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類學影像大師在哪裡?

2021-02-08 中國新聞網

文化人類學影像大師在哪裡?

  ◎ 李成恩

  我最早受到紀錄片之父弗拉哈迪的啟蒙,對人類學紀錄片有了強烈的興趣。弗拉哈迪於1922年拍攝的《北方的納努克》開創了用影像記錄社會的人類學紀錄片類型,那是一部裡程碑式的作品,他在16個月裡拍攝了愛斯基摩人納努克一家的生活,當年在紐約的首映獲得極大成功。但他本人不是人類學家,他是一個關注人類情感、尊重傳統文化的紀錄片導演,他的作品也不完全是從人類學的角度來拍攝的,他後來還有兩部人類學紀錄片,一部是關於薩摩亞群島的《莫亞那——黃金時代的浪漫曲》,一部是關於愛爾蘭西海岸線外的阿蘭群島的《阿蘭的男子漢》。他那樸素的帶有人類學思想的拍攝手法,給我青春年少的學生時期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真正意義上的由人類學家拍攝的紀錄片出現在20世紀30年代,1936年至1939年,貝特森與米德在峇里島上自覺以人類學思想與方法,拍攝了兩萬多英尺的膠片。到20世紀60年代法國人類學家讓·魯什和社會學家埃德加·莫林共同拍攝了紀錄片《夏日紀事》,這部作品體現了共享的人類學拍攝思想。同時期還出現了勞倫斯·馬歇爾拍攝的《獵人》,記錄的是布須曼人的狩獵生活。羅伯特·加德納拍攝的《死鳥》,用鳥的死亡隱喻人的死亡,記錄的是紐幾內亞的達尼人部落間的戰爭與宗教儀式的場面。但這些作品都沒有超過《北方的納努克》對我的影響,對弗拉哈迪的尊重還無人取代。

  我國人類學影像紀錄始於1927年,斯文·赫定在內蒙古白靈廟一帶拍攝的買達爾聖節廟會活動的底片長達1100米。1933年,凌純聲、芮逸夫、勇士衡受當時的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派遣,前往湘西苗族地區調查,使用了電影攝像機,1934年,凌純聲和勇士衡在雲南作民族考察的時候,再一次使用了照相機和電影攝像機。1958年,拍攝有《佤族》、《黎族》、《涼山彝族》三部人類學片。當時,這些片子被稱為「少數民族科學紀錄片」。直到上世紀80年代央視開始組織拍攝了反映少數民族生活為題材的紀錄片,如《絲綢之路》、《話說長江》、《南方絲綢之路》、《唐蕃古道》等。

  時至今日,我眼裡的中國人類學紀錄片大師終於出現了,他就是田壯壯。

  我認為田壯壯的《茶馬古道》系列之《德拉姆》即是國內最有分量的人類學紀錄片。他自己這樣說:「拍紀錄片是讓人很過癮的一件事情,當你拍電影時,所有的發揮和演繹都不能脫離情節,而在紀錄片中,你永遠處於精神上的最高極限,因為一些精彩的東西時時刻刻都在發生。」這是他在拍完電影《小城之春》之後的一次出人意料的紀錄片創作。

  《德拉姆》拍攝的是茶馬古道上的原住民族,記錄的是正在消失的地域文化。這是一部嚴格意義上的文化人類學紀錄片,可以看出田壯壯對人與文化的尊重。這部紀錄片裡有一個15口人的多民族大家庭,用6種語言交流,有84歲的老牧師,104歲仍能吃拉麵的怒族老人,與哥哥共有一個老婆的馬幫商人,有著趕馬人傳奇經歷的82歲的老馬鍋頭,談過戀愛的年輕喇嘛,拒絕求婚、想到外面世界看看的藏族女教師等等,還有趕馬人痛失騾子後流下熱淚,靦腆的小喇嘛和女教師的羞澀等細節鏡頭,誠實感人。

  最近,我又認識了更年輕的文化人類學影像導演萬瑪才旦。他的第一部紀錄片是《草原》,在此基礎上擴充成了《靜靜的嘛呢石》,其他重要的作品還有《尋找智美更登》與《老狗》,後者還獲得首爾國際電影節大獎。他是個沉默的智者,一起吃飯時似乎都是我在講話。他的外表看起來像李安一樣溫和。回京後我又重溫了他幾部作品,我認為他是繼田壯壯之後又一個重量級的文化人類學影像導演。令我羨慕的是他還正在拍攝一部關於藏族青年詩人的紀錄片,最近將要剪輯一部拍攝多年關於小喇嘛的紀錄片。

  萬瑪才旦與田壯壯不一樣的是他本身就是藏族導演,他太熟悉他所拍攝的對象了,他的創作是在一個大的人類學範疇下的忠實記錄,他鏡頭裡的故事還原了生活變化過程中的原汁原味的文化人類學的影像魅力。

