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閣書藏古今,兵部侍郎痴迷藏書,家族世代守護400年……

2020-12-25 花菜阿良

明州天一富藏書,福地嫏嬛信不虛。

歷劫僅存五分一,至今猶有萬卷餘。

林泉雅潔多奇石,樓閣清癯類碩儒。

地六成之逢解放,人民珍惜勝明珠

天一閣,坐落於月湖西畔,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藏書樓。書藏古今,數百年來一直是文人墨客的聖地,卻又緊閉大門。自古以來,能登閣拜讀的不過寥寥數人,皆是盛有名望的學者大學。

▲ 圖為天一閣

百年滄桑,鬥轉星移。今天我們要聊的是寧波天一閣,主要從四個方面來看這個讓無數學者競折腰的藏書樓。

前塵往事

兵部侍郎痴迷藏書之趣

▲ 圖為寧波月湖

範欽,生於明嘉靖年間。字堯卿,號東明,浙江鄞縣人。自幼聰慧,酷愛讀書。27歲時學有所成,高中進士,從此開始仕途之路。

其先後在湖廣、江西、福建、陝西、南贛等地任職。從工部員外郎官至兵部右侍郎,可謂是光宗耀祖。

兵部右侍郎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副部長

▲ 圖為範欽像

其一生酷愛藏書。為官多年,每至一處,便廣搜當地文獻。對於一些買不到的書籍,便僱人抄錄私刻,其手下抄手一度多達20餘人。這個時候的範欽已經痴迷於藏書,做官反而成了業餘。

之後因其剛正而得罪了權臣嚴嵩,心灰意冷之下辭官回到寧波。

▲ 圖為天一閣

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範欽在寧波月湖西畔建造藏書樓,取名「天一閣」。所藏書籍以明代地方志、政書、實錄為主。

▲ 圖為天一閣藏書

乾隆三十七年,下詔修《四庫全書》,範氏子弟進獻藏書,乾隆見範氏藏書百年不毀,便下令測繪天一閣的藏書處,興造「南北七閣」,用以收藏《四庫全書》。至此天一閣聞名天下。

南北七閣:文淵閣,位於故宮太和殿;文源閣,位於北京圓明園;文津閣,位於承德避暑山莊;文溯閣,位於瀋陽故宮;文匯閣,位於揚州大觀堂;文宗閣,位於鎮江金山寺;文瀾閣,位於杭州西湖孤山。

天一生水

舊居新宅文化傳承

▲ 圖為天一閣

在天一街裡弄深處,便可見一老宅森森。正門匾額上所題「天一閣」,蒼勁有力。簷下鐫刻的四字「南國書城」,是由國畫大師潘天壽所書。

▲ 圖為天一閣

細看之下,潘老所書的南國書城中南卻少了一橫。因為南字為九劃,屬單,在陰陽學說中:單為陽屬火,雙屬陰屬水。所以潘老在題匾時特意少了一筆。

匾額兩側的立柱上則是兩幅對聯:

天一遺形源長垂遠,南雷深意藏久尤難。

顧庭龍

好事流芳千古,良書播惠九洲。

郭沫若

溪山逸馬圖

▲ 圖為溪山逸馬圖

八匹駿馬於山間嬉戲,山川、河流、樹木、駿馬一一呈現,栩栩如生。其材質是用海邊的礁石磨成粉再加入粘合劑和墨汁。在溪山逸馬圖的上方,刻有生動的三國人物群譜。

▲ 圖為天一閣
▲ 圖為天一閣

天一閣如今規模宏大,園內整體厚重,處處彰顯歷史滄桑,人文底蘊。園內主要分為藏書文化區、園林休閒區、陳列展覽區。

藏書文化區

藏書文化區以寶書樓為中心,共有東明草堂、範氏故居、尊經閣等景點。這 幾個景點也是最初範欽的故居,真正意義上的天一閣。

東明草堂

▲ 圖為東明草堂

東明草堂又稱「一吾廬」。之所以取名東明草堂,是因為東明為範欽的號。

▲ 圖為東明草堂

東明草堂是天一閣建成之前範欽的藏書、讀書之處。之後隨著其藏書的增加,東明草堂不堪容納,於是範欽開始著手重新建造一座新的藏書樓,即天一閣。此後東明草堂便成為範欽的會客之所。

