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大革命時期人們衛生的有多差

2020-12-20 騰訊網

今天的我們認為法國1700年代是一個骯脹的時期,雖然其中可能有些誤解,但有些確實是那麼回事。18世紀,相比現在的人,人們對個人衛生的態度比較隨便,原因很多。如今我們隨便可以買到各種清潔用品,在那個缺乏清潔用品的世界,要保持個人衛生昂貴且複雜,除此之外,當時專家認為太乾淨反而不健康,18世紀末,醫學和科學方面的進步表明清潔有益,人們逐漸意識到衛生的好處,即便如此,清潔仍然只是屬於精英階層的奢侈享受。

因水質問題,洗澡被認為是危險操作

關於法國1700年代一個常見誤解是當時的人都不洗澡,甚至有傳言路易十四世一生只洗了三次澡。實際上,路易斯在清潔方面投入了很多心思而且經常在凡爾賽宮裡洗土耳其浴。不過其餘大部分人確實不是經常洗澡,18世紀大部分時期,大部分人用不到乾淨的水。無論如何,多數人還是相信洗澡是不健康的,大眾觀念認為洗熱水澡會使毛孔擴張給各種病菌可趁之機進入肌膚,身體上汙垢是抵禦疾病的保護傘。多數人只是簡單用海綿擦拭或者乾洗,用儘可能少的水清洗下體,臉部和雙手。

洗澡最終成為一種政治立場

洗澡有益的觀點傳播緩慢,只有1769年蘇格蘭醫生Willian Buchan發表一本呼籲人們定期洗澡指南書。到1780年代,洗澡有益在法國仍然是一個新概念,即便有人認可,洗澡也只是有錢人的選項。當時還沒有自來水,取水需要到附近的水源,裡面的水也可能是髒水,取到水還要把水運回家加熱。關於洗澡權力的問題爭議太多以至於成為法國大革命的一個推動力。1793年法國國民大會健康委員會宣布保持良好衛生是所有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

人們狂噴香水

如各位所想,長期不洗澡意味著身上味很大,與其忍受揮之不去的體味,大部分人選擇用香水掩蓋。18世紀初期,很多人認為可以在香水裡面加入藥物成分,於是各種各種東西被加了進去,其中不乏狐狸肺,蝰蛇肉,狼肝,熊脂肪,蠑螈骨灰等奇怪的東西。此外還有一些貴重材料如金,銀,珍珠甚至體液,這些香水噴曬全身甚至毛髮裡面。18世紀末,香水只用於薰香,以香爐加熱散發香氣,部分有錢人家裡還有香水噴泉。法國貴族喜歡香水並且在上面豪擲千金。

長期不洗澡另一個副作用是長蝨子,我們都知道蝨子代表著瘙癢,而且蝨子還引發過傳染病,比如斑疹傷寒。為抵抗蝨子,法國貴族開始剃頭並戴上精緻假髮,然而這並不能阻止蝨子滋生,蝨子還是會寄生在假髮裡,更糟的是,頭髮用品裡面常含有蝨子喜歡吃的東西,髮油裡面含有羊油,豬油,薔薇木油,月桂葉和馬卡沙油等材料。長滿蝨子假髮最終會用沸水清洗或爐子裡烤。不過假髮昂貴,和洗澡一樣,對大部分人來說也是一種奢侈的選擇。法國大革命期間,作為貴族身份象徵的精緻假髮過氣,新政權階級選擇了更簡單的剃髮。

醫院衛生差且人滿為患

1700年代法國的醫院和現在很不一樣,更像是孤兒和窮人等弱勢群體的避難所,他們來醫院就是為了吃上一頓飯和躲避危險以及免費的醫護。這些醫院的條件極差,1788年法國外科醫生Jacques-René Tenon在他的著作巴黎醫院回憶錄中了描述了法國醫療系統真實情況,巴黎主醫院衛生差,人滿為患還容易失火,需要在醫院過夜的健康人常常就睡在傳染病病人旁邊。Tenon的書引起社會對該問題的關注,法國大革命的政策目標之一就是醫院現代化。

巴黎也不乾淨

18世紀,巴黎是歐洲的第二大城市,居住人口600000,但是卻沒有現代公共衛生系統,基本上就是一個糞坑。在巴黎的街道上散散步,膝蓋以下就全是夜香,工業廢料,泥巴和動物內臟的混合物。1852年拿破崙三世加冕後這座城市才終於有了現代下水道系統。

甚至凡爾賽宮也讓人噁心

雖然是最宏偉壯觀的宮殿之一,但也是一個大型廁所。宮殿修建在一片沼澤地上,從1682年修到了1789年基本不間斷在施工,意味著塵土汙泥隨處可見。更糟的是,凡爾賽宮有700間房,像樣的廁所只有9間,還住了4000人,這些人經常在走廊樓道裡方便。1764年一位訪客將凡爾賽宮描述成死貓,屎尿,積水和蚊子的聚集地。

