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偷家族》個人觀後感

2021-01-08 小吳娛樂評天下

有幾個影評人已經打到了十分,賽人都打了七分,我在想有沒有那麼誇張,讓我排是枝裕和電影TOP5,《小偷家族》是排不上的。

男主角半當中讓祥太叫他爸爸被拒絕的時候,我是猜到電影最後孩子會叫爸爸的,因為這不是是枝裕和第一次「玩」這個梗。2001年拍《距離》,當時是枝裕和剛剛失去了父親,井浦新演的那個角色在電影最後拿出了家庭合影,叫了聲爸爸,把照片燒掉,把我一棍子給打悶了。這部他早期的電影是講邪教組織加害者家屬情感的,有些沉悶,但在真相和謊言漸漸交織在一起後,最後扔了顆「炸彈」,大家有興趣可以看看,我很喜歡《距離》、《無人知曉》、《幻之光》這幾部他早年冷峻犀利的作品。

(《距離》是是枝裕和比較冷門的作品,但切入視角很特別,過幾天我會進一步八卦是枝裕和和奧姆真理教)

是枝裕和是個很會自我調整的人,他也知道一味拍自己喜歡的題材,不顧觀眾市場,讓製片商賠錢是不仁義的,自己的電影世界也會有局限。所以他不斷拓寬不熟悉的題材,或者拍命題作文,比如《空氣人偶》、《奇蹟》、《如父如子》、《海街日記》等,拍了幾部命題的,再回來拍自己喜歡的,比如《步履不停》、《比海更深》、《小偷家族》,這點我覺得比賈樟柯強。

他不像姜文那樣,認為吃瓜群眾很愚昧,他對底層人物是有明顯好感的。《如父如子》裡,其實他對窮人錢少但生活幸福的預設已經很明顯了,但好在這是福山雅治自己求上來的定製片,福山再怎麼捯飭都演不了窮人,所以他將計就計,發揮了福山雅治放不開自己、逼自己的精英氣質和明星魅力。

(是枝裕和很會挖掘演員魅力,福山雅治側面緊張的時候很帥)

這個故事本身的矛盾衝突也很強,然後演窮爸爸的利利弗蘭克幫了是枝裕和一把,因為利利桑沒有把這個爹演得人窮志不短、一幅凜然正氣的樣子,一提到錢,窮爸爸總顯得有些沒底氣,猶豫再三,聲音和肢體一起軟了下來,利利桑把這個預設很明顯的人物演混沌了,厲害。史匹柏也看出來了,他約是枝裕和談版權的時候,一上來就問:這人是真的職業演員嗎?

一件作品,預設強了,難免有些匠氣。比如說《小偷家族》一家子每個人物都應對著一種社會現象,感覺略工整。特別這個媽媽,頗有救贖感,犧牲了一家秘密穿幫的危險去撿回這個小姑娘自己養,戲劇感強了,跟本市新聞中那些求助柏阿姨的問題媽媽不像。但我覺得安藤櫻又救了劇本一把。這個女演員有一種本事,一上來灰頭土臉毫不起眼,越看越順眼,越來越又魅力,到了警察局面對女警質問的幾分鐘靜默內心戲,簡直是教科書級的表演了:茫然、悲憤、崩潰、蔑視……和利利桑一樣,她把這個人物演混沌豐富了,有一種可信感。她演的那場突然求歡的雨中船戲也特別有生活質感,可惜刪了很多。

當然,是枝裕和的導演調度也厲害,他在拍兩人對手情感戲的時候,有一招叫「信息不對稱法」,就是給到兩個人的劇本內容和臺詞是有信息差的,這樣可以逼出演員的即興情緒,更顯真實。在《距離》裡,淺野忠信就冷不防地跟涼說:「我們私奔吧」,女演員事先不知道;在《無人知曉》裡哥哥摔了弟弟的遙控玩具,演弟弟那個小演員氣得和哥哥半天不說話;這一次在《小偷家族》裡,安藤櫻的神表演也是即興逼出來的。

(是枝裕和特別會拍孩子)

《小偷家族》不像《無人知曉》,後者整個事件的人物和故事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YOU演的拋家棄子導致孩子死亡的媽媽,你會覺得不可思議又情理之中,她散漫冷漠,但是也有天真溫情。你對孩子之死的恨,不指向她,更來自於社會。

