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張艾嘉拍過一部電影,《20 30 40》。
片名莫名其妙,看了就會知道,唔,原來指的是——年齡。
劉若英在影片中飾演一個三十出頭的空姐。她有兩個男友,一個是成熟穩重的有婦之夫,一個是年輕稚嫩的錄音師,她面臨的是選擇的兩難。
張艾嘉是開花店的老闆娘,四十出頭。她離了婚,交往的男人有20多歲的鮮肉,也有小學同學。
二十多歲的那個女孩,我印象就不深了,好像是想到臺灣實現當歌手的夢想。
20歲,有大把的青春,有理想。走在追夢的路上,好像一切都還來得及。
30歲,有莫名的失落,有彷徨。不知幸福在哪裡,幸福也似乎就在身邊。
40歲,是一場自我追尋。青春不在,一無所有,對著鏡子一遍又一遍喊:「我是一個被拋棄的女人」,發洩完心中的鬱悶,還要勇敢面對。
不管是影視還是文學作品,還是日常生活,男人似乎不存在年齡的困擾。女人為了留住青春、為了美,為了一直乘風破浪,似乎更想拼命抓住什麼。
其實,不管多少歲,不管是女人還男人,生命不止,生活就得繼續。
我十幾歲的時候背過一首詩,一直以為是普希金寫的,其實不是。詩曰:
春天的後面不是秋,
何必為年齡發愁?
只要在秋霜裡結好你的果子。
又何必在春花面前害羞。
……
年少時讀詩還是有好處的。這好處對於我來說,大概就是有「何必為年齡發愁」這句詩打底,成為人生信條,比較淡定從容。
這個暑假,最熱門的電視劇是《二十不惑》和《三十而已》。
如果我還在二十郎當歲的年紀,可能會對青春題材的作品感興趣,以現在的年齡,對《二十不惑》是不屑的。
為了追《三十而已》,我充了騰訊視頻的會員。追劇過程中,不止一次想到:為什麼沒有人拍《年過半百》呢?
甚至動了寫一部(篇)50 60作品(文章)的衝動。應該是個大工程。
把目光聚焦到五十、六十歲的人身上,人們同樣會發現,那也是一場精彩人生啊。
李銀河寫過一篇文章,說「退休是現代社會對每個人的恩惠」。
這段時間我特別有體會,覺得一個國家、社會把退休年齡定在50-60歲,是最符合人性的制度。
一個人到了五六十歲的退休年齡,父母通常就七八十歲了,更年長的甚至八九十歲高齡。父母身體好便罷,身體不好,往往就需要子女照顧。
50 60的兒女,很重要的一個責任是照顧父母。在傳統社會裡,這是無法迴避的現實。
為人女如龍應臺,在父親去世,母親失能之後,搬到臺東鄉下,為的就是照顧母親。
為人女如張曼娟,在90高齡的老父罹患急症,母親健康急轉直下時,作為家中唯一的女兒,她順理成章地成為了一位獨力照顧者。
人到中年,她說,「我要重新去學著,作為一個照顧者,去照顧我的父親和母親。」
「照顧著老去的父母,才真正理解人生」。
一個人到了五六十歲的退休年齡,兒女通常已經二三十歲,到了談婚論嫁之時。有的已經有了第三代,當了爺爺奶奶,姥姥姥爺。
50 60的年紀,為人子女,為人父母,甚至為人祖父母外祖外祖父母,到了真正的「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
在傳統社會,除了上對父母的照顧,還有下對子女家庭的幫扶,照看孫子孫女外孫外孫女,這也是無法迴避的現實。
不管是照顧老人,還是照顧小孩,找護工、阿姨、保姆,甚至是智慧機器人,那都是不得已而為之。能身體力行,能躬身入局者,誰願意把親人假以他人照顧?我不相信護工能比自已照顧親生的父母更周全周到耐心細緻,我也不相信哪家養老院比得上在自已家養老更舒適坦然。
50 60年紀的人,有一天必須成為照顧者,成為真正的自已。
今天,一個80後摸著半禿的腦門對我說:「姐,我覺得我們80後這一代是最不容易了……」
我笑了笑,指指我媽:沒有哪一代是容易的啊。我媽是40後,他們容易嗎?生於戰亂,童年有躲鬼子的記憶,還吃不飽穿不暖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青春期長身體,又遇到「自然災害」……
沒有哪一代人是容易的。如果覺得不容易,這就對了,這就是人生啊。
每一代人都有時代的幸與不幸,每個人都有自已的幸與不幸。
人生苦短。所以汪曾祺說:我念的經只有四個字,「人生苦短」。因為這苦和短,我馬不停蹄,一意孤行。
人生苦短。人生已經進入了50 60,生命不止,要享受啊。
最近比較忙,無暇更新。謝謝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