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60年代的臺灣照片

2021-03-05 擔水砍柴

1952年,臺北。

1957-1958年間,一位叫湯姆·瓊斯美國大兵在駐守臺灣的期間拍攝了臺北大片農田、街道等等當時臺灣面貌。

1966年一位美國空軍大兵駐紮臺灣期間,用鏡頭記錄下臺中的街景、景點、以及臺中空軍清泉崗基地的照片。

本輯前5照片及開篇照片主要拍攝於1952年,1956年,拍攝者不詳。

50-60年代老蔣來臺後究竟是什麼樣子?這些照片為你揭秘。

1952年,臺北街頭。

1956年,臺北,閱兵儀式。

1956年,臺北街景。

1956年,與上圖同樣的街道。

1956年,臺灣農民曬稻穀。

湯姆·瓊斯拍攝的照片

湯姆·瓊斯本人在臺北的肖像照片。攝於1957-1958年之間。

臺北市中山北路鳥瞰,現如今都是高樓大廈。攝於1957-1958年之間,湯姆·瓊斯/攝。

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

攝於1957-1958年之間,湯姆·瓊斯/攝。

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現在的摸樣。

臺北市人力三輪車夫,後面的拉的客人應是一位美國大兵,攝於1957-1958年之間,湯姆·瓊斯攝。

臺北某街,很想現在內地城市的城郊模樣。攝於1957-1958年之間,湯姆·瓊斯/攝。

臺北中正路現在忠孝西路,黃色車是臺北公交車,右邊的圓頂建築是監察院。攝於1957-1958年之間,湯姆·瓊斯/攝。

臺北居民區街道,很想現在內地將要被拆遷的城中村。攝於1957-1958年之間,湯姆·瓊斯/攝。

臺北居民樓。攝於1957-1958年之間,湯姆·瓊斯/攝。

美軍基地東營區。攝於1957-1958年之間,湯姆·瓊斯/攝。

公交車。攝於1957-1958年之間,湯姆·瓊斯/攝。

臺北某遊泳池。攝於1957-1958年之間,湯姆·瓊斯/攝。

插秧。攝於1957-1958年之間,湯姆·瓊斯/攝。

基隆港。攝於1957-1958年之間,湯姆·瓊斯、攝。

臺北某外籍住宅門前的踏板摩託車。攝於1957-1958年之間,湯姆·瓊斯/攝。

某街頭居民,很像現在內地農村鄉鎮街頭面貌。攝於1957-1958年之間,湯姆·瓊斯/攝。

大棚馬戲團,和現在內地農村鄉鎮廟會來的馬戲團一樣。攝於1957-1958年之間,湯姆·瓊斯攝。

嘉義市某街道。攝於1957-1958年之間,湯姆·瓊斯/攝。

美國空軍大兵拍攝的照片

就是這位美國大兵留下了1966年的臺中景象。

1966年,臺中車站。

1966年,臺中公園,興建於日治時期,是臺中歷史最悠久的公園。

1966年,臺灣在1966年上映007電影《霹靂彈》,國外在 1965 年上映,臺灣只慢了一年。

1966年,美國大兵對這張照片的註解是撞球房和保齡球館,但是大樓還懸掛著豪華大戲院和豐中戲院的廣告。

1966年,摩託車租車行。

1966年,Club36俱樂部,看起來不像在臺中熱鬧地區。

1966年,清泉崗空軍基地附近,做美國大兵的生意店鋪。

1966年,酒吧。

1966年,撞球室,這樣的撞球室在大陸90年代以後才出現。

1966年,牛車在當時也是容易看到的畫面。

1966年,人力車,主人好像在休息,現在大陸好多城市都有以此為生載客的人力三車。

1966年,用牛犁田是當時農業社會的主要耕作方式,現在在內地一些偏遠地區還在使用。

相關焦點

  • 黃金歲月的集體記憶:再現20世紀50-60年代的臺灣
    臺灣臺北--(美國商業資訊)--臺灣「文化部」臺灣文化記憶庫和數字增值應用項目旨在實現博物館藏和本地知識的數位化。它還設立了一個公共許可機制,以加速公眾的文化輸入和輸出。 此新聞稿包含多媒體內容。完整新聞稿可在以下網址查閱:https://www.businesswire.com/news/home/20200101005125/en/ 為響應臺灣文化記憶庫項目,臺灣中央通訊社建立數字檔案館,介紹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撤退到臺灣的那一年)至1960年臺灣的那段歷史。
  • 20世紀50、60年代的臺灣,與我們想像的有點不一樣
