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教育利弊的探討:教育,是讓孩子找到自己的路

2020-12-23 山村靜聽

基於教育,我們似乎一直對他存在著誤解,總是以為只有進入學校讀書、被老師灌輸知識才是教育。而對於讀書,每個家長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誤解,總是認為這是孩子唯一獲得自己人生的機會,拼命在乎孩子的考分,更是把高考看得重於一切,以為這是人生唯一一次可以改變自己、證明自己的機會。

其實,對於許多大學生來說,畢業才是自己人生的真正開始,他們在擁擠的人才市場並不比尋常人具備更多的優勢。起先,他們拼命想獲得一份職業養活自己,但很多人最後卻發現,那耗費了自己青春和精力的工作,並不一定是自己喜歡的職業。

在人生的旅途,我們一邊學習一邊成長又一邊感悟,其實不管讀沒讀過大學,每個人都在試探著,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路。讀大學,並不能決定我們的人生路,不過,讀大學確實會讓我們更看清自己,更適合走在哪條路上,也比沒讀大學的人存在著更多可以選擇的機會。

基於我們國家應試教育的公平,每個人都有獲得這種選擇權利的機會,但也正是基於這種公平,我們的教育沒有顧及到每個孩子的不同,用了一種最古板最統一的教育方式。

這導致我國的人才都是考試機器的佼佼者,但在工作領域和自己的人生中並不一定都是傑出的貢獻者。我國的教育更像是一群人在爭取一個更好的機會,對把一個人教育成一個更完整、更獨一無二的人,似乎缺少了些內容。

西方的教育制度相對寬鬆,但也有利有弊,但不管在哪國接受教育,想要取得一定的成績、獲得一定的機會,都是要付出自己的努力的,每個人成長的曲線是不同的,但每個人想到達的好的終點肯定是在同一個方向。

從13歲就去奧地利求學的楊佳恬認為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教育就是老師和家長陪孩子找到屬於自己的路,在她的《陪孩子找到自己的路》這本書中,她詳細地記述了自己留學的經歷和各科老師對她的教育,以及她畢業後回到母校任教,看到東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和各有利弊,並記述了奧地利在教改方面做出的努力。

一、求學感觸

教育不需死記硬背,沒有標準答案,志在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

楊佳恬出生在臺灣屏東一個普通的工薪家庭,但因為學習鋼琴被自己的奧地利籍音樂老師賞識,建議她小學畢業後去奧地利學習音樂。沒想到13歲的她就回家去對父母說,要去奧地利學習音樂,父母竟然同意了。

來到奧地利後,他親身體驗到了東西方教育的不同。首先老師不要求孩子們死記硬背,回答問題不能用書上的話語,一定要用自己的大腦重新組織語言。

這讓初來奧地利學習的楊佳恬很不適應,但她得到了老師的意外鼓勵。一次考試,她做的題一個也沒對,但老師給了她滿分。老師的理由是你經過了自己的思考,用比較新奇的方法解決問題,這不足以證明你比其他同學思考得更多,更優秀嗎?

奧地利老師的這種行為真是大出我們的意外,如果是我們的老師批改到這樣的考卷,看到你天方夜談地大寫一通,不氣得七竅生煙才怪。但是西方教育志在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對所謂的標準答案並不會太執著,相反,如果你寫得和老師講解的答案一字不差,則可能得零分哦。

因為他們不要回聲蟲,不要複讀機,如果教育沒有對一個孩子的大腦和心靈產生任何觸動,僅僅複印知識,是對一個孩子毫無用處的。畢竟強迫背下來的東西會忘,但對心靈產生的漣漪和腦中激發的反應,終會被人體記憶而永遠貯存。

二、教育理念

永遠握住孩子的手,沒有一個應該放棄。

西方的教學理念不僅僅在於開發大腦,培養孩子們獨立思考的能力,還會更包容孩子成長路上的跌跌撞撞,他們深信每個生命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有他們自己的價值,每個孩子都不同,但每種不同都可能帶來人類的進步。

在孩子的成長路上,也許青春期是最不好處理的一段時間,但我們傳統的教育中從未涉及青春期這一詞,而是以尊師重道的高壓手段來打壓孩子的個性化。

而近代的思想解放,也讓我們國家認識到了孩子的青春期這一特殊時段,需要給孩子更多的自由與包容,用耐心與愛小心地陪孩子走過人生的這一高危時段。

楊佳恬雖然是一個傳統的中國女孩,但作為一個小留學生離開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與父母遠隔重洋,身心得不到有效的愛撫,也出現了叛逆逃課、故意挑戰老師權威底線的事,但理解她的處境和她正處於這一特殊的成長時期,老師都一一包容了他。

