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電影節|當成熟遇到青澀:監製和演員如何與青年導演合作

2020-12-22 澎湃新聞

青年電影沙龍現場

7月28日,上海國際電影節的青年電影沙龍上,兩撥人非常集中地討論了兩個頗為實際且切中痛點的話題,成熟的監製如何幫助青年導演,以及成熟的演員如何看待與青年導演的合作。沒有金爵論壇的話題那麼大,卻是青年電影創作者在拍電影過程中會遇到的實實在在的問題。

相比於往年青年導演論壇更傾向於讓年輕人談他們的創作,今年的青年導演論壇選擇從「旁觀者」的角度切入他們的創作。

論壇分為上下半場,上半場徐崢、刁亦男、李少紅和黃渤共同探討監製如何平衡保持導演創作個性和完整的基礎上為作品加碼,下半場宋佳、呂星辰和梁靜三位演員則從自身與青年導演合作的經驗出發,談到一些青年導演如何打動演員以及可以規避的問題。

審美匹配很重要 扶植青年導演也是扶植背後的一群人

中國導演協會會長李少紅首先談到監製的作用,「監製對於新導演幫助巨大,可以用過來人的經驗和技術判斷,能夠對創作上的想法進行溝通,了解新導演的創意,拍攝中呈現出來,從而為質量進行保證。」

已經以監製身份出品過包括《我不是藥神》《超時空同居》等影片的監製徐崢,對於幫助青年導演找準市場的類型創作頗有經驗,他談起自己做監製的初衷,「我自己從演員轉向想自己拍電影,有很長的心路歷程,有很長時間為一部電影在掙扎,就是會碰到很多問題。對於剛剛想拍電影的導演,真的很需要監製這個身份。」

演員、導演黃渤近年也當起了電影監製,他發起的「HB+U」新導演助力計劃,就是希望為優秀青年導演提供優質的平臺和資源,該計劃推出的電影《風平浪靜》就在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入選官方片單上。黃渤談到自己其實常收到監製邀請,「一些很成熟的商業項目,為了海報好看一些讓你去做監製,其實並不能為電影帶來什麼,可能能賺點錢,但我都拒絕了。」

黃渤認為,扶植青年導演最重要的意義,是能夠通過扶植一個導演,扶植起一批人,「我們從行業裡汲取的養分,也有給予的需要。很多青年導演,一開始用不起很好的班底,請不起那些有名的美術、攝影,但他們都有自己摸爬滾打、志同道合的一幫工作人員。所以現在你看寧浩的攝影師、製片人,他們雖然不在一起合作,但都慢慢成為行業裡的中流砥柱,一個人能帶動背後的一群人,在這個意義上是尤其珍貴的。」

做監製經驗最少的刁亦男首先從導演的角度談到找對監製的重要性。他曾經有做完一個片子的分鏡是500個鏡頭,非要被監製要求改成1500個鏡頭的經歷,對他來說非常痛苦,「我被監製狠狠虐過,理念不同的話還是不要合作,一定要一開始就把人安排對了,從審美趣味,電影本體的趣味上的認同很重要。」

刁亦男認為,並不是所有的青年導演都需要監製的,「年輕導演要拍工業產品,是非常需要監製的,因為監製會給予很大的經驗實現一些原來想當然的事。如果拍的是非常自我表達片子,藝術片導演天天要找監製,我會懷疑他的動機。」

徐崢

對於這樣的觀點,徐崢倒不是完全同意,「你選擇藝術導演,就是欣賞他一意孤行的態度和對他審美的認可。藝術片導演也是需要監製的,你要保護好他,他要參加電影節你可以提供這方面的資訊,監製也是可以保駕護航的。」而監製商業片則是另一套標準和工作方法,「一上來評估整體製作和你的訴求,我之前的項目經歷了以年為單位的磨合,過程裡有很多導演就退了。」

面對青年導演,已經身經百戰的成熟監製們有時候確實很頭疼,這個吃力不討好的活有時候會讓這些有導演經驗的監製們比自己拍個片子更累。李少紅說自己不願意輕易做監製,「監而不制不行,但監到什麼程度是個問題,你又不能替代,再著急也得讓他經歷這個過程。」