    1957-1958年間,一位叫湯姆·瓊斯美國大兵在駐守臺灣的期間拍攝了臺北大片農田、街道等等當時臺灣面貌。 1966年一位美國空軍大兵駐紮臺灣期間,用鏡頭記錄下臺中的街景、景點、以及臺中空軍清泉崗基地的照片。 本輯前5照片及開篇照片主要拍攝於1952年,1956年,拍攝者不詳。
  • 20世紀50、60年代的臺灣,與我們想像的有點不一樣!
    1957-1958年間,一位叫湯姆·瓊斯美國大兵在駐守臺灣的期間拍攝了臺北大片農田、街道等等當時臺灣面貌。1966年一位美國空軍大兵駐紮臺灣期間,用鏡頭記錄下臺中的街景、景點、以及臺中空軍清泉崗基地的照片。本輯前5照片及開篇照片主要拍攝於1952年,1956年,拍攝者不詳。50-60年代老蔣來臺後究竟是什麼樣子?
  • 美國20世紀50年代最迷人的經典生活照片
    她襪子裡的接縫「20世紀50年代的服裝如果沒有經典的老式縫製長統襪,也就是尼龍,那就不完整了。」老式舞蹈家一個古舊主題的服裝顧問。因為那時的尼龍被編織成一條腿的形狀,而不是像今天那樣呈有彈性的管狀,所以在20世紀50年代,人們經常能看到婦女把她們的接縫拉直。
  • 淺談20世紀60年代的女裝
    女裝的單純化和輕便化成衣業在20世紀悄然發展,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人們由於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在服裝上越來越強調合理性和機能性,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時裝產業明顯的走上了成衣化的道路。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起,年輕消費層和成衣的崛起變得舉足輕重,應時代節奏要求巴倫夏加推出了前衛性的作品-薩克.多萊絲(袋子形女裝),解放腰身,追求機能性。1958年春,許多設計師都推出了放鬆腰身的薩克.多萊絲,女裝也開始朝著單純化、秩序化、簡潔、樸素化的方向發展。1958年的薩克.多萊絲是在巴倫夏加的一貫主張和迪奧爾最後發表的紡錘形服裝造型基礎上的發展和變化。
  • 20世紀60年代 年輕風暴的狂熱時代
    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生活 > 服飾 20世紀60年代 年輕風暴的狂熱時代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1-06 15:57:12 | 文章來源: 熱點元素     20世紀50年代高級時裝的璀璨光芒後,一場年輕風潮的興起打亂了時裝持續百年的傳統秩序。60年代被視為是「反文化的時代」,那個時期的年輕人對父母、教會、師長都不再崇拜,「反權威」成為他們的主要思潮。
  • 美國牧師鏡頭下上世紀60年代的臺灣
    臺灣臺北--(美國商業資訊)--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Cite Publishing Ltd.)推出了一個項目,展示美國牧師薛培德(Barry L. Schuttler)在1959年至1960年間所拍攝的有關臺灣的黑白影像。 此新聞稿包含多媒體內容。
  • 20世紀50年代布裡吉特·芭鐸的40張迷人黑白照
    布裡吉特·芭鐸被認為是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的終極性感偶像之一。芭鐸在她十幾歲的時候就成名了。在1952年她的電影處女作在國際上掀起了波瀾,迅速吸引了好萊塢大人物的注意。下面是20世紀50年代一個年輕的布裡吉特·巴鐸的40張令人驚嘆的黑白照片。
  • 西方「20世紀音樂研究」書目舉要丨20世紀20-60年代
    第一階段涵括的時段為上世紀20-50年代;第二階段為60年代;第三階段以70年代為主;第四階段是80年代;第五個時期是90年代;最後一個階段是新世紀的近十年。其中最後兩個時段是本文敘述的重點。20世紀20-50年代 早期關於20世紀音樂的論著雖談不上車載鬥量,但也非絕無僅有。
  • 20世紀50年代服裝
    在20世紀50年代,25歲的紐約客米琪.麥瑟爾是個精明、陽光、充滿活力、可愛的猶太女子,她曾經對自己的生活做出如下:上大學、結婚、
