好吃。還有那個炒玉茭豆,長年在外的朋友們,冬天吃個嫩玉茭都也很平常,可要吃個炒玉茭豆,相信你真沒吃過幾次吧?咬起來「啪啪」有聲,甜裡有味,透著一種不同尋常的香,一種不同尋常的思念。十香菜是十種鹹菜,我只記得幾樣:苤藍、芥圪瘩、白蘿蔔、土搭樓(地葫蘆)、洋山藥、黃瓜,其他的想不起來了。冬春之季,中學門口每天早上有賣。冬天幾乎家家戶戶也要準備幾樣鹹菜,口味自定,入口入味。我經常醃的鹹菜是茴子白棒棒,每每茴子白切完後,把剩下的茴子白棒棒削去皮,切成絲,將乾花椒切碎拌入,撒些許鹹鹽、蔥絲,倒上醋醃製片刻即可食用。茴子白棒棒比其他鹹菜脆、香,即醃即食即用,綠色健康。某日深夜,有附近老鄉打來電話問:家裡有紅糖否?詫之:何用之有?對曰:內子肚痛矣。遂開門迎之。紅糖水,一個被時代逐漸湮沒的符號,卻深印在一代人的心底。過去,開門迎客,必是一碗紅糖水;暖肚拒寒,必是一碗生薑紅糖水。「上善若水」是也!在昔陽煎餅有薄厚兩種,厚的用米麵做就,薄的用白面做就。厚煎餅攤好後一面金黃燦爛,咬起來「噌噌」有聲;一面鬆軟柔和,吃起來綿綿有香。厚煎餅把柔與剛結合的天衣無縫,色香味完美結合,嘆為觀止。薄煎餅攤好後,順手一搓,捲成一卷,搗蒜蘸就,香噴噴不可食一而止。曾有昔陽韃漢故事講到:母親攤煎餅韃漢吃,一升面能攤32個,邊攤邊吃。韃漢吃到第32個時,發現這是最後一個,趕緊給母親遞過來說『媽,你也嘗嘗哇』。故事雖不可盡信,但煎餅之香也可略窺一二。薄煎餅還可以撕開泡菜菜湯吃,還可以炒著吃,吃法種種,各種香!可能有了酸菜就有了酸飯吧。酸飯,清腸下火,尤其是豆葉菜酸飯。在入伏天家中常備豆葉菜酸飯,絕對是消薯的靈丹妙藥,清熱解毒於無形。酸飯有鹽,不多,有種淡淡的鹹,淡淡的清香。酸菜如清麗伊人,在水一方。42、「食」而時「食」之,不亦悅乎——(南瓜餡)莜麵蒸餃南瓜餡莜麵蒸餃早已成為昔陽的一道特色佳餚。蘸料也由原來的搗蒜延伸出各種口味的西紅柿、辣椒等醬。小時侯總是守著媽媽包蒸餃,有一次,想偷偷地抿一口南瓜餡,結果澀的很難吃。南瓜餡只有蒸熟了才能把香氣散出來,一鍋熱氣騰騰的餃子端出來,不停地用簸籬扇著,一怕粘住簸籬,二是已經迫不及待要開吃了。小時侯,媽媽給我們猜謎:小石頭,壘高山。謎底即撈飯。每每清晨,媽媽在撒面前,總是撈一碗撈飯在鍋臺邊,以備我們中午從地頭飢餓耐奈而歸美餐一頓。其實當時的吃法很簡單,就是在撈飯上撒些鹽,倒上些麻油,拌均勻了即可食用。現在生活在城市裡缺少了麻油真還嘗不到這種美味了。小蔥笨雞蛋炒撈飯是撈飯的又一大食法,美不可言。當然了酸菜湯泡撈飯也讓我千絲萬縷地掛牽著、思念著。混鍋就是把豐收的果實混到一鍋裡,平時有豆角、山藥、南瓜、假豆腐麵條,端鍋後熟點西紅柿辣進去,香辣順口,舒服如貼。在那個糧食缺乏的時代——稀湯灌大肚,混鍋是最後的保證,也是各種營養的最佳黃金搭檔。混鍋在昔陽是一種最常見的飯,伴我們度過了那個年代。窩窩頭的時代裡,米麵暄糕是一枝獨秀,讓人垂涎三尺。