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覺得有個陌生的自己在心中待命」 | 橫尾忠則的「海海人生」

2021-02-22 WeLens
橫尾忠則(Tadanori Yokoo):日本平面設計師、藝術家。設計作品以拼貼、迷幻、波普風格為人所知,有「日本的安迪・沃霍爾」之稱。

他不僅在各類平面作品中展現驚人的創造力,還曾在大島渚的電影《新宿小偷日記》中擔任主演,與細野晴臣一起製作唱片,是1960-1980年代日本前衛、自由的藝術氛圍的濃縮。

橫尾忠則,攝影:pengyu

三島由紀夫評價他的作品非常無禮,「簡直是將我們日本人內在某些無法忍受的東西全部暴露了出來,讓人憤怒,也讓人畏懼。」他以自傳《海海人生》,回顧自己波濤洶湧般的人生,也是那個躁動年代的青春紀事,迷亂、自由、激蕩人心。

中文版《海海人生》譯者鄭衍偉,引介翻譯了手塚治虫、草間彌生、三田紀房等藝術家作品,這次,他專程採訪橫尾忠則,聽聽這位85歲野生藝術家的故事。

01

橫尾忠則打開日記的時候,表情看起來仿佛自己寫了什麼也不記得了。70年代至今,他以日記形式集結出版的書超過10本。原本只是好奇自傳的細節為什麼可以那麼栩栩如生,我隨口一問,病中的他就從層層迭迭的信封、印刷數據、贈書和包裝袋下變出一本《橫尾忠則日記人生1982-1995》。「日記啊,從1970年開始我就持續一直在寫。所以,已經49年了。」橫尾忠則潛在其實是個浮誇愛現的人嗎?採訪團隊反應不及,恍恍惚惚記得今天他還生病,他已經開始隨手翻揀有趣的畫面。這是一本神奇的複製品,基於B4大開本的日記原稿掃描印刷,字跡、神社參拜靈籤、名片、剪報、合影、手繪速寫.每頁都像是抽獎一樣,不知道會出現什麼內容。這種訊息爆炸的風格,沒想到從他迷離豔麗的海報設計、繪畫拼貼一路蔓延到日常生活。「譬如像這一年.這是哪年,全是照片。當天遇到的人我會全部拍下來,有名的人,一般的人,總之遇到的人我都有拍。」橫尾忠則頂著米灰貝雷帽,火紅帽T綴著 BEAVER ROOTS的白色大字,over size往身上一裹,讓他顯得清瘦。雖然眼袋耷拉倦意,聲音卻清朗明晰。這一輩子,他不知道已經經歷過幾千次訪談,比起草間彌生準備標準答案在人前扮演自己,橫尾的做法是把自己的生活變成散彈,在你提問之前,他就先用無窮無盡的現象一槍把你炸飛。正當我們起鬨某頁出現UFO,橫尾不經意指指每頁的年份:「這個是十年間的一個集合。你看這頁是1992年,這頁是1985年對吧,5月31,6月1日,雖然每天的日期是連續的,但是年份全部是亂序。從這十年篩選每個日期所發生的趣事,連綴成一本書。」日記的本質,有點像是照片定格捕捉某個此時此刻,順著時間演變一天一天累積,留下自己的大數據。日後回顧,仿佛也可以依據時間先後,倒帶喚醒當時的淚水和勇氣,發現原本還有這樣一個自己。然而這本書追求的,卻是重新打散生命的片刻,讓這些脫離脈絡的紀錄拼貼出新的現實。這時候,我才發現,這本超越常識的「日記」暗示了橫尾如何體驗世界。橫尾忠則隨手一抓,26億1748萬秒的時光從指間奢侈溜走,他無法確認現在的沙沙聲是哪一粒。身為寺山修司、貓王、伍迪・艾倫、楳圖一雄、大江健三郎、高畑勳的同輩人,對於華語世界來說,大家對橫尾忠則及其作品的記憶定格在他30~40歲,像是翻開設計史才會見到的一個名字。他人生新增的歲月究竟更新了什麼,仿佛一條不曾被點開的連結。

