賁園,老成都的百年藏書樓(上篇:百年滄桑話賁園)

2021-03-02 成都高新

編者按:這篇文章很長,就像一部紀錄片,我們特分成上下篇為您展現。這是一部家族的藏書史,更是一個民族文化史的縮影。

在這裡,曾迴蕩著張大千、邵力子、章士釗、于右任、陳寅恪、吳宓、廖季平、陶亮生、顧頡剛…的聲音,絕對值得您和我們一起慢慢聆聽。

民國初期,賁園的主人便開始了藏書,樓裡曾有存世不多的各種漢語典籍,經、史、子、集、庫部版本皆備,甚而還有善本(含孤本、手抄本),如宋版《淮南子》、《晏子春秋》、《夢溪筆談》、《淳化閣雙鉤字帖》、顧炎武的手稿,曾國藩的來往信札、名人字畫、以及歷代用兵的山川地圖等,所藏古書常年計有十萬卷冊以上。

到了上世紀40年代後期,賁園所藏書籍已至鼎盛階段,達30萬卷冊之多,其中善本逾5萬卷冊,自刻書籍木板3萬多片,全國兩千八百餘縣方志收錄最全,中醫古籍亦有不少秘本,居當時國內私人藏書之冠,藏書規模西部第一,堪與浙江寧波天一閣藏書樓媲美。

雖然天一閣的歷史較之賁園更為久遠,但是藏書量卻不及後者的一半,尤其是抗戰時期,避難於成都的眾多國內鴻儒大家先後慕名而來,「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在賁園裡留下了永遠述說不完的故事,更添了她的厚重歷史文化風韻。

如今,這座古堡式的宅邸坐落在成都市春熙路旁一條闃無人息的深巷裡,雖已顯頹敗,仍然「大隱於市」,距離「燈紅酒綠」之地僅約百米之遙,曾是民國時期藏書家嚴雁峰、嚴谷蓀父子兩代人的居所,也是「賁園書庫」所在地。

歷史上,這條長約不過200米阡佰小街的命名和更名,都曾烙有特殊的歲月印痕。據說,三國時趙雲曾在此建宅,原來街西有一水池,老街坊稱為趙雲的洗馬池或子龍塘,故名龍塘街。這裡曾是清雍正年間嶽鍾祺巡查在成都的宅第「景勳樓」。其後,因為位於成都府中心地段,主政四川的封疆大吏吳連生、駱秉章、祥文瀾、恆容齊等都曾先後入住於此,如果說是那年月的「省委書記」大院,亦非妄語。

清同治年間,駱秉章任四川總督,設下圈套,在大渡河畔全殲石達開率領的太平軍。清廷為表彰駱秉璋的「功績」,特在子龍塘邊為他修建了一座「駱公祠」,此街又改名為駱公祠街。民國時期排滿廢祠,抗戰時期成都市國民參議會曾設於此。1954年又改為和平街,展現出中蘇兩國關係友好的時代特徵。

其實,無論朝代怎樣更迭,街名怎樣流轉,「景勳樓」依然故我。府內原有三座超大花園,翠綠的竹林環繞四圍,委實王侯氣派。清末民初嚴氏父子買下這座庭院後,曾根據皇家檔案館的樣式作過修繕,工期耗時逾10年,時斷時續,終於1924年將其改建為今天人們可看到的「賁園書庫」遺址。

賁園書庫是一座石庫狀的建築,長約二十米,寬約十米,整個建築的風格中西合璧、大氣厚重。基座的大象和祥雲的浮雕已經風化,斑駁的青磚灰瓦也越發陳舊。書庫中部的大門為滿月形門洞,上方纏繞著肆意舒展的藤蔓。二樓為西式建築特色的小陽臺,上端有一匾額,用隸書題著「書庫」二字。由於年代久遠,匾額暗淡失色,表面翹起片片漆皮,「書庫」二字雖清晰可辨,但已斑駁,歷史印痕盡顯。