在粗糧當家的時代,米麵暄糕恰如似水柔情的女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一口一顰,一咽一嫋。在時下琳琅滿目的盛宴面前,一盤炒窩窩可能讓你感覺超凡脫俗,回憶漣漣,香裡泛著絲絲甜意……豆面抿蛐,留在我印象中的其實是摁抿蛐的樂趣。說來也有趣,家中的那個抿蛐缽缽在鐵筒的半中間有一個圓洞,比下面的眼略粗一點,每次摁時總是半中間抽出一根來,煞是好玩。菜角也是油炸系列食品,只不過一改傳統的甜餡,換成了鹹餡。這個菜角做起來也頗有意思,先擀皮,比餃子皮大三、四倍,擀好後一切兩半,呈兩個量角器樣子。包的時候先把直線邊對摺起來捏住,把這道縫兌到中間來,再往裡填上餡,把最後把扇形的弧邊捏住,就算包好了,油鍋一開,馬上開炸。菜角好吃不好吃有三要素,一看形狀好不好;二聽咬著脆不脆;三嘗餡兒香不香。一道形神兼備、香脆可口的家鄉美食,正等著你用一生來慢慢品嘗呢……
看著滿大街形形色色的燜麵館,總是想起媽媽做的燜條來。隨著這幾年生活水平的提高,燜條全成了白面做的了,當然白面的好吃。玉茭面燜條逐漸成了回憶,那回憶裡夾雜著說不盡的苦樂年華。燜條一般用豆角燜,豆角稍老一些時,總愛吃碗底的豆豆;冬季用茴子白、蘿蔔絲、山藥蛋、蒜苔、南瓜燜,媽媽總是應時節做最香的燜條呈現在我們眼前。燜條燜好後,把搗好的蒜噴上去,香氣四溢,恨不得一口氣吃它個三、四碗,一飽方休。那時候,一年所終也吃不上一頓大米,你可以吃燜飯來解餐。在昔陽,燜飯也別具一格,有獨特的風味。裡面可以有紅薯,可以有倭瓜,可以有山藥。燜飯可以直接吃,可以就菜吃,可以炒著吃,還可以泡著吃。裡面有甜甜的,有綿綿的,有淡淡的家鄉味道……粉條可以有好多吃法,我相信,烤著吃絕對是一種非常吃法。。大人在買粉條時,用火烤一根就知道粉條的好壞,而真正烤著吃的基本就是我們小孩的專利了。我們圍著灶臺,爭相烤食著粉條,「吱——」的一聲,美滋滋的童年從心頭滑過——好多時候在想:年華是什麼?偶見媽媽雙手上下飛舞著碾碾圪瘩,答案已呈在我腦海中,彈指一揮間——年華已逝。借白居易《琵琶行》中一句「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來形容此場景再貼切不過了。碾圪瘩大小適中,薄厚適當,既有麵條的咀嚼口感,又有面精的香味,澆點家鄉臊子,可口無比。玉茭面也好、莜麵也好、蕎面也好、白面也罷,都可以拿來做碾圪瘩,每一種都吃起來香噴噴的,回味無窮……每次回家,烙餅是必吃的。根據口味不同,烙餅通常做成鹹甜兩種。鹹的做蔥花烙餅,甜的做成白糖烙餅。烙餅和面最關鍵,一般會分冷水和大溫水兩種,大溫水和面烙出來的烙餅酥軟柔和,適合老年人食用;冷水和面烙出來的烙餅香脆有加,適合青年人食用;烙餅時還得掌握好火候,大火為佳。雖然有時在外面吃的烙餅也好吃,但總沒有家鄉的香,你看那出鍋的烙餅,金黃燦燦、層層疊疊、一口百酥,讓人心醉不已。燜拌湯其實和燜條的做法一樣,那邊炒上菜,這邊拌拌湯,拌好燜進去即可。燜拌湯吃起來口感細膩,既有炒拔爛的感覺,又有燜條的菜香,面菜比例適度,軟硬適中,老少皆宜。用蔥絲和芫荽調上醋在燜拌湯上一噴,香氣四溢。

