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森導演:你不知道的青年導演創作歷程

2020-11-08 流浪大師微哥


談起電影《末日避難船》,劉導說:縱觀人類歷史,女性地位低下的歷史事件多如牛毛,一昧地提及那些歷史,以博同情的方法改變不了一些極賤男人的劣性,每個人身體和內心的愛心細胞有多有少,完全根治人類社會中少數的罪惡細胞恐怕唯有靠某一天有足夠科技力量。

唯有科學能滿足一切的物質爭端,所有女性地位才會和男性一樣。然而科學的發展離不開文明的社會環境,文明的社會環境則要我們儘量地尊重女性,尊重女性才是我們科技發展的激素!

劉亞森在大量觀影的同時,自己掏錢拍了第一部短片《末日避難船》,他笑著說,離真正的大電影還有點距離。

此次我們採訪了「態度大師」劉亞森導演,憑藉著對於影視的熱愛和一腔熱血為我們呈現出了青年導演應有的態度,請他跟我們分享他獨特的創作經歷和想法。

從計算機專業畢業到成功拍電影,經歷了怎樣的心路歷程?

劉亞森:雖然是計算機系畢業,但是沒有做過一天的計算機專業工作,因為很熱愛影視,所以在上大學期間就開始學習影視技術,畢業至今做過廣告、電視欄目、影視劇的工作,總體來說,雖然這條路不太容易,但比較幸運有很多人的幫助,也算是順利。

《末日避難船》是我的作品當中比較有個人風格的影片。

用驚悚類型片形式去表現一個關愛故事,是怎樣考慮的?

劉亞森:驚悚片如果單純只是為了嚇人,可能還是比較蒼白的。這是很多嚇人的電影看完之後讓人很快忘記的原因,但如果有一個更有高度的精神內核,品質就會大大提升。

《禁閉島》的內核是反戰,《逃出絕命鎮》是反對種族歧視,這些都是驚悚類型片的上乘之作,讓人回味無窮。

我和策劃團隊在整理《末日避難船》故事的時候就明確了關愛這個內核,這是我們想要表達的,我們並沒有局限類型,驚悚與否不重要,主要是確保故事有意思、合情理,最終我們編寫了整個故事。

電影的出口讓人會想到公益方向,你這部短片的主題界定?

劉亞森:任何值得欣賞的作品,不管類型是什麼,立意都是表達真善美的,是人們內心對美好的期望,當然也涵蓋了公益的範疇,比如《我不是藥神》,《綠皮書》都有公益的味道在裡面。

我在創作初期並沒有太多的公益考慮,所以在故事編寫上拿不準,我不想編寫只靠想像的故事。

當影片製作完成後,我們發現當「關愛」這個內核被觀眾體會到的時候,《末日避難船》就有了公益的味道,應該說很自然,不說教。

《末日避難船》拍攝時也是相當困難,還好當時都克服了,總結下來也算有些體會。

拍攝團隊組成來自哪裡,在拍攝期間有什麼難忘的事?

劉亞森:拍攝團隊都是我的朋友,製片都是原來的同事,是很有經驗的製片,拍攝的流程都是由她來把控,策劃王閱微,是個很專業的作家編劇,劇本的細節都是他來指導我做的。

拍攝中比較難忘的是:雖然在拍攝之前我們對劇情做了嚴謹的梳理,但是在拍攝中剪輯師看到粗剪後,發現了一些故事漏洞,他及時的指出了這些問題,也提出了補救計劃,我們在後來的拍攝中彌補了這些漏洞。

觀眾對《末日避難船》評價比較一致,就是:很有意思,角度獨特,主題很好。

如果觀眾有疑惑,或者大部分意向觀眾不太喜歡,那就不能算是成功的類型片,製片方也會做相應的修改。我的創作理念很簡單就是讓意向觀眾達到他們的心理預期,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觀眾也幫助我完成了這樣的理念。

《末日避難船》在製作完成後聽取了觀眾的一些意見,並進行了幾次修改,最終版算是我和觀眾都比較滿意的版本。

平時喜歡看哪些類型電影?對你的創作產生了什麼影響?

劉亞森:我喜歡的類型很多,主要有科幻、動作、懸疑、驚悚、恐怖。

這些類型對我的創作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在策劃和編寫劇本的時候都會不自覺地向這些方向靠攏。

下一步的創作方向?