那年月修建的賁園書庫牆體約有半米之厚,屋簷下修有腰簷。書庫四周都開有小巧精緻的方形窗戶,所有窗戶都裝有隔水板,二樓窗戶上還設有氣窗,以期防潮防曬,足見設計者的用心良苦。

賁園還有一層地下室,是為書庫恆溫而挖的。民國時期的蜀中碩儒,陶亮生先生曾這樣描繪過賁園:「書庫建在花園中,系楠木結構,高大寬敞,外石,通戶牖,為石庫狀,冬暖夏涼。」言之鑿鑿,當年周圍種植的兩顆銀杏,如今已經成長為參天大樹,枝葉扶疏,鬱鬱蔥蔥的綠葉籠罩下,滿是灰塵和雜草的賁園更添了幾許凝重的滄桑感。

歷史上的賁園既是書庫又是公館。當年,嚴府建有三進三出的府宅和三個大花園。宅第古雅敞闊,園內花木扶疏,翠綠的修竹環繞在嚴家的四圍。賁園書庫就建在當年嚴家景勳樓的舊址上,系楠木結構,外砌石磚,高庫內四壁有通氣孔,空氣流通,板壁上加一層鐵皮,地板清絲嚴縫,不讓溼氣侵入,像一座牢固的碉堡。室內溫度穩定,書架書櫃全是楠木、香樟,可防蟲防黴。

值得一提的是,書庫長年僱有幾位翻書工,坐在書庫內,一年四季不停地,小心翼翼地專職翻書,以避免蟲蛀、水漚、溼氣浸潤,甚而在每本書裡,還要夾上防潮的專用紙。每當天氣晴朗時,還將許多古籍搬到庭院的通風晾曬,以期降低紙張的溼度,這是川西平原的獨特氣候所致。經歷了百年風雨之後,雖然賁園現在早已書去樓空,但它獨特的書香氣息,卻不曾被淹沒。

據說當年翻書工的聘用條件是定要文盲,他們只可翻書,不會看書,以免誤事。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了明末清初思想家黃宗羲的感喟:「讀書難,藏書尤難,藏之久而不散,則難之難矣」。誠如斯言,那年月的讀書人為求學問,「挑燈夜讀」,「懸梁刺股」皆傳為佳話,是經過了大磨大難後的真切寄懷。

嚴雁峰,巴蜀第一藏書家

賁園的主人嚴雁峰(1855年-1918年),本名祖馨,別號賁園居士,陝西渭南人,是近代著名的中國藏書家。清雍正年間他過劍門,沿著張飛古道入川,開拓鹽業致富,並廣儲文獻,弘揚儒學,終成藏書大家。

嚴氏曾就讀於尊經書院(四川大學前身),熟讀典籍,涉獵甚廣。初到成都府時,聞聽尊經書院的大名,便決意報考。當時,由王愷運先生執掌的尊經書院有個不成文的「潛規則」,概不收外省籍學生。但嚴雁峰生性聰明,慧根早熟,酷愛藏書,王愷運知道後尤為看重他的稟賦,認定是可造之材,遂收於門下。後來的嚴氏果不負厚望,成為清末蜀中學者和詩人。

嚴氏幾代人經商,以鹽業發家。嚴雁峰本人雖苦讀於尊經書院,但參加科考屢試不第,遂從此專心收羅民間古籍,造福士林。1894年的甲午戰爭(光緒二十年)前夕,他進京趕考,並斥巨資購進大古籍,裝運回川。途經西安古城時,巧遇一藏書家又有1000多部古籍出售,遂毫不猶豫地重金全部收進,回川後建藏書樓3楹,名為「賁園書庫」。

此後,他再未踏入官場半步,而是潛心收藏古書,並以此為樂。到了晚年,他甚至變賣自己經營多年的鹽業,用所得的數萬元巨款購書。數年時間,嚴雁峰的藏書就高達50000多卷冊。為了更好地保存這些書籍,他把書運到佛門清靜之地,大慈寺和文殊院這兩座寺廟暫存之後,買下和平街的景勳樓,將其改造為賁園。賁園之稱謂,以「賁」字為園,取其「氣勢旺盛、諸事暢達」之古意。

