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婚或不婚早已成了日本社會的標籤。日本厚生勞動省2019年的數據顯示,日本23.4%的男性和14.1%的女性選擇終身不婚。
【版權聲明】本文為騰訊新聞「哈勃計劃」稿件,著作權歸鳳凰星獨家所有,授權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獨家享有信息網絡傳播權,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作者|王瞻編輯|漆菲
日本新首相菅義偉剛一上臺,便針對國內嚴重的少子化問題開出了新藥方。
9月20日,日本內閤府發布了有關新婚生活補助金的新規定,從2021年開始,面向現已在實施「新婚生活支援項目」的市町村,只要新婚夫婦結婚當日年齡小於39歲,且家庭收入少於540萬日元(約合35萬元人民幣),就可以申請高達60萬日元(約合3.9萬元人民幣)的生活補助金。
北海道夕張市8月末最新公布的新婚補助金實施辦法
日本富士新聞網評論稱,這項調整作為改善少子化政策的一環,是菅義偉政權推出的最值得期待的政策之一。然而,日本網友們對此並不買帳。「可以假結婚吧」,「為了60萬結婚算不算真愛」,「540萬日元算低收入嗎」……五花八門的評論將這一政策推上日本社交網站的熱搜榜。
日本政府「掏錢催婚」的這波操作也引發不少中國年輕網友的羨慕。但實際上,這項政策真能讓日本年輕人變得更想結婚麼?
想拿到60萬新婚補助並非易事
早在2015年,日本政府就啟用了用財政結餘款增設並發放新婚補助金的公共政策。根據當年日本厚生勞動省的調查,日本男性平均結婚年齡為31歲,女性為29歲,這兩個數據均創下了歷史最高紀錄。
該政策出臺之初,將補助對象設定為家庭收入不滿300萬日元的初婚夫婦,為他們提供上限為18萬日元的補助。2016年,補助金申請條件調整為家庭年收入不滿340萬日元,可申請的補助金額上限也調整至24萬日元。2018年,新婚補助金作為改善日本少子化的重點推進政策之一,補助金額再次提升。本次調整也是該政策出臺以來,調整力度最大的一次。
日本平均初婚年齡圖示
但想拿到60萬日元的新婚補助金絕非易事。補助申請對戶籍、年齡以及家庭總收入都有嚴格限制。要求申請人必須是「新婚生活支援項目」實施範圍內的281個市町村的常住居民。而包含東京在內的日本主要城市並不在這份名單之中,目前只有15%相對偏遠的行政區實施了這項政策。
此外按照規定,新婚夫婦的結婚當日年齡要小於39歲,且家庭收入少於540萬日元。儘管關於年齡以及家庭收入的限制已有所放寬——調整前要求年齡小於34歲、年收入少於480萬日元才可申請,卻依然遭到了來自福島瑞惠、蓮舫等日本知名女政客的批評,被認為是一項不平等的政策,並沒有面向全體社會。
北海道小城三年間僅有10對新人申請
位於北海道中部的夕張是281個「新婚生活支援項目」的實施地區之一。過去這裡曾經因石狩煤礦而繁榮,1960年人口曾達到11萬多人,但之後人口逐漸減少,2012年跌破1萬人,為全日本人口第三少的城市。2006年夕張遭受嚴重財政危機,並於2007年3月6日被列為財政重建團體。
隨著夕張宣布成為資源枯竭型城市,大批年輕人們開始遷出。如今全市的9000名常住人口中,有一半是65歲以上的老人,殘障人士更達到了12%。夕張的老齡化與少子化程度遠遠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夕張當地公益組織LA PLACE的法人代表安齊對夕張社會福利政策如數家珍,卻從沒聽說周圍有人申請並獲得過新婚補助金。一位來自夕張市政府的相關負責人向《鳳凰周刊》透露,夕張從2017年實施這一政策至今,只有10對新人通過申請,並獲得了相應補助。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經濟較為落後的鳥取縣。北榮町是鳥取縣唯一導入新婚補助金制度的地區。據北榮町相關負責人透露,該政策實施以來,北榮町僅有4組新人申請了補助金。最終通過審批的人數較少,也是民眾對新婚補助金沒有實感的原因之一。