刁亦男自嘲監製《平原上的摩西》時,一開始不自覺地一場戲連拍了8個鏡頭,快把整場戲拍完了,後來發現導演在現場有問題的時候,又常常在糾結要不要現場指出,怕傷了導演的自尊。

黃渤也談到,自己遇到一些青年導演心氣過高,但經驗不足又對實際情況認知不夠,「有些人信心滿滿,基礎為零,前一個階段中國電影迅猛發展給青年人帶來很多機會,但他們對目前的境遇並沒有那麼清醒的了解,而且對過來人的經驗又不是很服氣。」

面對眾多青年導演想要合作的訴求,幾位監製在現場也表明了他們的標準,黃渤說自己與其是選項目,不如說是選人,「導演的個人審美氣質、獨特性,這些是最重要的。」

走過五年的青蔥計劃,如今已經累計了20多個項目,12部完成的作品,「青蔥計劃從徵集階段會收到上千個報名,之後分階段培訓,能跟著提高,逐漸完善達到可以拍攝的標準,這本身就是一個篩選過程。導演就是拍戲的人,達到拍的水準和標準,這是判斷的核心。」李少紅說。

青年電影沙龍下半場

演員是一道試金石 打動演員才能打動觀眾

青年電影沙龍的第二部分換了演員們上場來聊和青年導演的合作。

事實上,近年來青年導演的創作已經吸引越來越多明星和成熟演員的加盟,和過去大部分年輕人起步只能用非職業演員的情況已經大不同。但已經拍了很多戲合作過大導演的成熟演員,遇上從來沒拍過電影的青年導演,時常也會發生些啼笑皆非的囧事。

帶著亞新獎入圍電影《日光之下》以及兩部創投入圍作品《孤星人》和《甜蜜變奏曲》來上海的演員呂星辰,回想起自己曾經和一位第一次拍電影的導演合作,其中一場戲需要非常飽滿的情緒大哭,鏡頭拍的又是她的特寫,結果她正沉浸在情緒裡,由於幫著搭戲的搭檔說錯了一句詞,錄音師就喊了停,令演員十分崩潰。

呂星辰

梁靜也說起自己遇到為新導演做製片人的經歷中,遇到演員正哭得起勁,導演突然喊停,理由是「這是分鏡的剪輯點」。「沒到剪輯臺上哪有什麼剪輯點啊,後來他都後悔死了,但是也沒辦法了。」

對於這樣的問題,演員們也談到,現在許多導演雖然文本能力不錯,但的確非常缺乏經驗。但演員們依然都表達了願意和青年導演一起成長冒險的意願,最重要的是,導演要能打動他們。

宋佳

小宋佳說,「這個導演要拍的,是不是真正心裡想要表達的東西,演員是可以感受到的,不管多大多小,只要是真正想表達的,會吸引和你同樣的夥伴。」

呂星辰說,和成熟導演合作,效率更高,但和青年導演,可以共同摸索,現場有更多即興的東西,更有意思。

沙龍現場,以「新人導演」身份入圍此次上影節創投的演員王學兵,談起上一部入圍亞新獎的電影《未擇之路》,王學兵回憶,導演三番五次找到他,當他問為什麼非要找自己演,導演唐高鵬給他的回答是「你眼裡有有種天真」,這個答案讓王學兵感嘆「太會聊天了!」