甚至在她故意考試翹課之後,法文老師在發回的試卷寫上了「生病請假,不記分」的字樣,楊佳恬看到這一行字,頓時熱淚盈眶,心中充滿了愧疚感,發誓以後好好學習,珍惜老師的這份愛護。

楊佳恬在奧地利曾兩次被校方退學,但都在老師們的幫助下重回了她想讀的音樂藝術學院。一次她離開音樂學院兩年,在她稱為「香水老師」的帶領下,一天天變好,「香水老師」故意安排她表演,讓她以前學校的校長看到,好為她申請重回音樂學院,而默默地做著這一切的老師,卻一直是背著她的,甚至不祈求一聲感謝。另一次法文老師與她的母親一起向校長求情,讓她爭取到了留學查看的機會。

今天我們看到的音樂演奏家楊佳恬知性、大方、自信、溫暖,都要感謝當初老師們的溫柔和堅定,始終不放開她的手,一次次把她快要走上歧途的人生攥回來。

原來每個孩子成長的路上,都會有各種情緒與糾結,數次面對岔道口的誘惑,但這始終要我們養育者和教育者用自己堅定的溫柔,耐心地陪他們走過人生的岔道口,讓他們找到正確的路。

三、教育改革

沒有完美的教育方法,每種體制都在摸索中改進。

西方的教育更自由、更包容,這是我們羨慕的,這也是很多人要讓孩子們早早留學,接受西方教育的目的。但自由、包容並不代表你的孩子從小就不用努力,他們的教育過早分流,會造成階級的固化,使底層孩子失去更多可能競爭的機會。

奧地利小學四年,中學八年或四年,但它不同於我們的九年義務教育。小學四年後,孩子們就會分流,優秀的孩子會進入普通高級中學,進行八年的學習,以培養大學生為主,略差的孩子則進入新式中學,學制只有四年,側重於家政及手工藝等實用課程,畢業後即可投入社會進行基礎性的工作。

普通高級中學志在培養優秀人才,就讀的大多是精英階層的兒女,新式中學志在進行職業引導,就讀的皆來自平民家庭,這種教育制度會固化階層,使更多平民孩子失去公平競爭的機會。

但我國不同,九年的基礎教育使所有孩子幾乎具備了相同的競爭起點,如果中學輟學,日後想繼續深化知識,或在某領域進行深探,都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儲備。而如果像奧地利只進行了四年的基礎教育就分流,進入新式中學以學習技能為主的學校學習,他們就完全失去了以後躍遷階層的可能,世世代代都不得進入精英階層。

這種教育制度看似寬鬆自由,沒有學習壓力,其實是固化階層的一種行為,讓懵懂的孩子過早的失去可能的人生,相對我們的教育制度更不公平。當然,想要進入精英階層,你必須在小學四年就足夠優秀,才能獲得進入精英階層的門票,這又怎麼能讓你的學習更寬鬆自由,沒有壓力呢?

所以,對一個有野心的人來說,上進永遠是必須的,刻苦努力的學習是必備的。所謂的公平與不公平都是相對的,如果你允許自己開始輕鬆,後面你就得體會不輕鬆,如果你前期能夠忍受不輕鬆,你後來的人生就可能更輕鬆。

我們正在進行教改,希望教育更人性化、更個性化,更具實用性,奧地利也在進行教改,希望能打破這種固化階層的教育體制,試圖把普通高級中學和新式高中融合,使教育更公平。

但不管怎樣,教育都是為了讓我們找到自己的路,而不是一開始就被原生家庭和命運定義。為了找到這條屬於自己的路,你必須翻過層層荊棘,爬過道道高坎,像小鳥一樣執拗地飛往你的山。

教育,要父母一路地陪伴與支持,也要自己一貫的堅持和努力,才能最終找到那條屬於自己的路並走上去。這就是從小留學並經過重重挫折終於走上正確人生道路上的楊佳恬要告訴我們的。沒有完美的教育制度,可以讓你不付出努力就獲得成功,不管在哪一種教育體制下,找到自己都是一條艱難的路,總是需要你步履不停才能到達。

