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牧師鏡頭下上世紀60年代的臺灣

2020-12-23 天極網資訊

臺灣臺北--(美國商業資訊)--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Cite Publishing Ltd.)推出了一個項目,展示美國牧師薛培德(Barry L. Schuttler)在1959年至1960年間所拍攝的有關臺灣的黑白影像。

此新聞稿包含多媒體內容。完整新聞稿可在以下網址查閱:https://www.businesswire.com/news/home/20200101005138/en/

在臺灣「文化部」臺灣文化記憶庫項目的支持下,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向公眾展出了這些老照片,讓人們了解臺灣的這段歷史。

當時作為臺灣基督教福利會董事的薛培德和教會的一些成員遊歷了臺灣各地和離島,向臺灣提供美援。

作為一名攝影愛好者,薛培德走街串巷,從萬華區、龜山島再到金門,用相機鏡頭生動記錄了臺灣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市井街道。

為了為臺灣籌款並向世界宣傳寶島臺灣,薛培德將照片帶給了美國的教會,因而這些影像才得以被教會和媒體刊登。例如,《舊金山紀事報》便曾發表了他的一系列照片。

通過這些老照片,如今的人們能夠了解在那個不同的年代臺灣的生活方式、著裝方式、工作生活和街景。

城邦文化的團隊還走訪了在萬華生活的長者,根據照片和口述歷史記錄進行了現場調查。調查喚起了居民對過往歲月的回憶。曾在龜山島居住的一位居民甚至在其中一張老照片中認出了自己。

為了向海外市場介紹臺灣的原始文化內容,尋求合作機會,團隊還參加了Content Tokyo,這個貿易展會為內容創作者、發行商和許可專業機構提供了業務對接的平臺。

原文版本可在businesswire.com上查閱:https://www.businesswire.com/news/home/20200101005138/en/

免責聲明:本公告之原文版本乃官方授權版本。譯文僅供方便了解之用,煩請參照原文,原文版本乃唯一具法律效力之版本。

聯繫方式:

臺灣「文化部」
姓名:陳彥碩Jens Chen
電郵:starletgazer@moc.gov.tw
電話:+886-2-8512-6317

美國牧師鏡頭下上世紀60年代的臺灣(照片:美國商業資訊)

