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人錄》丨一次感官人類學分析

2021-02-08 VCD影促會

△《食人錄》截幀 © Elle Driver

文丨把噗

 

《食人錄》緣起於呂西安·卡斯坦因-泰勒和維瑞娜·帕拉韋爾在日本幫粉紅電影導演佐藤壽保製作一部色情片,條件是允許拍攝工作過程。200小時粉紅電影的拍攝實錄尚未剪出成片(卡斯坦因-泰勒笑談「等到10年後吧」) ,另一部與主角佐川一政(也就是那位臭名昭著的食人魔)訪談的紀錄片率先完成了。這部《食人錄》也是呂西安·卡斯坦因-泰勒和維瑞娜·帕拉韋爾兩位人類學家在《利維坦》之後拿出的另一部傑作,無疑向我們指出了未來電影發展的某種方向。

 

△ 著名前作新型紀錄片《利維坦》©歸導演和片方所有

食與色

 

食慾與性慾如此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似乎已經不必再多做分析。無論是中國古人如何一語中的地指出了兩者的關係(「食色,性也」,《孟子·告子章句上》),還是佛洛依德將生本能(性慾)與死本能達到極致的時候交織於一起,都指出了相似的道理:飲食男女通過性慾抵達的忘我,能夠解除存在內在的痛苦,而這種狀態離死亡的超脫其實已經不遠了。在愛情關係中,我們不是時常能體驗到啃咬對方的衝動:當嘴唇的輕吻落在皮膚上,牙齒便蠢蠢欲動。人類本性中潛藏著的「食人」欲,在色慾釋放時表現得尤為突出比如情侶在做愛時抵達的高潮體驗,會讓人有一種煥生吃掉對方的感覺。

 

在《食人錄》之前,有兩部電影為我們指出了食與色的這種關聯。克萊爾·德尼的傑作《日煩夜煩》(2001)提供了一份連接食與色的範本:電影中食人的場面總是伴隨著性愛同時進行。只有當肉體的欲望滿足被引向極致的時候,食人的行為才真正發生。在這裡,暗含的觀點無非是性慾在達到極致時與死欲合為一體的同一性。朱利亞·迪庫諾驚人的處女作《生吃》(2016)是另一部闡釋「食與色」關聯的電影。電影中的女主角在與男室友性愛達致高潮時湧起的食人之欲,因她自身意志力的作用被轉移(轉而咬自己手臂),最終讓室友逃過了一劫。

 

在《食人錄》一開始,佐川一政便提到了性慾如何會引起他殺人的欲望:當性慾滿足時,佐川一政沒有殺人的欲望,但當他被荷蘭女孩蕾內多次拒絕後(欲望不再能得到滿足),他便起了殺掉她然後把她吃掉的念頭。佐川一政只有一米五幾,醜陋瘦弱,而且還來自東方,面對像蕾內這樣高大的西方女性,性慾被激發也是自然的。一種徵服的快感席捲佐川一政,讓他可以藉此逃脫自己殘弱的形象。因而,他向蕾內發起了追求,並在多次拒絕後,性慾轉變為殺人的欲望,而佔有欲也被食人慾所取代。殺死蕾內,就是將對方徹底轉變為物,讓其失去自由的意志。性慾得到實施了:佐川一政殺死蕾內後強姦了她;佔有欲也得到滿足:佐川一政就像對待一件物體一樣肢解了蕾內的身體。這就是食人的策略:不是報復,而是性慾抵達極致後,食人讓佐川一政最終實現了與蕾內的合一。

 

食人魔肖像

 

