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過年,翻翻往日的照片,然後在微信群裡面和一大家子人分享,變成了一種不自覺的自覺。媽媽發了她和爸爸年輕時候的合影,然後是我們的小家,然後是一大家人。姨媽又發了她們的。我們這些曾經的小孩子,現在的孩子Ta爸Ta媽從昔日的照片上清晰地看到歲月的流逝,看著青澀的臉盤日漸變得滄桑。今天,照片成為一種最日常的記錄,可是其實它出現的日子也並不那麼長。
1550年,義大利的卡爾達諾將雙凸透鏡置於原照相機來的針孔位置上,映像的效果比暗箱更為明亮清晰。經過300多年的各式演變,1888年美國柯達公司生產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軟、可卷繞的「膠捲」。這是感光材料的一個飛躍。同年,柯達公司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安裝膠捲的可攜式方箱照相機。
Kodak No.1——消費型相機的始祖
柯達的膠捲優勢保持了100多年,使自己一度成為全球最賺錢的公司之一。為了保持這個優勢,他們保守而固執地雪藏了率先研發的數位相機,而被索尼奪得了先機。2004年,柯達終於推出6款姍姍來遲的數位相機,但利潤率僅1%。2004年至今,柯達市值也從1997年2月的310億美元降至2011年9月的21億美元,十餘年蒸發99%,並一度申請破產保護。整個國際相機市場的風雲變幻,幾百億美金的來來去去已經把柯達從一位企業巨人縮水成為拇指姑娘。2006年前後我曾經跑到柯達想去找當時柯達的大紅人葉鶯聊天,在門口徘徊了半天想想還是算了。現在想來,彼時的葉鶯可能也正焦頭爛額。
索尼馬維卡(MAVICA)——全球第一款針對市場發布的不用感光膠片的電子相機
在安逸的江南小城,這些風雲變幻並未影響日常生活。不過即便如此,普通人也是可以感受到拍攝製造技術的日新月異的。
翻看爸爸媽媽最早期的照片,那應該是在20世紀的60-70年代。照片是在照相館拍攝的,內景,媽媽的臉蛋紅紅的,那是後來加工上去的紅潤。動作不能有很多,幅度不能很大,因為相機支在三腳架上,攝影師探頭到黑幕圍攏的匣子裡面去,手上有一條線,上有按鈕。「1、2、3,笑一個!」興衝衝來拍照的人都得立馬擠出笑臉來。動作很乖順,表情很乖順,是鄉下人看西洋鏡的興奮、拘束和僵硬。
走過70年代,80年代很多人家就開始擁有相機。爸爸媽媽結婚近10年以後有了第一臺正兒八經的相機。那是一臺在當時看來相當高級的海鷗牌。請注意,海鷗是國產品牌哦。彼時的海鷗是時尚青年的驕傲。彼時,脖子上掛一個海鷗是相當有面子的,這和扛一個雙卡錄音機上街一樣炫酷,也和後來背一個大哥大一樣有臉。
一款海鷗牌相機
海鷗對於一個80年代的小孩來說,太難。但是對於頗具研究精神的年輕人來說很過癮。彼時時尚的年輕人,比如我的姨媽舅舅之類的,不僅拍照片,而且還親自上手洗照片。她們把家裡或者辦公室的某個角落變成暗房,自己配藥水,把相紙泡在盛有顯影水的淺淺的白色搪瓷方形大盤裡面,慢慢地泡;繼而把洗好的照片用木頭架子夾著掛在室內的繩索上陰乾。有些照片洗得好,光與影、暗與明都很贊,他們就很開心。有些照片曝光過度,或者藥水泡得太少,又留有些許遺憾,只能下次再努力摸索。今天玩著數位相機的我,突然很羨慕他們當年暗房的日子,那種漫長的等待成像的過程,慢慢地獲得幸福的感覺。
暗房中洗照片
彩色膠捲的出現帶來了彩色照片。彩色膠捲一卷36張。但是在裝膠捲、拍攝以及衝洗過程中經常會有毀損,所以一卷能夠洗出來30張就已經算是大成功。彩色照相用得較多的是135。爸爸媽媽也有一臺135。度娘告訴我:135相機就是指35mm相機,它的名稱的由來是根據底片高度為35mm得來的。為了統一相機的標準,柯達公司制定了1XX名稱制定的標準,所以後來有了110相機、135相機和120相機。
今天早上爸爸媽媽相約去西湖看花。他們興衝衝地不知道從哪裡翻出我十多年以前買的柯達數位相機,哦,好吧,10年以前精緻的柯達居然長毛了。「爸爸,這個恐怕不能用了。」爸爸興致不減,又一陣翻騰,又翻出一個7-8年以前買的佳能卡片機。「有充電器嗎?」爸爸又跑過來。「有,有,好像還在。」爸爸拉開那個仿古的小抽屜,真的找到充電器。他又很開心:「有數據線麼?否則相片怎麼倒出來?」「哦,數據線我就真的沒有辦法了!」「我再找找!」爸爸又開始翻找。未果之後,爸爸決定重新買一個卡片機。「爸爸,直接用手機吧,手機的拍攝功能很強大了!」「好像是哦!」
一款柯達數位相機
手機無所不能的今天,早期的數碼機和後來的卡片機都被殘忍取代,迅速進入「古董機」序列。今天,對拍照有更深切喜好的人,會在手機之外備一個單反,或者再配一個長焦鏡頭。以蘋果為先導的智慧型手機也在拍攝的路上越走越遠。今天我們不僅可以用手機拍照,還可以輕鬆點擊,就獲得神奇的濾鏡效果,濾鏡功能可以有效增強需要增強的氛圍,有效淡化某些需要淡化的細節,於是成片就顯得更有張力。而我個人除了中意萬能的美圖秀秀之外,還鍾情拼立得。拼立得的圖片排版功能,讓人愛不釋手。用了拼立得之後,才發現,恰到好處的留白,是至關重要的存在。
Iphone 6s
某天,丫頭搗鼓一華為機,居然發現這神機,還可以後加「化妝」功能,不用辛苦塗脂抹粉,相機有10多種妝後效果供選擇,無敵的華為,出人意料的讓人驚豔。自拍杆的迅速席捲全球,又是人類又一個智慧滿溢的成果。
從高不可攀的膠捲、相機、洗片、拍攝開始,不很久的從前,照相是一個頗專業的活兒。今天,因為系列傻瓜互動軟體的出現,似乎人人都比當初的專業人士更專業。照相這件事兒,放到今天已經是全民娛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被「日常」取代的還有很多很多昔日的所謂「專業」人士。從專業到日常,時間只不過翻過短短的10年。想到此,哇,好有危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