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去永利宮的時候,正趕上譚國鋒師傅剛剛到這裡。
他此前是譽龍軒(澳門米其林三星)的主廚,同時也是中餐世界裡身價數一數二的廚師。來這邊不久,就帶領永利宮獲得2019年度「亞洲50最佳餐廳」稱號。
譚師傅
當時的永利宮開業不久,儘管菜品還在調試中,卻道道令人驚嘆好味,譚師傅一出手,果然不凡。
餐廳有配備專門的侍茶師(對不喝酒的客人非常友好),根據當日菜單,推薦了「茉莉花檸檬茶」,粗粗一看,還以為裡面浸著剝好的葡萄和鮮檸檬,其實小圓球是用茉莉花茶凍成。
精選點心兩品,鮑魚燒麥和北海道帶子荔茸盒。鮑魚類點心已經成了慣例的開場白,仿佛只要有它打頭炮,這一頓飯的格調就不會太低。
荔茸盒才是顯真功夫的,荔浦芋頭碾成泥,裡面包帶子油炸,外層是完美的蜂巢。看看拆開後的切面,芋頭泥糯、帶子如溏心,燙舌但根本放不下筷子。
當第二道八寶迷你冬瓜盅一上,同席的朋友們確認過眼神,發出同樣感嘆,「喝到這口湯,感覺離摘星又近了一步。」
冬瓜盅裡用了阿拉斯加雪蟹、西班牙火腿、黃耳、竹笙、魚肉、菌菇、夜香花、嫩蓮子(口感完全不粉)、絲瓜等不同食材入味。
厲害在於每種食材都發揮了自己的最大效應,沒有誰是多餘的,也沒有互相影響。蒸出來的湯落落大方、無比潤口。
花雕蛋白龍蝦球則是用乳脂蛋白含量3.6的北海道牛奶,加上20年陳花雕酒,一開蓋子酒香撲鼻而來,然而入口卻能感受到酒氣被壓住了,是濃烈的蛋奶香。
蒸蛋如此平凡無奇的東西,於我而言本來只是深夜肚餓時的快手料理,滴幾滴芝麻油醬油、撒點香菜蝦米,就已經是極限了。竟然也能做出如此高雅的氣質來。
吃到難以複製的家常美味,往往更叫人唏噓,因為差距是如此具象可感知啊!
讓我克服了對雞皮恐懼的,正是譚師傅的這隻松露燒雞。大概出於對廚師隱秘的信任,活到30歲第一次吃下整塊雞皮。
醬汁是西式做法、加了香菇和洋蔥,跟黑松露也絕配。右邊的椰子蟹肉卷則搭陳皮糖漿。
叉燒蝦籽撈麵也是一絕,麵條本身質地優秀,單單蝦籽蠔油就已經夠贊,再加叉燒和菌菇,簡直要上天。它沒有蟹粉面那種明目張胆的豪氣,也不如黃魚面小巧雅致,就是粵地人民最熟悉不過的日常。
儘管已經10分飽,居然還把一大碗燕窩香芒布甸吃了個精光。最上面是新鮮臺灣愛文芒果,下面則是用菲律賓芒果做布甸,夾著滿滿的果肉,還有冰糖官燕助攻。
念念不忘了一年後,今年9月又去吃了新的菜單。
荔枝木燒排骨、蝦籽茭白筍、金磚脆豆腐。
夏日感濃濃的燴冬蓉,不同於上次吃的冬瓜盅,配料精簡了,主要是帝王蟹肉、西班牙火腿、夜開花,湯更接近於羹的質地,花香含蓄。
這次最喜歡的一道,勝瓜雙耳炒斑球,絲瓜即是廣東人口中的勝瓜,儘管只有薄薄幾片,但瓜味非常濃鬱(蔬菜愛好者關注的重點)。
老虎斑的鍋氣若用地震來比喻,估計至少得有8級,能強烈感受到它是以怎樣的方式與炒鍋親密接觸的!