▲ 圖為東明草堂

在其正面的院牆之上,刻有一形若麒麟的浮雕圖案。似牛似羊、似鹿似麟,雙目炯亮,額上長有一角。此獸名為:獬豸。據說其懂人言知人性,能辨忠奸,有正大光明之意。

司馬第

▲ 圖為司馬第

司馬,範欽曾官至兵部右侍郎,故以司馬代稱。第,則是府第的意思。顧名思義,這裡便是範氏故居,亦是範欽後人所居住的地方。

▲ 圖為司馬第
▲ 圖為司馬第

在司馬第和東明草堂之間有一高牆環繞,主要是用來防火之用,故也稱之為防火牆。將生活居所和藏書區別而開,主要目的還是為了更好的保護藏書。

寶書樓

▲ 圖為寶書樓

寶書樓即天一閣,也是整個景區的靈魂所在。據說當時範欽認為書最為怕火,為了防火,他查閱諸書,最後在《易經》中看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而大受啟發。取其以水克火之意,故名天一閣。

▲ 圖為寶書樓

天一閣整體為二層硬山頂建築。樓上是一大通間,以書櫥相隔,意天一。底層面闊,進深為六間,意地六。取天一和地六之數,寄託書樓永固之心。

閣內天花板上的藻形圖案,均以古代水紋和水獸做裝飾。書櫥編號則是日月、星辰等作為記號。可見範欽的良苦用心。

▲ 圖為寶書樓

天一閣門前有一汪清潭,名為天一池。幽靜清遠,盡顯文人淡雅之風。此潭引閣外月湖之水,主要還是為了蓄水防火之意。

▲ 圖為寶書樓

閣前嶙峋假山是由其曾孫範光文所造,名為九獅一象。園內假山,用的是產於寧波海島上的海礁石,雖不如太湖石般透、瘦、漏、皺之俊秀,卻也別具古樸風韻。

▲ 圖為寶書樓

池上假山林立,神態各異,呈九獅一象之姿。頗有幾分蘇州獅子林中旱假山的神髓。似獅似象,險怪而蜿蜒,或立或臥,或俯或昂,皆由心生所往。

假山如何真趣?禪宗因何得名?笑談獅子林古今往事

尊經閣

▲ 圖為尊經閣

尊經閣原是寧波府學的藏書樓,整個建築為重簷歇山頂。於1935年移入天一閣內,並在光緒年間重建。內藏御賜書籍。

▲ 圖為尊經閣

相對於天一閣的樸華無實,尊經樓巍峨壯觀,飛簷翹角。身後假山古亭,古樹參天,徒添許些枯山禪意。

▲ 圖為尊經閣

門前穆然而立兩隻石獅,霸氣威武,雙目突起,根根鬢髮栩栩如生,青苔覆蓋下盡顯滄桑。

園林休閒區

園林休閒區以東園為中心,共有明池、假山、長廊、碑林等景點。

東園明池

▲ 圖為東園明池區

東園明池,位於天一閣東南處,屬於天一閣後期擴建。取其字首相合,剛好是天一閣舊主範欽的號,東明。

▲ 圖為東園明池區

整個東園明池,古樹參天,枝幹虯曲蒼勁,枝柯交錯,在其蔥鬱之下盡顯歷史滄桑。

▲ 圖為東園明池區
▲ 圖為東園明池區

林中馬頭牆建築,在斑竹淡影下顯得古樸風雅,經歲月沉澱,以其厚重之姿立於樹影婆娑之中。明池之水不若清澈,樹影經日照投於池中,水色斑駁中染透靜謐悠深,和天一閣的厚重滄桑融為一體。

▲ 圖為東園明池區
▲ 圖為東園明池區

古樹巍峨,奈何歲月風狂雨落;暮色蒼茫,任憑風雲掠過……

此處景色盡顯洗盡鉛華般的古樸,古樹、建築、濁水、假山、立亭等融為一體,整體呈現出一種歷史和人文厚重之感。高聳的古樹,爬滿青苔綠意,直入雲霄之中。漫步其中,迎面而來的是一種滄桑歲月之感。