如今,由於年代久遠,我已無從考察清末時期的嚴雁峰先生照片,因為那個年代的照像機還是西洋舶來的稀罕之物,是利用鎂礦石的燃燒來作閃光,膠片也只是單獨一次拍攝一張,被西方傳教士帶進中國才不久。慶幸的是,張大千先生在賁園客居期間,畫過一幅嚴雁峰圖,作於1944年,為今人留下了可以緬懷的映象。(參見上圖)

該幅畫作上的鈐印是:「張爰私印、張大千、林思進、清家翁」。作者落下的款識為:「雁峰老伯遺像,甲申四月張爰拜寫,林思進題跋:(廖平撰文)」。這些鈐印與款識中的人物皆為當時的蜀中鴻儒,其中的廖平更非等閒之人,是四川井研人,清末至民國時期學者、思想家。廖平一生治經學,融合古今中外多種學說,形成一套獨特的經學理論體系,在現代中國學術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雁峰先生還以刻書精善著稱,紙質、字跡、印刷皆稱上品,備受中外稱譽。英國大英博物館、牛津大學圖書館、俄國列寧圖書館均有其印本陳列,美國國會圖書館還專闢有「渭南嚴氏精刻善本書籍室」。賁園所藏珍貴的文獻史料,可比肩於浙江寧波的「天一閣」,也絲毫不輸四川江安傅增湘的「雙鑑樓」,尤以遠播海外漢學的史料著稱,冠蓋幾家知名的國內藏書樓。


嚴谷蓀,賁園藏書樓的傳承人

嚴雁峰先生去世後,其子嚴谷蓀(又稱嚴谷聲、或嚴谷生)花了幾年時間,請人徹底整理書目。對於書籍的保護,他視為己任。子承父業,可圈可點。據說當年任何人,包括家人在內,如想進入書庫,必須得到嚴谷蓀的同意。為此,嚴谷蓀還僱請了三位幫工,常年累月專門看守書庫裡的書籍。

據史料記載,嚴谷蓀並非嚴雁峰之妻祝氏己出,乃過繼族人之子為嗣。當年,嚴谷蓀年僅20歲,但卻繼承了父輩的人生追求與理想,摒棄聲色犬馬,蟄居書庫,在經學家張森楷先生等前輩學人的教誨和協助下,一心治學,並廣集圖書,持之以恆,到了上世紀四十年代後期,由於經營有方,賁園的藏書增加到了30萬卷冊,嚴谷蓀本人也成為研究古籍文獻和古代典章制度的專家,在鑑定古籍版本和書畫金石方面頗有造詣。

賁園藏書十分豐富,善本頗多,許多學者在著書立說時都受惠於此。宋育仁撰修《四川省通志》、《富順縣誌》,所據資料以賁園藏書為主。著名學者廖季平晚年精研不輟,許多時光都是在賁園度過的,他的珍貴手稿後來也留在了賁園。張森楷的《二十四史校勘記》、《四川省歷代地理沿革表》等著作也是在賁園完成的。

嚴家還投巨資對其藏書精校精刻,使賁園成為當時古籍刊刻和傳播的基地之一。著名學者龔向農、向楚二位先生曾對賁園所藏中國音韻學書籍進行校讎、整理,歷經數個春夏秋冬,編成漢語音韻學巨著《音韻學叢書》,收錄唐宋以來音韻學圖書32種共123卷。為此,嚴谷蓀聘請刻字高手匯刻後,攜此書專程赴杭州就教於近代大儒章太炎,章先生讚賞之餘,親自為該書作序。這套叢書曾經參加在德國萊比錫舉行的萬國博覽會,受到好評。龔、向二位先生也因此聲名遠播。