談到新婚補助金的來源,據上述夕張市政府人士介紹,三分之二來自中央政府撥款,三分之一來自於當地政府自籌。不久前的8月27日,夕張發布了2020年度新婚補助金的審查標準和實施細則,指出由於該市平均收入較低,家庭總收入將被限制為340萬日元以下,至於來年如何調整,需等待中央政府的具體通知下達後,根據夕張的財政收支情況再做應對。
被問及這十對新婚夫婦的具體申請金額時,該負責人稱,「具體數額不方便透露,但補助金具體用途僅限於租房和搬家兩個方面,因此申請金額都不太大。」由於申請金額不大,從申請到拿到補助金最長只需等待2個月,也並沒有給夕張市政府帶來太大的經濟負擔。
「比起新婚補助,更希望多一些育兒津貼」
30歲的相馬美惠從沒想過自己這麼早就成為2個孩子的媽媽,還為家庭放棄了自己的事業。十年前她從老家青森來到大阪,如今跟隨丈夫定居香川縣。
大學畢業後,美惠到大阪一家知名整形醫院工作。雖然不是醫美專業畢業,但美惠憑藉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多項從業資格證書。就在職業的上升期,美惠遇見了自己的丈夫。
得知美惠因為家庭原因決定辭職的時候,同事們都唏噓不已。談到最近的政策時,美惠說:「對大多數選擇不婚的職業女性而言,60萬日元的補助金絕不會左右她們的人生選擇。」
美惠結婚後沒有馬上辭職,直到第二胎出生,她才正式辭去整形醫院的工作。面對來自大阪的生活壓力,也想為一雙兒女提供更好的生活空間,美惠夫婦決定回香川打拼。「新婚時沒感受過生活拮据、也沒考慮申請什麼新婚補助,隨著孩子們不斷地成長,生活的壓力和對未來的擔憂才凸顯出來。」她也強調,「比起新婚補助,更希望政府能在育兒津貼上再做做努力。」
「官方催婚」讓日本網友大呼「噁心」
像美惠這樣,對新婚補助金調整無感的人還有很多,特別在疫情應對不夠充分的當下。甚至很多日本民眾表示,新上任的菅義偉內閣應該把更多資金和精力投入到防疫工作中,而不是糾結如何派發紅包、開政治支票讓納稅人買單。
最讓人疑惑的,還是政府指望用掏錢的方式來提升出生率的邏輯。「新婚補助金能否提升出生率並助力日本扭轉少子化的困境,有待具體數字的呈現。」日本中部圈社會經濟研究所研究部長島澤諭質疑說:「新婚補助金政策出臺五年來,早應該有一手數據了。然而,沒經過數據分析就以改善少子化情況為名、大規模提升補助金上限的做法有待商榷。」
日本出生率圖示
晚婚或不婚早已成了日本社會的標籤。日本厚生勞動省2019年的數據顯示,日本23.4%的男性和14.1%的女性選擇終身不婚。而在1970年,50歲以上男性終身不婚的比例僅有1.7%。現如今,拋除離異和喪偶的因素之外,每4個日本男人裡就有1個是光棍。有機構預測,2035年日本男性的終生未婚率將逼近30%,女性也會超過20%。
這一問題不僅僅日本獨有。京都大學社會學教授落合惠美子坦言,歐美很多國家也經歷了出生率低下甚至人口負成長所帶來的社會問題。只不過,歐洲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出現的第一次出生率下降,到七八十年代第二次出生率下降再度爆發,歷時近百年。相較之下,日本在短短30年內經歷了歐洲百年的人口結構變化。
沉重的傳統家庭責任感是很多日本人對婚姻望而卻步的原因之一。首爾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張慶燮指出,看到父母殷勤付出和為家庭而犧牲自我的情況之後,很多亞洲年輕人主動選擇不婚,以逃離「傳統家庭」帶給自己的負擔。
日本社會崇尚的「自我選擇、自我負責」,「不給別人添麻煩」等個體化傾向也給年輕人選擇不婚生活提供了心理支撐。「你會為了60萬就結婚嗎?」這句樸素的質疑,道出很多年輕人的心聲。
日本國立社會保障和人口問題研究所2015年的調查顯示,關於25歲至34歲未婚人群單身的理由,有29.1%的男性和17.8%的女性舉出經濟原因,稱「結婚資金不夠」。但政府進行「官方催婚」的做法,卻讓很多人直呼「噁心」。
社交平臺上有人表示,「如果是為了應對少子化,不如把錢花在提高教育支援上,結了婚又不一定生孩子,這種通告就好像結婚等同於生孩子一樣,非常讓人噁心。」亦有人評價:「這(政策)方向完全錯了,年輕人不是沒錢結婚,而是沒錢生孩子,怎麼這麼搞不清楚。搞清楚了再做不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