《如父如子》雖是命題作文,但也是有真實故事原型的,是枝裕和看了一些抱錯小孩家庭的調查文獻,確實有少數幾家是選擇不交換的。他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反轉突破點,就是父親從照相機裡發現沒血緣的兒子原來也一直在記錄他,一張張父親工作疲憊定格的照片,代表了時間的重量和親情的羈絆,那一瞬間,他真正明白了何為如父如子。

結尾設計特別巧妙,父子從兩條岔道上打開心扉,父親鼓起勇氣訴說了他對孩子的抱歉,孩子說現在還在做任務呢,你不是我父親。父親繼續說自己的軟弱,最後隨著路交匯了,父子擁抱在一起。這個嘴裡不叫爸爸的原諒父親,我覺得比《小偷》追車叫爸爸高級很多。

《小偷家族》的問題還在於,除了養老金欺詐的家庭有原型,這個家庭各個邊緣人物的身份和特別的人物關係是導演編出來的,這是他電影裡群像人物最多的一次,但是一些人設和人物關係編織得不令我信服,這麼多不幸的人聚集在一起也太巧了。那麼導演到底是偏重《無人知曉》這樣的長鏡頭生活仿真感呢?還是《如父如子》這樣的類型劇戲劇感呢?是枝裕和兩種都要,它的生活細節和鏡頭調度是紀錄性的現實主義的,但是人設是偏戲劇化的。所以電影前五分之四節奏是淡淡的,靠生活的質感動人。最後二十分鐘一下子所有的包袱都抖出來了,依賴演員的臺詞和一個個戲劇衝突在推進,後面太猛太急太滿,節奏不舒服。

他擔心前面情節太淡,所以依靠角色的增多,比如說加了妻子妹妹這一支線,從而輻射到了「少女援交」的社會景象,以及添加了「奶奶前夫兒子家庭長女出走」的懸念,我覺得沒必要。靠加角色以及每個角色都有陰暗兩面性來增加戲劇性和節奏,而不是挖深有限的幾個人物,我認為比起他早年幾部的劇作結構能力是有下降的。所謂集大成者,其實也可以理解成他把之前熟悉的各種元素熟練的共治一爐。

至於一家人通過狹窄的視野觀看煙花,我前一天剛剛看了安藤櫻和井浦新演的《白河夜船》,結尾也是相同的意境和視角,煙花和櫻花一樣,盡情綻放,又稍縱即逝,是日本人侘寂美學的特質。

我的推測是,這幾年全球經濟越來越低迷,老百姓日子更難過,拍紀錄片出身的是枝裕和不可能沒有感受。二十年前看《東京愛情故事》,赤名莉香和永尾完治是服裝貿易行業的,他們總有翻不完的服裝單子,動不動還能外派海外分部,這真是泡沫經濟光景好的年代啊。如今呢,《點心之家》、《大川端偵探社》、《四重奏》的背景都是年輕人失業率居高,小店開不下去,一片確喪。

(《點心之家》的小田切讓喪成這幅德性)

是枝裕和相對前幾年親情致勝的信念更悲觀了,在社會漸漸崩塌下,親情和血緣都阻擋不住悲劇的發生。但是他當了爸爸,不可能跟兒子說:這是一個一點都不美好的世界。他還是要想辦法編織出一些生活的暖意帶給孩子和觀眾,所以就有兩股力量在電影裡扯。他在某些片段因為預設明顯,拍得太溫情了,不夠節制,他自己也意識到了這點,於是又把爸爸追車等幾場激烈的戲或刪除或剪短了。(演員來中國宣傳時有提到一些煽情戲被剪)

這樣的克制,我就覺得有一點刻意了。所以這部電影是我第一次比較明顯地感覺到是枝裕和在重複運用以往的經驗和技巧,有些匠氣。不像《無人知曉》,那時候他沒當爹,更狠,那個失去父母親又斷電斷水的冷酷家庭,孩子們哪怕是有天真溫馨的瞬間,這顆溫暖水滴的輪廓都透著冷冽的光芒,殘酷是靠一場場春夏秋冬的生活細節變化堆積的,不是靠臺詞,這是我出乎意料又黯然接受的真實的生活。

當然了,哪怕不是是枝裕和最好的作品,仍然強過了我們這裡絕大多數或虛無或拜金的中國導演,如果說《無》和《步》是8分以上,它7.5分是有的。希望這戲的票房能好,希望借著這股風,有機會能再多放幾部他早年的電影,《無人知曉》、《距離》和《下一站,天國》拍得很不錯,還有《空氣人偶》,把充氣娃娃的愛情和性都拍得那麼鮮活。《步履不停》,更是渾然天成之作。被治癒了那麼多次,每次都是白嫖,我也難為情,要買票還個債。