劉亞森:2019年底拍攝了一部新的短片,名字叫《諸葛亮整蠱專家》,當時時間倉促,留下很多不足,疫情期間,我就和負責後期的同事對短片進行二次創作。

下一步創作的方向還是高度概念的類型片,現在也在在策劃和編寫長篇劇本。

你覺得作為青年導演,遇到的最大困惑,以及需要得到的幫助是什麼?

劉亞森:作為普通的青年導演,最大困惑主要有兩個:第一個就是沒有好的劇本。比較出名的劇本根本輪不到青年導演拍,所以一般都要自己編寫劇本,但好的劇本在整個影視行業裡都是稀缺品,所以這是青年導演的最大困難。

其實也不光是青年導演,奧斯卡獲獎的《1917》,導演也是一直沒有合適的劇本,他沒辦法,所以自己編寫了這部影片的劇本。

第二個是經費。眾所周知,拍電影是很花錢的事情,短片成本動輒幾萬到幾十萬,長片成本最低也得二三百萬,這些錢不是小數目,所以籌集經費是一件困難的事。

對於青年導演,最需要的還是電影製作方法上的指導,一部影片從無到有,再到成功宣發是一件很專業的事,如果有一位經驗十足的老師指引,青年導演會更容易做出好作品。



你覺得自己在電影創作方面最大優勢是什麼?有什麼目標?

劉亞森:我覺得我有2個優勢:

(1)理性,我在創作上比較理性,比較懂得站在觀眾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在製作電影上也會去遵從已經成熟電影理論,換句話說電影裡每個情節的設置都需要緣由,讓觀眾一步一步達到他們心裡預期。