相關焦點

  • 《陪孩子找到自己的路》:感受奧地利的教育文化
    讀這本《陪孩子找到自己的路》之前,我對作者楊佳恬並不了解,原來這是一個曾在奧地利留學的女子,她從中學就進入到奧地利的學校學習,只因她喜愛音樂,在奧地利開啟她的音樂探險之旅。
  • 掌門教育亮相南都教育聯盟2020年會 探討教育新生態下的融合創新...
    12月23日,以「融合創新共建教育新生態」為主題的南都教育聯盟2020年會成功舉辦。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廣州中學校長吳穎民、廣東省教育廳辦公室副主任賴紅英、掌門教育聯合創始人吳佳峻等教育專家、行業代表雲集大會,就在線教育行業未來發展機遇與挑戰、構建在線教育常態化機制、技術與教育的深層次融合等議題展開探討。
  • 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孩子他爸
    3~6歲:語言發展關鍵期2~8歲:想像力發展關鍵期6~10歲:文化敏感期               這個時期的許多孩子,非常好奇,愛動腦筋,問題特別多,父母應該耐心滿足孩子的求知慾,父母不懂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討學習。12~15歲:獨立關鍵期,這個階段沒抓好,孩子將永遠長不大。
  • 給家長的十條建議——讓教育找到回家的路
    1、不要總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別人家的孩子比,如果你不喜歡你的孩子總拿你去和別人家的父母比的話。2、不要一心希望自己的孩子考清華北大哈佛牛津,且不說成才的路有千萬條,你得先想想自己是怎麼走過來的。考了99分還不滿足,非說孩子粗心又扣了一分,那麼請問,你當年讀書時每門功課回回都考100分?我才不信!3、陪伴是最好的禮物,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 【家庭教育】紀錄片《孿生陌生人》| 父母的教育方式,決定孩子未來的路
    19歲那年,鮑比因考入艾迪所在的大學,找到了自己的孿生兄弟,他們的事情得以見報,另一個兄弟大衛也被找到了。 三胞胎在19年後以離奇的方式團聚,真是讓人激動又興奮。艾迪雖然被中產家庭抱養,家庭條件居中,他的父親也是老師,可他接受的教育,卻很傳統。 艾迪的父親很嚴格,他總是制定軍事化的規矩,嚴格要求孩子遵守。 在嚴苛殘酷的家庭教育下,本性活潑的艾迪變得特別情緒化。 父親的高壓教育,又讓艾迪養成了低自尊的個性。遇到事情找到不到歸因,他就會自責。
  • 豆神教育:做好語文教育核心產品,激發孩子學習興趣
    本屆峰會以「破浪·逆境向新」為主題,聚焦近一年的熱點話題,圍繞當前的經濟形勢、行業趨勢、數字時代背景下企業的創新發展等領域的相關議題進行探討。本次會議邀請了經濟學家、學者以及諸多頭部企業的高層出席,豆神教育董秘、副總裁張亮受邀參加「教育培訓行業的未來十年」主題論壇,與嘉賓一同探討解讀教育培訓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與態勢。
  • 《小巨人運動會》收官,在多維記錄中探討兒童教育養成
    同時,節目中孩子們的童真可愛,以及他們超強的運動實力、超越年齡的心智和毅力,也讓觀眾在被治癒的同時,開始關注體育教育的重要性。而領隊與孩子們同吃同住的相處模式也讓觀眾得以更全面的觀察、感知不同的教育方式,並探討由運動向其他領域延伸的兒童教育議題。 以呈現體育魅力關照社會熱點 多維記錄引發體育教育關注
  • 心理學服務小學教育 讓孩子遇見未來更好的自己
    1月10日,由南京曉莊學院聯合江蘇省心理學會和博而雅兒童成長研究院舉辦的「遇見未來——心理學服務小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在寧舉行。近百名應用心理和小學教育專業師生與實習基地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出席研討會。
  • 《親愛的小課桌》看片 教育模式引發探討
    現場觀眾們不僅對明星代課團遭遇的各種挑戰深有同感,節目裡關於教育模式的探討,也引發不少人的共鳴。《親愛的小課桌》主打「萌娃課業教育陪伴式綜藝」,從陪寫作業這一角度出發,圍繞節目形式、話題等多個方面進行創新,深入探討當代兒童教育的現狀與解決之道。
  • 《陪孩子找到自己的路》丨有家長用心陪伴的成長更容易展翅高飛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而教育就是陪孩子找到自己的路。最近又發生了年輕貌美的女孩子遠赴青海可可西裡而喪命的壞消息,家長在得知噩耗後心如刀絞,發言稱不希望此類事件再發生。近年來,多宗受到良好教育的年輕人發生了多種多樣的狀況,有的深陷網貸泥潭,有的誤入傳銷組織,還有的被惡人洗腦成為低價值感的存在頹廢不已……這些情況都令我們做家長的痛心之餘,認真思考,教育應當承擔起怎樣的使命?我們作為大人、長輩,又應當如何陪伴孩子找到他自己的人生之路?楊佳恬新書《陪孩子找到自己的路》為我們呈現了普通家庭面對孩子學藝要求的時候做出的明智選擇。
