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安順說:萬事想來都在我。
逆境時,他不怨天尤人,他努力地活。順境時他不得意忘形,他本心依舊。
不附勢,不跌份,他的倔強硬氣、堅守規矩、不徇私情給自己帶來諸多麻煩,遭了不少罪。
他一個人,對抗著,堅守著。
劉安順人生的轉折點是從馬奎死了以後,為了堅守心中的規矩,他選擇了背井離鄉,一切從頭開始。從太谷鏢局的大鏢頭一落跌為需要向所有鏢師都行磕頭禮的掛黑袋弟子。
師傅怕他沒落,帶話給他:做人,可以彎,不能折。
當年父親是希望他能一生安穩平順,所以取名「安順」,但他從未平順過。
歷經世事,他學會了化勁兒,懂得了以柔克剛的道理,無論是王權貴胄還是土匪流氓他都打過交道,眉宇間不輸仍然是正氣,心裡沒有丟的,仍然是「規矩」。
對規矩有很深執念的人,必定也是一個很軸的人。劉安順是,師傅戴海臣是。
《鏢門》從頭至尾講的就是——規矩。
《鏢門》的編劇徐皓峰曾在訪談中表示,武俠電影只有拍中國人傳統生活的老規矩,才會有「武俠」味道,所以武俠電影要拍傳統生活的價值觀,而且要談我們這個民族曾經有過的美德。
1973年出生的他更讓大眾熟知的身份是王家衛導演的《一代宗師》的編劇。同時,他還是一個武俠小說家。1997年他從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畢業工作兩年後,發現自己並不適合一般意義上的「工作」,於是他辭職回家專心讀書,一讀就是八年。這期間,身邊影響他的兩個老人:一位是道教宗師胡海牙。另一位是他的二姥爺,武林名號「二先生」的李仲軒——形意拳大師唐維祿、尚雲祥與薛顛的弟子。雖然出身官宦家族,但因遵守「武林人士不能有官場身份」的門規,放棄了做官機會。34歲自武林退隱後遵守與尚雲祥的誓言,一生未收徒弟。
在如今這個變化的讓人眼花繚亂的時代裡,已沒有什麼人再強調「規矩」。
行將隱沒的中華武術,就像徐浩峰寫的那部小說——「逝去的武林」。武林曾擁有過的完整的價值體系,以及這種價值體系下的「規矩」,都在「消逝」。
多元價值體系裡,人們似乎選擇餘地很大,但沒有了「規矩」的世界顯得很亂,時常令人無所適從,無從評價。
師傅說,鏢門需要規矩,尤其在這個亂世。
中國自古就是人情社會,鏢門吃的也是人情飯。規矩與人情,如何權衡又如何平衡,終將劉安順與李希平的人生劃分出兩條截然不同的「鏢路」。
其實活在世上,又有哪裡沒有「規矩」?是江湖的事,也是每個人心裡的事。
人心最難駕馭。哪怕是對自己。
回頭想來,人生其實沒有什麼捷徑。規規矩矩的做事,規規矩矩的做人,是根本。
世事無常,禍福相依。失意得意間,萬事想來都在我。
故事裡是劉安順的故事,故事外是霍建華的人生。有些耿直內斂的性格,從臺灣到大陸,從默默無聞到能有拿得出手的作品,他花了十多年的時間。他堅守的是一個做演員的夢。浮華的演藝圈就像劉安順所處的亂世,「規矩」在心中,多年後自會見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