佐川一政並不是喪失意志的惡魔,他對自己的病態有著清晰的認識。「食人癖是在戀物癖的欲望中滋生的,這是一種原始衝動,吃人是這種衝動的延續」。這是佐川一政在電影中對自己食人原因的解釋,清楚、明晰,顯示出這位食人魔知識的淵博和對自己欲望結構的透徹了解。他能真正認識到自己的瘋狂,他「覺得自己瘋了」,而且知道自己的瘋狂無法用平靜的心來克制。他只是不由自主地邁向了食人的陷阱,意志已經不能再控制他。對於食人的病理分析,他也有真正的認識與反思:「這是我的癖好」,說明了佐川一政食人無非是在遵從自己的本性,他或許曾經努力克制過,但他後來還是選擇了讓本能來掌控自己。他也知道食人得不到眾人的理解,因為這個社會是按照規則建構起來的,絕不會允許「食人」這樣的野蠻行徑存在。

 

因此,佐川一政畫了巨細靡遺的漫畫,將自己殺死蕾內並將其吃掉的過程悉數畫了下來。一方面,他能在畫漫畫的過程中再次體驗到食人的極致感官享受,同時他也是在將自己的食人行為展示給眾人,企望獲得眾人的理解。於是,我們在影片中多次看見了,佐川一政在攝影機前向兩位陌生人(導演呂西安·卡斯坦因-泰勒和維瑞娜·帕拉韋爾)講述漫畫諸多細節,並在其中移置許多內心細密的感官感受。佐川一政這樣做並不是在炫示自己食人的「英雄壯舉」,而是為自己脆弱敏感的內心尋求一些理解。

 

△《食人錄》截幀 © Elle Driver

這是一幅豐滿複雜的食人魔肖像:既能認識到了自己強烈的動物本性,又想讓公眾知道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以獲得他們的理解。在這裡,佐川一政既在表演自己,為自己畫了一幅偽裝的自畫像,但我們也可以說他在表現真實的自己。在本能與欲望方面,佐川一政是一位內外如一的人。《食人錄》中出現的佐川一政無比真實,他既喜歡雷諾瓦的繪畫和迪斯尼的玩具此類溫柔可愛的東西,又喜歡把別人殘忍殺害然後吃掉。在他身上,混雜著兩種極端的存在:柔弱與殘暴,可愛與血腥。

△ 《食人錄》截幀 © Elle Driver

佐川一政對此有準確的認知:「吃人是完全不同的世界」,他並沒有迷失。社會與文化加在他身上的束縛過於殘弱了,使得食人的本性在他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他只是屈從於感官的欲望罷了。

互置的鏡像

 

與佐川一政不得不屈從於本性、並最終欣然接受相對,他的哥哥顯然是另一種形象:接受社會教條的規訓,食人的欲望被壓抑。因而在電影中,我們能感覺到哥哥的語氣中流露出對弟弟愛與嫉妒相混雜的感覺。一方面,是弟弟實現了自己潛在的食人慾望,引發崇拜與敬仰;另一方面,則是自己被壓抑的本能得不到像弟弟那般自由地釋放,因而嫉妒他。這兩種相反的情感反映在了弟弟的行為與話語中:一方面向鏡頭展示自己對佐川一政的悉心照顧,並以此自居(拿巧克力、送海狸先生的玩偶),另一方面,也向拍攝者展示自己也有與弟弟相似的病態癖好,雖然與食人無可匹及,但多少也將自己從常人的循規蹈矩中掙脫出來。這便是他在鏡頭前「表演」躺在帶刺鐵條上受虐,並通過匕首反覆刺手臂達到高潮的絕技。與佐川一政的食人比起來,這自然算小巫見大巫了,但至少還是挽回了一些「尊嚴」。

 