相關焦點

  • 《小偷家族》觀後感
    《小偷家族》上映於2018年,是日本導演是枝裕和拍攝的一部反映社會現實的電影。是枝裕和是一個喜歡關注社會新聞的導演,他根據社會新聞拍攝出不少電影,比如根據「西巢鴨棄嬰事件」而拍出來《無人知曉》,根據報告文學中多起嬰兒錯抱事件,拍攝了《如父如子》,以及《小偷家族》這部電影也是看到相關的報導之後拍攝的。
  • 電影《小偷家族》:「小偷」敘事與家族神話的「褶皺」
    電影《小偷家族》海報《小偷家族》:「小偷」敘事與家族神話的「
  • 電影推薦——《小偷家族》
    《小偷家族》是25年之後,中國電影院再次大規模公映的金棕櫚最佳影片。是枝裕和也成為衣笠貞之助、黑澤明、今村昌平之後,第四位拿下坎城最佳影片的日本導演。 《小偷家族》的故事,始於一個即將結束的冬天,在夏天蟬鳴時,進入最歡快的階段,又收尾於下了雪的冬天。
  • 《小偷家族》觀後感
    《小偷家族》這部電影是導演是枝裕和執導的作品,是枝裕和導演之前有過《步履不停》、《比海更深》、《如父如子》等電影,我確定我是極其喜歡導演的緩慢、娓娓道來的敘述風格的。(如果你之前沒有看過導演的電影,建議你不要輕易得嘗試!
  • 【個人意見】《小偷家族》:是枝裕和的「家庭宇宙」 盡顯溫情與殘酷
    而是枝裕和的這一希望沒有花費太長時間,僅僅四個月後,為他帶來了導演生涯首座金棕櫚的《小偷家族》便正式登陸內地大銀幕。儘管礙於特殊國情導致了有四分多鐘的刪減,但能如此短時間內看到坎城獲獎作品依然相當難得,更何況這還是深受廣大中國影迷喜愛的是枝裕和作品。
  • 《小偷家族》觀後感,即便是偷,人生也不能少了這三樣東西
    小偷家族海報《小偷家族》用最溫馨的家庭故事來給我們上了一堂關於人性的課,這個家庭與其說是小偷家族,不如說是「臨時拼湊家族」更為貼切,說他們是小偷家族,不外乎這個家族的人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偷竊,才能維持家庭的正常生活,電影的大部分時間
  • 《小偷家族》:它令人笑著心碎
    (資料圖/圖)全文共1754字,閱讀大約需要5分鐘。他們本就是日本社會真實存在的那一部分人。」日本導演是枝裕和溫和又淡然地對南方周末記者說。2018年5月14日,是枝裕和執導的《小偷家族》作為主競賽單元入圍影片在第71屆坎城電影節上首映。首映禮現場,是枝裕和帶著一眾演員走上紅毯,立定拍照時,他露出略帶羞澀的表情,習慣性地站到演員身後,把他們推到了前面。幾天後,是枝裕和憑藉《小偷家族》摘得坎城電影節最高獎項「金棕櫚獎」。
  • 第十課 | 《愛的羈絆》:電影《小偷家族》觀後感
    無聲的話文/李銘軒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呈現了一個偏僻的小屋中居住著的六口人的生活。他們都是偷盜的能手,商店的慣犯,甚至不法之徒。但他們醜惡的行為下,卻是有愛的內心和溫暖的羈絆。父親治是小偷,他沒有什麼本事,只有「偷」能傳授給他的兩個「孩子」,同時,他也偷得了這兩個孩子所帶來的家庭的愛。
  • 《小偷家族》小偷家族。
    1.零錢看的電影,現在回味的時候就覺得那個家族真的太溫暖了.哪怕身處在最不堪的底層,哪怕都是一群不認識毫無血緣關係的家人,要全家傾巢而動去為了溫飽不得不去偷東西的這樣的一個小偷的家庭.會受到道德的譴責和制約可彼此組成在一起,那就是愛呀 這是個奇奇怪怪的家庭,爸爸是靠偷竊為生的扒手,媽媽是這兼顧多份工作的臨時工,母爸而奶奶則是一個騙保的婦人,大女兒是一個援交的少女故事
  • 迄今最好的一篇《小偷家族》影評
    《小偷家族》劇組在坎城電影節6月的上海電影節裡,《小偷家族》一票難求,一度炒上天價。今天,8月3日,它終終終終於在院線上映。如果這片都不去影院看,還敢自稱是影迷嗎?國內院線的《小偷家族》有4分鐘的刪減,大部分刪減鏡頭是弗拉克與安藤櫻(飾演電影裡的「爸爸」和「媽媽」)的一段床戲。
  • 《小偷家族》夾縫中求生存的六個人,真情難以掩飾