回歸正題,王學兵談到,其實很多年輕導演不用擔心演員是不是知名度高了就不願意和新人合作,「只要你的角色夠好,任何演員都缺好角色,越大的演員越需要。」

如今自己做了導演,王學兵想,不妨把演員的反應當作一道試金石,「你能感受得到你想要的演員是不是真的喜歡這個故事,打動演員才能打動觀眾。」他說,「如果我確定非常合適的演員,不是因為錢或者檔期這些外在的原因,是沒有認可這個劇本的話,可能是劇本還不行,那我就要不先別拍。做好一個劇本到能拍,是非常艱難的事,我不拍不是因為賭氣,是因為可能真的有問題。」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好萊塢「戲骨」最大牌,徐崢監製電影《寵愛》,再次合作青年導演
    半島記者 黃靖斐從《泰囧》《港囧》《人在囧途》再到《我不是藥神》,徐崢從實力演員轉型實力導演,活躍於舞臺劇、電視劇及電影表演領域。最近幾年,他開始與不少青年導演合作,以監製身份參與了《幕後玩家》《我不是藥神》《超時空同居》等多部影片,利用自身影響力給文牧野、蘇倫等新人導演鋪路,「徐崢」兩個字也成了質量和票房保證的標籤。
  • 絲路電影節大師班徐崢開講 如何從演員轉型導演?
    首節公開課由著名電影人徐崢以「電影的初衷是快樂」為題開講,如今徐崢有著演員、導演、監製多重身份,在大師班主題課上,徐崢與現場10位新銳導演進行多維度交流。>>課題一如何從演員轉型導演?從做演員介入到導演行業,徐崢是成功的典範,他跟青年導演交流自己的經驗,「表演是需要空間和土壤的,在對的環境裡才能談到表演。所以在演員的層面要求越來越多,很不滿足,要不然還是自己來吧!」
  • 徐崢開講:怎樣做好演員、導演和監製
    三秦都市報記者 夏明勤青年導演是中國電影的未來。12日上午,在第七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大師班首場公開課上,徐崢以「電影的初衷是快樂」為題,暢談自己的從影經歷,同時以對演員、導演、監製三重身份的不同認知,和現場的青年導演進行了乾貨滿滿的分享。
  • 青蔥論壇攻略Get | 如何更好的發掘和培養青年導演
    、鴻一(北京)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承辦的「第28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主體論壇,青蔥計劃——中國青年電影導演人才的發掘和培養論壇」(以下簡稱青蔥計劃論壇)在廈門舉辦。他特別感謝大家對金雞百花電影節的支持和關注,他在致辭中說到,今天的論壇主題是發掘、培養、傳承新人,這是中國電影家協會的根本職責之一,和青蔥計劃一樣,協會會不斷重視對青年導演人才的培養。他強調關注電影行業、關注導演創作、關注新人導演成長是協會過去和未來不斷堅持的初心。金雞百花電影節邀請眾多青年導演帶著他們的作品,來到金雞百花電影節,參與影展、論壇、創投環節。
  • 上海國際電影節丨黃渤監製新作《風平浪靜》亮相,「後浪」們,請接住中國電影的接力棒
    老演員、新導演黃渤說,如今他又多了一個監製的全新身份。作為「HB+U」黃渤新導演計劃的作品之一,由黃渤監製、李霄峰導演,章宇、宋佳、王硯輝領銜主演的電影《風平浪靜》在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亮相。「《風平浪靜》首次亮相的契機曾考慮過一些國外電影節,但我和導演不約而同都選擇了上海國際電影節。」黃渤與上影節有著深厚的緣分,還曾憑藉《冰之下》獲得金爵獎最佳男演員的殊榮。
  • 培植電影「沃土」上影節助力青年導演「追夢」
    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青年電影沙龍現場 高志苗 攝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青年電影沙龍現場 高志苗 攝中新網上海7月29日電 (高志苗 王笈導演、演員黃渤在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青年電影沙龍如是說。作為疫情發生以來中國舉辦的首個重大影視類國際文化活動,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備受矚目,而「青年導演」的發展和成長也成為與會者關注的重點。「電影院重新開業後,我覺得整個電影觀眾的觀影熱情是抑制不住的。整個電影處於恢復和繁榮的過程中,青年創作者的創作熱情也是抑制不住的。」製片人頓河表示。