食人具有遺傳性。佐川一政與其哥哥的相似之處不只在於喜歡雷諾瓦的繪畫或可愛的小動物,同樣還有病態的受虐傾向——佐川一政需要接受女性的尿淋才能高潮,哥哥則是拿刀不斷刺自己手臂,在流出一滴滴的鮮血後才會滿足——兩個人本質上是同一的:他們都有食人的欲望,但因為社會習俗加在兩個人身上的強度不同,他們的本性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如果說佐川一政真正做到了順從自己的本性生活,而不接受社會的規範,那麼他哥哥的本性則被規訓得只剩下一小部分,只能將其發展為一些癖好。《生吃》中也是同樣的邏輯:女主角在吃了兔子腎臟後不受控制地被激活了食人的本性,她需要意志力來克制這種本性,而她的姐姐(我們可以推斷)任由自己的動物本性發展,最後咬死了男室友。電影的結尾,當父親向女兒揭開上衣露出身上滿布的咬痕,秘密被揭開了:母親一直都在用理智克制著咬人的欲望,卻又一次次將利齒伸向了父親,而父親則心甘情願地忍受著,為著維繫婚姻的繼續。這說明了「食人」如何以一種遺傳的方式流淌在家庭成員的血液中。

 

△《食人錄》截幀  © Elle driver

佐川一政與哥哥兩人形成的正是這樣一幅互為對置、卻又有所偏差的鏡像:佐川一政間接實現了弟弟內心潛在的「食人」欲望,引發了弟弟的崇敬與嫉妒。這一點不僅通過文本(弟弟的話語)得到了印證,同時也在影像上能為觀眾直觀地感知到。攝影機非常巧妙地將鏡頭對準了人物的臉部,並且不時地將兩兄弟的臉並置於同一個畫面中。當佐川一政在畫面景深的前部處於失焦狀態時,哥哥在後面對著鏡頭顯露清晰的面容並講述往事,或者情形相反:當一人的臉清晰的時候,另一個人的臉便模糊了。通過這種方法,導演直接讓觀眾感知到了兩兄弟的「一體兩面」,他們本性上的相似。弟弟實現了哥哥內心的欲望,哥哥則代替弟弟傳達內心的想法。他們實則已經形成了共生關係,誰也不再能脫離誰。

 

臉與面具

 

只通過話語與面部表情來窺探佐川一政的內心,顯然是不夠的;這只會讓電影浮於表面。而且我們也看到了,佐川一政在鏡頭前幾乎沒有做出任何面部表情。他已經將自己的臉凝固了,就好似戴著一副死亡面具。這副面具抹除了他臉上本應該具有的表情,而這些表情將幫助觀眾找到通達內心的便捷通道。但現在,這種拍攝方式不再可行了。如果換作別人,可能會選擇另一套方案,很可能放棄通過臉來通達人物內心的方式。但呂西安·卡斯坦因-泰勒和維瑞娜·帕拉韋爾說「不」,他們要迎難而上,完成一項真正的英雄壯舉:就拍臉,不用其他任何辦法。我想正是在這裡,他們真正發現了面具背後的秘密:面具雖然抹除了臉上富足的神情,但卻敞開了空白,在這層空白上,觀眾能將豐富的指涉移置其上(「感受、身體和主體性通過一張根本無言語的面龐相互交流」)這就是維瑞娜·帕拉韋爾和呂西安·卡斯坦因-泰勒給出的方案:從頭至尾都是臉的特寫,將《食人錄》變為一部傑作中的傑作。

 

我們可以先看一下最開始的那個鏡頭,這個鏡頭說明了所有問題:起先在一片黑暗中,我們看到了邊緣漸漸敞露的光亮,這些光亮甫一顯露,黑暗便將其遮沒,在這樣反覆幾次之後,光亮越來越強,一張臉的特寫出現在了畫面的右側。但這張臉卻是失焦的,攝影機沒有使用任何方法去嘗試解決這種失焦,來獲得一張清晰的臉。我們看不清人物臉上真正的表情,電影後面也是按照相同邏輯展現的:即便是兩兄弟同處在一個畫面中,也是一人清晰,另一人模糊。呂西安·卡斯坦因-泰勒和維瑞娜·帕拉韋爾在此使用了這樣一種策略:將攝影機的焦距調節在一定窄小的範圍,當人物的臉處在這個範圍外時,面容便是模糊的,處在這個範圍內,面容便是清晰的。正如導演在訪談中談及的,這種「在場與不在場」使得「這個世界你可以接近但無法真正的接近」。