▲ 圖為東園明池區
▲ 圖為東園明池區

園內的石獅、獸像、碑林等皆是從別處遷移至此。經歲月打磨,粗糙殘敗,青苔覆滿全身,仿佛被歲月封印而滯留於此。閱盡世間風雲變幻,看遍歷史滄桑,悄然不動聲色……

多少離亂承合,風雲忽變,皆在此刻平息。

陳列展覽區

陳列展覽區以秦氏支祠為中心,包括了芙蓉洲、書畫館等景點。

秦氏支祠

▲ 圖為秦氏支祠

始建於1923年,由秦氏支房秦君安出資所建。系秦氏族人拜祭先祖而建。整個祠堂耗時2年零7個月建成,共花費20萬銀元,相當於現在1700多萬人民幣。

▲ 圖為秦氏支祠

整個祠堂以戲臺為中心,兩側有配殿、看樓等。祠堂的建築以江南傳統風格建造,融木雕、磚雕、石雕等工藝為一體,集民間雕刻藝術於大成。

▲ 圖為秦氏支祠

祠堂中的戲臺是最大的亮點。整個戲臺富麗堂皇,熠熠生輝。戲臺的屋頂由十六條如意鬥拱承託,20層穹形藻井呈曲線狀盤旋而上,絲絲相扣,渾然一體直至穹頂交匯,頂部中央再覆以明鏡,異常華麗。

之所以做成這種形狀主要原因有二,其一為擴音的,可使戲臺上餘音繞梁。其二可以增大空間,從而使文武戲亦有大的發揮空間。

▲ 圖為秦氏支祠

不單如此,戲臺上的雕刻圖案也讓人嘆為觀止。雕刻的圖案有三國題材,還有漁樵耕讀圖、龍鳳呈祥、合和二仙等圖案共計140餘幅。

▲ 圖為秦氏支祠

整個戲臺雕刻華麗,有人物、瑞獸、花草等,運用浮雕、透雕等手法,飾以大漆,再貼以金箔,工藝精湛,流光溢彩且極為奢華,呈現出金碧輝煌的效果。可惜的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時候被破壞極多。

高牆之中

如何做到藏書古今

▲ 圖為天一閣

範欽取名天一閣,是源於古書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這句話。書最為怕火,為了讓自己能更好的藏書,於是取名天一閣。在保護藏書方面,範欽是煞費苦心。

藏書萬卷

▲ 圖為天一閣藏書

範欽和其它藏書家不同的是,他的收藏主要是明刻本為主。即明代的地方志、政書、實錄以及詩文等。同時也藏有一些官書,例如《軍令》、《營規》、《國子監監規》等,這些都是一般的民間藏書家難以收藏的到。

▲ 圖為天一閣藏書

除此之外,閣內藏書除範欽在各地所得之外,還有很大一部分得自豐坊的萬卷樓。

▲ 圖為天一閣藏書

豐坊生於藏書世家,家有祖傳「萬卷樓」。中年時因捲入政治風波,從此一蹶不振。其藏書更是在晚年遭遇火災,諸多孤本化為灰燼。至此後,豐坊心灰意冷,將餘書悉數轉讓範欽,從此遠離寧波。

如何藏書

▲ 圖為曬書

寧波地處江南地帶,多為陰雨天氣。所以不止要防止閣內藏書受潮,還要避免烈日曝曬而引發紙張變化。

天一閣每當梅雨季節時須密封書庫,直至天晴再通風晾乾。除此之外,天一閣還有曬書的規定,就是把一本本書籍拿出來晾曬。據說每到曬書的日子,範氏各房子弟須盡數到場。

同時,為防止蟲蛀帶來的損失,範欽在書中夾放芸香,其香味能殺死囊蟲。還制訂了一系列的防火、防水、防鼠、防盜等各項措施。

家訓嚴苛

▲ 圖為範欽分家

範欽共二子,長子範大潛,次子範大衝早夭。在其油盡燈枯之際,將長子,兒媳叫到床前,將所有遺產一分為二,一為白銀萬兩,二是藏書七萬卷。長子明白父親書不可分的用心,便選擇繼承藏書,將萬兩白銀留給弟媳。