  • 黃渤監製的電影《風平浪靜》入圍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
    其中,分量最重的劇情片板塊中,包括中國、日本、義大利、西班牙、芬蘭等國的多部影片,中國導演李霄峰的《風平浪靜》和大鵬的《吉祥如意》兩部影片參與劇情片獎項角逐。另外,其他三個板塊也有中國影片入選。《風平浪靜》由李霄峰執導,黃渤監製,章宇、宋佳、王硯輝、李鴻其、鄧恩熙等主演,主要講述了因為捲入命案,宋浩面對生活的壓力和背叛,如何自我選擇和救贖的故事。
  • 內地青年導演王晶處女作《不止不休》入圍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7月28日,第7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公布入圍影片名單,由賈樟柯監製,內地青年導演王晶執導,白客、苗苗、張頌文領銜主演,宋洋特別出演的現實題材勵志影片《不止不休》,強勢入圍「地平線」單元,成為本屆威尼斯電影節唯一入圍該單元的華語片。
  • 徐小明,中國香港編劇、導演、演員、監製
    徐小明,1953年11月28日出生於廣東[1],中國香港編劇、導演、演員、監製。1992年徐小明在侯孝賢監製下執導了他人生的第一部劇情長片《少年吔,安啦!》,此片作為1992年法國坎城電影節導演雙周單元閉幕影片放映;同年九月獲得加拿大多倫多國際電影節特別提及獎及國際影評人獎。1993年徐小明成立徐小明電影公司。
  • 絲路電影節助力 陝西青年導演從家鄉起飛
    除了提供創作靈感和情感根基,家鄉還給青年導演提供了很多便利,青年導演耿軍稱之為「安全感」。白志強在拍攝《撥浪鼓咚咚響》時,就是靠著對家鄉的了解,保障電影視覺基礎的真實,「我就是清澗人,這部電影的視覺基礎是我比較熟悉的,所以合理不合理、真實不真實,得符合電影情境。」馬詩漫也表示和鄉黨合作有很大的便利,「小成本電影如果一開始就從外面拉團隊,是很耗費資金和精力的。
  • 【頭條】2018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項目創投入圍名單公布
    知名紀錄片導演顧桃繼續關注少數民族的故事,帶來首部劇情長片計劃《失落大陸》;曾多次入圍柏林、洛迦諾等國際電影節的張律導演,這次將輾轉法國拍攝《巴黎人類學筆記》;新作入圍坎城導演雙周、且多次入圍上海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章明導演,將與知名學者呂新雨合作《熱湯》;何康導演聯合曾以《南方小羊牧場》入圍的侯季然導演、黃修平導演,共同以三段故事呈現《不一樣的禮物》;田壯壯導演將監製新人塗海倫的兒童電影項目
  • 文牧野、韓延齊獲微博大獎 青年導演的黃金時代來了
    近日,2018微博電影之夜在上海舉行。在授予榮譽環節,今年與往年大不一樣,新面孔、新勢力接連登臺,讓人驚呼「新生代的時代到了」。彭于晏、周冬雨分獲微博電影之夜最佳男女演員;李易峰獲突破表現演員;文牧野憑藉《我不是藥神》獲得微博最受期待青年導演;微博最受期待類型電影頒給青年導演韓延新作《動物世界》。巧合的是,《動物世界》主演便是李易峰、周冬雨。
  • 《強尼·凱克》入圍三大電影節 侯孝賢監製又一力作不負眾望
    近日,侯孝賢監製的電影《強尼 凱克》繼入圍第19屆臺北電影節臺北電影獎和國際新導演競賽單元後,同時入圍第2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亞洲新人獎及第11屆西寧FIRST青年電影展競賽單元。這部由新銳導演黃熙執導的首部劇情長片就獲得如此高的熱度,也引起了業界的極大關注。這是一部故事起緣於一個養黑頭凱克鸚鵡的女孩一直接到電話說要找強尼的故事。