這種使用攝影機的方式直接讓觀眾感知到了,食人魔的內心是多麼地豐富與細膩。當攝影機推近或拉離的時候,原先清晰的畫面模糊了。這直觀地告知觀眾越是不斷深入窺測食人魔的內心,原本我們以為掌握到的人物真實的內心活動因為這一舉動瓦解了,我們發現他的內心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複雜。這是真正的影像藝術,呂西安·卡斯坦因-泰勒和維瑞娜·帕拉韋爾不是藉助於外在的觀察與記錄,而是深入到人物無比複雜的內心,如同是一場見不著終點的冒險。在這種微觀的特寫鏡頭中,人類學的紀錄片已經超越了單純的「視覺」,進入了內在「感官」的複雜體驗中。攝影機不再行使著外在的簡單記錄,而是與人物內在的感官同化了。我們是在以角色的內在感官觀察他自己,觀眾在某些時候將生成為這個角色這是呂西安·卡斯坦因-泰勒所開創的「哈佛感官人類學實驗室」真正的價值:如何通過視覺(攝影機)來真正的交軌其他諸如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等感官,甚至於人內心豐富又神秘的感知器官。

 

從「視覺」到「感官」

 

人類學最基礎的工作是田野調查,因而最早依賴於文字的記錄。直至攝影技術的發明,照片成為了人類學研究的一種輔助工具。電影的興起,相應地衍生出了新的學科類型——「視覺人類學」。視覺人類學,顧名思義即是用影視的方式來進行人類學研究。人類學紀錄片最初作為一種保存文化形態的策略,區別於文字的紀錄。人類學家拍攝正在消失的文化形態,將其製作為紀錄片讓子孫重新擁有祖先們遺留下來的文化遺產。這樣,民族志調查就從最原始的文字記錄進入到了「視覺人類學「的時代。但一開始,視覺人類學仍然框限在客觀、真實的宏觀敘事中,正如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所說:「我們必須堅持用平白的、克制的和系統的畫面。這樣,我們拍攝的東西才能經得起更高科技手段的考驗以及新理論的推敲。」(《影視人類學原理》,保羅·霍金斯編)

 

隨著文化思潮的轉變,「視覺人類學」不再能滿足豐富的文化形態所提出的要求,從最早對客觀環境的簡單記錄,到人物舉止話語的外在表現,如今迫切需要將重點轉移到感官知覺上來,由此引發了一場人類學學科中的「感官轉向」:外在的記錄轉換到了對內在感官真實情態的細膩表現上。這條道路標示出的是一種由外到內的深入過程,紀錄片也越來越能夠真實地展現被拍攝對象細膩複雜的內心。呂西安·卡斯坦因-泰勒作為人類學家,在2006年創建的「哈佛感官人類學實驗室」為我們帶來了」視覺人類學」的革新,而且這也是電影在21世紀迎來的最偉大革命。呂西安·卡斯坦因-泰勒和他的學生們共同完成了當今影壇最具創造性和顛覆性的影像類型:感官人類學紀錄片。《食人錄》便是在此條道路上迄今抵達的極致。

 

如何通過視覺(攝影機)來觸發觀眾的感官體驗?呂西安·卡斯坦因-泰勒發現的方法是,讓攝影機模擬角色的感官,首先當然是視覺(眼睛)的觀察,然後再由視覺延伸至其他感官。在《香草》(2009)中,攝影機被綁在羊的身上,因而機器所觀察到(模擬)的就是動物觀察世界的方式,觀眾在觀看這部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獲得生成-動物的神秘體驗。在《利維坦》(2012)中,攝影機GoPro被綁在漁民身上,扔進死魚堆中,或用膠布綁在木桿上放進海裡……這種多角度分散的拍攝使得觀眾不僅能感知到人的視角,還有魚、鳥等動物的視角,甚至是自然物(水、風)。《食人錄》也是基於同樣的道理,在虛焦與明晰間,佐川一政內心互為矛盾的豐富感受得到了展現。這些紀錄片都是純粹用來體驗的液態影像,是空間-影像的最後一類代表,也是其終極形式:生成-不可感知。

