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少年》,只看名字,很容易被「誤解」為一部關於熱血體育題材電影,但實際上,它向觀眾展示的並不只是運動本身。
導演許慧晶將鏡頭對準了北京郊區的一座愛心棒球基地。來自全國各地的貧困少年相聚於此,跟著70歲傳奇教練「師爺」從零開始學習打棒球。《棒!少年》有兩條明晰的人物線索:一方面,新隊員馬虎的加入攪亂了基地原本的寧靜。這個來自寧夏西海固的男孩野性難馴,雖然只有十來歲,但罵人、抄棍子打架樣樣在行,和隊友們之間矛盾不斷,練球也漫不經心;另一方面,來自河北淶源的「元老隊員」梁正雙性格乖巧細膩,作為投手,他被教練們寄予厚望。
這兩個孩子,幾乎完全處於彼此的對立面上,在充滿了火藥味的碰撞中,球隊得到了去美國比賽的機會。《棒!少年》的故事並不複雜,但透過「棒球」的外衣,影片切入了眾多社會話題,比如當下人們常常探討的「原生家庭」。無論馬虎還是梁正雙,他們的不幸從出生時就已註定。油鹽不進的馬虎三個月大時,母親就離家出走,在外工作的父親很少回家,奶奶向別人家要衣服鞋子,含辛茹苦將他拉扯大。而根據馬虎的描述,父親愛打架,「一切都是爸爸造成的」;梁正雙的童年中不僅沒有母親的影子,父親也因病早早故去。他出生時因為「太小了」,甚至無法送給別人收養,還差點兒被「拿土給埋了」——對這些邊緣化的孩子,《棒!少年》的展現是細緻也是殘酷的。
影片中關涉的現實話題還有很多,比如地區間發展的不平衡。馬虎的父親、梁正雙的大伯都無比希望孩子留在棒球隊,因為「咱們這地方沒前途」;再比如拆遷。棒球隊在南方冬訓的場地環繞在一片待建的高層住宅裡,離開時,場地負責人告訴「師爺」,這裡很快就要蓋房子,「一千多萬的場地兩年就廢掉」,而在北京,棒球隊也始終在「流浪」。去往美國比賽前夕,基地的球場和宿舍也都面臨拆遷……
厚重的現實關照與人文色彩,為《棒!少年》注入了比打幾場驚心動魄的棒球比賽更耐人尋味的魅力。導演的另一重高明之處在於,他沒有沉迷於紀錄片標誌性的長鏡頭,快節奏的剪輯讓電影的觀感並不那麼沉重和壓抑,反而帶著體育題材一貫的熱血和力量,但也正因如此,電影的部分內容處理看起來有些散碎。影片還給觀眾留下了一個頗具想像空間的結尾。在一棵大樹下,因美國比賽失利而有抑鬱傾向、暫時留在家裡的梁正雙對大伯呼喚道:「你不能丟下我不管。」這個戛然而止的收束,與棒球隊中除了比賽其他都不用過多操心的日子相比,有著夢醒一般的悲涼。那些沒能像馬虎、梁正雙被幸運選中卻同樣貧困的孩子,他們的人生到底該怎樣逆轉呢?《棒!少年》顯然給觀眾留下了深思的餘味。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高倩
編輯:金力維
流程編輯 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