範欽因其多地為官,甚至做過抗倭的指揮官。所以在藏書的管理上也和別人不同。為了保護藏書,訂立了極其嚴苛的族規:藏書歸後代子孫所有,需各房的鑰匙齊聚才能打開藏書閣。這便是「代不出分,書不出閣」。

▲ 圖為天一閣藏書

除此之外,天一閣還有諸多禁令:菸酒者忌登樓;外姓人不得入閣觀書;不得無故入閣;不能帶好友親朋私自上閣;不得借書與外房他姓;女不上樓等。

如有違背,將接受嚴厲處分:子孫無故開門入閣者,罰不與祭三次;私領親友入閣及擅開書櫥者,罰不與祭一年;擅將藏書借出外房及他姓者,罰不與祭三年。

據說,當時寧波知府有個酷愛讀書的侄女錢繡雲,為了能登上天一閣一覽群書,託太守為媒嫁給了範家的後人範邦柱。婚後,錢繡雲以為可以一償所願可以一登天一閣,可事後得知天一閣有訓:女不上樓,書不出閣的家規。最後錢秀雲便鬱鬱寡歡,含恨而終。

登閣拜讀

▲ 圖為天一閣

歷史上第一個登上天一閣的外姓人便是黃宗羲。

黃宗羲,寧波餘姚人,字太衝,又稱梨洲先生。其學識淵博,為明末清初著名的鴻儒。

清康熙年間,黃宗羲來甬講學,在知曉天一閣之後,託好友範友仲幫忙下取得範氏各房的同意,至此一登天一閣。在其登上了天一閣之後發出感慨:讀書難,藏書更難,藏之久而不散,則難之難矣。

▲ 圖為天一閣藏書

黃宗羲登閣之後,撰寫《天一閣藏書記》。一時之間,天一閣聲名大噪,眾多文人想進閣一覽群書。自此,天一閣進入相對開放的時代。但儘管如此,在黃宗羲登閣後的近200年間,獲準登閣拜讀的外姓人也僅有十餘名,這些都是當時頂級的學者大家。

例如全祖望、阮元、袁枚等。直到近代,孫中山、餘秋雨、郭沫若、馮驥才等名人學者也曾一登天一閣。

風雨飄搖

天一閣命運多舛

▲ 圖為天一閣

天一閣自範欽過世之後,長子範大仲開始繼承其家業。範大仲在維護先父的遺訓同時,又建立了一系列族規。

轉瞬百年,天一閣在嚴苛的族規下得以傳承。在其曾孫範文光時,也是藏書最豐富的時期,藏書多達5000餘部,共7000多卷。

天一閣因黃宗羲拜樓閱讀之後,在學者中享有盛名。受盛名之累,天一閣的藏書開始因各種原因慢慢減少。

▲ 圖為天一閣藏書

先是乾隆詔修《四庫全書》,範家子孫進獻珍本共計638本,但均只借不還。其後,乾隆先後下旨賞《古今圖書集成》一部,《平定回部得勝圖》十六幅,《平定兩金川戰圖》十二幅。並下旨仿天一閣興造「南北七閣」,用以存放《四庫全書》。

清末,鴉片戰爭爆發,寧波府淪陷,英軍強掠天一閣內《大明一統志》等數十種古籍。直到1847年,天一閣中僅存書籍已為2223部,流失近半。

▲ 圖為天一閣藏書

1861年,太平軍四起,盜賊趁亂潛入閣內,偷盜藏書流於市面,論斤賤賣。範氏子孫範邦綏四處奔走,卻也只能挽回部分珍品。

1914年,大盜薛繼渭受書商指使,潛入天一閣,白天藏於閣內以棗充飢,夜晚與樓外盜賊裡應外合進行竊書。一連半月,偷去諸多藏書,由同夥駕船接運至上海高價出售。經此一事,天一閣藏書損失慘重。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為保護藏書。閣內古籍先後出閣暫避,直至抗日戰爭結束,才重回天一閣。