方便麵,這個九十年代初才出來的產物,迅速風靡全國。在各種吃法中,在昔陽炒方便麵還是獨樹一幟,因為昔陽盛產茴子白。炒方便麵最好是用茴子白炒,點綴幾片西紅柿,這邊炒好菜,那邊下面煮至面塊鬆開即可撈至菜裡翻炒,一盤出鍋,那是相當的美……

- 💗 -

喜 歡 可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讓 更 多 人 看 到

  合作電話:15535447999

相關焦點

  • 滿漢全席烏有宴
    與此同時,清宮元素在電影中反覆出現,頻頻暗示且印證著我們對於「滿漢全席」的零星概念——它是清廷御宴,象徵著奢靡精緻,是最高規格筵席的不二之選。然而,日本知名學者田中靜一卻一再聲稱「滿漢全席」為「虛幻的飲食」,遍尋卷帙浩繁的《清宮膳檔》,也未見「滿漢全席」的字樣。事實上,深宮高牆裡的皇帝太后們從未吃過所謂的「滿漢全席」。追根溯源,掩埋於歷史魍魍巨翳之下的「滿漢全席」真容為何?
  • 大名鼎鼎的「滿漢全席」都有些什麼?讓我們看看當時的揚州文人怎麼...
    (滿漢全席示意圖)清軍入關後為保持民族特性,順治、康熙年間,在宴賞滿漢官吏時,嚴格區分滿席、漢席,滿官用滿席,漢官用漢席,不得混淆,滿漢等級通過官方筵席的方式得以限定。但入關後的滿民族勢必要受到漢族文化的薰染,尤其在飲食文化上,漢文化更是頗具影響力,所以滿漢席逐漸走向合席。有學者指出,康熙祭孔時,衍聖公府就已經用滿漢席款待康熙了。
  • 清朝「滿漢全席」的政治寓意
    本文摘自《書屋》2011年第9期,作者:吳正格,原題:《清王朝從勃興到寙敗的斑跡》由「滿漢席」演變成「滿漢全席」是在清末,先是謂為「滿漢大席」。任過光緒朝內閣中書的徐柯說:清末京師宴會,有「燒烤席,俗謂滿漢大席」。
  • 滿漢全席,中國味道
    原文來源:故宮書店 ,原文發布於2018年12月28日原文標題:滿漢全席 · 中國味道不管你是否喜歡美食,最近肯定被一部叫做《風味人間》的紀錄片刷屏。除去「舌尖」原班人馬,不可或缺的誘人食物,此次亦放眼全球,展現中國食材之獨特,加深「飲食無國界」的概念。來自片中的口水暴擊回想兒時一直嚮往的美食宴,非滿漢全席莫屬。
  • 又一桌滿漢全席亮相,菜品太漂亮了!
    以致於很大一部份人,根本無從知曉這席國粹的文化與精華。原來經查閱文獻,滿漢全席,是這樣的.清中葉時,官場滿漢席的辦所多在公署、府邸或亭園,適隨而舉,故而尚欠食境的定格。席中,儘管時尚之饌臚列有加,通常也只是一席食畢。又因是滿、漢官員的互酬,大家都較看重兩族饌式,故那時的滿漢席在席式和禮式方面,並未形成明顯的特徵。
  • 又一桌滿漢全席亮相!菜品太漂亮了!
