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視野下的博物館收藏、展示與詮釋」- 2017博物館人類學研討會議程

2021-01-16 弘博網


博物館人類學試圖理解與物與人之間的聯繫,致力於在自然之物與人為之物中探尋結構性秩序,並反思博物館實踐過程中的知識建構與文化政治。


2017博物館人類學研討會以「人類學視野下的民族博物館收藏、展示與詮釋」為議題,結合2017年國際博物館日研究熱點,探討人類學的博物館實踐等相關問題。



「人類學視野下的博物館收藏、展示與詮釋」

2017博物館人類學研討會議程

「 Museum Collection, Exhibition and Interpretation:

in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


北京  中國民族博物館

2017年8月1日—8月2日 

Museum Anthropology Conference

August1-2, 2017, Beijing, China

(本次研討會全程對公眾開放,歡迎旁聽、討論)


會議地點:中央民族幹部學院,北京海澱區黑山扈甲21號

聯繫人:唐蘭冬,吳潔

聯繫電話:010-82684383




 主持:

鄭茜(中國民族博物館副館長)


致歡迎辭:

顧群(中國民族博物館館長)


講話:當代社會維度中的博物館是否需要重新界定? 

安來順研究員

(國際博物館協會副主席,中國博物館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時間:

2017年8月1日上午8:30-9:00


地點:

中央民族幹部學院綜合樓2層第一會議室


主題演講與討論Keynote Speech and Discussion




9: 00-9: 45 

從民族志到物質文化

發言人:麥可·羅蘭教授(Prof. Michael Rowlands)

倫敦大學學院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9: 45-10: 30 

博物館民族志的興起:博物館生活基本形式與博物館多樣性的跨文化探索

發言人:王嵩山教授(Prof. Wang Sungshan)

臺灣逢甲大學 (Feng Chia University)


主持人:李子寧研究員 (Chair: Prof. Li Zihning)

臺灣博物館(Taiwan Museum)


茶歇 (Tea break):10:30-10:40 



10: 40-11: 25

從近代木器看現代社會變遷,筆筒、託盤和檀香扇

發言人:張展鴻教授(Prof. Sidney C. H. Cheung)

香港中文大學(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kong)


11: 25-12: 10

邊界與介入-博物館學抑或博物館人類學?

發言人:潘守永教授(Prof. Pan Shouyong)

中央民族大學(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主持人:曹兵武總工程師 (Chair: Prof. Cao Bingwu)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Chinese Academy of Cultural Heritage)

  


每位發言時間為十五分鐘,請發言嘉賓提前5分鐘到場,將ppt存入會場電腦


時間:

2017年8月1日下午——8月2日全天

地點:

中央民族幹部學院,綜合樓3層多功能廳、第三會議室



Exhibiting China and the World


主持人:Philipp Demgenski

2:00pm-3:25pm, Lecture Hall 多功能廳


東方主義與中國想像:法國吉美博物館中國藏品的收集與展示 

許盧峰-法國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


George Chinnery的中國蜑民風俗畫與十九世紀殖民視線下的中國

蔡伊婷-東英格蘭大學


吳銀玲-河北大學


1883年芝加哥哥倫布世界博覽會-以「白城」作為世界文明之體現

林韻豐-臺灣藝術大學


宮闈之外:故宮南院─亞洲藝術文化博物館的收藏想像與現實挑戰

賴芷儀-臺北故宮博物院


Museum, Exhibition and Material Culture 


主持人: 翟振孝

2:00pm-3:25pm, Lecture Room 3 第3會議室


尹凱-山東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


李倩倩-四川大學


從他者的視角到多元化的身份認同——人類學視野下的博物館策劃研究 

劉凡-武漢紡織大學


鄭茜-中國民族博物館


茶歇 (Tea Break): 3:25-3:35


Museum and Identity Construction


主持人:庾華

3:35pm-5:00pm, Lecture Hall多功能廳


鄧族文物館、屏山文物徑作為香港屏山鄧族微型社會形態的呈現  

陳焯盈-臺北藝術大學


國家、族群與地方:博物館場域中「客家」的形成與再現  

魏志龍-贛南師範大學客家研究中心


經由金門走向世界-打造「活的閩南文化島」的經營與實踐  

盧根陣-金門民俗博物館


林皓貞-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李光輝-廣州南越王墓博物館



Knowledge, Memory, History and Identity


主持人:尹凱

3:35pm-5:00pm, Lecture Room 3 第3會議室


羅晶晶-香港中文大學


連菊霞-西北師範大學


吳潔-中國民族博物館


杜輝-西南民族大學


試分析國家博物館對於清邁地區的文化詮釋:以國立清邁博物館常設展為例  

趙笠宇-臺灣藝術大學




Representation and Reflection

主持人: 賈一亮

9:00am-10:10am, Lecture Hall, 多功能廳


傅美蓉-鹹陽師範學院


翟振孝-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林仲如-臺灣Cogitoimage策展總監


羅攀-中山大學


Exhibit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主持人:唐蘭冬

9:00am-10:10am Lecture room 3第3會議室


謝春波-雲南民族博物館


南嶺走廊族群語言口頭文化的數位化展陳——以賀州民族文化博物館為例 

陳才佳、袁邦建-賀州學院南嶺民族走廊研究院


數位化時代民族地區博物館的文化遺產展示與人類學解讀 

庾華-中南民族大學


杜韻紅-雲南民族大學


茶歇(Tea Break): 10:10-10:20


Commercialisation and Heritagisation


主持人:林仲如

10:20am-11:30am, Lecture Hall 多功能廳


遊走在文化與商業之間:東莞中國沉香博物館的人類學觀察  

丁玲-香港中文大學


王思渝-北京大學考古與文博學院


Fossilisation, Commercialisation or Participation? How to Exhibi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hilipp Demgenski-法國巴黎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復旦大學


羅忱-廣東省社科院


Commercialisation and Heritagisation


主持人:吳潔

10:20am-11:30am, Lecture Room 3第3會議室


作為「景點」的鄉村博物館:糯黑彝族文化博物館的實踐  

巴勝超 彭慧穎-昆明理工大學


藍蔚-中央民族大學


李耕-中國社會科學院


金露-寧波大學


Intangible Heritage, Technique and Museum


主持人:杜韻紅

2:00pm-3:25pm, Lecture Hall 多功能廳


賈一亮-上海紡織博物館


王雅豪-萊斯特大學


巴爾虎蒙古族已婚女子服裝的民族學研究:――兼論民族學視野下博物館如何展示民族服裝  

索麗婭-東京外國語大學


崔榮榮 宋春會-江南大學


周墨蘭-金大陸展覽裝飾有限公司



Education and Participant


主持人:賴芷儀

2:00pm-3:25pm,  Lecture Room 3 第3會議室


誰的博物館?」:博物館與公眾參與——以珠三角觀眾自身的展覽參與為例  

史明立-南越王博物館


 馮正國-中央民族大學


誰的展覽?誰來看?:博物館展覽與策劃的社區參與性探討  

邱瑋-雲南省博物館


傳統知識重塑生活:以「促進雙贏的試驗性行動研究」項目為例  

楊曉-雲南民族博物館


李秋晨-南越王博物館


茶歇 (Tea Break): 3:25-3:35


Conflict, Contact and the Unspeakable Contents 


主持人:杜輝

3:35pm-5:00pm, Lecture Hall 多功能廳


文物回歸的社會實踐:以紐西蘭Te Papa博物館返還TeHau Ki Tūranga會所為例  

杜麗琴-臺灣文化藝術基金會研究發展組


林瑜婷-臺灣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李子寧-臺灣博物館


馬萍-中央民族大學


唐蘭冬-中國民族博物館


茶歇 (Tea Break):5:00-5:10

 



主持人:鄭茜

5:10pm-5:40pm, Lecture Hall 多功能廳



研討會組委會

Conference Organizing Committee



總策劃:鄭茜

會務負責人:唐蘭冬

會務顧問:羅攀

會務執行人:吳潔

會場翻譯:Philipp Demgenski

宣傳設計:馬丹

會務:周玉州


來源:研討會組委會

編輯:大萌萌

相關連結:

人類學博物館群發力了!——跨界共研「品牌的力量」

相關焦點

  • 【學術會議議程】人類學視野下的博物館收藏、展示與詮釋」 2017博物館人類學研討會議程
    >人類學視野下的博物館收藏、展示與詮釋2017博物館人類學研討會議程本屆博物館人類學研討會將以「人類學視野下的民族博物館收藏、展示與詮釋」為議題,結合2017年國際博物館日研究熱點,探討人類學的博物館實踐等相關問題。
  • 潘守永談人類學博物館:從「遠方文化之謎」轉向「世界文化」
    」為主,也就是歐洲之外的文化實物,它是民族志時代的產物,所謂單一學科指導下的博物館模式。四川大學的前身華西大學有特別好的人類學博物館,經過了二代考古學家、人類學家的努力,而且當時的華西大學裡考古學、人類學、民族學三科是融合在一起的。澎湃新聞:人類學博物館在收藏、展示、教育等基本職能是如何呈現的,是否還承擔著特殊的職責?
  • 「建築界」亞瑟·艾裡克森的人類學博物館,代表著傳統的印第安人文化
    亞瑟·艾裡克森是加拿大西岸派創立者,將加拿大現代建築推向世界的第一人,接下來,小編帶大家欣賞艾裡克森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人類學博物館。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人類學博物館(Museum of Anthropology)是溫哥華市的標誌性建築物之一。
  • 研討|博物館應該如何表達
    人類學視野下的博物館收藏、展示與詮釋——2017年博物館人類學研討會已於近日閉幕。除了主題演講外,本次研討會還圍繞不同議題進行了分組研討,與會嘉賓就個人的研究、實踐經歷分別對議題交流了想法、意見。到累積大量藏品所形成的研究資料庫;從博物館對大眾開放後的以世界地理分類方式所形成的世界展廳,進展到現在網絡無國界的當代博物館的跨界展示手法,這些陳列及策展歷程述說著人們對於「不同」的了解方式與態度的轉化,也代表著人類學在詮釋「不同」的思維方式變遷。
  • 墨西哥最值得一看的博物館,國立人類學博物館,瑪雅文明的教科書
    由於回城過早,橙橙建議我們去看看墨西哥國立人類學博物館,恰逢周日免票,倒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其實是因為語言的問題,所以對國外博物館沒有那麼熱衷的我,確實,被國立人類學博物館震撼到了,不愧是被譽為北美最大的博物館,墨西哥人在這個博物館下了很大的心血!這個巨大的知識寶庫,建立在墨西哥最美麗的區域,四周都是公園植被,環境特別舒適。
  • 林惠祥:捐畢生所藏文物 創我國首個人類學博物館
    林惠祥泉州網5月7日(記者 許文龍 通訊員 陳偉鵬/文 石獅市博物館/供圖)他是我國通過實地調查研究臺灣高山族的第一人,所著《文化人類學》是我國第一部被列為大學通用教材的人類學專著;他是以一人之力興建專業博物館的中國高校第一人,是中國第一所人類學博物館創辦人;他把畢生搜集的幾千件珍貴標本文物、包括徐悲鴻作品在內的私人收藏畫作及自家一棟樓捐給廈門大學
  • 困境與希望同在:「中國人類學重建四十年」會議紀實
    而回到民族志實踐經驗和表徵範疇,她發現在「寫文化」的破壞性創造的影響下,民族志者因為強烈的自我反思和批判而產生了畏懼親密的田野關係、畏懼權力不平等視野下作者權威批判而耽於反思、不敢介入的犬儒氛圍。相較於1990年代完成的田野調查和民族志作品,2000年以後的作品雖然在個體經驗的多樣性方面有所開拓和延伸,但是失去了1990年代有志於宏大敘事的而且不失社會變遷質感的民族志整體視野,反而加速了細枝末節的碎片化敘事趨勢,在後現代的影響下,表徵與權力的關係反覆檢視,看似是寫文化催生的民族志多樣化書寫風格的到來,但是也在腐蝕民族志文本原本就不甚穩固的政治經濟基石。
  • .‖ 打開康巴之門(1):另眼看康巴——穿行在自然博物館和人類學...
    另眼看康巴——穿行在自然博物館和人類學寶庫(代前言)清晨,從我康定寓所的陽臺望去,撲入眼帘的就是因一首《康定情歌》而揚名中外的跑馬山,滿山蒼翠中,山腰雙層漢式亭臺上的金色琉璃瓦在濃蔭中十分耀眼,山頂露出藏傳佛教白塔的聖潔塔尖。
  • 烏龜、水獺和城隍:自然人類學視野下的環保與中華宇宙觀
    自環境危機作為公共議題進入大眾視野以來,環境治理的行動邏輯都建立在自然和文化的二元對立的基礎之上,其成效卻往往不盡如人意。自然人類學這一研究取向發軔於對當代環境危機的反思,以德斯科拉(Philippe Descola)為代表的學者徹底批判了自然和文化的二元對立與人類中心主義。
  • 不得不去的世界著名歷史博物館,分別在哪裡?
