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父精彩講經:
法華經、楞嚴經、心經、阿彌陀經、覺悟本心……合集,持續更新中!!!
不動道場,遍十方界:我們現在坐在這裡,能不能把你家裡的電視機、沙發想起來啊?在見道位就可以作這種觀照。你現在心能不能跑到十年以前去,但身能不能跑過去啊?現在和十年前是不是二啊?可是現在跟十年前當下是不是都是你?這就叫不二法門。真心本來面目這種妙,妙不可言。用世間凡夫的心態,沒有辦法來理解,只有智慧才能觀照。以此推論到十方法界,是不是都是我們?我們現在一念心可以跑到美國,可以跑到太陽,是不是「不動道場周遍法界」?
還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觀照。比如說張居士從南京跑到揚州來聽經,南京有沒有少一個張居士?這裡有沒有多一個張居士?因為南京也是張居士,揚州也是張居士,太陽、月亮是不是張居士啊?沒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我們在眾生位分南京、上海、北京,有彼此,這是我們的同分妄見。其實十法界都是當人當下一個念。作第三種觀照,不動道場就是空如來藏,十方界就是不空如來藏,中間的那個「遍」字理解為空不空如來藏、性相一如、理事不二。我們每一個人當下是不是不動道場遍十方界啊?從全體上來講是這樣,從個體上來講也是這樣。一粒微塵、一根草絲縷結,盡足為一真法界。所以如來藏為總,萬法為別。任何一個小微塵當下就是十方法界,並不是說許多東西綜合起來才是個十方法界啊。十方法界中每一個法當下都是十方法界。
六祖惠能講,有這麼個怪物沒頭沒尾,沒面沒背,他是誰啊?就是我們的真心,這是方便說為真心。那麼有頭有尾有面有背是誰啊?還是真心。沒頭沒尾沒面沒背的那個東西跟那個有頭有尾有面有背的東西是什麼關係?就是一個東西。無量就是一,一就是無量。這一部分就是那一部分,那兩個部分就是那八個部分,就這麼古怪。我們好好把它轉,誰轉的刻骨銘心,誰得大自在。
身含十方無盡虛空:「身」指法身,法身無相,為一切相所依。這都是方便說,沒有方便說我們不可能悟到究竟說,而究竟說沒有什麼法身、報身、化身。法報化當下就是一個念。「含」就是報身,是智慧妙用;「十方」就是化身。身含十方無盡虛空,有方所有空間必有時間,必有萬法萬相。這段經文是妙語連珠,口頭禪都會講,但是我們貴在要變成自性流露,要懂。
《楞嚴經》從頭講到尾就是在講一心三藏,就是講我們的心。所以讀懂了《楞嚴經》,三藏十二部經即使是方便法,方便法是不是我啊?行善的善是不是我?被斷的惡是不是也是我?行善的行、斷惡的斷,是不是還是我?明白了《楞嚴經》一心三藏,十二部經乃至外道邪法乃至種種資生產業,乃至種種學科,沒有哪一樣不是我,都是一個念在變化。
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裡轉大法輪:「毛端」是人身上的毛端,是表正報,表有情。「寶王剎」是表佛寶法王之國土,表依報國土,表無情。正報之最小能現依報之最大,這就繼續講事事無礙法界。「寶王剎」比喻為無窮無盡的十方虛空,我們一毛孔就能包含它,而且就能當下現出它的全體之相來,是不是講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啊?表這個法。
