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照相

2021-02-07 我的傳奇ifootprints

每到過年,翻翻往日的照片,然後在微信群裡面和一大家子人分享,變成了一種不自覺的自覺。媽媽發了她和爸爸年輕時候的合影,然後是我們的小家,然後是一大家人。姨媽又發了她們的。我們這些曾經的小孩子,現在的孩子Ta爸Ta媽從昔日的照片上清晰地看到歲月的流逝,看著青澀的臉盤日漸變得滄桑。今天,照片成為一種最日常的記錄,可是其實它出現的日子也並不那麼長。

1550年,義大利的卡爾達諾將雙凸透鏡置於原照相機來的針孔位置上,映像的效果比暗箱更為明亮清晰。經過300多年的各式演變,1888年美國柯達公司生產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軟、可卷繞的「膠捲」。這是感光材料的一個飛躍。同年,柯達公司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安裝膠捲的可攜式方箱照相機。

Kodak No.1——消費型相機的始祖

柯達的膠捲優勢保持了100多年,使自己一度成為全球最賺錢的公司之一。為了保持這個優勢,他們保守而固執地雪藏了率先研發的數位相機,而被索尼奪得了先機。2004年,柯達終於推出6款姍姍來遲的數位相機,但利潤率僅1%。2004年至今,柯達市值也從1997年2月的310億美元降至2011年9月的21億美元,十餘年蒸發99%,並一度申請破產保護。整個國際相機市場的風雲變幻,幾百億美金的來來去去已經把柯達從一位企業巨人縮水成為拇指姑娘。2006年前後我曾經跑到柯達想去找當時柯達的大紅人葉鶯聊天,在門口徘徊了半天想想還是算了。現在想來,彼時的葉鶯可能也正焦頭爛額。


索尼馬維卡(MAVICA)——全球第一款針對市場發布的不用感光膠片的電子相機

在安逸的江南小城,這些風雲變幻並未影響日常生活。不過即便如此,普通人也是可以感受到拍攝製造技術的日新月異的。

翻看爸爸媽媽最早期的照片,那應該是在20世紀的60-70年代。照片是在照相館拍攝的,內景,媽媽的臉蛋紅紅的,那是後來加工上去的紅潤。動作不能有很多,幅度不能很大,因為相機支在三腳架上,攝影師探頭到黑幕圍攏的匣子裡面去,手上有一條線,上有按鈕。「1、2、3,笑一個!」興衝衝來拍照的人都得立馬擠出笑臉來。動作很乖順,表情很乖順,是鄉下人看西洋鏡的興奮、拘束和僵硬。

走過70年代,80年代很多人家就開始擁有相機。爸爸媽媽結婚近10年以後有了第一臺正兒八經的相機。那是一臺在當時看來相當高級的海鷗牌。請注意,海鷗是國產品牌哦。彼時的海鷗是時尚青年的驕傲。彼時,脖子上掛一個海鷗是相當有面子的,這和扛一個雙卡錄音機上街一樣炫酷,也和後來背一個大哥大一樣有臉。


一款海鷗牌相機

海鷗對於一個80年代的小孩來說,太難。但是對於頗具研究精神的年輕人來說很過癮。彼時時尚的年輕人,比如我的姨媽舅舅之類的,不僅拍照片,而且還親自上手洗照片。她們把家裡或者辦公室的某個角落變成暗房,自己配藥水,把相紙泡在盛有顯影水的淺淺的白色搪瓷方形大盤裡面,慢慢地泡;繼而把洗好的照片用木頭架子夾著掛在室內的繩索上陰乾。有些照片洗得好,光與影、暗與明都很贊,他們就很開心。有些照片曝光過度,或者藥水泡得太少,又留有些許遺憾,只能下次再努力摸索。今天玩著數位相機的我,突然很羨慕他們當年暗房的日子,那種漫長的等待成像的過程,慢慢地獲得幸福的感覺。