(2)自信,製作影片是件非常複雜的工作,動輒幾個月,長的有可能是幾年,一般都不會一帆風順,要應付各式各樣的困難,所以自信心很重要。

現階段的目標是製作一部能讓觀眾喜歡的類型長片。

相關焦點

  • 大師班青年導演創作論壇舉行
    絲路電影節大師班——青年導演論壇現場。 三秦都市報記者 王曉峰攝10月13日,本屆電影節的大師班舉行了一場主題為「處女作之後,如何推進」的青年導演創作論壇。白志強、耿軍、黃驥、拉華加、李驥、馬詩漫、鵬飛、竹原青、祝新9位備受矚目的青年導演圍坐一起,分享心得。「90後」導演祝新的處女作《漫遊》的預算只有兩萬元,卻在30多個國際電影節上提名、獲獎。
  • 青年導演的創作初體驗:難覓資金 渴望觀眾
    中新網呂梁8月27日電 題:青年導演的創作初體驗:難覓資金 渴望觀眾作者楊佩佩 屈麗霞第四屆86358電影短片交流周正在山西省呂梁市汾陽市賈家莊舉行。眾多青年導演攜作品在此交流、學習,談及電影的創作初體驗,大多數青年導演表示,需要克服的最大困難是資金,同時,希望自己所拍攝的短片被更多觀眾看到。
  • 青年導演做客全省電影創作專題培訓班
    12月15日下午,《春江水暖》導演顧曉剛、《老師·好》製片人李慧、《漫遊》導演祝新、《郊區的鳥》導演仇晟等享譽國內外的浙江青年電影人做客「全省電影創作專題培訓班」,交流創作心得。100多名來自全省各地宣傳部和影視公司學員、浙江傳媒學院的部分師生參加了現場交流活動。
  • 青年導演如何走出創作困境?——深度對談《郊區的鳥》導演仇晟【Bang專訪】
    主持人:我在你的影片中看到了一種高度的這種一致性,因為文本表達和影像表達之間一般來講是有差異的。仇晟:對,首先我自己總體上來講,我是不太相信劇本這個東西的。通常我的創作方式是先想到一個畫面,先想到一種情緒,才提筆去寫它。
  • 培育中國電影後備力量 「青年導演培養計劃」發布
    將青年導演的創作熱情、創新精神轉化成被行業、市場肯定的業務能力,是「青年導演培養計劃」關注的焦點。基於對行業需求的精準認知,「青年導演培養計劃」不只做高潛力青年導演的發現者,更要幫助他們成為深入了解市場和觀眾需求的從業者,以專業資源賦能人才,讓青年導演有機會、有能力為市場所了解和認可。
  • 青年導演論壇舉行:鼓勵年輕人實踐電影夢想
    來源:臺海網臺海網11月28日訊 據廈門電視臺報導 27日上午,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配套活動——青年導演論壇舉行,論壇上,青年導演們以電影人的傳承與創新為主題展開研討,共同分享了他們的電影創作故事。在論壇上,青年導演們齊聚一堂,分享他們電影創作的心路歷程,探討影視產業的未來發展。受疫情影響,今年上半年電影行業幾乎全面停擺,但多位導演都表示,即使在家中,他們也沒有停下手頭的工作,而是繼續去創作更好的劇本,構思新的故事,並在行業復工後迅速投入新的工作當中。對當下想要進入這個行業,或是已經在這個行業發展的年輕人們,導演們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 唐季禮:現在是青年導演入行最好時機
    在比賽過程中,唐季禮也把自己的多年的從業經驗傳授給選手,在他看來,青年導演首先要知道自己想表達什麼,在創作時要懂得為電影分類型,不能貪心的什麼都想要。青年導演切勿貪心 創作時就要分類型 雖然執導過諸如《紅番區》、《神話》等多部成功的電影,唐季禮在入行早期也經歷過挫折——他導演的第一部電影就虧了200萬。
  • 吳天明留給青年導演的話
    ,當時他正在籌備新片《百鳥朝鳳》,講的是一個嗩吶藝人一直守護看家手藝尊嚴的故事。 張楊回憶,吳天明在拍戲期間每天都充滿活力,因為角色需要,每天都不停練習開大巴的駕駛技術。拍攝奔跑追車的戲份時,不顧年事已高,依然全力以赴真摔。他用一個資深前輩的全情投入,支持著青年後輩導演的拍攝工作,同時以身作則,垂範著一個電影人的職業操守。下面這些話,是他針對青年導演創作的主題有感而發。吳天明一生豪爽,說話直率敢言。
  • 「中國十大青年電視劇導演」揭曉 臺網導演平分秋色
    中新網7月17日電 影視行業頗具權威和影響力的榜單「初心榜」今日揭曉「中國十大青年電視劇導演」名單,目前活躍在一線,廣受讚譽的優秀青年電視劇導演巨興茂、王偉、呂行、五百、林妍、田裡、陳思誠、楊磊、楊龍、天毅從36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順利當選。評委會表示,本次「十大」名單中,80%為八零後,臺、網導演平分秋色,這是對電視劇行業未來發展方向的一次最佳闡釋。
  • 海南島國際電影節青年導演論壇:任鵬遠許磊等討論創作理念與經歷
