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金鏢黃天霸》上映於上世紀80年代,當時的優秀功夫電影層出不窮,在那個文化匱乏的時代,這些影片都成了我們童年的經典,至今回味都意猶未盡。《金鏢黃天霸》的上映為功夫電影的創新和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主演們都是具有真功夫的武術運動員出身,在影片裡的精彩表現絕對迷倒了無數觀眾。咱們言歸正傳。
黃天霸這個人物來自民間,最早出現在晚清小說《施公案》裡,《彭公案》裡也有提及,但不是主角。《施公案》裡的施仕倫就是影片《金鏢黃天霸》裡的施仕倫,任職於清康熙年間,據說是兩袖清風護民愛民的典範。至於黃天霸這個人物在歷史上的虛實無從考證,他的故事主要還是來源於民間,自《施公案》小說誕生後,黃天霸的傳奇故事多了起來,評書、戲曲多有他的演義,並且越傳越神。在《施公案》裡黃天霸是施仕倫的得力助手,就等於包拯身旁的展昭、狄仁傑身旁的李元芳一樣,他為民伸冤扶危濟貧,並未有背叛綠林屠殺義兄的可恥背景。但在黃天霸歸順施仕倫之前,確實幫助施公除掉了一幫綠林草莽,在小說裡黃天霸就是大義滅親平息叛亂的正義化身,與影片的階級立場有很大不同。
影片的男一號就是黃天霸,對於他在江湖上的聲望和地位,影片給予了客觀公正的評價。但隨著故事的發展,黃天霸從綠林英雄開始向朝廷鷹犬轉變,影片對黃天霸的命運處理無法改變,本身的創作腳本就來源於民間傳說,如果把黃天霸塑造成一個替天行道反清復明的英雄義士,那就違背了黃天霸在百姓心中的形象,因為黃天霸屠殺兄嫂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黃天霸早已被冠以不仁不義、賣主求榮的象徵,想通過一部電影翻身,恐怕很難。影片創作之初,編劇就把黃天霸的命運歸宿定好位了,這在當時也是一個大膽的創新設想:既前半部分是英雄好漢,後半部分就是江湖敗類,這部影片講的就是黃天霸由好變壞的轉變過程,影片的主題思想也是把黃天霸作為反面人物來刻畫的,要不然片尾的字幕畫外音顯示:黃天霸用他義兄義嫂的鮮血染紅了頂戴花翎。然而這隻鷹犬的下場是不會美妙的------。
在某些觀眾和影評人的眼裡,編導們對結尾的處理也有不同的聲音,一部分人認為:黃天霸歸順施仕倫是一種明智的選擇,這就好比同情宋江招安一樣,落草為寇的下場遲早沒有好的結局,不招安就會被剿滅,成就霸業者屈指可數。對於殺兄嫂一節被認為是大義滅親,投靠施仕倫被說成是棄暗投明,這種帶有封建思想的階級立場很明顯是傾向於統治階級。《施公案》等書歌頌的就是統治階級如何施政愛民擁護最高封建君主的內容,其實這些書籍的思想糟粕是違背歷史唯物主義的。長達3000多年的封建專制為什麼會毀滅,這說明它違背了歷史的發展規律,在無產階級意識形態下,黃天霸的所作所為註定會被釘到恥辱柱上。另一部分人的觀點就比較符合主流觀點,無論黃天霸曾經在江湖上的地位和影響有多大,投靠施仕倫就是背叛革命,就是人民的敵人,統治階級的走狗,這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當中不乏其人。
應該說,電影《金鏢黃天霸》編導的主流思想還是符合民意的,但是在黃天霸大開殺戒屠戮惡虎村之後,對於他的結局僅僅用了兩排字就搞定了,這樣的設置不足於平民憤。一般意義上,男一號無論有多壞,走多少彎路,在最終都會幡然悔悟洗心革面,重新回到革命的隊伍當中,成為一名令人敬仰的英雄人物,這是主流。但英雄人物因叛變投敵而沒有得到懲罰的處理方式,觀眾們從情感上是無法接受的。小時候看到最後,覺得還要有一場惡戰,因為黃天霸還沒死,誰知道受封之後一轉身,故事戛然而止了,小觀眾們一臉迷茫,編導這樣的處理引來非議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