暗房中洗照片

彩色膠捲的出現帶來了彩色照片。彩色膠捲一卷36張。但是在裝膠捲、拍攝以及衝洗過程中經常會有毀損,所以一卷能夠洗出來30張就已經算是大成功。彩色照相用得較多的是135。爸爸媽媽也有一臺135。度娘告訴我:135相機就是指35mm相機,它的名稱的由來是根據底片高度為35mm得來的。為了統一相機的標準,柯達公司制定了1XX名稱制定的標準,所以後來有了110相機、135相機和120相機。

今天早上爸爸媽媽相約去西湖看花。他們興衝衝地不知道從哪裡翻出我十多年以前買的柯達數位相機,哦,好吧,10年以前精緻的柯達居然長毛了。「爸爸,這個恐怕不能用了。」爸爸興致不減,又一陣翻騰,又翻出一個7-8年以前買的佳能卡片機。「有充電器嗎?」爸爸又跑過來。「有,有,好像還在。」爸爸拉開那個仿古的小抽屜,真的找到充電器。他又很開心:「有數據線麼?否則相片怎麼倒出來?」「哦,數據線我就真的沒有辦法了!」「我再找找!」爸爸又開始翻找。未果之後,爸爸決定重新買一個卡片機。「爸爸,直接用手機吧,手機的拍攝功能很強大了!」「好像是哦!」


一款柯達數位相機

手機無所不能的今天,早期的數碼機和後來的卡片機都被殘忍取代,迅速進入「古董機」序列。今天,對拍照有更深切喜好的人,會在手機之外備一個單反,或者再配一個長焦鏡頭。以蘋果為先導的智慧型手機也在拍攝的路上越走越遠。今天我們不僅可以用手機拍照,還可以輕鬆點擊,就獲得神奇的濾鏡效果,濾鏡功能可以有效增強需要增強的氛圍,有效淡化某些需要淡化的細節,於是成片就顯得更有張力。而我個人除了中意萬能的美圖秀秀之外,還鍾情拼立得。拼立得的圖片排版功能,讓人愛不釋手。用了拼立得之後,才發現,恰到好處的留白,是至關重要的存在。


Iphone 6s

某天,丫頭搗鼓一華為機,居然發現這神機,還可以後加「化妝」功能,不用辛苦塗脂抹粉,相機有10多種妝後效果供選擇,無敵的華為,出人意料的讓人驚豔。自拍杆的迅速席捲全球,又是人類又一個智慧滿溢的成果。

從高不可攀的膠捲、相機、洗片、拍攝開始,不很久的從前,照相是一個頗專業的活兒。今天,因為系列傻瓜互動軟體的出現,似乎人人都比當初的專業人士更專業。照相這件事兒,放到今天已經是全民娛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被「日常」取代的還有很多很多昔日的所謂「專業」人士。從專業到日常,時間只不過翻過短短的10年。想到此,哇,好有危機感!