寫在最後

榮辱歷史,已成追憶。天一閣歷數百年滄桑而依然屹立,範氏子弟的堅守本心,讓數百千文化得以長存。如今的天一閣,對於寧波來說,集百年文化精髓,亦是寧波人文的象徵。

相關焦點

  • 皇家藏書樓都模仿的天一閣,它是中國第一家以藏書為主題的5A景區
    天一閣大門天一閣位於浙江省寧波市,由當時退隱的明朝兵部右侍郎範欽主持建造,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在清乾隆時期,因編修《四庫全書》,天一閣在全國藏書家中貢獻最多,被推舉為民間藏書樓的典範和樣板,皇家藏書樓均仿天一閣建造。天一閣景區的遊覽路線是單線遊覽,從北門進入,首先看到的是天一閣建造者——範欽的塑像。
  • 天一閣裡的女人
    她聽丘知府說範家的天一閣藏書甚富,其中多罕見之孤本,為當時天下私家藏書中之翹楚和典範,她日日心向神往。她還聽說,天一閣中所藏之書幾百年來不生蠹,全賴一種芸草之功,錢姑娘聽了頓生仰慕之心,寒來暑往用絲線繡芸草數百幅,「繡芸」之名由此而得。錢姑娘的父母非常珍愛這個女兒,看到女兒對天一閣那麼仰慕,那麼痴心,為圓女兒的心願就央求知府大人做媒。
  • 當文溯閣遇上天一閣
    天一閣入口「書藏古今 港通天下」。這是寧波人介紹寧波時最自豪的一句話。這其中的「書藏古今」便指的是天一閣。駐步在天一閣前,感受這座古老藏書樓的滄桑與瑰麗,回想它的前世今生,總會讓人想起餘秋雨的那篇《風雨天一閣》。
  • 中國最古老的藏書閣,名字取自天一生水,書最怕火,所以叫天一閣
    書,這人好藏書。說這人好藏書到什麼程度呢?每到一個新地方,人都看看景,或是吃吃當地美食,老範呢,他不著,他先看看這有什麼好書,好文章,完了搬他藏書樓去,老範號稱是明代最著名藏書家,寧波月湖西岸的宅子旁邊有一座藏書樓,就是老範的。
  • 天一閣「閣主」愛看什麼書?這場展覽告訴你答案
    天一閣「閣主」範欽雕塑。 記者 謝舒奕 攝本報訊(記者 謝舒奕 通訊員 烏瑩君) 今年是範欽逝世435周年,為紀念這位藏書家,昨日,天一閣博物院特別策劃推出原創展「萬卷活水——天一閣創始人範欽的人生與藏書」。
  • 兵部尚書、兵部侍郎是什麼級別的官?主管什麼?《唐六典》說得明明...
    李林甫(公元683年—753年),字哥奴,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唐朝宰相。 張九齡(公元673年—740年),字子壽,號博物,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唐朝宰相、政治家、文學家、詩人,西漢留侯張良之後。
  • 中東歐16國文學作品入藏天一閣,亞洲最古老藏書樓有新使命
    9月17日下午,「2018天一閣論壇·第二屆中國—中東歐國家文學論壇」在寧波天一閣博物館開幕,亞洲現存最古老的私家藏書樓正迎來新使命——以文學交流架起當代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橋梁。中東歐作家向天一閣捐贈了他們的籤名著作,天一閣也為此特別設立「四海書香」文庫,並邀請各國作家創作有關天一閣的文學作品。天一閣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三個私家藏書樓之一,始建於明嘉靖年間,現藏古籍近30萬卷,其中珍槧善本8萬餘卷,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舉錄最為珍貴。如今,天一閣身兼百年藏書樓、公共博物館、文化交流平臺等多重屬性,扮演的角色也更為多元。開幕式。
  • 天一閣亮相第十三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會「圖」
