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腿疼,磁共振比CT照得更清楚?醫生闢謠,有錢選不對,也白搭!

2020-12-24 醫學小偵探

現在腰腿疼的特別多,而因為腰腿疼就診的病人,每天也數不勝數,像醫院比較忙的科室之一,也就是我們的影像科,真的永遠都有做不完的檢查,拍不完的片,非常辛苦,甚至像我們醫院。如果不是急診,核磁都約到下周了,也就是沒有一個星期,你根本拍不了核磁。

但是臨床上,我們病人在就醫時候也往往會面臨一些問題,那就是為什麼有的腰腿關節疼的病人,我們醫生會建議只需要拍個CT就好了,而有一些病人就一定要拍一個磁共振呢?說什麼CT看不清楚啥的,甚至有一些病人可能前兩天拍了個CT,然後這幾天又被要求拍個磁共振,就不能直接一次性到位拍個磁共振嘛?像我們平時接觸到的X線、CT、磁共振是不是越貴越好?今天我跟大家來聊一聊!

01首先,我們來看一下X線、CT和磁共振這「兄弟3」有哪些區別?

先來看X線,一提到這個X線,我想大家肯定想到的是它的輻射問題,很少人會去了解,或者直接說就是不了解這個檢查是怎麼把片子拍出來的。

實際上,X線是一種具有很強穿透力的射線,這個射線可以把我們人整個身體都穿過去,產生一種電離效應,進而引起一些生物學特性改變,當然,通過不同組織和器官會產生不一樣衰減作用。

而從我們最後形成的片子來看,最大的特點就是它從前往後,把所有組織都疊加在這一張片子上,所以有時候假如我們碰到一些小的病灶,或者這個病因在一些臟器比如心臟後面時候,它就很容易被遮擋,那麼這時候我們假如用X線來掃,很可能就發現不了,漏診!

而我們CT和磁共振就不一樣。

接著來看CT,它雖然用的也是X線,但是它是圍繞我們整個部位做一個斷層的掃描。所謂斷層掃描,就好比我們拍膝關節,它就把我們這個膝關節,進行不斷的切割,跟切洋蔥一樣,一層一層的,然後每一層形成一個圖像,這樣就把每一個層面都顯示得很清楚。

像我們的磁共振也是這樣的,但唯一不同的就是它的成像原理是不一樣的。剛剛我說過了,X線和CT用的是X射線來成像的,但是我們的磁共振不用這個射線,也就是說它沒有輻射,它主要是利用我們體內水中的氫質子來成像,而所謂的「核」磁共振成像,這個核其實指的就是氫核,很多人看到有「核」字,就想到核彈啥的,有核輻射,實際上,這差遠了,核磁共振其實叫做成磁共振成像,利用的只是我們體內水的氫質子來成像的,所以它沒有任何輻射,而且還是一個完全無創的檢查。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有時候拍了X片,還會建議再拍個CT的原因,因為有一些小的病灶,X線拍不出來或者說拍的不清楚,但是我們醫生又懷疑它有其他問題,這時候就會建議再做一個所謂的「更清楚」的CT!

而同樣,為什麼有時候我們拍了CT,還可能要繼續查一個磁共振,成像原理不一樣,對不同病變清晰度有區別,下面我會跟大家進一步解釋!

02接著,我來教大家平時遇到一些疼痛,選X線、CT和磁共振,這「兄弟3」,哪一個更合適?

像X線,這可以說是非常常規的檢查,比如像我們平時體檢拍胸片;或者說有時候碰到感冒發燒,咳嗽好幾個星期沒好,懷疑可能得了肺炎,再者就是自己不小心或者某一些以外摔了一下,或者扭了一下腳,排查下自己有沒有骨折,這時候我們建議先常規查一個X光。

還有有時候我們遇到一些中老年人的腰腿疼,懷疑其腰椎或者膝關節不好,可能有時候我們最先讓他做的也是這個X光片。

但是假如我們這個醫生認為,你這個疼,可能跟我們的神經系統有關,比如頭暈頭疼,這時候可能我們神經內科醫生就會說先做一個頭CT檢查,還有一些懷疑頸椎病、腰間盤突出等,都可能是先做一個CT,看有沒有問題。