相關焦點

  • 時光照相館 | 中國有故事
    敬請收看《中國有故事》第17集:時光照相館今天,你自拍了嗎?手機拍照這麼方便,人們都快忘了世界上還有照相館這樣的地方。這對老夫妻,每五年就會來這裡照一張全家福,至今已堅持了70年。這個店址,是周恩來總理親自選定的。有一天,周總理只帶了兩個人,沒打招呼就來中國照相館拍照,還堅持要自己排隊。
  • 使命在召喚,《幸福照相館》精細描摹屬於我們的小年代
    5月1日,小年代情感劇《幸福照相館》在安徽衛視、天津衛視播出。
  • 照相
    照片應該是在預旺拍的,那個時候,預旺大約沒有正式的照相館,或許是流動的照相者在預旺的集上設的照相攤上所拍。照片的背景估計不是實際的背景,而是照相的師傅所設,即一塊掛在那裡的,有圖案的幕布。在記憶中,有這樣的照相場景,但是沒有自己被照的記憶。據父母講,在更早的時候,大概是2歲或3歲時,曾經有過一次照相的機會,但因為自己強烈拒絕照相,雖經家裡大人多方動員,終未成功。
  • 《照相師》記錄13億人命運的時光相片
    近日,由深圳華浩影視有限公司、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聯合出品的電影《照相師》,已經在2018年12月12日正式進入觀眾的視野。該電影由導演張唯執導,實力演員謝鋼、涓子、劉牧、康磊等主演。 今年正值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人生於不惑,國家見枯榮。
  • 美顏時代,你還願意去照相館拍照嗎?
    在杭州蕭山臨浦鎮老街,有一種懷舊,它仍能被觸碰,它就是臨浦照相館,從1953年到如今,它歷經了將近70年風雨。它的存在,仿佛在訴說,那些美好的時光從未消逝。1953年,曾在中沙街開照相店的柳吾元先生買下了一間房子,開始在山陰街營業。1956年,政府把當時臨浦集鎮上的三家個體照相館合併成一家集體照相館,成為臨浦曙光聯合生產合作社的一個部門。1968年,這個部門正式改名為臨浦照相館。
  • 【洞庭作家】盧從正/照相
    其實她最看重的是這款手機強大的照相功能。例如,前置3200萬像素雙攝像頭,後置5000萬像素超感知攝像頭,50倍數字變焦等。她暢想今後外出旅行,可以美美的照相了。由此讓我聯想起關於照相的趣聞軼事。照相又叫拍照或攝影,指人、物、景所反射的光線使感光介質曝光的過程。1826年法國人倪普斯發明了照相技術。原來人們要看自己的容貌,只能照照鏡子,或假以匠人的繪畫。照相能看到清晰直觀的照片。
  • 北平照相館 | 正午·視覺
    回國後,他便開設了一家照相館,叫德容(TE YUNG.)。德容,有品德的容貌。一看就是照相館的字號。傳統社會以德為美,容貌之美在於端莊正派,絕不是皮肉表面的漂亮好看。上世紀三十年代,北平照相業很紅火,全市有幾百家,單是北新橋十字路口一帶,就有四家之多。民國時流行互相贈送肖像照片,還伴隨著題詞題詩,照相自然是一件大事。有私人相機的很少,凡是親友聚會合影,都去照相館。早先的照相館多在南城,後來發展到了北城,也有走街串巷照相的,但不成氣候。
  • 國營照相館:定格時代的美好記憶
    「照相館在五六十年代屬於新興的特種行業,需要經公安部門審核批准才能經營。其時,『紅日』和『工農』是為數不多的國營相館,主營人像攝影,業務涵蓋集體照、家庭照、兒童照、黑白照、證件照等。工作人員之間還會經常輪崗交換。業務尤以50~80年代最為紅火。特別是80年代第一代居民身份證開辦期間,店裡員工更是日夜加班,前來拍照的人都要排隊等候叫號。」
  • 老北京人愛照相
    照相術是舶來品,在以往的歷史敘述中,多稱時人愚昧保守,牴觸現代科技,其實不然。1839年,法國人發明了銀版攝影術,1840年,美國人在紐約開了全球第一家照相館,1863年,中國第一家照相館即已落戶中國。1900年巴黎舉辦的世界博覽會上,上海照相業「四大天王」之一耀華照相館選送的照片曾榮獲「翼飛美人」獎狀。
  • 外國人拍攝的70年代中國老照片:想不到70年代的人們是這樣子!
    70年代中國歷史老照片:圖為一對夫妻和一位老大爺翹著二郎腿坐在一條長板凳上。 70年代中國歷史老照片:圖為一個男子推著一輛自行車,自行車後座綁著一個竹筐,他的孩子坐在裡面。在七十年代自行車絕對是一件奢侈品,是當時的「豪車」。
  • 老式照相館 讓幸福定格