相關焦點

  • 對視與交融:人文紀錄片與人類學影像跨界論壇暨學術展映回顧
    本次論壇以「對視與交融:人文紀錄片與人類學影像跨界融合」作為主題, 逾20位對紀錄片有深入研究的中外優秀學者,和對人類學有廣泛涉獵的一線紀錄片導演參與了發言、研討。在上午場,文化旅遊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李松研究員從《中國節日影像志》中的跨學科合作出發,提出了「整體性文化記錄」的觀點;廣州美術學院人類學教授鄧啟耀指出,「基於外在的和內在的『現場』,以人和問題為出發點,法無定法的影像敘事,才是我們需要關心的」;中央民族大學影視人類學研究中心主任朱靖江認為,「影視人類學更強調文化持有者的權利,反對外來者的影像剝削
  • 潘守永談人類學博物館:從「遠方文化之謎」轉向「世界文化」
    美國黑人歷史與文化博物館(外觀)我在講座裡也特別提到,人類學家很自豪的說,我們人類學家有自己的博物館而社會學家就沒有,因為在學科分類裡大家覺得社會學、人類學和心理學三個都是研究人的行為的學科,那麼三個行為學科裡邊有相同的部分,有融合的部分,甚至問題意識和方法也越來越相似了,區別到底在哪裡?
  • 《食人錄》丨一次感官人類學分析
    直至攝影技術的發明,照片成為了人類學研究的一種輔助工具。電影的興起,相應地衍生出了新的學科類型——「視覺人類學」。視覺人類學,顧名思義即是用影視的方式來進行人類學研究。人類學紀錄片最初作為一種保存文化形態的策略,區別於文字的紀錄。人類學家拍攝正在消失的文化形態,將其製作為紀錄片讓子孫重新擁有祖先們遺留下來的文化遺產。這樣,民族志調查就從最原始的文字記錄進入到了「視覺人類學「的時代。
  • 梁君健:影視人類學的第一次轉向:斯賓塞對澳大利亞中部原住民的電影拍攝及其影響
    斯賓塞系統的田野工作以及由此產生的文化整體觀,讓他的田野影像更加系統,深度訪談為這些視覺資料提供了充分的文化背景。對於斯賓塞而言,視覺資料並不構成人類學理論探索的主要證據方式,而是進行人類學知識的公眾傳播和教育的有效渠道。然而,人類學理論轉向以及學科規制的變化,導致了影視人類學的第一次轉向,視覺資料的製作和使用受到抑制,斯賓塞的實踐也在一段時間內成為絕響,後繼乏人。
  • 【學術】富曉星:作為行動者的攝影機——影視人類學的後現代轉向
    人類學家將攝影術與人類學原理進行有效結合,於20世紀70年代發展出人類學的重要分支學科——影視人類學。長期以來,人類學家對於攝影術的青睞在於其技術產品——影像,因為具有客觀性的影像資料可以有效地服務於科學研究。在此種意義上講,影視人類學的發展史某種程度上體現為作為論據的影像輔助人類學理論發展的過程,這或多或少造成了影視人類學從誕生至今的邊緣地位。
  • 【學術會議議程】人類學視野下的博物館收藏、展示與詮釋」 2017博物館人類學研討會議程
    ,致力於在自然之物與人為之物中探尋結構性秩序,並反思博物館實踐過程中的知識建構與文化政治。本屆博物館人類學研討會將以「人類學視野下的民族博物館收藏、展示與詮釋」為議題,結合2017年國際博物館日研究熱點,探討人類學的博物館實踐等相關問題。
  • 富曉星 | 作為行動者的攝影機:影視人類學的後現代轉向
    早期的人類學影像雖然「說出」了服飾、禮儀等活生生的多元文化信息,但由於當時盛行文化由生物特性決定的觀點,這些照片成為比較視野下社會分階論強有力的生物事實證據。與早期進化論視角相比,攝影機在現代人類學範式的創立者博厄斯(Franz Boas)和馬凌諾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等人手中,被賦予新的意義,有了更為積極的應用。
  • 「建築界」亞瑟·艾裡克森的人類學博物館,代表著傳統的印第安人文化
    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人類學博物館(Museum of Anthropology)是溫哥華市的標誌性建築物之一。1971年,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人類學教授安德烈霍思沃姆(Andrey Hawthorrn)和哈裡霍思沃姆 (Harry Hawthorm)為了保護和更好地利用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收藏的北美印第安人文化遺物,請求艾裡克森的幫助籌建設計人類學博物館。在艾裡克森的影響下,加拿大政府決定資助建設。
  • 張巍:紀念戴地安——古希臘文化的人類學探索
    是年,任教於「高研院」第五部(「宗教科學部」)講授「無文字民族比較宗教學」的列維-史特勞斯(Claude Lévi-Strauss, 1908—2009)推出了他的劃時代名著《結構人類學(第一卷)》,文化人類學正式進入了結構主義的新紀元;次年,他榮登「法蘭西公學院」的社會人類學教席,此後的數十年間一直在結構主義文化人類學的領域裡獨領風騷。
  • 【資訊】共話影視人類學研究與發展