    《小偷家族》是枝裕和執導的劇情片,由中川雅也、安藤櫻、松岡茉優等出演。該片獲得第71屆法國坎城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獎。導演以底層家庭為背景,以敘事的方式展示了一群夾縫求生存的人,在原有家庭裡的不幸,陰錯陽差地走到了一起,構建了一個假想式溫暖的家庭,折射出了現實社會中人們的生活百態。
  • 《小偷家族》影評
    《小偷家族》影評作者:李子季圖片:網絡《小偷家族》延續了導演一貫的風格,用不緊不慢的鏡頭,記錄了一個「家族」的聚散,展現了人與人之間的羈絆與情感。電影講述的是幾個毫無血緣關係的人組成的家庭,依靠奶奶的養老金艱難度日。當養老金不夠支付日常生活時父親與兒子就會去商店,順手牽羊一些生活必須品。《小偷家族》情節處理簡單而高級,故事溫暖而樸素。可樂餅、 麵筋 、汽水、 堆砌成零散的生活。
  • 《小偷家族》視聽
    視聽:整部影片色調非常灰暗,就像小偷家族一樣生活在黑暗之中,一旦被「光」找到,家族就會破碎。在由裡徹底融入這個家庭之後,影片色調變得明亮,這也是暗示了這段時間是家庭最歡樂的時光。到奶奶去世後,影調重新變得灰暗,預示著小偷家族的徹底瓦解。柴田信代和同事坐在陰影下,議論著站在陽光下擁有幸福家庭的女人。導演通過這樣的布置,使柴田信代對親情的渴望展露無遺。
  • 《小偷家族》:從塵世 偷來愛
    現如今,作為學生的是枝裕和憑藉文藝片《小偷家族》捧回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對於中國電影市場來說,這姑且算是一個「絕境逢生」的籌碼。在這個大背景下打撈《小偷家族》的珍貴,亦使人忍不住嗟嘆未被眷顧的遺珠順流而下的命運。
  • 《小偷家族》:偷來的幸福生如夏花……
    不知不覺地分享了幾十篇自己寫的一些電影觀後感《小偷家族》是我看過的是枝裕和第四部電影,記錄觀後感的第三部。難道是因為年紀越來越大,曾經的年少輕狂逐漸被脈脈溫情所代替,內心變得柔軟了嗎?我不知道,唯一確定的是他的電影總會帶給我不一樣的思考。
  • 《小偷家族》:底層鏡頭
    《小偷家族》是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作品,為觀眾展示了一幅日本底層非正常「家庭」的生活畫卷。男主人公阿治和男孩祥太結束一次偷竊後,在回家的路上偶然拾到了女孩樹裡。由於樹裡原生家庭的不和睦,他們最終選擇將樹裡留在自己家中——一個沒有社會認可的「家庭」。
  • 《小偷家族》溫馨
    用最溫馨的家庭故事來給我們上了一堂關於人性的課,這個家庭與其說是小偷家族,不如說是「臨時拼湊家族」更為貼切,說他們是小偷家族,不外乎這個家族的人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偷竊,才能維持家庭的正常生活,電影的大部分時間,也是在講述著這麼一個特殊家庭的日常,在日常生活中積累問題,在電影的最後迸發,隨著臨時家族的分崩離析,給予了我們最大的人性衝擊。
  • 《小偷家族》和「溫情」無關
    這也許是市面上各大自媒體中最不同的《小偷家族》影評。
  • 《小偷家族》小偷家族——唱給邊緣人的哀歌
    相信喜歡電影的朋友都有聽說過是枝裕和在18年推出的電影《小偷家族》,影片成功在坎城電影節斬獲金棕櫚獎,還在日本票房突破60億日元,引進中國後,在豆瓣評分高達8.7,作為一部文藝片,難得的在商業與口碑上雙豐收。
  • 《小偷家族》攬日本奧斯卡八項大獎
    第42屆日本奧斯卡獎頒獎典禮在東京舉行,是枝裕和《小偷家族》意料之中地成為當晚最大贏家,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女主、最佳女配在內的8項大獎。值得一提的是,是枝裕和已經連續兩年領跑日本奧斯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