    劇中的老式照相館始終堅持服務原則,為顧客拍出最好的照片。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這樣一家照相館,延續著30多年的經營守則,兩代人堅持為廣大街坊留住紀念性瞬間。這家老式照相館便是高埗鎮的高光照相館。街坊在照相館「留下」青春幾年前,《重返二十歲》登上大銀幕,遲暮之年的女主人公走進「青春照相館」,體驗了一把曾經的年輕光陰。
  • 兩岸70年代老照片:臺灣亞洲四小龍時代VS大陸開放前時代,你悟到了什麼?
    70年代的中國社會民生 最後一張使人動容70年代其實離我們並不遠,之所以說是遠去的年代,是因為這30多年來中國變化太大了。回過頭去看看那時候,你會覺得恍如隔世,覺得那是一個很遠很遠的年代。(下面這些照片全部為一個法國的馬格南攝影師拍攝)
  • 年代情感劇《幸福照相館》(2018)大綱
    故事發生在位於豫南的一座古鎮…… 寒冬肅清,一間小門臉,門楣漆跡斑駁的牌匾上,「工農兵照相館」幾個字依稀可辨,在這條青石鋪就的百米老街上,在這個飛雪迎春的喜慶日子裡,這間老屋,以它的沉靜來默默地彰顯它年代的久遠。蘇萬梁是「工農兵照相館」的經理,他用了大半輩子時間給縣裡的無數的家庭都拍過全家福,但沒有一張是屬於他自己的。
  • 70年代vs80年代,誰才是科幻電影元年
    60年代的觀眾關注的是人類在地球上力量的未來,而70年代隨著《星球大戰》的加入,科幻電影再度復興。70年代一結束,80年代就徹底打開了科幻電影的大門。這些電影大多以機器人、精神能量和友好的外星人為特色。
  • 70年代vs80年代,誰才是科幻電影元年
    上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科幻電影的質量呈指數級增長。在這二十年裡,人們不再懼怕浩瀚的宇宙,而是選擇擁抱太空的神秘主義和存在於數光年之外的美麗。60年代的觀眾關注的是人類在地球上力量的未來,而70年代隨著《星球大戰》的加入,科幻電影再度復興。
  • 三十年前在長沙車站照相遭遇底片漏光,照相師傅的行為令我溫暖
    剛離開那位年輕的照相師傅,一位中年照相師傅又攔住了我,他也希望我在他那照一張照片,就當幫他個忙,他說也沒開張呢。看那師傅挺和善的,再看看他那渴望的眼神,我真的不忍心拒絕他。就掏出十元錢,留下了郵寄照片的地址。在拍照過程中,有一個女孩子突然在我面跑了過去,害得那師傅白瞎了一張底片。第二次拍照,師傅說我好像眨眼了,還要再為我重拍一次。
  • 杭州照相館老店新開,杭州人最愛的場景全都在
    一路走來,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杭州照相館成為了與張小泉、王星記、奎元館、都錦生齊名的老字號。這些年,攝影器材、攝影技術不斷變革,而她依然是很多杭州家庭拍全家福的首選。搬遷新址的杭州照相館,究竟有什麼秘訣,受到杭州許多家庭的追隨?
  • 50年代女裝,60年代女裝,70年代女裝,80年代女裝,變化太大了!
    50年代女裝,60年代女裝,70年代女裝,80年代女裝,變化太大了! 1. 50年代女裝:50年代女裝流行代表簡樸的布拉吉連衣裙,是前蘇聯女子的日常服裝,寬鬆的短袖,褶皺裙與圓領連身衣相連,後系腰帶。後來因為中蘇關係惡化,就將「布拉吉」名稱改為「連衣裙」。
  • 20世紀70年代是一個尷尬的時期,活躍在舞臺上的相聲藝人,並不多
    20世紀70年代是一個尷尬的時期,能活躍在舞臺上的著名相聲藝術家並不多。當時,侯寶林馬三立和其他大師們已經沉默了,等待黑暗時期的過去。至於像馬季和唐傑忠等名將,主要精力不在相聲這個舞臺上,我就不詳細說了。這是一個非常難以忍受的時刻。
  • 懷舊70年代的宣傳畫(4)
    時光飛逝,往事隨風,唯有眾多知名畫家,以其妙手丹青,創作了大量的宣傳畫,記錄了新中國的那段歷史,而今我們編選成輯,每輯10張,以此再憶70年代的中國!6、70年代創作的《普及科學、加快四化》宣傳畫,作者是周昭坎,人到中年的讀者朋友們應該對四化印象深刻,那時整個國家對科學更加重視起來。7、1974年創作的《我是火車頭》宣傳畫,作者是胡仁樵,一個工人師傅,開著火車,爐膛映紅了他的臉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