坐微塵裡,轉大法輪:「微塵」是表無情之最小。轉大法輪教化眾生,一般是針對有情而言。無情裡能包容這有情。所以這兩句經文,繼續強調法界真心本來面目不可思議。
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如果按照通教的「滅塵合覺」,叫作無餘依涅槃。它離開了肉團身,離開了一切有形有相的法,進入那種空如來藏大光明。用圓頓大教來講,可說為無住大涅槃。無住大涅槃包括自性涅槃、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當下是一個本體。所以我們現在在這裡,已經滅塵合覺的那些古佛如來知道不知道我們吶?都知道。我們動一動就是他們自己在動,明白嗎?雖然他們知道我們,如果我們不發心的話,他能不能度我們啊?不能。
就像我們在夢中一樣,變現出來那麼多人,他們在夢中能不能聽我們的話呀?各人都有各人的想法,可是夢中那麼多人是不是我們自己啊?我們做夢的自己度不了夢境中的自己。所以諸佛到這個世界上來是不是在做夢中佛事啊?你自己不發心,佛度不了你。雖然我們就是他,一旦我們成佛了,跟他是不是圓融為一個本體啦?這個時候你才體會到,哎呀!原來我就是多寶如來,原來我就是觀世音啊,原來阿彌陀佛、釋迦牟尼、日月燈明佛都是一個東西啊;原來那個牛魔王也是我啊,原來那個泥巴塊也是我啊。可要度他們,只有出來講經說法啊。所以這個法就是不可思議,唯有智慧能夠觀照。
沒有明心見性的人絕對不能相信自己,你所有的想法都是錯誤的,因為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東西,你怎麼能知道別人呢?可是我們在迷惑顛倒中總是自以為是。所以這個「滅塵合覺」,看我們滅了多少,合了多少。同時還要明白,這個塵能不能滅啊?把這個一滅掉什麼都沒有了,釋迦牟尼、阿彌陀佛統統完蛋。這就是《楞嚴經》講的,一假一切假,一滅一切滅。
比如說這個手掌比喻為塵,我滅塵合覺變成拳頭了,手掌滅了沒有?沒有。它當下就是拳頭,拳頭生了沒有啊?它當下不還是個手掌?所以既然不能滅塵,能不能合覺啊?你跟誰合啊?塵當下就是覺,覺當下就是塵。所以滅而非滅,合而非合。無合不妨說合,要不然這個嘴巴怎麼開口啊?講到底,什麼東西都是一個念,我們咬住這一點,經文就好理解。
即使佛在講經的時候,許多語言都是不圓滿的,但是他沒有辦法啊。出世間的真理沒有辦法用世間的語言來表達,這是真的,講出來都是錯的。所以「滅塵合覺」錯不錯啊?本身就是錯的。雖然是錯的,有智慧的人卻能悟到真理。大家知道為什麼嗎?因為我們本來就是那個東西。
我們雖然本來是佛,不從修得,但是不修能不能起妙用啊?就跟那個礦裡的金一樣,它本來是金啊,你煉也好,不煉也好,它都是金,但你不煉的話,能不能把它顯發出來?因為佛滅塵合覺,也是依照一心三藏的道理,用法來把自己的煩惱習氣化掉。滅與合是不是講修證啊?因為修證了,「故發真如」。故發真如:就是把自性本心的妙用成就了。你不修行,真如在不在啊?(在),但它發不了。真如並不是因為我們修出來的,你修也好不修也好,它就是真如,否則就不能叫真如。但是不修也發不了,它不能成就妙用,要修得。
妙覺明性:是我們自性智慧德能妙用現前,可以理解為三身功德。一個「妙」貫穿三個字,妙覺、妙明、妙性。覺,方便說為法身。性,可以說為報身,智慧功德妙用。沒有這個「性」,它不能顯現出化身;沒有這個「性」,我們也不能從化身觀照到法身。所以,「覺」就是空如來藏,「明」就是不空如來藏,是化身,「性」就是空不空如來藏。所以這個「妙覺明性」是不是阿彌陀佛?