 

  2018.10.2 

19:30-22:00

《食人錄》

 映後嘉賓:賴非&馮駿原


賴非

自2014年起任職於LEAP《藝術界》雜誌,目前在上海擔任副主編,本科於美國學習錄像藝術。

馮駿原

影像藝術家,現工作、生活于波士頓。

VCD會員預約連結

非會員單場票購買

 放映地點 

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北京市朝陽區

798藝術區酒仙橋路4號

四季影展2018秋「及時饗宴」

影片介紹

成為秋季會員


國際影像文化促進會

World Organization Of Video Culture Development

國際影像文化促進會(以下簡稱:VCD 影促會)於 2017 年夏天在北京正式成立。作為一個非營利機構,它致力於搭建一個觀影、學習和交流的平臺,向公眾普及和推廣藝術影像。一方面,VCD 影促會以舉辦影像資料展、文獻展、講座和學術研討會等方式為更多人提供影像藝術教育;另一方面,它也通過自身平臺挖掘更多優秀的影像藝術作品,在為其提供放映機會的同時助力青年影像藝術家持續創作。

四季影展

Lumen Quarterly

四季影展是VCD影促會的主要落地項目之一,它立足於長期穩定地為觀眾展映高質量的藝術影像作品,並通過主題論壇,講座,文獻梳理等方式優化觀眾的觀影體驗。此影展更加看重個人經驗在文化有機體中的作用,並試圖由此出發,以最開放的態度,將藝術電影、實驗影片、短片、動畫、影像藝術等多種類的影像作品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為此,影展以我們所熟悉的春、夏、秋、冬為時間軸展開,每三個月邀請一位藝術家或文化人擔任策展,按主題挑選影片,長期不間斷地進行展映。通過這種穿插,比照式的放映方式,VCD影促會希望能夠開放性地引起話題,使觀眾從更豐富的層面和更平易近人的角度對影片以及動態影像本身產生更多的認識。

我們的二維碼都這麼炫酷了

真的不來掃一下試試!