相關焦點

  • 20世紀50、60年代的臺灣照片
    1957-1958年間,一位叫湯姆·瓊斯美國大兵在駐守臺灣的期間拍攝了臺北大片農田、街道等等當時臺灣面貌。1966年一位美國空軍大兵駐紮臺灣期間,用鏡頭記錄下臺中的街景、景點、以及臺中空軍清泉崗基地的照片。本輯前5照片及開篇照片主要拍攝於1952年,1956年,拍攝者不詳。50-60年代老蔣來臺後究竟是什麼樣子?這些照片為你揭秘。
  • 黃金歲月的集體記憶:再現20世紀50-60年代的臺灣
    臺灣臺北--(美國商業資訊)--臺灣「文化部」臺灣文化記憶庫和數字增值應用項目旨在實現博物館藏和本地知識的數位化。它還設立了一個公共許可機制,以加速公眾的文化輸入和輸出。 此新聞稿包含多媒體內容。完整新聞稿可在以下網址查閱:https://www.businesswire.com/news/home/20200101005125/en/ 為響應臺灣文化記憶庫項目,臺灣中央通訊社建立數字檔案館,介紹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撤退到臺灣的那一年)至1960年臺灣的那段歷史。
  • 生活說: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青年
    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青年60年代的美國青年是反叛的一代.他們看到美國這個富裕社會充滿了貧困/不平等和虛偽.他們不再相信這個不屬於他們的成人社會,拒絕信奉它的信仰和價值觀.很多青年人積極投入到反對貧困
  • 【美國百老匯】百老匯歷史: 20世紀60年代至今
    (AP)#美國百老匯#—百老匯歷史: 20世紀60年代至今。
  • 目前只是正在追趕美國20世紀60年代的水平?
    美國太空安全項目總監哈某人表示:新興大國目前正在追趕美國20世紀60年代的水平。很顯然,看此人的身份地位和發言所指,顯然是在嫦娥5號的驚人成功面前吐酸水而已。
  • 20世紀50、60年代的臺灣,與我們想像的有點不一樣!
    1957-1958年間,一位叫湯姆·瓊斯美國大兵在駐守臺灣的期間拍攝了臺北大片農田、街道等等當時臺灣面貌。1966年一位美國空軍大兵駐紮臺灣期間,用鏡頭記錄下臺中的街景、景點、以及臺中空軍清泉崗基地的照片。本輯前5照片及開篇照片主要拍攝於1952年,1956年,拍攝者不詳。50-60年代老蔣來臺後究竟是什麼樣子?
  • 20世紀50、60年代的臺灣,與我們想像的有點不一樣
    1957-1958年間,一位叫湯姆·瓊斯美國大兵在駐守臺灣的期間拍攝了臺北大片農田、街道等等當時臺灣面貌。 1966年一位美國空軍大兵駐紮臺灣期間,用鏡頭記錄下臺中的街景、景點、以及臺中空軍清泉崗基地的照片。 本輯前5照片及開篇照片主要拍攝於1952年,1956年,拍攝者不詳。
  • 30張少女最美面孔,20世紀60-80年代,風華絕代
    20世紀70到80年代,從復古演變為時尚的年代,這些天然無雕飾,或清純可愛,或性感迷人的青春女性,有些在當年還是青澀女孩兒,今天已經成長為耀眼明星,有些默默無聞,但卻令人過目難忘。成長的記憶,時光的回憶,30個青春女星,喚醒美好的記憶。
  • Taiwan Docs紀錄片回顧 | 陳耀圻與臺灣60年代先鋒思潮
    來自臺灣的11部紀錄影像(6部長片,5部短片),時間跨度從1966到2019,半個世紀的光陰流轉與世事變遷,將在深圳的一塊電影院熒幕上流動、投射到敘事的另外一端。月光放映計劃作為此次回顧影像的先導觀影小組,將通過獨立/集體寫作來評薦此次回顧的影片。本文作為先導文字的第三篇,向大家介紹本次回顧的重磅節目,陳耀圻導演短片合集。
  • 陳耀圻與臺灣60年代先鋒思潮丨Taiwan Docs紀錄片回顧
    陳耀圻作為二戰後成長起來的青年人,早年前往美國求學,先後就讀於芝加哥藝術學院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此次放映的四部短片《后羿》《上山》《年去年來》《劉必稼》均是他在美國研讀電影碩士期間的學生作品,雖是在學院課程設置下完成的,卻充分體現了作者的藝術才華和實驗精神,也可體味到陳以離散華人的身份所經歷的多元文化衝撞和六十年代席捲美國,也觸及臺灣島內的思想解放潮流。
  • 西方「20世紀音樂研究」書目舉要丨20世紀20-60年代
    第一階段涵括的時段為上世紀20-50年代;第二階段為60年代;第三階段以70年代為主;第四階段是80年代;第五個時期是90年代;最後一個階段是新世紀的近十年。其中最後兩個時段是本文敘述的重點。20世紀20-50年代 早期關於20世紀音樂的論著雖談不上車載鬥量,但也非絕無僅有。
  • 淺談20世紀60年代的女裝
