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澳門,我就是來吃幾頓飯…

2021-02-16 毒師食評

雖然先前從來沒同意過出席頒獎典禮和晚宴啥的,但一聽這次活動地點是澳門,我稍微扭捏了一下就答應了。為什麼?上回春節來澳門時我就只是為了帶娃(此處沒有對兒子的怨言牢騷,帶娃的目的當然只是為了帶好娃),唯一滿足私慾的舉動只不過是半夜跑去吃了碗日本拉麵而已……留下了一大攤遺憾。

為什麼那麼遺憾?對於一個美食愛好者來說,澳門絕對是值得專程拜訪的地方。這裡有國內前三的酒店中餐廳、有國內獨此一地的葡國菜、有僅略輸粵港的早茶宵夜、各種正點的東西方特色料理,還有方便回去散發的各種手信……來而不大吃一番有種過家門而不入的感覺。

無論是飛機上的雜誌,還是澳門機場的大型廣告,都有「2018澳門美食年」和「澳門·創意城市美食之都」的內容。一方面迎合年輕人群喜好,打造娛樂場外的到訪目的;一方面也是借鑑了泰國曼谷近幾年在餐飲美食上的深耕,賺得大把人氣,總之澳門選這個方向是不錯的,屬於「可持續發展」。

我首次「下海」的邀請方是美團點評和金沙中國,主要目的是參加「2018大眾點評黑珍珠餐飲指南——中國澳門頒獎發布會」。前者誰手機裡沒他家幾個App的……後者名字看著陌生,但旗下幾個知名物業佔據了氹仔最中心的地方,上次親子行住的酒店就剛好可以隔窗蹭看他們家「澳門巴黎人酒店」的鐵塔,主要的帶娃行程之一就是逛「威尼斯人度假村」內置的運河,不免俗地坐了貢多拉。

這次專程而來直接住進「澳門巴黎人」,開窗正對鐵塔;發布會在酒店內的一條商業街舉辦,一共頒發出十三家「黑珍珠」餐廳,基本上是當地耳熟能詳的高級餐廳;晚宴則在新晉為「黑珍珠二鑽」的「巴黎軒」——巴黎鐵塔內,金沙中國自家主場豈有不用之理。

晚宴是7道制的融合菜,出自五位名廚之手,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有兩道。一道是前幾天發過訪談錄的周曉燕師傅所制「蝦籽關東海參配鮑魚」,紅燒海參以蔥油、蝦籽提鮮,屬淮揚菜的正統做法;鮑魚則以蘇式高湯加蠔油煲足十個小時,食感俱佳。百人宴席還能有這樣的水準,只能是嘆服了。

另外「印象最深」的一道菜是冷盤「檀香木燻新鮮藍龍蝦」,布列塔尼藍龍蝦是餐桌上提檔次的食材,來自皇雀印度餐廳的主廚Justin Paul用印度產檀香木燻上一些獨有的香氣。

這道菜的「印度Fine-dining」特色可以說非常顯著了,擺盤西式,用了大量食用花和脆片裝幀;核心食材選用了頂級西餐通用語言,而核心調味則是以印度產為最佳的檀香木,目的昭然。對於內地人來說,檀香多用於空間上的香薰,吃進嘴裡多少有些驚訝。

接著這道菜引出本文主角——威尼斯人The Golden Peacock 皇雀印度餐廳,是Gaggan之前在亞洲唯一的米其林印度菜餐廳,美團點評黑珍珠為其掛上一鑽也是順理成章的事。帶鑽又在金沙中國旗下,成為行程中根正苗紅的一頓飯。

有意思的是在活動全部四天的行程中,點評的團隊顯得挺內行,不像我固有印象的帶群嘉賓到處開包房吃喝,完事兒主廚出來操作或感謝一下云云。他們採取的是直接訂位或者Walk in,直接自己點單的方式,也不和餐廳打招呼,吃完默默買單回去報銷,這樣倒也能試探出餐廳真實水準,所以也有一寫的價值。

印度菜是南亞和影響全球的重要菜系,我前後兩年去過四年亞洲第一、現世界第五的印度餐廳Gaggan,一直想在印度傳統菜的母題上尋找這位年輕主廚的靈感來源,方便更好地理清思路,然而至今尚未成行印度。這次在澳門能遇上這麼一家正宗印度菜,怎麼能放過……之前以為行程上沒有這家餐廳,於是自己做了不少攻略,還打電話預定了一番。結果被服務生告知只要晚上六點來,基本上都是有位置的,晚了就要等位了。