  • 爸爸把兒子拖到墓地罰站:荒唐的教育方法差點害了孩子
    慌忙之中的這名男人趕緊報警,當地海門派出所接警後,立即幫助尋找,四位民警在山上找了40多分鐘,也沒有找到孩子的蹤跡,隨後趕來支援的巡特警,在椒江黨校旁邊發現一個赤腳的男孩,經過證實,這個男孩就是要尋找的孩子。
  • 《小巨人運動會》溫暖收官,在多維記錄中探討兒童教育養成
    同時,節目中孩子們的童真可愛,以及他們超強的運動實力、超越年齡的心智和毅力,也讓觀眾在被治癒的同時,開始關注體育教育的重要性。而領隊與孩子們同吃同住的相處模式也讓觀眾得以更全面的觀察、感知不同的教育方式,並探討由運動向其他領域延伸的兒童教育議題。
  • 透過《嗝嗝老師》探討教育的本質
    今天咱介紹一部抨擊教育的影片,名字有點怪,叫做《嗝嗝老師》。故事發生在一個貧民窟的孩子組成的特殊班級——9F班。9F班一共就14個孩子,妥妥的小班授課,但是這個班在這座歷史悠久、氛圍一流的高等學校格格不入。
  • 要想教育好孩子,請先教育好自己
    我跟朋友說:想要教育孩子,首先教育自己。你玩手機讓孩子看書,他肯定不幹;你看電視丟給孩子一堆玩具,他肯定不玩;你動輒打罵孩子,不考慮他的感受,就不要怨孩子膽小不敢見生人。為什麼我們的教育一直在強調「人性化」、「情感化」?為什麼電腦不能取代老師的地位?就是因為人有感情、有情緒,更真實,能觸摸,可以產生共鳴。尤其是對於處在模仿階段的孩子,「人」的作用無法替代。如果你想教孩子點東西,那麼你可以自己學起來啊。
  • 封面教師招聘80分考點系列——東西方教育的特點
    古代東西方教育的特徵:具有等級性、階級性、專制性、刻板性、象徵性(佔主導地位)、文士(書史)學校最多,「以僧為師」「以吏為師」是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徵,古代希臘:雅典教育[(培養政治家和商人),古代雅典在西方最早形成體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諧發展的教育,教育內容比較豐富,教育方法比較靈活]斯巴達
  • 大衣哥朱之文教育觀念惹爭議,你替孩子走的路,最後成了「坑」
    她認為自己在家裡過的輕鬆愉快,所以沒必要外出遭罪掙錢,這導致於她的體重後來高達200斤。大衣哥教育理念引爭議:你替孩子走的路,最後成了"坑"而實際上這與大衣哥的教育理念有關,對於兒女他並沒有太多的規劃,他覺得讓兒子在家裡種地,再娶一個通情達理的妻子過一輩子就行了,而女兒找到一個不愁吃穿的好婆家就不錯了。
  • 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孩子他爸!
    可是,中國的父母普遍堅持隨意而輕鬆的心態:只要有結婚證,就可以生孩子;只要有能力生孩子,就有能力教育孩子。部分父母甚至認為:任何成人都可以教育孩子,祖父母可以教育孩子,保姆也可以教育孩子。許多中國父母往往直到自己的孩子在學校成為「問題學生」,才開始為孩子的教育問題感到驚恐。把孩子當人,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農民種莊稼,光靠愛,不行,只有懂種莊稼之道才有好收成。
  • 作為孩子的父母,您有自己的教育原則嗎
    然而,在教育的道路上,作為父母的您是不是有自己的教育原則呢?每一個孩子都有選擇自己生活狀態和目標的權利,可是這個權利被父母剝奪了。其次,父母的安排給孩子造成的傷害是巨大的和長遠的,父母在生活上給孩子安排,造成孩子缺少了學習生活技能的機會,學習上給孩子做選擇,讓孩子失去了選擇的機會,在孩子一次次的反抗失敗以後,慢慢的由反抗變成了接受,無論父母安排的好與壞,也無論是不是自己想要走的路,最終都是妥協在父母的安排下,這樣的孩子沒有主見、不會爭取、依賴性強、心理脆弱,經受不住打擊而容易失去理智。
  • 奧斯卡《月神》折射的教育意義:讓孩子獨立,擁有自己的人生
    這樣的教育方式更能讓孩子獨立,讓他們有自己的人生。一、《月神》的故事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一部被提名奧斯卡的動畫短片——《月神》,這部作品講述的是祖孫三代的故事,在他們的故事中,我們可以很真切的感受到教育的意義。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個故事吧。在這部短片中,故事的主角是祖孫三代,爺爺,爸爸和小男孩,三人被派去月球上打掃月亮。
  • 細田守《未來的未來》:探討父親教育在家庭教育裡的缺失與進步
    細田守用細膩的情感述說每一個家庭的動人故事,進而探討父母、孩子之間的關係。在漫漫看來,他的作品更像是一部連續劇。而這部《未來的未來》,是細田守作為父親,在剛迎接來自己的女兒「未來」後,對於家庭父母不同的角色扮演,孩子的成長教育,以及二胎家庭如何處理親子關係和兄弟姐妹關係的一個思考。不是二胎宣傳片,更多的是對當代家庭面對的問題的一個梳理與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