嚴家父子窮畢生精力,傾萬貫家產,矢志搜集古籍文獻。近至成都,遠至北京、南京、天津,乃至日本的書商,一旦有了珍貴的善本、孤本,都千方百計聯繫賁園,把書送來。凡藏書者,無不以收藏孤本和善本為榮耀,而賁園所藏的許多善本一向為藏家所羨慕。《夢溪筆談》是北宋時沈括的名著。民國時,人們知曉的最佳版本是宋朝的宋幹道本,但這個版本有一定的缺失。到了明朝時期,出現了內容更為完備的馬元調本,歷代收藏家皆苦覓而難見蹤影。這本海內珍本即為賁園所收藏,共計30卷。

1949年後,嚴谷蓀先生曾被聘為川西行署特邀人民代表,四川省文史館研究員。隨後不久的歷次政治運動及「文革」中,嚴谷蓀先生飽受磨難,於1976年去世,終年77歲。如今,嚴家父子的墳墓已遷到銀杏園,墓志銘上有一句話,道出了書庫兩代主人的藏書精神:「雖歷經戰亂,屢遭橫禍,亦不屈不撓,寧舍萬金,不棄一卷。」實在令人敬佩!


四川歷代有重視修志的傳統。從目前已知最早的地方志之一,東漢的《巴郡圖經》到中國現存的最早講究體例的方志、常璩的《華陽國志》,無不對此後中國地方志的修撰產生了既深且巨的影響,而常璩的《華陽國志》還被梁啓超稱為「方志之祖」。

早年四川修方志之風很盛,或許與「山高皇帝遠」的四川人戀鄉情結不無關係。明末清初的戰亂,各省大片土地荒蕪,民生凋敝,百姓奉旨逃荒,或者自願(經商、遊宦、習醫等)入川,改變了整個四川的人口經濟、奠定了現代四川,包括成都府在內的風俗與民情。正是由於大規模舉家甚至舉族遷移入川,各省百姓戀家戀根之心甚重,因此對族譜的修繕,方志的撰寫甚於它朝。這些成因可以解讀為何賁園藏書中方志與族譜尤顯豐富。

除此之外,陝西在清初湖廣填四川的移民大潮中,亦佔有極重要的位置。其原因不問自明,陝西與四川自古相通,是為近鄰,常有商業交易及民間往還。陝人在清初入川佔地,其具體做法是「秦人隨大軍開闢,砍樹臼其皮為界,施棚帳於內髏瓦礫之間」,自此之後,「遠近趨利者踵相接」(同治《重修成都縣誌》) 陝西人在成都的經商行道以典當、鹽茶、棉織業等著稱。比如清代33家當鋪(《成都通覽》載28家),多為陝商經營。

作為賁園的主人,陝西的嚴氏父子家族便是以運銷川鹽而獲得大利。但作為尊經書院的學生,王壬秋的高足,憑藉與宋育仁、廖季平、張森楷等著名學者系同學之淵源,才有賁園藏書之洋洋大觀,同時才有大量資金投入所輯的《渭南嚴氏孝義家塾叢書》的精校、刊刻、印行,其所輯的「叢書」涉及經傳、訓詁、音韻學、中醫藥學等重要的文獻。(上圖為康熙年間房契,是迄今在賁園書庫裡發現的老成都最早的房產證)

據成都市內文殊院的老和尚告訴筆者,上世紀「文革」初期,嚴氏刊刻的「叢書」大約有3萬多版片,皆為上等梨木或檀木製作,曾經保存在寺內,只可惜「軍宣隊」進駐後,所謂的軍代表們,其實就是一夥無知無畏的兵匪,或許入伍前還是耕田人或放牛娃,竟然將存於庫房裡的大批版片搬出來,用作煮飯的柴火,或寒冷冬季的烤火取暖木材。珍貴的中華文物瞬間毀之於愚昧,聞之實在令人痛心!