    12月4日至12月7日,第十三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會在廈門國際會展中心舉辦,天一閣亮相展會。在這次展會上,寧波重點突出展示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文化魅力,藉以此機,天一閣「以帶一本古籍回家」的主題活動,生動詮釋了「書藏古今」的寧波城市形象。
  • 如果你想了解寧波,那必須得先從天一閣開始,這兒可是有藏書的
    有人說,想了解寧波,先從寧波月湖湖畔的天一閣說起。月湖是寧波的「母湖」。北宋時期,王安石被任命為縣令,在月湖聘請「慶曆五先生」推動教育和再學習,浙東學術從此萌芽。現在她經歷了1400多年,已經成為寧波歷史的見證人。
  • 【文房品珍】你知道天一閣嗎
    天一閣 天一閣,是一座樓的名字。這座樓不是住人的,是藏書的。提到天一閣,人們就知道是座藏書樓。 中國最古老的藏書樓——天一閣 天一閣在浙江省寧波市,是公元1561年建造的,也就是明朝時候,距今有459年了。
  • 我從包公家鄉來|船王包氏家族後人曾到天一閣尋根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12月17日下午,「我從包公家鄉來」2020大型融媒體採訪團來到寧波歷史文化地標——天一閣。據介紹,天一閣是亞洲現存最古老的藏書樓。它建於明嘉靖年間,至今已有450餘載歷史。而家譜是天一閣收藏是一大特色,收藏的新老家譜的數量已接近550部、內容涵蓋了百餘個姓氏。「1984年10月,已離開故鄉多年的世界船王包玉剛回到了寧波,在寧波的天一閣查閱家譜,發現了自己是包拯的後代。」天一閣博物館研究員周慧惠說,在天一閣珍藏的《鎮海橫河堰包氏宗譜》裡,包玉剛的譜名「包起然」赫然名列其中。
  • 華東師大圖書館藏錢鍾書先生藏書述略
    華東師範大學所藏幾種 整理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的這批捐贈舊書時,通過首頁右上角的錢楊花體英文籤名,「海天鶼鰈」、「中書君」的鈐印,內頁的筆記標註方式、字跡、內容等,推測有四種為錢鍾書的藏書。
  • 裝幀對藏書的影響有多大?藏書與買書有何不同
    書的內容固然重要,但是漂亮的裝幀對一本好書來說,那肯定是錦上添花。據說,每年有幾十萬種出版物上市,但真正有多少種從裝幀到內容都是讀者喜歡的,結果可能很不樂觀。出版商們為了書能賣得好一些,對書籍裝幀都格外重視。形制越來越多,工藝越來越繁,成本越來越高。有的是為做書而做書,形式大於內容,依靠了花拳繡腿。
  • 《碧血書香夢》取材天一閣 張檬原型一生嫁於書籍
    隨著《碧血書香夢》觀劇潮的不斷高漲,在觀眾和粉絲間掀起了一股揭秘身世之謎的風潮,該劇怎樣根據黃朝勇小說《藏書樓》改編?劇中的人物究竟是否存在?
  • 天一閣藏《夜航船》影印本首發
    據了解,天一閣藏《夜航船》影印本僅印300部,本部均有編號。 「天下學問,惟夜航船中最難對付」「且待小僧伸伸腳」,張岱一篇《夜航船》序為這本書「吸粉」無數。誰又能想到,這本趣味橫生的佳作,在張岱身後的三百餘年間隱沒無聞。直到20世紀80年代,天一閣藏觀術齋抄本出版面世,《夜航船》一書才化身千百,風行海內。
  • 467年,浙江「神秘」家族世代守護一座明代墓!
    墓碑上的字也漸漸風化——湊近,撥開碑上漫過的幾根綠草,手指抵著,才能艱難辨認:皇明誥贈鴻臚正卿安定郡七世祖考亙七十六府君胡公……長期從事浙江地區宋元考古,鄭嘉勵自然敏感——墓碑上有「嘉靖」二字,這是一座距今400多年的明代家族墓,墓地規模很大,墓體保存完整。
  • 【書樓】黃澄量五桂樓:仿天一然開放,拆藏本編明文(上)
    文保牌黃澄量為清中期藏書家,字式筌,號石泉,生卒年不詳,《餘姚縣誌》載其曾師事孫磐、諸重光,篤志力學,於書無所不窺,因家事所羈,黃澄量未曾參加過科舉考試,然而他雖無功名,卻是地道的讀書人,友人胡芹曾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