而如來藏,本妙圓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風、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聲、香、味、觸、法;非眼識界,如是乃至非意識界;非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盡。非苦、非集、非滅、非道,非智、非得。非檀那、非尸羅、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禪那、非般剌若、非波羅密多;如是乃至非怛闥阿竭、非阿羅訶、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樂、非我、非淨。
這段經文比較長,先作個提示。在「故發真如妙覺明性」之前這一段,佛帶有籠統性用不同的語言來開示一心三藏,這是從總體上概括;那從「而如來藏本妙圓心」這一段往下呢,佛從具體的、個別的角度來開示一心三藏。
而如來藏,本妙圓心:佛在這裡是用別教的分別法來開示空如來藏,也就是阿彌陀佛的阿,如是我聞的如、真、性、理。本妙圓心的「本」就是根本。有些同修問我們的真心從哪裡來啊?是本有的。本來就是這樣,無所從來,無所從去;自來就有,不是從它有;一向就有,不是後來才有;在時間上來講沒有起點,沒有結束,也沒有中間。「妙」就妙在一個「本」,法爾如是。世間人總認為一個事情有方所,有來龍去脈;真心本來面目沒有方所,沒有來龍去脈,就這麼妙。這個「圓」,圓融圓滿圓通一切萬法。這叫「本妙圓心」。
我問大家,我們有時候愣頭愣腦的在那裡,就好像失去了常態一樣,人家喊了三次他還不知道,等反應過來,你問他剛才想什麼,他說剛才什麼也沒想啊。那叫本妙圓心。雖然什麼也沒有想,你家裡的多少人、多少朋友、有多少東西,在不在心裡啊?在心裡。只要需要就想出來,這是打比方。怎麼圓法呢,下面就有了: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風、非火。這是講七大。這裡「心」包括第七識和六種意識心。
嚴格地來講,第七識、第八識都在這裡,第七識、第八識共為意根,識就是六識。非心,這個七大剛剛講過。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性七大真空,性空真七大。能不能這樣講啊?七大之性就是我們的「本妙圓心」。在本妙圓心裡,它有沒有一天到晚裝那個七大之相啊?這裡「非」,就是沒有這個七大之相。注意,佛這個辦法是把在形相上執著的人引導到空性來。講有也好,講非也好,這個七大之性當下是不是七大之相?只要他願意,隨時可以現相。
非眼、非耳鼻舌身意:少了四個「非」字,就是就是「非眼、非耳、非鼻、非舌、非身、非意」。這是非六根。注意,在這裡這個六根是把它作為肉團,意根沒有肉團,但方便說是心臟是肉團,是不是?或者把那個寤寐之相、心臟開合之相方便說為意根。因為前面一個非心,已經把六根的一種見性說了。如果前面沒有非心的話,要注意,這六根既包括六個肉團,還包括它們的見性。
非色、非聲香味觸法:實際上就是「非色、非聲、非香、非味、非觸、非法」,譯者的本意無非是每句話要湊成四個字。六根攀緣六塵,就產生下面的。非眼識界、如是乃至非意識界:也就是非眼識界、非耳識界、非鼻識界、非舌識界、非身識界、非意識界。在前面十八界會相歸性的時候,我們已經解釋過,在這裡我省略。
非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盡:這段比較拗口。非明無明,也就是非明、非無明、非無明盡。「非明」呢,這是講修行人通過十二因緣來證闢支佛果位。十二因緣呢,把這個人的三世因果輪轉分成十二個細節來開示。這十二個方面包含了今世、中陰身、來世、還有來來世。它是講三世,其中還包括一個中陰身。如果把中陰身作為一世的話,就四世。這個十二因緣從無明開始,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是這十二個因緣。這個十二因緣解釋了我們這個人今生怎麼樣造業,造的業然後進入阿賴耶識作為種子業,當我們這期生命結束以後,在中陰身期間呢,所有的這個種子業中八識田中強者牽。
比如做狗的這個業力種子最強就投狗胎,這個時候投胎就進入名色,名色一開始像一滴牛奶那個樣子,然後在娘胎裡經過十個月,這個時候就開始有了六根、有點感受啊,一直到出世就開始愛啊、取啊、造業啊,到出世是不是變成第二世啦?第二世又造業呢,就取了,有了,然後接著第三世……緣覺修行人從這十二個因緣中任何一個環節起修,他都能成就。那麼在這裡把這個法門也否定掉,真心本來面目中沒有這些什麼緣啊、取啊、名色……沒有這些相,它是性具功德。
非無明,也沒有這種無明相。無明變成一個念出來,是不是就有形有相啊?可是講到真心本來面目,它連一個念都沒有的。它是無念而知,不需要起心動念它就知道。所以把這個無明,把這個十二因緣破掉了,把與無明相對的智慧也破掉了。還有「無無明盡」,無明盡就是修十二因緣證闢支佛果了,也沒有十二因緣的因地法,也沒有十二因緣的果地法。「無明盡」是不是果地法啊?