(接轉下篇:賁園,老成都的百年藏書樓——走過歷史的煙塵)

相關焦點

  • 海寧藏書樓略述
    海寧藏書樓也成為一個凸顯亮點。據考證,海寧有關史料上可查到的藏書樓有68座,包括衍芬草堂、清風堂、看山樓、澹遠樓、吟香仙館、古韻閣等。著名藏書家蔣光焴之衍芬草堂,有「九候望族、萬卷藏書」之譽。此外,還有明代陳與郊的隅園,清代許汝霖的也園、吳騫的拜經樓、查昇的澹遠堂、查慎行的得樹樓,陳邦彥的春暉堂、周春的著書齋,皆為藏書豐富的書房。
  • 聽阿莊講述百年張園沉浮記
    全英文版《上海日報》人物周刊專訪文章《聽阿莊講述百年張園沉浮記》
  • 易經「賁卦」可能另有所指——傳統解讀對「賁」的解釋值得商榷
    賁,音bì,意思是,文飾、修飾;2. 這個卦的主題是:離為火為明;艮為山為止,文明而有節制;3. 這個卦論述文與質的關係,以質為主,以文調節,展示了「賁」的形勢下各種變化的可能性;4. 這個卦飾外揚質。
  • 百年老站變民國風創意園,還自帶電影濾鏡!
    01百年老站變身創意園區1876老站創意園的前身,是上海市五金礦產進出口公司倉庫;這裡也是淞滬鐵路的重要站點——「江灣站」原址。淞滬鐵路始建於1876年,如今已有百餘年的歷史。作為中國第一條商業運營的鐵路,淞滬鐵路見證了上海百年來的興衰進程。位於廣紀路汶水東路上的江灣站舊址,更是全國鐵路網中最古老的車站之一。在淞滬之戰中,淞滬鐵路江灣站遭受了炮火摧毀,留下了許多歷史遺蹟。如今,飽經百年滄桑的鐵路江灣站搖身一變,變成了吃喝玩樂一體的創意園。
  • 漳州山水|百年滄桑''番仔樓''
    「番仔」是過去閩南一帶對「南洋人」的稱呼,出洋祖先回鄉蓋的房子被稱為「番仔樓」。冬至將至,曾百和的兒媳婦陳小燕到「番仔樓」進行攝影創作。這幾年,已是漳州市攝影協會會員的陳小燕一直專注於「番仔樓」題材的拍攝。到了中午飯點,她留在祖屋吃飯,與小叔子曾力毅、曾力林小聚,談及冬至祭祖的事情。後輩們每次回家,憶起祖先曾振源以及這座名噪一時的華僑莊園總是引以為豪。「有『番仔樓』的富,也沒有『番仔樓』的厝」,民間一直流傳這樣的俚語。 時光回溯到20 世紀初。
  • 百年滄桑得意樓(上)
    歷經近百年滄桑,有中華民國初創時的豪邁,有1930年代初社會風氣的自由奔放,有抗戰中日本侵略者的蹂躪踐踏,有三年內戰中的悲歡離合,有建國初的社會主義改造,有十年文革的光怪陸離,有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史濃縮而成的這100年風雨歲月,有哪一件不是它得意樓所親見親歷?你看照片中的它,破敗中猶存高貴,蕭煞處尚顯威儀,汙穢的外表無損它曾經的單純,骯髒的環境掩不住昔日的繁華。
  • 因為他,外馬路這座百年老宅「香園」將改造為鋼琴博物館……
    她選址於一座與古鋼琴般擁有近百年歷史的民居中,這座民居的名字就叫「香園」。記者幾經兜轉,聯繫上了香園的繼承人,也就是將其命名為「香園」的主人的孫子——香港音樂家、施坦威藝術家李廷強,從他口中,我們了解到了香園的真正歷史,第一次為大家揭開百年老宅的神秘面紗。
  • 行走百年愚園,探尋紅色足跡 | 市房地產學校第一(行政)黨支部開展...
    行走百年愚園,探尋紅色足跡 | 市房地產學校第一(行政)黨支部開展「四史」學習教育專題黨課 2020-10-23 10: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嘉定60餘件精障人士作品「亮相」百年愚園路