 購票與預約 

 請點擊「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哥哥吃人,弟弟自殘,這部紀錄片絕對刺激感官
    最近有一部關於他的紀錄片《食人錄》採取了新穎的拍攝手法,還在74屆威尼斯電影節上得到過提名。 紀錄片《食人錄》沒有花費篇幅交代佐川以上的罪行,更多的是佐川和他的兄弟的談話錄,現在他們已經有60多歲了。
  • 「化身」影像:哈佛感官民族志實驗室的紀錄片嘗試 | 凹凸觀察
    《人民公園》和《鐵道》裡流動的攝像機鏡頭,感官上的沉浸感,以及人與空間的有機交織讓我看到了一個紀錄片形態的新世界,我進而開始試圖去了解他的創作經驗,以及他背後的創作流派所堅持的創作觀念。圖/《利維坦》《人民公園》《香草》海報 一個人類學家為什麼要進行紀實影像的實驗?
  • 對視與交融:人文紀錄片與人類學影像跨界論壇暨學術展映回顧
    本次論壇以「對視與交融:人文紀錄片與人類學影像跨界融合」作為主題, 逾20位對紀錄片有深入研究的中外優秀學者,和對人類學有廣泛涉獵的一線紀錄片導演參與了發言、研討。本屆2020海上影展暨論壇呈現出三個方面的鮮明特色:01人類學與紀錄片的跨界對視本次學術論壇,是兩種判然有別而又彼此關聯的話語類型——人類學影像與人文紀錄片的一次跨界對視。
  • 論文及影片徵集 | 2019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合會中期會議影視人類學論壇
    Call for Visual Anthropology Programmes, IUAES 2019 Inter-Congress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民族影視與影視人類學專業委員會編輯 主辦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合會波蘭波茲南密茨凱維奇大學民族學與文化人類學系
  • 與人類學相關的10位歌手或音樂家
    其實1979年在發行了個人首張專輯《橄欖樹》後,齊豫是想繼續念人類學的,而她也申請上了UCLA的人類學研究所,想要做民歌與社會運動的研究。結果念了兩年,發現學術研究並不是她想要的人生,拿到了碩士之後回臺灣成為專職歌手。在齊豫之後,人類學系還是不斷出產玩音樂不務正業的學生。現在最紅的莫過於「女孩與機器人」的主唱Riin,以及在嘻哈圈頗負盛名的DJ Rayray蕾蕾。
  • 「人類學視野下的博物館收藏、展示與詮釋」- 2017博物館人類學研討會議程
    博物館人類學試圖理解與物與人之間的聯繫,致力於在自然之物與人為之物中探尋結構性秩序,並反思博物館實踐過程中的知識建構與文化政治。2017博物館人類學研討會以「人類學視野下的民族博物館收藏、展示與詮釋」為議題,結合2017年國際博物館日研究熱點,探討人類學的博物館實踐等相關問題。
  • 民族志寫作當代人類學的文學轉向
    作者: 陳金星   來源:中南民族大學學報9位大咖邀你參加質化研究大會|錯過本次,遺憾一生1984 年,美國人類學學者詹姆斯·克利福德與喬治·E·馬庫斯在新墨西哥州聖菲主持召開了一次關於民族志文本打造的高級研討會。1986 年,聖菲研討會的會議論文結集成書———《寫文化》。這本書在人類學界掀起了一場大論爭,並享有「人類學思想的分水嶺」之譽。
  • 別了學院派 大眾人類學的美麗與哀愁
    但是暗戀人類學的人,暗戀的對象好像都不是一般人類學界定義的「人類學家」。有的人或許會有「被搶註了的人類學」的感嘆,然而人類學界更需要正面迎接挑戰:被代言的原因之一是人類學家在大眾領域耕耘不足,那麼現在正是時機,讓我們再次開墾荒地。
  • 文化人類學影像大師在哪裡?
    但他本人不是人類學家,他是一個關注人類情感、尊重傳統文化的紀錄片導演,他的作品也不完全是從人類學的角度來拍攝的,他後來還有兩部人類學紀錄片,一部是關於薩摩亞群島的《莫亞那——黃金時代的浪漫曲》,一部是關於愛爾蘭西海岸線外的阿蘭群島的《阿蘭的男子漢》。他那樸素的帶有人類學思想的拍攝手法,給我青春年少的學生時期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 川普人類學(一):手、謊言與#魔法抵抗
    本文作者選編了一些川普相關的人類學論文,這些文章將有助於讀者「觀看」理解這位美國總統的謝幕表演,同時也可作為思考更廣泛意義的「川普主義」與「後川普時代」的切入點。本文原載於《結繩志》,原題為《川普人類學(一):手、謊言、#魔法抵抗》,澎湃新聞經授權轉載。
