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電影《完美陌生人》憑藉自己豐富的故事,敘事手法,讓小成本的電影再次讓人們驚豔。而這部電影也因為挖掘人們內心的陰暗和成人世界的謊言被觀眾評選為當年的年度十佳,真正知道這部電影的時候,是學姐介紹的。在《完美陌生人》原版獲得巨大成功之後,很多國家買下了版權,改編成本國的版本。其中有韓國改編電影《完美的他人》(評分7.4分)、西班牙《完美陌生人》(評分8.4分),不知道評分是否與電影名稱有關?畢竟最接近《完美陌生人》的便是評分最高的,而義大利電影《完美陌生人》也高達了8.5分。同樣是《完美陌生人》的版本,中國的《來電狂響》卻是最低分,豆瓣評分只有5.8分,算是一部沒有及格的電影了。



我相信佟大為的演技,《中國合伙人》、《金陵十三釵》、《親愛的》、《蘋果》等都讓我看見了佟大為作為一個成熟的演員應該具備的品質,但是近年來我基本上沒有看見佟大為合格的作品。《來電狂響》就是其中之一,這種依靠演員拼人氣的作品,很遺憾,我是給不及格的。之前的時候我看見一篇文章覺得寫得很好,中國的電影評分不是靠所謂的影評人拉低的,而是爛片,影評人有自己客官公正的評價,雖有的不會很準確。大家都說好看的電影自然不會很差,但你要始終相信真理往往是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而由《來電狂響》引發了新的思考,中國化電影到底應該何去何從?所謂吸取精華,去其糟粕。外國文化傳入中國必須要本土化,但是在這方面已經有太多的反例了,《愛情公寓》就是其中之一。
我由衷喜歡中國文化,喜歡張藝謀電影中的中國風,以至於現在我以為張藝謀風格就是中國風格;由衷喜歡電影《霸王別姬》,雖然很多人說這部電影只是陳凱歌用傳統文化做渲染,電影根本沒有任何價值,但我還是認為這部電影是不可多得的最好的電影。很多時候不是中國電影不被大家認同,而是人們沒有意識到真正的好電影究竟是什麼。前幾天好友在家中玩,便是要看這部電影《來電狂響》,在此之前我只看見過有關於這部電影的宣傳,滿屏的電影明星讓我眼花繚亂,當朋友簡單介紹這部電影的時候,我提議咱們再來看一遍《完美陌生人》,她不同意,便是看的盜版的《來電狂響》,卻是是「來電狂響」,只是這一次手機太吵了。
很多人將手機比作是現在的瘟疫,讓人們中毒乃至傳染,走路的時候,上街的時候,吃飯的時候,睡覺的時候,人們傾儘自己的所有在手機中找尋簡單的歸屬感和存在感。而《來電狂響》也是將手機作為電影的重要無間,人與人之間必然有秘密,大概是意識到了這個問題,這一次漢化版的《完美陌生人》,讓人們再一次看見了手機既能夠作為便利的交通工具,又能夠是人與人之間矛盾的開始。喜歡《完美陌生人》是喜歡它的結局,喜歡它的出其不意。不喜歡《來電狂響》是因為喜劇的元素,使原本電影中所應該具備的內涵消失殆盡。當這部電影在類型上被改成喜劇的時候,就已經覺得隱隱不安了。整部電影應該是以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反思出社會問題和對於個體的批判,把握不好很容易失控。但是電影很明顯惡搞和戲謔的成分多一些,導演想要兼顧很多,到最後卻是在執行方面出現了很多的問題。
看完《完美陌生人》能夠認清楚每個人的性格,想要的是什麼?但是《來電狂響》的代入感卻不是很強,除了幾個主角的真實姓名我知道,看完之後不知道講述了一個什麼。說故事混亂吧,但卻還有條理,說電影有條理吧,卻還是讓人覺得乾巴巴的,少了一些什麼。但是具體什麼,說不上來。在《完美陌生人》中,我們能夠通過攝像機的運動以及他們之間的對話,輕而易舉交代幾個人的關係。而在《來電狂響》中,導演描述的夫妻二人的關係,則是通過兩個人之間的臺詞交代,那些隱秘的條理交代的不是很清楚,像是婆媳關係,媽媽和女兒的關係,連接的不是很緊密,有些於電影主題表達毫不相關的東西很多。重點總是不放在角色本身。
在一個狹小空間裡,講述一大推人的故事,能夠支持大家看下去的是戲劇化的衝突。導演本身在電影安排了太多的支線,以至於電影呈現一種錯綜複雜的關係,在電影中存在大量的對白,以此推動劇情的發展,而不是依靠角色本身的魅力。但是電影還是有可取之處,比如說在燈光上面的調試,以及空間感很強,就像是幾個好朋友在進行的一場宴會,只是這個宴會更像是中國所說的「鴻門宴」。因為不太完整而顯得很美,《完美陌生人》儘管幾個人已經面臨崩潰的邊緣,但是最後還是回到了最開始的關係,相敬如賓,繼續生活。「我們的關係很脆弱,我們每個人都是」。
《完美陌生人》充滿的是一種變態的生活方式,一種壓力的釋放,這次的聚會掀開了生活上掩藏的黑暗,以後的她們或許會和解或許會吵架,總之留給我們一定的想像空間,甚至我覺得電影的最後大結局是比較浪漫式的。但是《來電狂響》不是,過多的道德綁架和批判,就像是中國社會一樣,最後的刻意的大團圓,讓人覺得是故意而為之。如果這次的聚會是虛構的,那麼所有的一切都會失去意義。同樣都是改編《完美陌生人》註定成為經典被人翻拍,寫到現在我才明白,或許中國只能夠翻拍別人的,不能夠被人所翻拍,是因為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即便能夠理解,但不可意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