當然,像CT我們還經常用在肺內的病灶,比如肺炎、肺癌篩查等等,還有腹部的一些,比如說胰腺炎,膽囊結石,或者一些腫瘤也可以做CT。

最後,我們來看看磁共振,實際上磁共振除了沒有輻射這優點外,最主要的是它除了能跟CT一樣做一個橫斷面,一層一層切下來成像以外,它還可以有矢狀面,還可以做冠狀位,也就是說它是360°來顯示這個病灶,大家想想,這個對哪些病變比較好?是不是對腫瘤?對軟組織損傷,比如拍半月板、韌帶等等,肯定要明顯優於CT!尤其是對於一些腫瘤的手術方案的制訂是很有幫助的。

所以,可以這樣講,X線就是一個方向拍;CT就是切片的多層次地拍,是一個橫切面,而我們的核磁共振是全方位的,360度的拍來看我們身體是不是真的有問題。

但這不是說所有病變,我們一次性做核磁共振就好,首先它貴,而且有一些病變,比如骨折或者腦出血,其實我們用CT就可以診斷的,沒必要再去做核磁,划不來,性價比不高,而且核磁共振還耗時,拍的時間長,有些病人並不能耐受長時間拍核磁共振發出的聲音。

但是有的病變又必須要核磁共振,才能明確診斷,比如我們有時候CT看到一些頭顱腫瘤,懷疑像,又不像,這時候就要做磁共振的檢查,來進一步的明確診斷。

03最後,跟大家強調的是,你再有錢,假如你是這些人,也不能做磁共振或者一定要慎重選擇的!

大家來看一下我們核磁共振長啥樣?

可以看見裡面有一個掃描床,這是檢查時候供病人躺的,是可以移動的,然後這人進到裡面以後,可以看到一個很大弓形圈,其實這就是相當於一個磁體,掃描的,簡單來講,它就好比一個巨大的吸鐵石。

吸鐵石,大家肯定都玩過,會對金屬等一些物體有一種吸力,那麼假如你身上或者之前做過心臟按過一些設備是金屬的,就會被吸到這個磁共振上面,想想,是不是危險的,所以,這些病人就要慎重,如果CT可以解決問題,就不用去做磁共振檢查。

另外,剛剛我也提到了,磁共振檢查時間比較長,像正常沒有十幾分鐘根本出不來,而且有噪音,有一些病人對聲音比較敏感或者一些重的患者可能他堅持不了這麼長時間,或者之前我們見過一些人有這種幽閉恐懼症,它一進去就特別害怕,會覺得恐懼,然後心跳加快,出汗,這時候我們也不能讓他做。

還有一些骨折之後做過手術,還遺留剛剛提到的一些金屬植入物,或者說動脈瘤之後,他有一些金屬夾閉等等,只要你身上裝了一些,本來不屬於你的東西,都要如實匯報,跟我們醫生確認一下,能不能做磁共振檢查?假如不能做,就一定不要做,因為嚴重的比如說金屬植入物會導致移動,移動之後就會造成這種體內的損傷。所以預約核磁共振之前,大家一定要提前跟醫生說清楚,別到時候好不容易排隊拍到了,發現不能拍,耽誤時間,還影響病情!

另外,雖然我們說核磁共振它只是一個檢查,但它也是有一些相對的禁忌症,比如說孕婦到底能不能做?實際上,沒有研究說做不了,也沒有說做了對一定是安全的,這時候我們就要根據病情來判斷,如果從病情上看作這個檢查利大於弊,比如做胎兒的畸形的篩查,那就要做,假如沒多大必要,就不要做!

同時,我們說不能做核磁共振的,對CT檢查並不是完全同樣禁忌的,比如體內有金屬植入物也是可以做CT的檢查,只是做了,大家看的時候要注意鑑別,因為這金屬有一些偽影,會影響它鄰近的組織的觀察,但是不是完全不能做!

關於拍片,大家如果還有什麼疑問,可以下方留言,我堅持用大家看得懂的文字,最原始的碼字方式給您帶來最好、最全面、最實用的健康科普。如果你覺得不錯,可以關注「醫學小偵探」並轉發喲,讓身邊更多的人受益!#百裡挑一#