  • 30張少女最美面孔,20世紀60-80年代,風華絕代
    20世紀70到80年代,從復古演變為時尚的年代,這些天然無雕飾,或清純可愛,或性感迷人的青春女性,有些在當年還是青澀女孩兒,今天已經成長為耀眼明星,有些默默無聞,但卻令人過目難忘。成長的記憶,時光的回憶,30個青春女星,喚醒美好的記憶。
  • 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的熱褲女郎
    雖然術語「熱褲」一般用來描述極短的短褲,但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類似的服裝就一直被穿著。在20世紀60年代末,時尚界曾試圖將中等長度的短裙或MIDI裙子推廣為迷你裙的時尚替代品,但未獲成功。與MIDI反應冷淡相比,購物者熱情地接受了短褲的想法,從高級定製到廉價成衣,短褲在所有價格水平上都可以買到。埃莉諾·蘭伯特(Eleanor Lambert)將1970年第一條「熱褲」的設計歸功於義大利時尚品牌Krizia的馬裡烏西亞·曼德利(Mariuccia Mandelli)。
  • 為什麼說20世紀50年代,是個神仙比美的年代?
    20世紀50年代,二戰結束,各國進入了長期的戰後休整。告別了戰爭年代的拮据和服飾上的單一,女性曲線的展現重新被重視,美麗的姑娘們迎來了高級定製的回潮。1947年,克裡斯蒂安·迪奧推出「New Look」系列,將50年代的女性帶入了一個優雅和魅力完全爆發的十年。從有剪裁感的束腰裙到小小的白色手套和淑女包,成了上世紀50年代的最佳時尚潮流。
  • 60年代絕密照片
    文革時的上課視頻1960年,北京,街道工廠副廠長    20世紀60年代無疑是一代人最刻骨銘心的年代,也是中國現代史最重要的年代,它影響了以後中國發展進程。    本期老照片精選了60年代最為經典的影像瞬間,與這些照片一起我們重新回到那個年代,感受這十年巨變動蕩中那個不堪回首的滄桑歲月。德蘭/文
  • 「時尚人物」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名模蘇西·帕克
    蘇西·帕克(Suzy Parker,1932年10月28日-2003年5月3日)是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模特兼演員。蘇西·帕克是戰後公認的著名模特,她每小時的收入超過200美元,年收入超過10萬美元,在當時的地位首屈一指。
  • 50~60年代,珍貴老相片,用相片來回顧臺灣發展!
    1957-1958年間,一位叫湯姆·瓊斯美國大兵在駐守臺灣的期間拍攝了臺北大片農田、街道等等當時臺灣面貌。    1966年一位美國空軍大兵駐紮臺灣期間,用鏡頭記錄下臺中的街景、景點、以及臺中空軍清泉崗基地的照片。    本輯前5照片及開篇照片主要拍攝於1952年,1956年,拍攝者不詳。
  • 20世紀70年代的陝西,舊照片中的記憶
    20世紀70年代的陝西,舊照片中的記憶 20世紀代的陝西,舊照片中的記憶。
  • 生活說: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青年
    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青年60年代的美國青年是反叛的一代.他們看到美國這個富裕社會充滿了貧困/不平等和虛偽.他們不再相信這個不屬於他們的成人社會,拒絕信奉它的信仰和價值觀.很多青年人積極投入到反對貧困
  • 60-80年代的,照片,懷念以前啊!
    20世紀60年代,海南通什(今五指山市)的黎族村民在山上放牛。 20世紀60年代,海南黎族的農民在水田中撓秧。
  • 電影評論 | 20世紀80年代來的臺灣地區現實題材兒童電影文化透視
    關鍵詞:臺灣現實題材兒童電影;鄉村與都市意向;成人省思;文化透視        20世紀50年代以來,臺灣地區兒童電影經歷了不斷探索與路徑突破,開拓出社會現實、滑稽打鬧、功夫喜劇、奇幻童話、兒童動畫等多元題材類型,成為我國兒童電影中的重要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