  • 電影《蕎麥瘋長》閃耀上海國際電影節 真情講述為愛和理想的瘋狂...
    影片入圍了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亞新獎,日前,製片人藤井樹和導演徐展雄出席了在上海舉辦的中國影視之夜和上影節發布會,就電影內容和幕後與媒體和影迷展開深刻討論。馬思純鍾楚曦黃景瑜實力集結 電影真情講述為愛與理想的瘋狂電影裡的幾個小鎮青年背井離鄉來到大城市,為了愛情和出人頭地拼命,展開了一段命運交錯、跌宕起伏的經歷。
  • 電影《蕎麥瘋長》閃耀上海國際電影節 講述為愛和理想的瘋狂拼勁
    影片入圍了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亞新獎,日前,製片人藤井樹和導演徐展雄出席了在上海舉辦的中國影視之夜和上影節發布會,就電影內容和幕後與媒體和影迷展開深刻討論。在活動現場,導演徐展雄自述電影確實是帶有「自傳」性質,馬思純、鍾楚曦和黃景瑜演繹的小人物被命運不斷擊倒,卻又不斷站起。儘管每個角色追求夢想的過程中都遇到不少的挫折,但還是能保持』瘋長』的姿態。在死灰中復燃,將現實年輕人堅韌的拼勁兒刻畫得淋漓盡致。
  • 電影《蕎麥瘋長》閃耀上海國際電影節
    影片入圍了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亞新獎。日前,製片人藤井樹和導演徐展雄出席了在上海舉辦的中國影視之夜和上影節發布會談及三位優秀青年演員拍攝現場的表現,導演徐展雄和製片人藤井樹讚不絕口。監製陳正道和我們推薦了這三位演員,而他們三人也都是從小地方到大城市打拼的,對角色很有共鳴。我們整個籌備過程都非常非常地幸運,甚至還邀請來了華語現代舞領域的第一人,許芳宜老師擔任舞蹈指導。」
  • 《蕎麥瘋長》閃耀上海國際電影節,真情講述為愛和理想的瘋狂拼勁兒
    影片入圍了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亞新獎,日前,製片人藤井樹和導演徐展雄出席了在上海舉辦的中國影視之夜和上影節發布會,就電影內容和幕後與媒體和影迷展開深刻討論。在活動現場,導演徐展雄自述電影確實是帶有「自傳」性質,馬思純、鍾楚曦和黃景瑜演繹的小人物被命運不斷擊倒,卻又不斷站起。儘管每個角色追求夢想的過程中都遇到不少的挫折,但還是能保持』瘋長』的姿態。在死灰中復燃,將現實年輕人堅韌的拼勁兒刻畫得淋漓盡致。
  • 上海國際電影節2017電影項目創投單元公布首批入圍名單
    第2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項目創投(SIFF PROJECT)定於6月18日至20日舉行。此次,組委會共收到來自21個國家和地區的380個項目申報。報名數量穩步增加,項目質量亦保持水準。今日,首批創投入圍名單正式公布,共有來自6個國家地區的30個項目入圍,其中10個入圍「青年電影計劃」子單元。
  • 上海電影節|創投榮譽揭曉:與眾不同,生機依舊
    見證青年導演成長 創作者帶著初心回歸回顧電影項目創投走過的路,2020是創投的第14年,隨著電影產業的成熟和發展,創投所取得的成果顯著。青年導演懷揣著一顆不變的「初心」,一路堅持最終帶著自己的作品再次回到了這個舞臺。《日光之下》導演梁鳴帶著新項目《甜蜜變奏曲》與電影節再續緣分,他稱,「從2012年入圍上海國際電影節,我第一次嘗試幕後的劇本創作,上海電影節開啟了我的創作之路,給了我在創作這條路上非常大的勇氣,希望其他各位年輕的創作者們,只要你們有勇氣堅持下去,一定會有非常大的成績。」
  • 黃渤監製《風平浪靜》入圍開羅電影節發布刪減片段 李鴻其為章宇...
    日前電影官宣入圍開羅電影節Panorama Special單元,再次收穫國際電影節的認可。今日,影片發布刪減片段,李唐(李鴻其飾)熱情地挽留宋浩(章宇飾),可以為他拆樓蓋工作室,網友直呼好羨慕,「我也想有這樣一個兄弟」。章宇和李鴻其在片中性格一個外放一個內斂,這也正是導演李霄峰希望呈現的反差碰撞。公映後,片中兩人之間的化學反應太好磕讓很多觀眾表示,「他倆一同框,我就星星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