餐廳位於威尼斯人度假村的地面大堂一樓(近金光綜藝館),招牌明顯。裡面空間很大,有200多個餐位,規模不小了。午間時段這家做人均100多人民幣的自助餐,要吃到製作精細些的大餐,必須等18:00的晚市開始。

餐廳大方地在透明廚房旁陳列出了烹飪所用全部香料,以示正宗。有全部認得出來的朋友嗎,在留言裡發出來,我請你吃飯;只限全部猜對的第一人,這頓飯可以設在杭州或者上海,你還可以另外帶一位,屆時我單獨私信這位香料達人。(本條限「毒師食評」公眾號參與)

我們一行8人,按照餐廳經典菜和自己想吃的菜,洋洋灑灑點了一桌,我挑一些說說。下次去時大家可以參考。話說這次我帶了一支小型補光燈,專治各種昏暗場景的美食拍攝.簡直算得上全程最佳單品。

餐前脆餅搭配有三種蘸醬,薄荷酸辣醬、羅望子醬和胡蘿蔔酸奶醬。因為所有菜都是現點現做的,所以餐廳會提示上菜有些慢,於是吃了一好幾片……吃完會有服務員添上。


Traditonal lassi拉昔 (鹹、甜)

印度餐廳得點杯「奶」喝,Lassi是印度一種很受歡迎的傳統酸奶飲料,按照不同風格放入酸奶、水、香料或水果的混合物。鹹奶昔帶研磨過的烤孜然調味,甜酸奶昔加了有糖或水果,我是鹹黨……


印式炸芝士蘑菇球 

喝了一陣子奶,等了20分鐘左右開始上菜了,果然很印度,不按節奏來,一上就是一大堆。芝士蘑菇球裡有什錦野菇、Amul cheese、杏仁,外圈澆汁是偏辣的紅咖喱醬汁,吃口略幹,作為小食倒也不錯。


馬鈴薯青豆咖喱角

石榴包型的重型咖喱角,內餡是加了孜然和咖喱調味過的馬鈴薯、青豆和鷹嘴豆,澱粉香、豆香十足。這個雖然很印度……但是分量實在太暴力了,為了吃主菜,沒敢吃完整個。


印式菠菜蓉燴芝士

這個菜味道不錯,話說如果素食者來澳門,完全可以來皇雀,印度菜本來很多都是全素的。自製芝士搭配有機菠菜泥、玉米粒、青豆,再用西孟加拉芥菜籽油烹製,整道菜香軟嫩滑。


印式黑胡椒烤羊肉串 

免治羊肉卷,外層是黑胡椒味的玉米碎粒,還撒了香蔥,外層焦香裡鬆軟,中規中矩地一道前菜。


印式石榴烤雞肉串 

吃了一會兒,猛抬頭一看,店裡已經坐滿了大半人,不少是棕色皮膚的。接著這道主打招牌石榴雞也上了,賣相很不錯,和上面說到的黑珍珠晚宴藍龍蝦一樣,典型的印度Fine-dining菜式。雞肉用姜、蒜蓉和檸檬汁醃2-3小時,再加上小茴香、香菜籽、辣椒等咖喱香料,用石榴和甜菜打成汁一起醃製後再炭烤。雞肉辣中帶有石榴的甜,調味不錯,但似乎汁水有些少,烤得略過了一些。


香芒咖喱鱈魚 

這道也是餐廳招牌菜,黃咖喱辣度柔和,有青芒果酸甜,鱈魚嫩滑,在餐桌上被瞬時分完。路過的大廚告訴我們其中加了罌粟籽,嗯,罌粟籽經過「滅活」之後是合法調味品,怪不得這道菜如此受歡迎,之前看攻略時也是每桌必點。


印式咖喱老虎蝦

紅咖喱老虎蝦的調味上辣度高一些,蝦肉新鮮,有很好的肌理感。


印式洋蔥燴羊小腿

羊腿或羊排是印度餐廳必有的主打大菜,屬於必點的那一類。選用肉質厚實的小羊羔腿肉沒有羶味,燉煮得酥爛脫骨。八角和肉桂的混合辛香味濃鬱帶有辣味,滲透到肉中。羊腿瞬間被分完,撕開餅蘸著湯汁吃,很有滿足感。