隨意傾倒夜香

衝水馬桶發明於1596年,但直到1851年才普及,解決大小號問題並沒有什麼特別讓人愉悅的辦法,大部分人依靠戶外公廁,夜壺或者地上隨便找個坑解決。清理夜壺的時候,他們有時直接倒出窗外,這對於窗戶下面的路人來說可太危險了。甚至貴族也無法倖免,據說法王路易十六的王后Marie Antoniette和她的弟媳曾經一起散步並在內廷裡稍作停留,結果就被高處潑下的一壺夜香濺了一身。

坐浴器是高人氣的廁所新用具

坐浴器(bidet)用來清洗私處和屁股的用具,法語bidet可翻譯成小馬,指人使用坐浴器的方式,要使用坐浴器人必須跨坐在盆上,雖然坐浴器發明的時間尚不確定,不過1710年Christophe Des Rosiers的家裡裝有一個。因為當時室內管道系統還沒誕生,初代坐浴器也只不過是個盆子,很多衛生用品一樣,坐浴器成為了身份象徵,甚至拿破崙的心願之一就是擁有一個純銀坐浴器,法國革命後,坐浴器開始在妓院中流行。如果條件不行買不起坐浴器,他們就得用手邊的東西,如樹葉,草皮,報紙,玉米穗,貝殼或者自己的雙手清理。

月經是禁忌話題,皇后的月經例外

18世紀,月經是一項禁忌話題,除非你是貴族。王后Marie Antoniette的月經周期是侍臣和大使們經常討論話題,大臣們密切關注著她的姨媽,畢竟,生育子嗣是皇后的首要任務之一。不過,對於平民,關於月經衛生方面知識他們知道的很少。Dictionnaire Portatif Des Arts et Métiers的上面出現過一種1700年代衛生用品的描述,這種帶子用於月經和產後出血,叫做,穿戴於腰上,腰帶上懸掛有幾層厚的棉巾。

常用汞治療梅毒

梅毒首次出現於1495年法國圍攻那不勒斯期間,因此也叫法國病。三百年後,關於這種病的認識還是很少,治療基本沒有效果。法國大革命時期治療梅毒最常用的就是汞,使用方法多種多樣,口服,塗敷,煙燻(將汞放在火上汽化然後讓病人在上面燻一燻),還有注入尿道。

人們大量使用鉛化妝品

18世紀男女都用化妝品,人們會在臉上打上厚厚粉底,面頰上塗上粉豔的胭脂。不幸的是,化妝品是用鉛做的,雖然大家都知道鉛有毒,但阻止不了法國人用它,含鉛化妝品會刺激眼睛引起發炎,腐蝕牙釉質,引發禿頭,甚至危及生命。

手洗衣服的自製肥皂是日常操作

雖然首臺洗衣機誕生於1780年,但基本上只有有錢人家或私人機構才用的起。大部分人都用手洗,一般人們會把衣物拿去河邊溪邊用石頭或者搓衣板洗。18世紀末之前肥皂都是自製的,為了製作肥皂,人們得將動物油脂煮沸,採集石南植物灰做成鹼液,然後將油脂和鹼液結合。這導致肥皂腐蝕性太強無法用於肌膚,所以主要還是用來洗衣服。1790年法國化學家Nicolas Leblanc發明一種將鹽轉化成蘇打灰的方法,這種方法可以用來造紙,玻璃,瓷器和肥皂。這種進步也讓肥皂更易於製造,民眾們也更能接觸到肥皂。

牙齒護理水平太差,微笑是粗魯表現

18世紀,牙齒衛生落後,大部分人多少有點爛牙,當時的牙醫就是拔牙師,就連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世也不能保證自己得到質量的牙齒護理,他上排的牙齒被一個拔牙師給整個拔掉了,導致他每次喝湯的時候湯就會從鼻子流出來。因為很多人的牙齒難看,露齒笑是不受歡迎的。1780年代,法國藝術家Madame Vigée-Lebrun 畫了一幅露齒笑的自畫像,這幅畫就在宮廷中引發醜聞。不過,18世紀末,接受露齒笑的人多了很多。