    茲見,這種「三撤席」中還有燒乳豬(掛爐豬)被特別提出,當為滿族的固有食俗,也是後來滿漢全席予以傳承的重饌之一。自清定都北京,隨著滿官前往各地任職,滿式宴風就開始廣泛地流布了,「三撤席」已經見於當時的市肆酒樓。清中葉,時在江南的袁枚就吃過此席。他說:「餘嘗過一商家,上菜三撤席,點心十六道,其算食品將至四十餘品。」
  • 知識檔案|「滿漢全席」108道菜裡為什麼沒有四川菜?
    四川菜如此知名,為何沒出現在滿漢全席那108道菜品裡呢? 滿漢全席的來源 滿漢全席起興於清代,是集滿族與漢族菜點之精華而形成的歷史上最著名的中華大宴。原為康熙帝六十六歲大壽的宴席,旨在化解滿漢不和,提倡滿漢一家。後世沿襲此一傳統,加入珍饈,極為奢華。乾隆甲申年間李鬥所著《揚州書舫錄》中記有一份滿漢全席食單,是關於滿漢全席的最早記載。
  • 一頓「滿漢全席」滿足你的想像
    二十多年前的一部香港電影《滿漢全席》讓大家在熒幕上第一次見識了「滿漢全席」。電影《滿漢全席》想像的清宮「滿漢全席」場景而後周星馳的《食神》作又為滿漢全席打了個特大號的電影版廣告。此後,每當提到「滿漢全席」四個字,大家都會條件反射般想到連成排的山珍海味,並且感嘆清朝皇帝真是奢侈……可事實是:清宮壓根兒就沒什麼滿漢全席,是大家想多了!
  • 來臨武,嘗嘗與「滿漢全席」比肩的特產
    滿漢全席,世人稱其為天下第一宴。這道宴席在江南地區盛行,興起於蘇州城郊的木櫝鎮。相傳,乾隆六下江南,每每微服私訪,都必須要去木櫝鎮逛一逛,不僅是為了賞那蘇州園林——庭院深深的美景的,更是為了品嘗那滿漢全席。
  • 「滿漢全席」都有哪些菜?只聽過這四個字,其它菜名聽都沒聽過
    「滿漢全席」的鼎鼎大名大家都聽說過,但是要是細究起來,估計多數人都要懵了。不少人還權當這只是個傳說,只知道它代表著豐盛的意思。滿漢全席是清朝時皇家的宴席,是結合了滿族和漢族的各種烹飪技藝,包羅了眾多菜餚。
  • 給你看一桌最真實的滿漢全席!(開眼界了)
    又因是滿、漢官員的互酬,大家都較看重兩族饌式,故那時的滿漢席在席式和禮式方面,並未形成明顯的特徵。然而清末的滿漢全席就不同了,一是其辦所已經習置大飯莊和大酒樓,有了宮式場境的固定氛圍;二是其席一開數度,接續承供,這就勢必要對全席的總體席式型格有所統籌;三是餐飲經營,競爭於餚饌優否,服務又當為首,尤其是這種華奢之宴,經營者、服侍者和踐俎者們都是要付出真精血、大功率的。
  • 滿漢全席-中國人心中的白月光
    在普通百姓和美食家心中,滿漢全席絕對稱得上中國宴席之巔。
  • 歷史上根本沒有「滿漢全席」!
    每當提到「滿漢全席」四個字,人們都會條件反射般想到連成排的山珍海味,一邊咽口水,一邊暗暗感嘆清朝皇帝真是奢侈……#電影《滿漢全席》想像的清宮「滿漢全席」場景#可是,今天要告訴各位一個殘酷的事實:清宮壓根兒就沒什麼滿漢全席!
  • 滿漢全席,108道菜,你吃過多少?