雙人湯:印度特色素菜湯及蘇格蘭扇貝湯

一杯是用豆子、胡蘿蔔、南瓜製作的印度特色蔬菜湯,加了橙子調味;一杯是帶有印度加翁地區風味的濃鬱海鮮湯,海鮮湯好喝很多。可憐全餐分量太足,大家又相互矜持,那顆插了標的扇貝最終還是無人問津……

最後上的是主食,我們點了印度蕎麥餅 Roti、蕎麥燒餅 Paratha和印式餡餅Kulcha……各種餅子。Roti,是全麥粉製作不發麵的烤餅,可以分為素麵和加酥油的烤餅。這在印度最為簡單常見的餅,可以與任何咖喱和蔬菜搭配,是特裡尼達人早餐和晚餐最為常吃的食物。

▲印度Lachha Paratha 圖片來自網絡

蕎麥燒餅Paratha是印度北部最受歡迎的Paratha之一,使用全麥麵粉製作,酥油分離,餅多層次。茴香子烤餅 Warqui Paratha在製作Paratha時加入茴香子。

▲印度Mutter Kulcha 圖片來自網絡

印式餡餅Kulcha是發酵過的一種餅,傳統的kulcha不填充餡料,和咖喱搭配吃。現在發展出了,塞滿餡料的吃法,皇雀家有洋氣的芝士餡餅……

本來還想點菜單上65澳元一份的米飯,畢竟從來沒吃過這麼貴的白米飯麼……最終撐到頭昏腦漲,全部都忘卻了。我們幾個人私下想約去吃宵夜,本地朋友之前為我選了「一哥水蟹粥」,也因為胃袋裡塞滿了肉和香料,只能等下次再來澳門罷。

The Golden Peacock 皇雀印度餐廳和泰國那家亞洲50佳餐廳Issaya Siamese Club很像,都是在傳統套路上把本國菜提升到了較高和現代的水準,雖然沒有Gaggan那般創意十足,但不失為一家不錯的傳統菜餐廳,完全可以成為澳門美食之旅中的一站。處於個人安全等原因,去印度還是有點慌兮兮的,能在治安上佳的地方吃到正宗當地菜豈不是更好……


BTW:

此行拋開官方行程,我還悄悄去了老牌宵夜水蟹粥以及黑珍珠一鑽、米其林推薦的「陶陶居」早茶;以及兩家澳門唯二的三鑽黑珍珠、共摘有五顆米其林星的中餐廳午市PK,結果其中一家完敗,嘿嘿(來都來了,行程總要充分利用下……)。要不下篇就寫這個?

