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幾個影評人已經打到了十分,賽人都打了七分,我在想有沒有那麼誇張,讓我排是枝裕和電影TOP5,《小偷家族》是排不上的。
男主角半當中讓祥太叫他爸爸被拒絕的時候,我是猜到電影最後孩子會叫爸爸的,因為這不是是枝裕和第一次「玩」這個梗。2001年拍《距離》,當時是枝裕和剛剛失去了父親,井浦新演的那個角色在電影最後拿出了家庭合影,叫了聲爸爸,把照片燒掉,把我一棍子給打悶了。這部他早期的電影是講邪教組織加害者家屬情感的,有些沉悶,但在真相和謊言漸漸交織在一起後,最後扔了顆「炸彈」,大家有興趣可以看看,我很喜歡《距離》、《無人知曉》、《幻之光》這幾部他早年冷峻犀利的作品。
(《距離》是是枝裕和比較冷門的作品,但切入視角很特別,過幾天我會進一步八卦是枝裕和和奧姆真理教)
是枝裕和是個很會自我調整的人,他也知道一味拍自己喜歡的題材,不顧觀眾市場,讓製片商賠錢是不仁義的,自己的電影世界也會有局限。所以他不斷拓寬不熟悉的題材,或者拍命題作文,比如《空氣人偶》、《奇蹟》、《如父如子》、《海街日記》等,拍了幾部命題的,再回來拍自己喜歡的,比如《步履不停》、《比海更深》、《小偷家族》,這點我覺得比賈樟柯強。
他不像姜文那樣,認為吃瓜群眾很愚昧,他對底層人物是有明顯好感的。《如父如子》裡,其實他對窮人錢少但生活幸福的預設已經很明顯了,但好在這是福山雅治自己求上來的定製片,福山再怎麼捯飭都演不了窮人,所以他將計就計,發揮了福山雅治放不開自己、逼自己的精英氣質和明星魅力。
(是枝裕和很會挖掘演員魅力,福山雅治側面緊張的時候很帥)
這個故事本身的矛盾衝突也很強,然後演窮爸爸的利利弗蘭克幫了是枝裕和一把,因為利利桑沒有把這個爹演得人窮志不短、一幅凜然正氣的樣子,一提到錢,窮爸爸總顯得有些沒底氣,猶豫再三,聲音和肢體一起軟了下來,利利桑把這個預設很明顯的人物演混沌了,厲害。史匹柏也看出來了,他約是枝裕和談版權的時候,一上來就問:這人是真的職業演員嗎?
一件作品,預設強了,難免有些匠氣。比如說《小偷家族》一家子每個人物都應對著一種社會現象,感覺略工整。特別這個媽媽,頗有救贖感,犧牲了一家秘密穿幫的危險去撿回這個小姑娘自己養,戲劇感強了,跟本市新聞中那些求助柏阿姨的問題媽媽不像。但我覺得安藤櫻又救了劇本一把。這個女演員有一種本事,一上來灰頭土臉毫不起眼,越看越順眼,越來越又魅力,到了警察局面對女警質問的幾分鐘靜默內心戲,簡直是教科書級的表演了:茫然、悲憤、崩潰、蔑視……和利利桑一樣,她把這個人物演混沌豐富了,有一種可信感。她演的那場突然求歡的雨中船戲也特別有生活質感,可惜刪了很多。
當然,是枝裕和的導演調度也厲害,他在拍兩人對手情感戲的時候,有一招叫「信息不對稱法」,就是給到兩個人的劇本內容和臺詞是有信息差的,這樣可以逼出演員的即興情緒,更顯真實。在《距離》裡,淺野忠信就冷不防地跟涼說:「我們私奔吧」,女演員事先不知道;在《無人知曉》裡哥哥摔了弟弟的遙控玩具,演弟弟那個小演員氣得和哥哥半天不說話;這一次在《小偷家族》裡,安藤櫻的神表演也是即興逼出來的。
(是枝裕和特別會拍孩子)
《小偷家族》不像《無人知曉》,後者整個事件的人物和故事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YOU演的拋家棄子導致孩子死亡的媽媽,你會覺得不可思議又情理之中,她散漫冷漠,但是也有天真溫情。你對孩子之死的恨,不指向她,更來自於社會。