  • 武漢大學陳奕雲當選英國皇家人類學學會會士
    近日,武漢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副教授陳奕雲當選英國皇家人類學學會會士(Fellow of 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RAI)。
  • 年度書單︱歐陽曉莉:古代文明研究與人類學和考古學的交織
    歷史學與人類學的結合始於20世紀60年代。作者的博士生導師、西方史學史的資深學者張廣智先生在序言中寫道,年鑑學派的史家雅克·勒高夫提出歷史學、人類學和社會學這三門最接近的社會科學可合併為一個新學科,是為歷史人類學。當然,「歷史學有自己的歷史人類學,人類學有自己的歷史人類學。」歷史學家借鑑人類學的理論和方法,人類學家則在歷史學的影響下從共時性轉向歷時性研究。
  • 【學術】富曉星:作為行動者的攝影機——影視人類學的後現代轉向
    英國皇家人類學學會收集了大量攝於1860-1920年間的人類學照片,這些照片無論從「智識」(intellectual)還是「政治」上都帶有人類學發軔期的印記。異文化他者的種族特徵被人類學家用照相機記錄下來,帶回實驗室進行分析,為以西方精英為中心的進化論觀點服務。早期
  • 「冷戰人類學」始末:記大衛·普萊斯的一場在線講學
    這相當於將伯克利「傑出講座」中歌頌勇敢的不屈服於政治迫害的人類學前輩與《冷戰人類學》結合起來,既讓我重溫了2018年9月在伯克利聆聽那場講座的過去場景,又使我聆聽了一場高度濃縮的《冷戰人類學》作者的現身說法。
  • 二階人類學:刻薄毒舌的壽命有多久?
    這就是「二階人類學」。抱歉這個碉堡了的詞是我發明的,但是你可以隨便拿去用,就說是你寫的。二階人類學廣泛應用於很多賺錢或能幫你省錢的領域。比如做交易、搞營銷、分析宏觀經濟、把妹撩漢、哄丈母娘……有人際關係的地方,就有二階人類學。用它來分析現在內容運營的趨勢,輕鬆得簡直如同用牛刀殺雞。回過頭來我們來看刻薄毒舌。刻薄毒舌是方式,方式會變,等它們弱下去了,二本出來的廣告狗怎麼辦?
  • 富曉星 | 作為行動者的攝影機:影視人類學的後現代轉向
    異文化他者的種族特徵被人類學家用照相機記錄下來,帶回實驗室進行分析,為以西方精英為中心的進化論觀點服務。早期的人類學影像雖然「說出」了服飾、禮儀等活生生的多元文化信息,但由於當時盛行文化由生物特性決定的觀點,這些照片成為比較視野下社會分階論強有力的生物事實證據。
  • 社工社會人類學笑話
    同時,黃色笑話多,正經笑話少。 想來這和社工的服務對象有關,如果換成心理諮詢師,估計下流笑話要少一些。笑話,無非犯貧瞎扯,我把找到的照搬過來,供大家把玩。順道放上了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專業笑話,這裡面難免刻板印象或者性別歧視,不妨比較比較,很有意思。
  • 困境與希望同在:「中國人類學重建四十年」會議紀實
    體質人類學對於人類學學科的支持是不容忽視的,費孝通的「三科並立」思想也對人類學的學科復興起到及其重要的支持作用。至1986年四大分支的學科架構漸漸瓦解,體質人類學的應用性地位下降,都市人類學異軍突起,證明了其優越的工具價值。阮西湖以都市人類學為切入口,促進學科的國際化接軌,周大鳴上書教育部為人類學一級學科「請命」推動了學科的世俗化。
  • 張巍:紀念戴地安——古希臘文化的人類學探索
    是年,任教於「高研院」第五部(「宗教科學部」)講授「無文字民族比較宗教學」的列維-史特勞斯(Claude Lévi-Strauss, 1908—2009)推出了他的劃時代名著《結構人類學(第一卷)》,文化人類學正式進入了結構主義的新紀元;次年,他榮登「法蘭西公學院」的社會人類學教席,此後的數十年間一直在結構主義文化人類學的領域裡獨領風騷。
  • 梁君健:影視人類學的第一次轉向:斯賓塞對澳大利亞中部原住民的電影拍攝及其影響
    作為專職的動物學家,1894 年他受邀參加了澳大利亞中部地區的一次科學探險活動(Horn Scientific Expedition)。在這次探險中,斯賓塞深度接觸了即將消失的原住民文化,產生了研究人類文化的學術志趣,並和此後長期的田野合作夥伴吉倫相識。吉倫出生於澳大利亞南部,長期供職於澳大利亞基層的電報系統並因此和澳大利亞的原住民關係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