    冬季 邂逅 特別的溫暖2020 WINTER日前,在「百年愚園路」的公共藝術文化空間創邑SPACE,來自嘉定區精神衛生中心爪哇手作社的一場作品展快閃亮相。爪哇手作社走出嘉定,來到愚園路,面向更廣泛的人群,不僅是嘉定區精神健康服務品牌的自我拓展,更是一次跨界、跨區推進社區心理健康促進的大膽嘗試。希望手作社的藝術作品及衍生品能為廣大市民帶去愉悅心情的同時,傳遞關愛心理健康、保持身心平衡的信號。活動呼籲身處急速轉型的社會環境及常態化疫情防控階段,公眾的心理健康問題亟需正視與重視。
  • 課植園的聯想 在江南園林品味古人的詩與遠方
    若從這個角度來品味鎮上的百年課植園,人們會驀然發現,看似一樣的白牆黛瓦,其實是有別於其他江南園林的——「課」所代表的學習、誠信、人文與「植」所代表的實踐、財富、實業,在這裡盡情相擁。  作為中國傳統園林的代表,江南園林在其漫長的發展中既延續了風雅質樸的共性,又發展出地方風格的差異。
  • 光陰的故事丨百年老城 古老弄巷
    光陰的故事丨百年老城 古老弄巷 2020-06-30 06: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雲遊天津」走進和平區:從五大道穿越百年歷史風雲
    「雲遊天津」走進和平區:從五大道穿越百年歷史風雲 2020-08-14 20: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圓明園第五園春熙院--何時回家?(上)
    海澱史地專家張寶章先生除了不同意侯仁之關於大學士明珠的自怡園在今北大校園以外,其餘的觀點,如上述的「圓明園所交淑春園並北樓門外等處的水田」,大部分在淑春園內,「淑春園園域廣闊,園內水田就有一百二十多畝。」淑春園與綺春園只有一路之隔,位於萬泉河南岸,原是大學士傅恆的宅園,後被內務府收回。乾隆四十五年將淑春園南部賜予和珅,更名「十笏園」;園北部即原春和園,改為「春熙院」,成為圓明園五園之一。
  • 在家看天下·每日一景丨常州未園:「尚未成園」 如詩如畫
    中國江蘇網訊(通訊員餘甜萍)未園位於江蘇省常州市天皇堂弄今市青少年科學藝術宮內,為木商錢遴甫建於1920-1923年的私家花園。該園佔地不大,但布局曲折幽深,引人入勝,極富江南古典園林特色。軒榭、長廊、亭橋、月洞、水池、湖石、假山等布置精心,百年香樟、桂樹、羅漢松、古柏及花草等點綴其間,使小園顯得古雅而幽靜,體現了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當初錢氏自謙「尚未成園」,故而以「未園」命其名。
  • 天一閣書藏古今,兵部侍郎痴迷藏書,家族世代守護400年……
    ▲ 圖為天一閣百年滄桑,鬥轉星移。今天我們要聊的是寧波天一閣,主要從四個方面來看這個讓無數學者競折腰的藏書樓。▲ 圖為天一閣藏書乾隆三十七年,下詔修《四庫全書》,範氏子弟進獻藏書,乾隆見範氏藏書百年不毀,便下令測繪天一閣的藏書處,興造「南北七閣」,用以收藏《四庫全書》。
  • 五馬街區的「於園」這麼漂亮你去過嗎?帶你走訪近代...
    亭的西側有幾棵芭蕉樹,周邊擺滿了松柏等各式盆景,出了亭子可通過園中水塘上的九曲橋直達藏書樓。每當春季園中鮮花盛開的時候,後花園免費向老百姓開放賞花。於園藏有大量的古籍,後悉數捐給籀園圖書館。二、籀園(依綠園)籀園,系延用「依綠園」舊址所建,位於九山河畔(現溫州籀園小學內),是清乾隆時期溫州著名士紳曾唯和他的弟弟曾儒璋所建。
  • 【視界】《百年巨匠》話百年
    【視界】《百年巨匠》話百年《百年巨匠·京劇篇》拍攝片場  甘肅日報特約撰稿人 於 濤  自2012年至今,有一部聚焦中國20世紀文藝巨擘的大型人物傳記紀錄片《百年巨匠》被紀錄片愛好者和中國現當代文藝研究者譽為「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