避風塘做法的油炸皮皮蝦和豆腐魚,中式天婦羅,點睛之筆是爆香的蔥頭和大蒜,天婦羅愛好者毫無抵抗力。
椒鹽龍蝦拼鮑汁柚皮,說實話,個人更喜歡澳門桃花源小廚的出品,眼下這片柚皮有點細膩過了頭,反倒失去了一絲它本身的質感,像是完全變成了一種其他食材。
紫淮山鮮百合泡菜苗,特別喜歡穿插於其中的素菜,時蔬的高級感真是只有餐廳才能做出來,明白了這種局限性,也能理解餐廳一個素菜能買高價的理由所在。
大家交口稱讚的人民幣燒鵝飯,我倒是不太感冒。
在很多菜式的搭配上面,黑松露除了看起來昂貴(當然實際也很貴),別無他用,尤其不能理解黑松露腸粉、黑松露小籠包這些不倫不類的東西。
砂鍋玫瑰豉油雞,醬汁澆下去,刺溜刺溜此起彼伏的聲音就是好吃的前奏~
更喜歡菜單之外的這一盤皮皮蝦爛糊面!用皮皮蝦湯來燜麵條,索性放棄因為轉圈圈拍照而涼掉的燒鵝飯,一口氣吃了兩碗面。
永利宮的甜品依然值得期待,日本紅豆雙蓮奶露,又滑又爽,甜度也是大餐後毫無負擔的程度。
餐後水果也是我的愛,酸梅粉番石榴,耶!真想再叫一盤room service回房間慢慢吃!
翌日繼續永利宮,是譚師傅和香港tate dining主廚劉韻棋(Vicky Lau)的四手午宴,說幾個印象深刻的菜。
紹興酒醉蝦配牛油果;鴨芭菲配無花果。蝦肉就是海鮮風味的果凍,無花果酸甜解膩。
兔肉叉燒,真豬肉苦手者的福音!兔子是純法國血統,用肋部中間的肉。其實那些老店也不用那麼墨守成規嘛,換種食材做叉燒也照樣有趣。小黃瓜和茗荷泡菜也加分。
中式皮蛋配豆腐泡沫,教科書版的「如何幫助外國人愛上皮蛋」料理。配香檳還能中和出一點兒甜味。
杏汁白肺湯
雞汁鮑魚
法國蠔配魚子醬和陳年柑橘醬汁,非常地「粵法融合風」,也是tate dining一道招牌菜的變形。太陽花的花瓣用薯片製成,「花芯」是伊朗魚子醬,微熱半熟狀態的法國吉拉多生蠔,仍保留了多汁鮮甜。
唯一的不足之處是醬汁有些膩,如果有麵包等主食配就完美了(還不是擔心菜太多了你們吃不下……
燒鳳肝炒蛋白水牛奶酪,想起了在順德東海酒家吃到的欖仁炒牛奶。
中式鵝肝蒸蛋配滷水鵝肉
鮮青胡椒龍蝦球,來自法國南部的藍龍蝦,用青胡椒炒也還是保留了本味,茭白也是水靈。
脆皮雞卷配法式田雞汁
砵酒脆皮和牛面頰,酥軟的牛肉配碳水果然是最幸福的~
朱古力梳乎釐配茅臺雪糕,吃到一半就在期待這道甜品。
講真,對喝不了高度白酒的人來說,做成輕盈好入口的雪糕後,才更能幫我們理解茅臺的好。
總有一些餐廳令人感慨,人生苦短,該享的口福要儘快享,想去的地方要立刻動身去。
如果在澳門只能吃一頓飯,那我一定把時間留給永利宮!但澳門這麼好吃,通常這個假設是不成立的哈哈~
▲ 喜歡就關注我吧
一起去全世界找好吃的
葉醬
曾旅居京都
喜歡Fine Dining也愛路邊野餐
半年在家寫作、下廚,半年在外覓食、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