相關焦點

  • 聽隴南市第一人民醫院韓醫生講腰腿疼痛的那些事兒
    主持人:腰腿疼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症狀,引起這種症狀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韓主任:引起腰腿疼痛的原因,主要是腰部的神經受到骨性的組織,或者說是軟組織性質的組織,還有腫瘤的性質、炎症性質的組織,對神經的一種刺激。有的是屬於壓迫,然後導致這個腰疼、腿疼。
  • 為什麼拍了CT還要拍磁共振?X片、CT、磁共振有什麼區別?
    CT,具體病變選核磁這個問題可以解答「為什麼照了CT還要照磁共振?」的疑問:因為目的不一樣,有患者突然癱了,先照CT,看看是不是顱內出血,因為CT快,腦出血就是要搶時間。排除腦出血了就要照磁共振,看看有沒有腫瘤等其他病變。骨科輻射檢查三兄弟比一比X線片:優點是成像速度快,價格便宜。
  • CT、核磁、X光的區別,講得太到位了!
    我們在醫院檢查的時候,有的醫生會說:你先拍個x光,查出來有必要我們再拍個ct。這讓很多小夥伴們一頭霧水,為什麼照了x光,還要照ct?為什麼不能直接拍ct呢?這些令人一頭霧水的問題,今天我們一一解答。
  • B超、DR、CT、MRI 傻傻分不清楚?
    「醫生,為什麼要拍胸片(DR),不做彩超嗎?」「醫生,核磁共振(MRI)是啥玩意,有輻射嗎?」
  • 做頭顱檢查時,CT與磁共振哪個更好?這兩種檢查方式各有特點
    人們的身體出現問題之後都要去醫院做檢查,因為有些時候醫生也會判斷不出來到底是哪些問題,只有通過做檢查的方式才可以準確的判斷出身體到底哪些部位出現了問題,才可以對症下藥,讓這些問題得到很好的治療以及緩解。在醫院裡面做頭顱檢查有CT以及磁共振,有很多人做這方面的檢查的時候都不知道要選擇哪一個。
  • 腦出血檢查CT好還是磁共振好?為什麼呢?
    堅持日更的自媒體醫生,歡迎大家添加關注,了解更多神經外科知識,預防於未然!腦部出血一般來講還是完善頭部ct檢查相關比較好,因為,頭部ct檢測可以在短時間內檢測出腦部出血的病情變化,如果當地醫院的設備比較良好的話,一分鐘就可以出結果。
  • X光片、CT和磁共振(MRI)的區別和關係
    這樣醫生就可以通過x射線檢查來識別各種組織,並根據陰影的形態和濃淡變化來分析其是否屬於正常。人體組織結構的密度可分為高密度(如骨、鈣化灶等);中等密月(如軟骨、肌肉、神經、實質器官等)低密度(如脂肪、呼吸道和胃腸道的氣體等)當x射線穿透低密度組織時,被吸收的x射線少。
  • 腰突患者不用求人,這個絕招在家就能做,腰腿很快就不疼了
    腰突患者不用求人,這個絕招在家就能做,腰腿很快就不疼了生活就是現在這樣的,我們變化不了,但是想要怎麼樣的生活方式,大家是有決定權的。針對腰椎突出的病發,一樣的大家也有決定權,如何選擇決定著,我們是繼續遭受痛苦還是從困擾中解脫出來。困難我們總會遇到,每個人都逃不掉,但是對待挫折,不同的方式和選擇,才是影響我們生活最重要的。
  • 消炎止疼藥不是消炎藥 頸肩腰腿痛可別吃錯了
    【大課堂】   作為一名專業治療頸肩腰腿痛的醫生,在臨床中,卻經常為了勸說患者合理服用消炎止疼藥而「愁禿了頭」。  醫生:「您這是腰背部筋膜炎,需要吃點消炎止疼藥。」
  • 胸口不疼就可以排除心梗了?醫生闢謠:有60%的心梗都不疼
    這也不見得,一些患者明明是心梗患者,但是胸口一點都不疼。對於這類患者其實並不在少數,臨床中稱這種情況為無痛性心梗。這類患者多嗎?我們應該怎麼辦呢?一起來看一下吧。一、有多少心梗患者胸口不疼?對於很多人來說,胸前疼痛是心梗的最主要症狀,當然在臨床中也是這麼認為的。
  • 經常腰腿疼還走路無力 可能不僅僅是年紀大了
    走幾步腿就疼得厲害 「一開始,我們只是以為人老了腿腳不利索,也沒太注意。這幾年,情況越來越嚴重,他走幾步腿就痛,連到家門口的菜市場這點路都走不了。」劉大爺的兒子說。張樺讓劉大爺當場走一段路試試。劉大爺顫巍巍地下了輪椅,走了不到20米,就彎著腰慢慢蹲了下來。