本文譯自 ranker,由譯者 jasmine 基於創作共用協議(BY-NC)發布。

相關焦點

  • 法國大革命的影響(摘自《自由與毀滅:法國大革命,1789-1799》)
    法國大革命的意義」,略有刪改。革命和帝國時期還加強了法國的行政統一。中央集權的官僚體制至少可以追溯到17世紀的柯爾貝和路易十四,大革命和之後的拿破崙時期大力加強了中央的官僚體制。中央的官僚系統在大革命前只有不到700名官員,到了1793年達到6000人之多,無論是「官僚」的專業程度還是其數量都在不斷增長。「國家團結」的號召是「博愛」理想的核心。
  • 謠言、恐慌與法國大革命
    這是一部經典之作,至少在兩個方面都有開創之功。 首先,是把法國大革命前的農民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如此重視社會底層的農民,分析農民與法國大革命的關係,前所未有。此前提起法國大革命,人們想到的就是巴黎以資產階級為主體的「第三等級」,法國農民不說被忽視,也是被嚴重輕視。此書出版後,法國革命中的底層、鄉村和農民作用漸為史學界重視,成果甚豐。
  • 《革命心理學》:法國大革命為什麼會有那麼多非理性現象?
    嘉賓|王建勳、高毅、蕭延中、王奇生 記者|鏡陶 《革命心理學》是從心理學來研究法國大革命的經典學術著作,跟其他從歷史學角度或用歷史學方法進行研究的同類著作相比,其提供了很多獨到的見解。古斯塔夫·勒龐的法文版原著創作於1912年,距今已經有108年。
  • 帕胡德的法國大革命時期長笛音樂作品2015新專輯
    《REVOLUTION》新專輯宣傳視頻 十八世紀末期的歐洲不只面臨重大的政治動蕩,也迎來長笛作品的黃金時代。由於歐陸其他地區的作曲家紛紛來到巴黎,再加上啟蒙時期、曼海姆樂派樂派的影響以及成立巴黎音樂學院的社會氣氛,在在都鼓勵音樂家創作。
  • 法國大革命和美國小革命
    「七月王朝」時間也不長,1848年2月法國又革命了。「二月革命」沒多長時間,1848年6月又起義,又被鎮壓。之後,是拿破崙的小侄子,路易·拿破崙建立了一個短暫的穩定時期,一直維持到1870年9月他在普法戰爭中被俾斯麥軍隊俘虜,有二十多年。這20年,是路易·拿破崙給法國帶來繁榮的時代,法國經濟高速發展,還舉辦世界博覽會。
  • 《法國大革命之謎》吸血鬼題材的起源故事
    法國大革命時1789年,第一集片頭給出的年份是1787年。第一季故事結尾大革命都還沒開始。  2,然而你說它不是大革命吧,這還真是大革命,或者準確的說這部劇實際上是拍的「大恐慌」時期。《1789年的大恐慌:法國大革命前夜的謠言、恐慌和反叛》(喬治·勒菲弗爾著,有中譯本)一書比較細緻地描寫了法國大革命之前在法國境內發生的一系列全國性的騷動和恐慌,以及最終這些事情是如何釀成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造成大恐慌的原因各種各樣:有真實的,比如糧食歉收糧價上漲,貴族特權與民權的長久積怨;也有後來被證實是完全虛構的,比如神秘匪幫橫行,英國強盜搞破壞,貴族陰謀報復屠殺。
  • 新版| 弗朗索瓦·傅勒《思考法國大革命》
    >弗朗索瓦·傅勒(François Furet,1927—1997) 當代著名的法國大革命史專家,有「法國大革命兩百年學術王」的時論美譽。傅勒後來在一篇談話中指出:旺岱事件是法國大革命的軍事「恐怖」和大屠殺;革命恐怖「以公安、改造人、暴力不可避免為理由來建立新秩序。如果說極權主義是一種在政治和社會之間不允許有半點空間的體制,那麼,可以說法國的雅各賓主義已經具有前極權主義的特徵」。法國大革命第一次如此明確被指涉與專制政體的當代形式有關,這個結論顯然超出歷史理解的一般模式。
  • 法國大革命有40萬人被判決行刑,為啥法國的貴族這麼招人恨?
    所以法國在17、18世紀無論是政治、軍事還是經濟的實力都是歐洲首強。但是一場大革命來了,殺人無數。光當時統計正式被法庭判決行刑的人有40萬人。其中在雅各賓專政時期的那麼短短幾年在巴黎那個斷頭臺上砍掉的腦袋7萬顆,每個月都是好幾千、好幾千這麼殺人。在法國其他地方也是殺人殺到是血流成河。
  • 法國大革命的遺產依舊影響著今天?-虎嗅網
    四分之一世紀後的自由派立憲主義者泰納則在《法國大革命史》中著力於展現革命所呈現的恐怖的病態,他把革命比作一場荒謬的疾病,源頭則來自盧梭與雅各賓派桀驁不馴的心靈,直到泰納的時代,法國依舊在幼稚與瘋狂之間搖擺,最好的體現則是巴黎公社。大革命孕育了現代法國,而它的兒女卻未必願意承認這位多面的母親。
  • 《天才眼鏡狗》:時光機帶他們回到法國大革命時期