相關焦點

  • 如果在澳門只有一頓飯的時間
    他此前是譽龍軒(澳門米其林三星)的主廚,同時也是中餐世界裡身價數一數二的廚師。來這邊不久,就帶領永利宮獲得2019年度「亞洲50最佳餐廳」稱號。 蒸蛋如此平凡無奇的東西,於我而言本來只是深夜肚餓時的快手料理,滴幾滴芝麻油醬油、撒點香菜蝦米,就已經是極限了。竟然也能做出如此高雅的氣質來。
  • 時代,就是每一個生動的人:專訪《澳門人家》總編劇梁振華
    《澳門人家》的故事在澳門三灣斜街的一家人中展開,通過百年老店「梁記餅屋」來反映澳門30年來的風雨沉浮,刻畫了「一個家,一條街,一座城」守護幸福日常、見證家國榮光的人理倫常,是一部現實主義題材的力作。「嚴格意義上來說,這應該算個命題作文」。
  • 牙叔|一口氣吃了100+澳門餐廳,目前我只推薦這10家!
    吃過印度菜的朋友大多會覺得印度菜就是香料和咖喱,可是皇雀的主廚卻對我說那是你對印度的了解太少了。一次偶然,澳門的本地的朋友給我推薦了這家花道,在我吃過之後,我便敢說澳門還是有值得推薦的葡國菜的。我有幾個死黨,每次去澳門都會吵著鬧著去吃陶陶居,後來我知道為什麼他們會一直吃這家,除了口味之外,真的是因為人多一起吃最能體現出性價比。
  • 古人一天吃幾頓飯,一日三餐是從何時開始的?
    午未就是午時到未時,也就是上午十一點至下午三點,望子就是飯店門前的招牌旗子,把招牌旗子放下,表示打烊不再營業。在唐朝中後期,一天兩頓飯的老傳統逐漸被打破,當時隨著唐朝國力強盛,中國的貴族逐漸由農耕生活轉化為城市生活,外國人定居中國也影響了長安城裡的一小部分貴族開始吃午餐,但他們屬於非主流,大多數中國居民還是堅守著一日兩餐的生活習慣。
  • 愛,就是一起吃餘生的每一頓飯
    我們很難給它下一個準確的定義,但就像今晚這篇文章說的,我希望愛就是在一起,吃餘生的每一頓飯。「愛就是在一起吃好多好多頓飯」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我忍不住笑了,那是和他在一家餐館裡看到的。看到這句話,就想到了身邊的他。那時候,我們剛開始相戀,愛一個人的感覺,是那麼的奇妙。
  • 吃澳門,這次我選擇押小.
    每次來逛街都是「順便」。也許恰好來這裡的目的太具蠱惑性,賭場、女人、豪飲和鶯歌燕舞。在浮華的轉角,鮮有外人嘗見真正的澳門。我有幾個澳門土著朋友,性格上天生頑主,隨意得可愛。無邪目光(或者說幼稚),讓我覺得整個澳門對人家來說就是:一臺遊戲機。這完全沒有任何貶低的意思,你看一個真正悠遊自得的人,會對什麼當真。第一次來的時候,我還想找部新電影看看,以為會比內地早。誰知道,別看賭桌上一篩抵萬金。
  • 「愛就是在一起,吃好多好多頓飯」
    她把目光投向生活中的每一頓飯和每一次餐桌布置,以及在餐桌上度過的美好時光,並用圖片和細膩的文字記錄下來,在2014年推出國內首本關於餐桌布置和餐桌禮儀的書籍——《愛就是在一起,吃好多好多頓飯》。最近,曾焱冰在原版基礎上增添了30%的新內容,包括近年餐桌禮儀新趨勢,再次出版。為這本書起名,6年前的曾焱冰可謂是頗費心思。
  • 一日三餐並非古已有之,古代人一天吃幾頓飯?你還真不一定能想到
    秦朝首次統一促進了生產力其實古人一天到底吃幾頓飯,在歷史的不同階段都是不一樣的,這取決於當時的社會生產力以及民間的習俗和思想演變。比如在秦朝之前,由於當時的農耕技術和生產力有限,人們可以吃的食物比較有限,當時只有包括士大夫在內的貴族階級才能一天吃兩頓飯,皇帝可以提升到四頓飯,諸侯為三頓。第一頓飯在上午九點左右;第二頓飯在下午四點前後,其他的就不那麼固定了。
  • 火遍上海南京的『澳門豬骨煲』,終於來鹽城了!
    來啦!鹽城的朋友們不用去澳門在家門口就能get到超地道超正宗的澳門味道點上這份海鮮大拼鮑魚、小章魚、紅心貝、青口貝、斑節蝦、加拿大象拔蚌統統都安排了~☉生猛海鮮+豬骨煲=絕美靈魂cp這對被我鎖死了,鑰匙丟海裡了。。。
  • 你知道,古人一天要吃幾頓飯嗎?歷朝歷代的規矩,都與現代人不同
    但是你知道,在古代人們一天要吃幾頓飯嗎?很多人會對這個問題產生疑惑,我們每天都會吃三頓飯啊,難道古人與我們的飲食習慣還有著不同嗎?當然有!並且每個朝代在這方面都有些不同。在食物來源很不穩定的情況下,人們一天吃幾頓飯也就無法固定。食物充足的時候,人們一天可以吃很多頓吃到撐;而食物匱乏時,也可能一天下來一頓也吃不到。隨著文明的進步,人們逐漸進入了農耕時代,學會了種植糧食和蔬菜。當人們的食物來源穩定時,一日的用餐次數也才固定下來。
