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界」亞瑟·艾裡克森的人類學博物館,代表著傳統的印第安人文化

2020-12-28 建築界

亞瑟·艾裡克森是加拿大西岸派創立者,將加拿大現代建築推向世界的第一人,接下來,小編帶大家欣賞艾裡克森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人類學博物館。  人類學博物館

建造地點: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溫哥華市,卑詩省,加拿大

建築規模:6100㎡ (1期)1670㎡ (2期)

建造時間:1976年(1期)1981 年(2期)

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人類學博物館(Museum of Anthropology)是溫哥華市的標誌性建築物之一。1971年,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人類學教授安德烈霍思沃姆(Andrey Hawthorrn)和哈裡霍思沃姆 (Harry Hawthorm)為了保護和更好地利用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收藏的北美印第安人文化遺物,請求艾裡克森的幫助籌建設計人類學博物館。在艾裡克森的影響下,加拿大政府決定資助建設。

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為博物館提供的場地擁有校園內最好的景觀:位於校園的西端布滿砂巖陡峭懸崖之上的叢林。可以俯視溫哥華海港喬治灣碧藍的海水,仰望高大的北岸山脈白雪皚皚的冰川。

人類學博物館設計的主題和場地因素促使艾裡克森考慮到當地印第安人文化的影響。海水,山脈,樹林代表著印第安人所崇尚的自然力量。印第安人的村莊,圖騰和水體的組合代表著傳統的印第安人文化中對自然界的理解和其自身的精神力量。

水體空間的設置是首先確定下來的部分。不規則窄小的水體空間不僅是對遠處高山和海面的一種呼應,而且在建築設計上,對於建築形體的塑造和表現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不規則池畔同樣也是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所希望的安置收藏品圖騰柱和村莊的場地。中央展廳中不適於安置於室外的高大圖騰柱展品,在視覺上也與室外的圖騰柱相接近。

整個博物館的亮點是放置著巨大的圖騰柱的局大的中央展覽大廳,其淨高從3.6m到7m。高達12m的玻璃窗可以營造與自然光環境相似的視覺環境。體量巨大的印第安人圖騰柱可以在室內具有與室外相似的視覺展示效果。其它小型的展廳陳列著較小的印第安人藝術品和其他民族的收藏品。

1976年,人類學博物館完工後立刻成為了溫哥華的旅遊熱點。原始的設計漸漸不能滿足絡繹不絕的慕名而來的遊客,擴建是唯一的選擇。1981年,二期擴建工程完工。自此,人類學博物館成為了卑詩省文旅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成為了該省文化的符號。

以上就是建築界為你帶來的,「亞瑟·艾裡克森的人類學博物館,代表著傳統的印第安人文化」的內容。建築界人物頻道分享更多建築相關的建築知識給大家,尋找建築之美,探索建築之路,歡迎關注我們~