    一、簡介滿漢全席,菜點精美,禮儀講究,形成了引人注目的獨特風格。席間專請名師奏古樂伴宴,沿典雅遺風,禮儀嚴謹莊重,承傳統美德,侍膳奉敬校宮廷之周,令客人流連忘返。全席食畢,可使您領略中華烹飪之博精,飲食文化之淵源,盡享萬物之靈之至尊。滿漢全席以北京、山東、江浙菜為主。世俗所謂「滿漢全席」中的珍品,其大部分是黑龍江地區特產(或出產):如犴鼻、魚骨、鰉魚子、猴頭蘑、熊掌、哈什蟆、鹿尾(筋、脯、鞭等)、豹胎以及其他珍奇原料等。
  • 滿漢全席,到底有多少種菜品?
    微信搜索「中式大美生活」相聲演員經典的那段「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兒、燒花鴨、燒雛雞、燒子鵝……」據說報的就是滿漢全席菜名。滿漢全席,原是清代宮廷中舉辦宴會時,滿人和漢人合做的一種全席。1.什麼時候有「滿漢全席」?當初,宮廷內滿漢席是分開的。康熙年間,曾兩次舉辦「千叟宴」,聲勢浩大,都是分滿漢兩次入宴。乾隆年間李鬥所著《揚州畫舫錄》中,記有一份滿漢全席食單,是關於滿漢全席的最早記載。不過也有存疑,說其中所提為「滿漢席」,與「滿漢全席」一字之差,大有不同。由此衍生出不同的說法。
  • 你所知曉的「滿漢全席」,在清朝居然是不存在的?
    凡是中國人應該都聽說過一個詞,叫做滿漢全席。這是中國菜系裡面的一大精華,不僅代表了高貴,而且代表著豐盛。凡是請別人吃飯來一個滿漢全席,那絕對是最高最隆重的接待禮儀。即使是平時我們進行交流的時候,也經常會調侃,要去吃滿漢全席,這就意味著要帶著大家一起去吃一頓大餐。
  • 你知道滿漢全席多少道菜嗎
    滿漢全席多少道菜?滿漢全席是清朝時期的宮廷盛宴,在滿漢全席中,既有宮廷菜餚的特色,也有地方風味的精華,更能突出滿和漢族菜色的特殊風味,那麼滿漢全席多少道菜呢?,那麼滿漢全席真的是只有108道菜嗎?滿漢全席多少道菜呢?其實滿漢全席多少道菜是並不固定的,如果看滿漢全席中的六種宴席(蒙古親潘宴、廷臣宴、萬壽宴、千叟宴、九百宴、節令宴)中菜單,仔細去數菜單的話,是不止108道的,但每一種宴席的菜單也不到108道,而報菜名中的滿漢全席裡面的菜也不止108道,所以由此可見滿漢全席中幾道菜並沒有固定的數。
  • 清朝宮廷最高規格的「滿漢全席」,到底是個怎樣的宴席
    現今,一旦說起豪華宴席這種話題,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傳說中的「滿漢全席」,在傳說中,這是一種清代宮廷最高等級的宴會,菜式融匯滿漢兩系的精華,有鹹有甜,有葷有素,山珍海味,無所不包
  • 238道「滿漢全席」是怎樣練成的?
    開幕式上,一桌由238道不同「菜餚」組成的「滿漢全席」驚豔全場。這桌「滿漢全席」全由黃蠟石雕刻而成,作者就是張述章。此次亞洲美食節,沙縣小吃代表中國民族品牌領銜參展,張述章和他的「滿漢全席」反而搶走了風頭。  沙縣玉石雕刻技藝流傳久遠,2018年被列為三明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張述章被評為市級非遺傳承人。
  • 清朝宮廷根本沒有滿漢全席,全是百姓想像的,結果還真做出來了
    「滿漢全席」四個字居然從未在《清史稿》、《清實錄》等皇家檔案中出現過,而最早記錄「滿漢全席」的是民間筆記讀物《揚州畫舫錄》,連皇家正規的文稿都沒有出現,那是不是可以懷疑,宮廷壓根就沒有「滿漢全席」這回事,只是民間老百姓自己臆想出來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