    女裝的單純化和輕便化成衣業在20世紀悄然發展,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人們由於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在服裝上越來越強調合理性和機能性,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時裝產業明顯的走上了成衣化的道路。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起,年輕消費層和成衣的崛起變得舉足輕重,應時代節奏要求巴倫夏加推出了前衛性的作品-薩克.多萊絲(袋子形女裝),解放腰身,追求機能性。1958年春,許多設計師都推出了放鬆腰身的薩克.多萊絲,女裝也開始朝著單純化、秩序化、簡潔、樸素化的方向發展。1958年的薩克.多萊絲是在巴倫夏加的一貫主張和迪奧爾最後發表的紡錘形服裝造型基礎上的發展和變化。
  • 老照片|上世紀50年代的義大利
    《羅馬假日》(Roman Holiday)是1953年由美國派拉蒙公司拍攝的浪漫愛情片,故事講述了一位歐洲某公國的公主與一個美國記者之間在義大利羅馬一天之內發生的浪漫故事。影片由格利高裡·派克和奧黛麗·赫本聯袂主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為好萊塢黑白電影的經典之作。奧黛麗·赫本也因該片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 20世紀60年代的蘇聯海軍計劃,在地中海世界發揮了什麼作用?
    然而,從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美國第六艦隊的航空母艦有了新裝備,美軍戰鬥機能夠進入蘇聯南部地區和蘇聯在巴爾幹地區盟友的領土。蘇聯需要應對來自美國的這一新挑戰。早在20世紀30年代,蘇聯軍事指揮層就清楚地理解,全球戰略任務需要蘇聯海軍,但二戰前夕蘇聯的地理位置、薄弱的工業基地和軍事技術能力限制了其海軍力量的發展,海軍註定只能被用作支援地面作戰的輔助力量。
  • 【恩典見證】呂代豪牧師做客《魯豫有約》講述從殺手到牧師的人生!
    的確如此,他不僅在臺灣、北美和內地逢人見證他人生改變的根源是遇到了耶穌基督。而且他還曾給現在臺灣的領導人馬英九總統傳過福音,見證耶穌基督可以給人生帶來無限的希望。甚至有網絡傳言說馬英九是呂代豪牧師帶領信主的,當然這一傳言有待商榷、未必真實,但的確讓人看到呂牧師可謂是逢人傳福音。不過比起語言來,呂牧師本身生命的改變是更有力量的見證,可謂是「事實勝過雄辯」。
  • 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的熱褲女郎
    雖然術語「熱褲」一般用來描述極短的短褲,但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類似的服裝就一直被穿著。在20世紀60年代末,時尚界曾試圖將中等長度的短裙或MIDI裙子推廣為迷你裙的時尚替代品,但未獲成功。與MIDI反應冷淡相比,購物者熱情地接受了短褲的想法,從高級定製到廉價成衣,短褲在所有價格水平上都可以買到。埃莉諾·蘭伯特(Eleanor Lambert)將1970年第一條「熱褲」的設計歸功於義大利時尚品牌Krizia的馬裡烏西亞·曼德利(Mariuccia Mandelli)。
  • 20世紀60年代 年輕風暴的狂熱時代
    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生活 > 服飾 20世紀60年代 年輕風暴的狂熱時代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1-06 15:57:12 | 文章來源: 熱點元素     20世紀50年代高級時裝的璀璨光芒後,一場年輕風潮的興起打亂了時裝持續百年的傳統秩序。60年代被視為是「反文化的時代」,那個時期的年輕人對父母、教會、師長都不再崇拜,「反權威」成為他們的主要思潮。
  • 「Hi往事」韓湘寧:我們60年代的年輕人
    在亞洲藝術中心群展開幕之際,韓湘寧向我們講起那個現代藝術風起雲湧的1960年代,以及後來輾轉紐約、雲南大理再回到臺灣的一段藝術經歷。「風林火山:源自東方的抽象」亞洲藝術中心(北京)展覽現場,2019抽象藝術於20世紀初期興盛於西方,伴隨著國際藝術思潮的興起,中國大陸於20世紀30年代在上海、廣東兩地湧現出的一批青年藝術家掀起了中國現代主義藝術運動,但因抗日戰爭的爆發戛然而止。
  • 五六十年代的臺灣老照片
    1952年,臺北1957-1958年間,一位叫湯姆·瓊斯美國大兵在駐守臺灣的期間拍攝了臺北大片農田、街道等等當時臺灣面貌。1966年一位美國空軍大兵駐紮臺灣期間,用鏡頭記錄下臺中的街景、景點、以及臺中空軍清泉崗基地的照片。50-60年代老蔣來臺後究竟是什麼樣子?這些照片為你揭秘。
  • 康希牧師小傳
    前兩天我看了康希牧師對象何耀珊在臺灣地區樂壇的幾場演唱會,我只能說何耀珊本人的音樂天賦是有限的,至少不能在現場有多少的發揮,唱到一半就已經氣喘籲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