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重慶只有陳亞軍一個人還在堅持維修膠片相機。他說,我修的不僅是相機,更是人們的感情與回憶。
1980年,剛剛參加工作的陳亞軍成為了照相館裡的一名學徒,並開始自己鑽研相機維修,這一研究就是37年。
隨著時代的變化,膠片相機逐漸被數位相機取代,整個重慶只有陳亞軍一個人還在堅持維修膠片相機。
2009年在朋友的建議下,陳亞軍在淘寶上開了一家專門維修膠片相機的店,並開始在網上接單。憑藉著高超的技術和負責的態度,陳亞軍的業務也越做越好。「相機用久了,自然與人產生感情,我修的不僅是相機,而是守護他們與相機之間的感情與回憶。」陳亞軍說到。
維修店有一整面牆堆滿了陳亞軍收來的「配件機」,絕大多數的膠片相機都已經停產,陳亞軍每到周末都要去各地的舊貨市場和網絡上淘一些「配件機」,用於更換維修零件。和維修數位相機不同,膠片相機需要細心的拆開每一個部分進行維修,很複雜,有時候需要自己做零件。
陳亞軍一到店就開始坐在工作檯前修相機,一修就是幾個小時。這兩年平均每天要維修7、8臺膠片相機。「能修的儘量修,修不好的再找配件換,小問題遠程指導顧客自己修」,這麼多年陳亞軍一直奉行他認定的這個道理,這也使他在同行中備受尊敬。
陳亞軍的妻子也辭職做起了全職客服,二十四小時回答顧客的問題以及負責收發快遞,現在店鋪90%的訂單都來源於淘寶,線下只有很少部分學生和老顧客會直接把相機送到店裡。
2年多前,陳亞軍把沙坪垻的老店打了出去,搬到了現在這個地方,新店有20多平,離家更近,租金也更便宜。
37年來,經過陳師傅手上修出來的膠片相機,已經不下10萬臺。目前最大的問題是淘寶店鋪越做越好相機多的修不過來,每月至少要修200多臺膠片相機。
陳師傅前前後後也帶過30多名徒弟,長的學了一年,短的只待了兩三天,修膠片相機枯燥、累、利潤也低,年輕人坐不住,最終都離開了這個行業。
「一輩子選了一個行業就要堅持做下去,有這麼多人需要我,我就繼續修下去,直到修不動了為止。」陳亞軍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