    法國大革命——1789 這是我見過的最大的房子了!54--It's the Palace of Versailles, home of Marie Antoinette.這是凡爾賽宮,瑪麗·安託瓦內特的家。
  • 你知道法國大革命有多亂嗎?巴黎人民幾乎每年都要起義
    1789年7月14日,象徵著法國王權的巴士底獄被攻陷,宣告巴黎人民的起義取得了巨大勝利,也拉開了法國大革命的序幕。巴黎爆發革命的消息,沿著驛道飛速傳遍全法國,各大城市紛紛效仿巴黎實行地方自治,農民聚集起來攻打領主堡壘,焚毀債據契約。
  • 法國大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嗎——資產階級興起史
    他在《法國大革命的神話》(The Myth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及其他著作中指出:一方面,在專制傳統強大的法國,所謂的封建主義,在18世紀早已「失去了所有歷史上的意義」,「封建貴族不僅不再統治著國家,他們佔有的全國土地份額也不多」。
  • 法國大革命遠遠不是「自由引導人民」那麼簡單|一張法革迷的必讀書單
    法國大革命就是一場階級鬥爭。作者看到了這場鬥爭的歷史意義,他指出:「鬥爭既已開始,必定是某種制度的勝利。」「在革命時期,舊社會被摧毀了,而在帝國時期,則建立了新社會。」。另有多部關於法國大革命的著作,中文譯本書名同為《法國革命史》,比如勒費弗爾(Georges Lefebvre)、馬迪厄(Mathiez)的著作,同為商務印書館出版。
  • 為何歷史學家如此難以解釋法國大革命?
    如何解釋法國大革命一直是歷史學的難題,不同流派的歷史學家給出了不同解釋,但是沒有一種解釋是完美的。面對法國大革命,歷史學家給過什麼解釋?法國大革命中最受爭議的恐怖統治,又是如何出現的?以下經出版社授權,摘選自《法國大革命思想史》,略有刪減。
  • 楊靖︱法國大革命的「厭女症」
    根據本書作者瓦雷基耶爾的研究,王后在身為「太子妃」時期(路易十五當政)生活的確奢靡,但在四個子女相繼出生後,個人生活「頗為節儉」。而路易十六最後幾年的財政危機主要是因為法國不遺餘力地支持美國革命,以大革命爆發的1789年為例,當年援外的份額佔總支出的比例高達百分之四十一——國庫虧空顯然不應由王后買單。此外,真正對王后聲譽造成致命打擊的是舉世震驚的「鑽石項鍊」事件。
  • 法國大革命
    上集導演為法國Enrico,下集美國Heffron。演員陣容集各國一流,群眾演員數萬,包括法國前總統(網上有影片一分鐘視頻:Nicolas Sarkozy Figurant 薩科齊跑龍套)。十多年前看過一遍,本地Télé-Québec播放。這家電視臺獨特,無新聞,但有政論,科教文節目多,電影從不插廣告,而且定期播一部原版中國電影,配法文字幕。
  • 盤點14個,在法國大革命期間,發生的最黑暗時刻
    人們在街上、在監獄裡、甚至在教堂裡互相攻擊。很多王室、貴族和教會成員,都因為與舊秩序有關而被殺害。整個法國大革命是一片血腥的混亂嗎?法國大革命帶來了重要的政治和社會變革,至今仍有意義。但這場革命是在暴力與動亂的背景下進行的。
  • 法國大革命沉重打擊了財富精英,為何之後的法國依然貧富懸殊?
    在對傳統權威的早期挑戰中,在大眾心目中佔有崇高地位的法國大革命,似乎特別有希望通過衝突實現平等的目標。在舊體制臨近終結的時候,法國仍然是一個收入和財富差距很大的國家。我們做出的最好的估計是,法國當時的收入基尼係數大約是0.59,和同時代的英格蘭差不多,儘管估計的誤差範圍較大(在0.55~0.66 之間)。
  • 薦劇|這一次,Netflix把法國大革命拍成了殭屍劇
    於是,繼韓國的《王國》、印度的《起屍鬼》之後,法國的殭屍們也來了。10月16日,《法國大革命之謎》上線。看劇名就知道,這是一部描摹法國大革命的劇集。這場伴隨著啟蒙運動興起的社會革命,在劇中被賦予了全新的意義。
  • 薦劇 | 這一次,Netflix把法國大革命拍成了殭屍劇
    於是,繼韓國的《王國》、印度的《起屍鬼》之後,法國的殭屍們也來了。10月16日,《法國大革命之謎》上線。看劇名就知道,這是一部描摹法國大革命的劇集。這場伴隨著啟蒙運動興起的社會革命,在劇中被賦予了全新的意義。依舊是反抗貴族的起義,依舊是平民為了生存的奮爭,依舊圍繞著法國大革命展開,但對立關係卻從人民運動變成了「滅屍行動」——貴族殭屍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