  • ▷經常請吃飯的漂亮姐姐:愛就是和你在一起吃很多頓飯.
    說起來我跟你第一次相識,也是因為一起吃了頓飯,因為午餐時間學校桌子有限,我被迫和你拼桌,記得當時我點的涼皮放了超多的辣椒,要不是我被辣椒嗆了嗓子,你看不過去,遞了瓶水給我,估計我們現在說起來就只是拼桌的過客。
  • 馬卡龍色的澳門,已經被我上山下海逛吃了一大圈!
    大概有3年沒去過澳門了。比起香港,其實我更喜歡澳門。因為她的馬卡龍色,她的煙火氣,她的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其實,實際上風風火火趕路的只有橫跨廣州的我(微笑臉.jpg)。這一晚,把說好的燒烤+啤酒宵夜完成以後就洗洗睡了。Day 1行程的第一天,早早起床去拱北口岸出發去澳門!過關後順利坐上新葡京的發財車去青旅寄存行李,在樓下餐室吃了個早餐,就往氹仔出發了。在官也街逛吃逛吃一圈後,實在忍受不了毒辣的太陽然後跑進了威尼斯人酒店。
  • 幸福,就是和你在一起吃好多好多頓飯
    2018.01.09   忽然想起一句話:幸福就是和你在一起吃好多好多頓飯2018.01.14    當剩下的麵包不夠吃但又都喜歡吃麵包時……當然麵包歸我 誰叫我是女兒 哈哈…… 可是爸說這次麵包不怎麼好吃
  • 喜歡你,就是要和你一起吃很多很多頓飯~
    已中了劇中天才圍棋小哥的毒,貼張最喜歡的動圖感受下我盯著看了無數遍了(花痴臉)擦乾口水,言歸正傳。這部滿是家長裡短、柴米油鹽的韓劇,每集都要吃好幾頓飯,可以看出幾十年來韓餐沒有任何進步,每餐必有泡菜,一言不合就煮拉麵,大醬湯配米飯就是一頓,看得我趕緊去吃了個辣白菜五花肉拌飯壓壓驚。
  • 能不能在一起,吃頓飯就知道
    其實能不能和他在一起,吃頓飯就知道。怎麼點菜,能暴露一個人的性格微博裡看到過這樣一個問題:和一個不合適的人在一起有多難受?一個網友回答:連吃一頓飯都不舒服。昨天她和一個相親對象吃飯,第二天上班時大倒苦水:「這個男人點菜也不問問我喜歡吃什麼,不能吃什麼。連著點了三道海鮮,自己吃的起勁,我吃海鮮過敏,在一旁下不去筷子。他都快吃完了,才抬頭問我為什麼不吃。「拿起菜單就點,絲毫不問你的喜好和有無忌口,不是太自私,就是還不夠喜歡你。
  • 一睹為快,澳門排隊也吃不到的豬骨煲終於來無錫啦!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 食匠陪你每一天前段時間的《我的前半生》火到不行劇中主角賀涵和唐晶多次在一家澳門豬骨煲
  • 澳門米其林點心哪家強?吃過70多顆米其林星星的叔叔告訴你.
    在遙遠的2013年版澳門米其林指南中,澳門唯一的一家米其林三星餐廳是侯布匈開辦的天巢法國餐廳,二星餐廳則有四家,8餐廳、紫逸軒、永利軒和京花軒。前三家是粵菜館,後一家做的是譚家菜,也兼做川菜和魯菜。 這四家二星餐廳我都吃過。而在隨後的2014年版中,8餐廳榮升三星,永利軒被降級為一星餐廳。
  • 所謂的愛,就是在一起吃好多好多頓飯
    陌生的兩個人,最快拉近彼此距離的方式,大概就是一起吃一次飯了。且不說餐桌禮儀能看出一個人的教養什麼的。就單是借著食物,在餐盤間來來回回交錯兩三次,彼此也能通過細微的動作,完成心中加加減減的算術。他點了我最愛吃的紅燒肉,加分!她夾不起菜的樣子囧囧的還挺可愛,有點點喜歡。
  • 去了幾十趟,我在澳門巴黎人總結了這篇吃喝玩樂攻略
    當然,這裡吸引人的可不只是外面,我這次選擇的黑珍珠品嘗套餐的出品也可以打滿分,一頓飯吃了兩個小時,滿足感爆棚。名字我是對照著菜單來打字的,因為根本長得記不住,不過味道倒是吃過不忘,吉拉多和魚子醬都是我的摯愛,乳豬配鵝肝的搭配十分驚豔,好吃不膩。
  • 東北老千在澳門:跟我混,那兒就是咱的取款機
    「後來他(副局)再過來玩,我就沒讓他花過一分錢。」 這是一筆划算的投資,靠著副局的幫襯,姚博在市中心又開了一間酒吧,工商消防問題由副局一手搞定,一切順風順水。 新酒吧緊鄰鬧市區,來的大都是社會上的人,其中有幾個看著就不太正常。一夥小混混成了酒吧常客,不打架也不要帳時,就來姚博這裡捧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