    青年導演是中國電影的新生力量,也將成為中國電影的中流砥柱。他們的創作想法與創作激情,是未來中國電影市場的激情血液;他們所遇到的問題,正是中國電影市場所急需解決的問題。首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就以此為出發點,舉辦了一場「青年導演論壇」,楊毅恆、白雪、周子陽、趙曄、任鵬遠、杉野希妃、楊子、許磊、楊瑾等眾多青年導演匯聚在一起,討論了自己的創作理念與創作經歷,分享了各自在創作中遇到的問題,以及未來的創作方向。作者:李俐
  • 在一場對話中,洞見青年導演成長「密鑰」| 北影節論壇
    該如何提升有志青年們對導演行業的認知、激發他們的創作興趣? 「執行力,這是身為導演最大的信念和信仰。」顧曉剛答道。 在相同的興趣和創作歷程以外,5位導演也在執行力的重要性上達成共識。楊子說,「夢想是一種想法,但要實現夢想就必須行動。把機器支起來,拍出第一個鏡頭,讓劇本第一次運轉起來,否則光說不練永遠當不了導演。
  • 吳天明留給青年導演的話|口述
    因為隔壁屋子的創作會提前了,所以我們的採訪時間非常有限。原本想以後還有機會再暢聊,誰知道那次見面竟成永別。張楊回憶,吳天明在拍戲期間每天都充滿活力,因為角色需要,每天都不停練習開大巴的駕駛技術。拍攝奔跑追車的戲份時,不顧年事已高,依然全力以赴真摔。他用一個資深前輩的全情投入,支持著青年後輩導演的拍攝工作,同時以身作則,垂範著一個電影人的職業操守。
  • 「這不是機會,這是責任.」一位導演的心路歷程
    純粹的熱愛,純粹的投入,純粹的獻身,純粹到這一生註定與熱愛為伴,而能讓你純粹的事情,於你而言,如電影中的一句臺詞——「這不是機會,這是責任」 內景,電影院—晚上。朋友:你咋哭了?女導演:人類的勇氣永遠刻在星空之下。
  • 青年導演們的期待和焦慮 | 2020北影節
    作者 / 念北時至今日,青年導演已經成長為中國電影不可忽視的一股新勢力。在北京國際電影節舉辦的「新時代中國電影的新徵程」國際電影學術論壇上,圍繞著「青年創作者與類型探索」、「青年創作者與藝術表達」兩個議題,業內青年電影人們齊聚一堂,共同分享他們的創作歷程,以及對於當下電影市場的看法和期望。
  • 如何讓新人導演直面真實的電影市場,中國青年導演聯盟啟動
    儘管這兩部影片的題材類型不同,但兩位導演都有一個共同的標籤——新人導演。隨著越來越多青年導演在電影圈嶄露頭角,這個充滿朝氣的創作群體也越來越受到產業鏈各方的重視。6月18日上午,一場名為「矚未來-從創作到市場,持續為新導演賦能」的主題論壇於上海展覽中心隆重舉行。
  • 上海電影節|當成熟遇到青澀:監製和演員如何與青年導演合作
    相比於往年青年導演論壇更傾向於讓年輕人談他們的創作,今年的青年導演論壇選擇從「旁觀者」的角度切入他們的創作。論壇分為上下半場,上半場徐崢、刁亦男、李少紅和黃渤共同探討監製如何平衡保持導演創作個性和完整的基礎上為作品加碼,下半場宋佳、呂星辰和梁靜三位演員則從自身與青年導演合作的經驗出發,談到一些青年導演如何打動演員以及可以規避的問題。
  • 騰訊影業攜手新麗傳媒、閱文影視共築「青年導演培養計劃」,培育...
    一站式保駕護航,資源、創作、人才全鏈條支持  導演是創意與作品實現的關鍵因素,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青年導演憑藉優質和多元類型的作品嶄露頭角,讓行業看到了中國電影未來的更多可能。而在當前環境下,優秀的青年導演需要更多扶持和助力,來釋放潛力、不斷成長,為觀眾呈現更多的佳作。
  • 《中國銀幕》年度導演 郭帆餃子等青年導演上榜
    曾國祥以一己之力攜華語青春片往前邁進了一大步,在他的掌舵下,《少年的你》殘酷但不灰暗,疼痛但不絕望。他站在宏大視角背後,用一種不可推卸的使命感,還原了不曾被陽光照進的青春該有的模樣,既有深度,又有溫度,更不缺乏社會關懷,是他帶領觀眾思考,如何讓我們眼前的世界變得更好從《七月與安生》到《少年的你》,曾國祥用令人信服的創作才華,打破青春壁壘、奠定自我風格,成為觀眾心中最具爆發力的青年導演之一。
  • 絲路電影節助力 陝西青年導演從家鄉起飛
    14日,中國電影市場青年人才機遇暨陝西青年電影製片廠成立大會在西影廠舉行。陝西對青年電影人的關注和扶助將一如既往,電影產業新興力量的崛起之勢未來可期。  根基:故鄉是青年導演  創作的靈感土壤  青年導演的第一部影片,往往都和故鄉有關。
  • 青蔥論壇攻略Get | 如何更好的發掘和培養青年導演
    論壇嘉賓管虎導演、陳思誠導演、李玉導演、袁媛導演都擔任過青蔥計劃的導師。 談到參與青蔥計劃的感受,管虎導演表示當初不太相信世界上有像青蔥計劃這樣的扶持平臺。「後來,我和梁靜都參與了第三屆青蔥計劃,發現它不經營導演、不經營作品,就是一個呈上啟下傳承新人的公益平臺。」他在現場講,當時幫助青年導演過程,也是自己汲取營養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