    【資訊】共話影視人類學研究與發展  中國民族學學會影視人類學分會2020年年會日前在蘭州大學舉行。  此次年會以「交融與共生——新時期中國影視人類學的道路」為主題,由中國民族學學會、蘭州大學共同主辦。共有來自省內外50餘所高校和科研、出版機構的180餘名代表參會。年會共收到學術論文80餘篇、影片90餘部,經審慎評選,共有14部(篇)學術著作和論文獲得年會優秀學術成果獎,共有48部影片入圍,其中學術單元23部,學生單元25部,最終有22部影片獲得學會優秀學術成果獎。
  • 與人類學相關的10位歌手或音樂家
    也許是這種陶冶,讓馬友友能夠不斷地跨界與不同音樂傳統與文化背景的藝術家合作。   創作女歌手米卡·波莉(Mieka Pauley)擁有哈佛大學人類學學士學位,主攻體質人類學。她在接受訪談時常提起這個學科如何影響她的寫作。
  • 困境與希望同在:「中國人類學重建四十年」會議紀實
    第四是四個分支要互相照一照,語言人類學、考古人類學、體質人類學,這三個分支其研究對象和文化人類學是不一樣的。他指出胡鴻保等人撰寫的《中國人類學史》以文化人類學為主軸,幾乎沒有提及體質人類學等三分支,這是一個問題。第五是現代照過去。人類學系應該是兩條腿走路,一條腿是單學科結合其他學科,例如歷史人類學就是對「有文字社會」的方法論回應;另一方面由於學者大部分是漢族,研究少數民族一定要做田野調查。
  • 毛坦廠、七聖廟、妙峰山:10部2017年影視人類學優秀影片
    影視人類學學會秘書處組織的專家評審從36部入圍作品中,評選出中國民族學學會影視人類學分會「學會獎」獲獎的10部紀錄片。分別是:《神聖的治療者》《喜馬拉雅天梯》《卯節》《七聖廟》《毛坦廠的日與夜》《魂歸何處》《妙峰山》《祖魯》《北灣祭事》《姑婆》。
  • 「人類學視野下的博物館收藏、展示與詮釋」- 2017博物館人類學研討會議程
    博物館人類學試圖理解與物與人之間的聯繫,致力於在自然之物與人為之物中探尋結構性秩序,並反思博物館實踐過程中的知識建構與文化政治。2017博物館人類學研討會以「人類學視野下的民族博物館收藏、展示與詮釋」為議題,結合2017年國際博物館日研究熱點,探討人類學的博物館實踐等相關問題。
  • 《讀書》新刊 | 朱靖江:民族志電影:對旅行的「影像深描」
    如果說,人類學的民族志寫作或多或少脫胎於遊記文體,那麼,人類學民族志電影的部分基因也源自興起於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期的「旅行電影」——通過影像情境的建構,將一種景觀與文化呈現給身處另一個時空的文化群體,而人類學本身的學術傳統與研究方法,又使得民族志電影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旅行觀光影片,成為深度描寫與闡釋人類多元文化價值的學術影像文本。
  • 本土電影《那人那山那狗》的影像文化解讀
    本文主要根據所學的《文化人類學概論》知識進行闡述分析電影《那人那山那狗》。關鍵詞:文化人類學;美學;文化生態學     《那人那山那狗》改編自彭見明的小說《那人那山那狗》,由霍建起執導,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反映郵政題材的電影故事片之一。
  • 首屆中國民族題材紀錄片回顧展之清華影視人類學論壇
    貫穿全片的是臺灣本土所孕育的最珍貴而動人的笛聲與戀情。本片將愛情的欲望、歲月的哀思透過笛聲、歌聲與雋永的對話傳達。四位與排灣笛結下不解之緣的代表性人物,在優美哀悽的笛聲所伴隨的日常生活中呈現出排灣文化中最深沈的情感與美感經驗。全片像史詩般地將臺灣原住民珍貴的樂音與自然人文結合,排灣族豐美的文化亦藉由影像及音樂,盡收眼帘。
  • 民族志寫作當代人類學的文學轉向
    作者: 陳金星   來源:中南民族大學學報9位大咖邀你參加質化研究大會|錯過本次,遺憾一生1984 年,美國人類學學者詹姆斯·克利福德與喬治·E·馬庫斯在新墨西哥州聖菲主持召開了一次關於民族志文本打造的高級研討會。1986 年,聖菲研討會的會議論文結集成書———《寫文化》。這本書在人類學界掀起了一場大論爭,並享有「人類學思想的分水嶺」之譽。
  • 首屆「vivo影像+大師實踐課」,攝影大師教你拍出質感大片
    近日,在風景如畫的雲南大理,首期vivo影像+大師實踐課在此開講。在今年九月,vivo正式發布了旗下的全新影像IP——vivo 影像+,在全球範圍內掀起了熱烈關注。而vivo影像+大師實踐課,則是vivo向廣大攝影愛好者提供的一個交流平臺,旨在推動手機影像文化發展。
  • 鄉村之眼,部落之心 | 在影像中探尋光芒
    2016年8月,鄉村之眼聯合雲南大學西邊中心影視人類學實驗室和加拿大駐重慶總領事館,共同主辦了 「 鄉村之眼  部落之心 」 加拿大&中國原住民影像交流周活動,並邀請臺灣三所大學的紀錄片教授與學者前來參加放映與專題研討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