來源建築界:https://www.jianzhuj.cn/news/51474.html

相關焦點

  • 潘守永談人類學博物館:從「遠方文化之謎」轉向「世界文化」
    在早期,人類學對於文化的認識還是一個全貌的觀點,它認為人類文化主要表現為三種形態,第一類是人和自然關係的部分,所謂物質文化或者叫技術文化;第二類是人和人關係的部分,即所謂社會或者制度的文化; 第三類是自我關係的部分,體現為心理的文化或精神的文化。其中,代表第一類形態的物質文化部分,就是所謂的代表性的文物實物了,具有文化標本的意義,也就是遠方文化之謎的見證,是必須要收藏的。
  • 「人類學視野下的博物館收藏、展示與詮釋」- 2017博物館人類學研討會議程
    博物館人類學試圖理解與物與人之間的聯繫,致力於在自然之物與人為之物中探尋結構性秩序,並反思博物館實踐過程中的知識建構與文化政治。2017博物館人類學研討會以「人類學視野下的民族博物館收藏、展示與詮釋」為議題,結合2017年國際博物館日研究熱點,探討人類學的博物館實踐等相關問題。
  • 【學術會議議程】人類學視野下的博物館收藏、展示與詮釋」 2017博物館人類學研討會議程
    2017年8月1日-8月2日會議地點:中央民族幹部學院,北京市海澱區黑山扈甲21號【研討會主題】博物館人類學試圖理解與物與人之間的聯繫,致力於在自然之物與人為之物中探尋結構性秩序,並反思博物館實踐過程中的知識建構與文化政治。
  • 「劇場」與社區自主實踐-「水系博物館」的搭建與再想像第三場預告A4七日工作坊4#
    ,立足成都、上海兩座城市特定社區,就互助、串聯、媒體、歷史、藝術等議題鋪展工作,並於11月19日在A4當代藝術中心舉辦對談。第三場討論將繼續聚焦較場壩東苑67號院的「天台與牆」劇場,邀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工學博士及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中國美院客座教授黃孫權、建築批評人王家浩加入其中,以對空間生產、社區研究的長期工作與媒體實踐的經驗,與67號院的居民、藝術工作者、人類學學者、建築師以及長期在67號院開展社區工作的成都愛有戲社區文化發展中心的工作人員展開對話,探索技術
  • 與人類學相關的10位歌手或音樂家
    在臺下聽她表演時,我腦中不禁興起了列出與人類學相關的歌手或音樂家的列表的念頭。為響應坊間流行的文章標題(如10個你不能不知道的XXX),我就列出10位吧。   1978年,常混臺大吉他社的人類學系齊豫同學報名參加當年兩個最大的校園民歌比賽「金韻獎」與「民謠風」,結果兩邊都得到冠軍,更因此結識了評審李泰祥,開啟了她的歌唱生涯。
  • 臺灣景點攻略:臺灣博物館,帶你展示臺灣山地文化傳統特色
    旅遊攻略:臺灣博物館,帶您展現臺灣山區文化傳統特色臺灣博物館、中研院民族所、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的學者,走出書齋,到田野裡去調查研究,籌建這樣一個文化特別濃鬱的園子,不能不說,科學研究還有另一條出路。當今經濟日益繁榮,臺灣山區社會正逐漸被現代化所吞沒,這樣下去,天長日久的傳統文化社會將不斷流失甚至淹沒。「臺灣山區文化園」,依青山翠谷,以「面對時代的挑戰」,在這個公園裡,以動靜兼備的形式,如「流行文物」、「傳統建築」、「生活形態」等,都是靜態的,歌舞表演、各民族獨特的民俗活動,都是動態的。
  • .‖ 打開康巴之門(1):另眼看康巴——穿行在自然博物館和人類學...
    塔公木雅金塔(作者 供圖)在我國,「民族」一詞是清末從日本而外借來,在該詞借入之前,漢語用「人、人種、族類、部落、種落」等詞代表周邊族群。「民族」一詞借入漢語有其歷史背景,清朝統治者滿族為了鞏固其統治地位,採用民族壓迫政策,為此,「反清復明」的起義一直不斷,最終是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
  • 林惠祥:捐畢生所藏文物 創我國首個人類學博物館
    林惠祥泉州網5月7日(記者 許文龍 通訊員 陳偉鵬/文 石獅市博物館/供圖)他是我國通過實地調查研究臺灣高山族的第一人,所著《文化人類學》是我國第一部被列為大學通用教材的人類學專著;他是以一人之力興建專業博物館的中國高校第一人,是中國第一所人類學博物館創辦人;他把畢生搜集的幾千件珍貴標本文物、包括徐悲鴻作品在內的私人收藏畫作及自家一棟樓捐給廈門大學
  • 聖貝拉「Me Before U」孕期博物館北京站,VVIP私享專場傾情落幕
    本次巡展是國內首個聚焦女性孕期時光的博物館展覽,象徵著新時代下月子文化精神文明的興起。同時代表著聖貝拉對女性獨立自愛精神的宣揚以及對科學月子文化理念的追求。「Me Before U」的靈感來自於女性成為母親前承載兩顆心跳的特殊時光,聖貝拉以此為主題,詮釋了孕期美好期待,以及「縱使萬物更新,先愛自己」的價值觀。
  • 墨西哥最值得一看的博物館,國立人類學博物館,瑪雅文明的教科書