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盡:如果這樣來解釋的話,「乃至」就是把十二因緣每個因緣前面加一個非就是了,這是一個一個把它否定掉。老死盡了實際上就是無明盡了。
非苦、非集、非滅、非道:這是講聲聞法。這是修阿羅漢果位的人。小乘人修行法按照苦、集、滅、道四聖諦為指導。
所謂苦,就是講六道凡夫之苦。苦有無量,可概括為三苦、八苦。三苦有苦苦、壞苦、行苦。苦苦好理解,三惡道的眾生苦上加苦,人道裡的眾生也有種種的苦,叫苦苦。沒有吃沒有穿就很苦,沒吃沒穿生了病是不是苦上加苦?生病沒錢看,是不是苦上加苦再加苦啊?
所謂壞苦,就是你快樂的當下就是苦。能吃得山珍海味,這是不是快樂啊?可是當下你可能各種各樣的毛病在身體裡已經鬱結。遇到什麼事情心裡高興得狂喜不禁,這是不是快樂啊?你不知道當下心臟病、高血壓已經在悄悄地走來。大喜傷心啊。
第三種苦叫行苦。是指來世苦果由今生業因。
所謂「集」,就是造成苦的原因。原因在哪裡呢?就是我們的貪嗔痴慢疑,就是我們嚴重的我執,就是我們損人利己,就是我們殺、盜、淫、妄造種種的惡業。講是苦、集、滅、道,實際上應該叫苦、集、道、滅。按照次序來講,找到了原因,是不是找到下手的地方了?我不做就行了嘛。針對小乘人的修行,佛專門講了三十七個道品。三十七道品在《阿彌陀經》裡就講了二十五個,有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證道分,這裡不能作詳細解釋。果真如此修行,我們就證到阿羅漢道。
這裡把四聖諦也否定掉了,我們真心本來面目裡沒有四聖諦,它都是作為性具功德本來存在。需要教化眾生的時候,一念它就能變出來。
非智非得:這是從籠統上來講,修行人一是要證菩提果,也叫智德,一個是證涅槃果,也叫斷德。這四個字是承上啟下。承上,小乘人、六道輪迴的眾生;啟下,從阿羅漢、闢支佛到菩薩果位到如來果位。
非檀那、非尸羅、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禪那、非般剌若、非波羅密多:這是分述菩薩修行的法門,也叫六度。「檀那」就是布施。有這麼幾種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財布施又分為外財布施和內財布施。外財布施就是以金錢物質來供養三寶;供養眾生;內財布施是用我們的能力來供養三寶、供養眾生。比如到寺廟裡來打掃衛生等等叫內財布施。「檀那」帶有超越之義,也就是布施超越貧窮苦海。超越之義就是有舍必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超越你原來的貧困,超越你原來的富貴,更加殊勝。
布施對治貪心,要養成一種習慣。說到底,你布施給誰啊?布施你自己啊。有些菩薩向我請教怎樣搞經營,我告訴他叫許願經營。你跪在佛面前發願,所得利潤百分之多少供養三寶。你有沒有任何風險啊?
所謂法布施,我們今天在這裡聽經聞法是不是法布施啊?諸供養中,法布施為最。法布施既能開智慧,又能得財富。講經、聽經、印經書、組織法會,都是法布施。所謂無畏布施,就是不殺生。吃齋茹素就是最大的放生。
「尸羅」是講持戒,最圓滿的持戒叫做「三聚淨戒」,也就是攝善法戒、攝律儀戒、攝眾生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