《如父如子》雖是命題作文,但也是有真實故事原型的,是枝裕和看了一些抱錯小孩家庭的調查文獻,確實有少數幾家是選擇不交換的。他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反轉突破點,就是父親從照相機裡發現沒血緣的兒子原來也一直在記錄他,一張張父親工作疲憊定格的照片,代表了時間的重量和親情的羈絆,那一瞬間,他真正明白了何為如父如子。
結尾設計特別巧妙,父子從兩條岔道上打開心扉,父親鼓起勇氣訴說了他對孩子的抱歉,孩子說現在還在做任務呢,你不是我父親。父親繼續說自己的軟弱,最後隨著路交匯了,父子擁抱在一起。這個嘴裡不叫爸爸的原諒父親,我覺得比《小偷》追車叫爸爸高級很多。
《小偷家族》的問題還在於,除了養老金欺詐的家庭有原型,這個家庭各個邊緣人物的身份和特別的人物關係是導演編出來的,這是他電影裡群像人物最多的一次,但是一些人設和人物關係編織得不令我信服,這麼多不幸的人聚集在一起也太巧了。那麼導演到底是偏重《無人知曉》這樣的長鏡頭生活仿真感呢?還是《如父如子》這樣的類型劇戲劇感呢?是枝裕和兩種都要,它的生活細節和鏡頭調度是紀錄性的現實主義的,但是人設是偏戲劇化的。所以電影前五分之四節奏是淡淡的,靠生活的質感動人。最後二十分鐘一下子所有的包袱都抖出來了,依賴演員的臺詞和一個個戲劇衝突在推進,後面太猛太急太滿,節奏不舒服。
他擔心前面情節太淡,所以依靠角色的增多,比如說加了妻子妹妹這一支線,從而輻射到了「少女援交」的社會景象,以及添加了「奶奶前夫兒子家庭長女出走」的懸念,我覺得沒必要。靠加角色以及每個角色都有陰暗兩面性來增加戲劇性和節奏,而不是挖深有限的幾個人物,我認為比起他早年幾部的劇作結構能力是有下降的。所謂集大成者,其實也可以理解成他把之前熟悉的各種元素熟練的共治一爐。
至於一家人通過狹窄的視野觀看煙花,我前一天剛剛看了安藤櫻和井浦新演的《白河夜船》,結尾也是相同的意境和視角,煙花和櫻花一樣,盡情綻放,又稍縱即逝,是日本人侘寂美學的特質。
我的推測是,這幾年全球經濟越來越低迷,老百姓日子更難過,拍紀錄片出身的是枝裕和不可能沒有感受。二十年前看《東京愛情故事》,赤名莉香和永尾完治是服裝貿易行業的,他們總有翻不完的服裝單子,動不動還能外派海外分部,這真是泡沫經濟光景好的年代啊。如今呢,《點心之家》、《大川端偵探社》、《四重奏》的背景都是年輕人失業率居高,小店開不下去,一片確喪。
(《點心之家》的小田切讓喪成這幅德性)
是枝裕和相對前幾年親情致勝的信念更悲觀了,在社會漸漸崩塌下,親情和血緣都阻擋不住悲劇的發生。但是他當了爸爸,不可能跟兒子說:這是一個一點都不美好的世界。他還是要想辦法編織出一些生活的暖意帶給孩子和觀眾,所以就有兩股力量在電影裡扯。他在某些片段因為預設明顯,拍得太溫情了,不夠節制,他自己也意識到了這點,於是又把爸爸追車等幾場激烈的戲或刪除或剪短了。(演員來中國宣傳時有提到一些煽情戲被剪)
這樣的克制,我就覺得有一點刻意了。所以這部電影是我第一次比較明顯地感覺到是枝裕和在重複運用以往的經驗和技巧,有些匠氣。不像《無人知曉》,那時候他沒當爹,更狠,那個失去父母親又斷電斷水的冷酷家庭,孩子們哪怕是有天真溫馨的瞬間,這顆溫暖水滴的輪廓都透著冷冽的光芒,殘酷是靠一場場春夏秋冬的生活細節變化堆積的,不是靠臺詞,這是我出乎意料又黯然接受的真實的生活。
當然了,哪怕不是是枝裕和最好的作品,仍然強過了我們這裡絕大多數或虛無或拜金的中國導演,如果說《無》和《步》是8分以上,它7.5分是有的。希望這戲的票房能好,希望借著這股風,有機會能再多放幾部他早年的電影,《無人知曉》、《距離》和《下一站,天國》拍得很不錯,還有《空氣人偶》,把充氣娃娃的愛情和性都拍得那麼鮮活。《步履不停》,更是渾然天成之作。被治癒了那麼多次,每次都是白嫖,我也難為情,要買票還個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