  • 腰沒疼就不會得腰突?腰痛腿痛腰腿痛都可能中招
    腰椎間盤突出簡稱「腰突」,因為動不動就「疼到生活不能自理」,對日常生活產生的嚴重影響讓人們對它避之不及。然而,長時間伏案工作和鍛鍊不充分等生活習慣,直接推進了腰突這種疾病的普及率和發病年輕化。提起腰突,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腰痛!甚至很多人一感覺腰部疼痛不適,就先懷疑自己是不是得了腰突症。
  • 腰痛寧膠囊啥樣的腿疼需用它,專家來解讀
    腰痛寧膠囊啥樣的腿疼需用它,專家來解讀 時間: 2018-11-19 15:57  來源: 求醫網   編輯: 志飛   慢性腰痛腿疼,似乎不是西醫的強項,中國老百姓還是更相信中醫,常常根據親友推薦或以前的用藥經歷
  • CT、B超、X線、磁共振到底選哪個?4個人體部位「有話說」
    在日常身體出現各種各樣的不適時,需要通過各種檢查來幫助判斷疾病,而在目前比較常用的影像檢查有CT、B超、X線和磁共振,在說到這幾種常見的影像檢查時很多人會感覺模糊,容易將這幾種檢查混淆在一起,卻不知各種檢查有著各種不同,而且它們都是針對型檢查。
  • 醫生闢謠:不是偏見,但真要小心
    如果要看說明書,核磁共振的原理太複雜了,很多臨床醫生也解釋不太清楚。但是大體上還是可以說一說的,就是靠強烈的磁場,把人體中所有的氫原子都按照一定規律排列。這之後就可以通過電腦的數學運算把這些圖像呈現出來,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磁共振成像。雖然聽上去有一點燒腦,不過你只需要記住一件事情就夠了,那就是核磁共振檢查是在一塊大磁鐵中進行的。
  • 動不動就做CT真的好嗎?對身體有沒有傷害?聽聽醫生怎麼說
    隨著醫療科學的發展,醫院的檢查儀器也在不斷的更新換代,沒有你想不到只有你沒見過的,以前醫生看病只能憑藉自己的看病經驗和學到的知識來進行判斷,後來出現了一些醫療器械輔助檢查減少了對一些惡性腫瘤的誤診,以至於發展到今天的高科技,什麼疾病只要一照就能很快給出結論。
  • 腰不疼怎麼會得腰突?
    可有些人在被醫生確診得了腰突時,還不相信:我腰也不疼,咋可能得這個病?腰椎間盤突出症(腰突症)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腰痛是大多數腰突症患者最先出現的症狀,發生率約91%,而少數患者只有腿痛而無腰痛。所以說並不是腰突症一定會有腰痛。還有一些患者先出現腰痛,一段時間後出現腿痛,同時腰痛自行減輕或消失了,來就診時僅主訴腿痛。
  • 用「它」泡酒消滅多年腰突症,加一中藥貼用幾次,腰腿疼竟然好了
    1、 腰腿疼痛:腰腿疼痛是最常見的,表現為腰背部鈍痛,持續性的,有時候疼痛比較劇烈,難以忍受。 2、 腿部發麻,發冷:如果椎間盤突出壓迫的腰部神經,患者會有下肢發冷發麻的症狀。 3、 間歇性跛行:患者在長時間行走之後,會出現腿疼腰疼,經過休息之後症狀有能緩解。
  • 烏拉特前旗博愛醫院引進高端國產磁共振系統--聯影uMR 1.5T超導磁共振成像系統
    對於部分剛接觸磁共振掃描工作的技師和學生,可能對部分檢查部位的擺位以及線圈的使用尚不明確,通過幫助系統的圖示和文字描述,可以快速地進行學習,從而順利完成病人準備工作。對於部分溝通交流比較困難的患者,也可以通過讓他參考幫助系統的圖示,來讓患者輕鬆地了解到他該如何配合醫務工作者完成檢查的操作。
  • 磁共振血管造影好處多,這3大優勢,是心血管患者的「福音」
    磁共振血管造影是磁共振檢查中比較特殊的一種檢查手段,它主要是通過血管注入造影劑,再讓造影劑通過身體的循環系統到達檢查部位,最後通過磁共振來檢查該部位了解情況,通過造影所顯示該部位的情況可以知道檢查部位的供血情況,而且醫生還能通過所檢查的結果來判斷疾病,並且採取治療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