    由於回城過早,橙橙建議我們去看看墨西哥國立人類學博物館,恰逢周日免票,倒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其實是因為語言的問題,所以對國外博物館沒有那麼熱衷的我,確實,被國立人類學博物館震撼到了,不愧是被譽為北美最大的博物館,墨西哥人在這個博物館下了很大的心血!這個巨大的知識寶庫,建立在墨西哥最美麗的區域,四周都是公園植被,環境特別舒適。
  • 只有「絲綢」、「兵馬俑」才能代表​中國潮流文化嗎?
    在談論當下次世代審美時,不管是影視作品、流行音樂抑或潮流品牌,都可得出一個結論:自千禧一代開始,年輕一代獨立審美建立,外來文化「入侵」是一個無法避開的一環,著眼當下,是否有能夠真正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潮流時尚呢?
  • 困境與希望同在:「中國人類學重建四十年」會議紀實
    與此同時,本土化的邏輯自洽之所以能完成學術傳統的交接、傳承和延續,充滿意外和偶然,與國際化的「染指」緊密結合。以周大鳴、莊孔韶和王銘銘為代表的中國人類學家將「田野回訪」作為學術再生產為代表,尤其是莊孔韶團隊開展的長時段「金翼」回訪工作,從一般的理論對話進入到了探索表徵多樣化的可能。在田野回訪經久不衰的再生產趨勢中,性別視角也在逐漸呈現。
  • 別了學院派 大眾人類學的美麗與哀愁
    專號說明:2012年10月「臺灣人類學年會」上,幾個朋友籌組了「跟人類學談戀愛:大眾人類學圓桌論壇」,得到很熱烈的迴響。 不久前,一本書的封面廣告引起我的注意:「企業中的人類學家,炙手可熱的管理界新星,政大科管所名師蕭瑞麟」。很顯然的,作者並非人類學家,而是商學院的學者,然而「人類學」這個詞可以成為企管書籍廣告的一部分,著實讓人好奇,於是我買了這本《讓脈絡思考創新》,想了解商學界如何看人類學,人類學對於企業研究可以有怎樣的幫助。
  • 傳統文化薪火相傳 臺灣傳藝文化一覽
    藝陣中每個人所持的兵器各象徵其中一位英雄好漢,如持齊眉棍的是花和尚魯智深、拿雙劍的是母夜叉孫二娘,而手持令旗在中心指揮的便是呼保義宋江;透過2009年舉辦創意宋江陣的「順賢宮」專業人員解說,以往的年代裡,民眾教忠孝義的表率歷歷在目。 穿戲服唱歌仔戲
  • 文化人類學影像大師在哪裡?
    弗拉哈迪於1922年拍攝的《北方的納努克》開創了用影像記錄社會的人類學紀錄片類型,那是一部裡程碑式的作品,他在16個月裡拍攝了愛斯基摩人納努克一家的生活,當年在紐約的首映獲得極大成功。但他本人不是人類學家,他是一個關注人類情感、尊重傳統文化的紀錄片導演,他的作品也不完全是從人類學的角度來拍攝的,他後來還有兩部人類學紀錄片,一部是關於薩摩亞群島的《莫亞那——黃金時代的浪漫曲》,一部是關於愛爾蘭西海岸線外的阿蘭群島的《阿蘭的男子漢》。他那樸素的帶有人類學思想的拍攝手法,給我青春年少的學生時期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 螢火蟲「博物館」@所有人,你收到一張致敬成長的邀請函
    兒童成長空間設計潮改模樣大集結、主創導師經典設計產品震撼同臺,聯合策展人&跨界嘉賓&螢火蟲「博物館」神秘體驗官max釋放多元設計樂趣,現場更有夢想助力人及築夢環節為孩子圓夢,尋寶樂園研選優質兒童家居好物獻上趣味盛宴……一系列亮眼的新產品、新形式、新模樣,希望給你我現在的空間存在,賦予全新的視角,一起去感受成長快樂,創造成長印記!
  • 印第安人是中國人後代?別被騙了
    印第安人首先,印第安人和絕大多數中國人一樣,是黃種人,因此從相貌方面看,印第安人與中國人幾乎看不出區別。其次,大部分的印第安人使用象形文字,如瑪雅文、阿茲特克文等。第三,印第安人有玉器崇拜的傳統,這和中國人是一樣的。那麼,印第安人是中國人的後代嗎?
  • 印第安人文化和殷商時期文化很相似,那印第安人是中國人的後裔?
    從目前的文獻記載和考古情況來看,印第安人是否與中國人有關係,很難給出確定的答案。很多考古資料表明,部分印第安人文化與殷商時期文化有相似性。而這並不能說明印第安人就是中國人的後裔,但也不能肯定的說印第安人與殷商人毫無關係,最起碼從文化相似性上可推斷出,二者間可能存在過某些交流。在十五年前,有一支科考隊曾對亞馬遜流域進行了科考。
  • 這才是建築界裡的「頭號玩家」!
    △BIG建築事務所合伙人合影BIG能成為建築界的「頭號玩家」,不就是因為他們永不可竭的靈感和驚喜麼?下面,我們將從三個不同角度來吹爆他們!💊三家大咖化身「科技先鋒」上個月,設計網站dezeen公布了一款未來協同設計的雲設計工具,是BIG聯合Squint/Opera和Unstudio兩家明星事務所共同研發而成——「Hyperform」。
  • 不得不去的世界著名歷史博物館,分別在哪裡?
    伊拉克國家博物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第11大博物館伊拉克國家博物館(阿拉伯語: ,英語:National Museum of Iraq )始建於20世紀20年代,是伊拉克最早建立、藏品最豐富的博物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第11大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