    皇家馬來西亞三軍歷史博物館共分成五個展示館,每個館均有不同主題皇家馬來西亞三軍歷史博物館位在馬來西亞國防部所在的營區內,現址所在地是於1985年選定的。它是由數棟單層營房所構成,共分成五個展示館,每個館均有不同主題。
  • 湖南江華瑤族文化攝影作品被中國民族博物館永久收藏
    1月5日,湖南省永州市江華瑤族自治縣攝影師李忠林收到中國民族博物館發來的兩本《收藏證》,由他創作的兩組共51幅真實記錄瑤族傳統文化的攝影作品《「人」與「神」—— 瑤族「還盤王願」紀實》《瑤族織女》被中國民族博物館永久收藏。
  • 民族志寫作當代人類學的文學轉向
    作者: 陳金星   來源:中南民族大學學報9位大咖邀你參加質化研究大會|錯過本次,遺憾一生1984 年,美國人類學學者詹姆斯·克利福德與喬治·E·馬庫斯在新墨西哥州聖菲主持召開了一次關於民族志文本打造的高級研討會。1986 年,聖菲研討會的會議論文結集成書———《寫文化》。這本書在人類學界掀起了一場大論爭,並享有「人類學思想的分水嶺」之譽。
  • 論文及影片徵集 | 2019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合會中期會議影視人類學論壇
    本專題探討了生活世界作為人類學研究對象的可能性,特別是作為視覺人類學研究對象的可能性。長論壇簡介發現和創造人類多樣性的統一是19世紀以來人類學的主要任務之一。人類學家提出了語系、親屬關係、結構人類學等概念來完成這一使命。自20世紀80年代《寫文化》出版以來,作為人類學研究對象的文化概念受到了挑戰。本專題重點探討生活世界概念作為人類學的研究對象,特別是作為視覺人類學的對象來實踐人類多樣性的統一的可能性。
  • 淺析國際競爭中的民族志博物館
    引言在所有的發達國家,自19世紀60年代以來,民族志物品的收集都在特別的博物館進行了重新分配,這些博物館同時也從事人類學研究。那些大型的民族志博物館大多在19世紀 的最後三十年裡被建立,其建立的背後是激烈的殖民競爭。
  • 世界十大著名博物館
    ,東長安街南側,與人民大會堂東西相對稱,是歷史與藝術並重,集收藏、展覽、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於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該館共收藏有300萬件展品。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型博物館。
  • 牛津大學博物館移除「種族主義」展品,稱與價值觀相背
    英國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皮特裡弗斯博物館( The Pitt Rivers Museum )將其知名的「幹縮人頭」等藏品從其展覽中移除,以致力為博物館「去殖民化」。這些藏品原本陳列於其「對待死去之敵」的專題陳列部分,已經展示了80餘年。
  • BBC紀錄片:《博物館的秘密》(4—6)
    《博物館的秘密》第二輯04.埃及博物館 05.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
  • 《食人錄》丨一次感官人類學分析
    這兩種相反的情感反映在了弟弟的行為與話語中:一方面向鏡頭展示自己對佐川一政的悉心照顧,並以此自居(拿巧克力、送海狸先生的玩偶),另一方面,也向拍攝者展示自己也有與弟弟相似的病態癖好,雖然與食人無可匹及,但多少也將自己從常人的循規蹈矩中掙脫出來。這便是他在鏡頭前「表演」躺在帶刺鐵條上受虐,並通過匕首反覆刺手臂達到高潮的絕技。與佐川一政的食人比起來,這自然算小巫見大巫了,但至少還是挽回了一些「尊嚴」。
  • 「冷戰人類學」始末:記大衛·普萊斯的一場在線講學
    我一直覺得,疫情迫使人們在家門口打造全球化環境,而2020年秋策劃《人類學史》金課系列講座,則是我從教以來做的一場最大的教學改革,它集合了美、英、韓、中等四國若干人類學家的力量,開拓了研究生相對封閉的學習視野,帶來了持續將近兩個月的「雜食者盛宴」。
  • 別了學院派 大眾人類學的美麗與哀愁
    但是暗戀人類學的人,暗戀的對象好像都不是一般人類學界定義的「人類學家」。有的人或許會有「被搶註了的人類學」的感嘆,然而人類學界更需要正面迎接挑戰:被代言的原因之一是人類學家在大眾領域耕耘不足,那麼現在正是時機,讓我們再次開墾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