橫尾忠則製作的日宣美展海報

想要捕捉野生的大師,如果有機會見上一面就好了。模糊的願望不知不覺之間,從簡單索取歷史照片、自序和籤名落款,變成專訪。但就在原定日期前三天,我接到了事務所的緊急電話。「老師生病了,有沒有可能延期,或者縮短採訪時間呢?」「即使沒有辦法完全正式採訪,因為製作人員都已經準備出發,假使沒有任何材料也很難交代,能不能讓我們先去現場和老師聊聊,見機行事呢?」譬如,回顧過去,橫尾忠則經歷的60〜80年代經常被當成日本創作界的黃金年代,就他看來,80年代以後的世代,最大的變化是什麼?他說:「從一歲到十九歲這十幾年間,我的人格和性格基本上就已經塑造完成了。等到了二十歲,接觸到了很多外部的信息,但這些東西,其實並沒有對我的作品產生本質影響。」橫尾忠則為自己設計的海報,在海報中,橫尾以手持玫瑰花的形象上吊自殺。《TADANURITOKOO》1965又譬如,橫尾在自傳多次提到自己當年追求前衛,對抗主流現代主義美學,提出很多宣言,向大眾展示自己的看法,問他怎麼回顧當時的自己,他說:「有這回事啊?」安慰一下自己,橫尾忠則其實不是不做自我分析,他只是還沒有切換成為精神勞動狀態。先前他費時3年,走訪9位同為80(歲)後創作者編了一本《創作&老年》對談集,試圖探索身體老化和創作的關係。2019才過完年,又在個人推特為個展發布「公開製作宣言」振臂疾呼:「公開製作當下,腦袋成為黑猩猩。肉體是運動員。畫作則是體力勞動。追求理想的畫作,畫家必須成為體力勞動者。批評家則專心致志面對體力勞動的作畫成果。這樣最好。」橫尾忠則描述自己身體如何影響創作的時候非常來勁,讓人覺得他選擇性回答,和生病好像沒什麼關係。「畫家其實很像是體力勞動者。我寫小說的時候會成為精神勞動者,思考模式會切換成為大腦驅動。畫畫的時候呢,則經常會先把大腦擱置在一邊,不怎麼思考,只靠身體反應。如果不是這樣,心中想著可以畫出好作品,一邊思考一邊畫,這樣會很無聊。可是寫小說或隨筆,畢竟需要使用語言,不思考就沒有辦法進行下去。」其實他說的並沒錯,視覺和聽覺的創作者,更多時候依賴的是感受世界的本能反應。原本想要捕捉野生的大師,現在真的遇上了,反而開始頭疼。

1963 《朝日啤酒》海報。製作這個海報時,因為不滿客戶的怠慢,他把客戶給揍了

眼前看不出病容的老人,其實正在利用健談的氣氛轉移話題嗎?就像他隨機變換年份的日記那樣,你以為他毫無保留,其實他只給你隨機數生成的現象。今天大師不想在青春時代停留,採訪團隊一隻眼直直盯著他的瞳孔,捕捉皺紋之下細微變幻的表情,一隻眼掃描磯崎新替他打造的畫室,追蹤來不及收拾的真實感。對於大師來說,幾十年來反覆回顧,懷舊可能已經像是背書。想想自己二十年前的生活都不一定記得仔細,追問大師五十年前的往事,或許只是粉絲的一廂情願。採訪開始之前,橫尾借著病情問候的話題聲明自己現在聽力退化,現在看電視沒有字幕的話,他根本不知道在說什麼,如今想來,真是江湖高手。如果這個世界充斥雜音,遇到不想回答的話題,也可以直接當成沒有聽見吧。和媒體過招數十年,他知道什麼時候應該開口,想要讓他把採訪當一回事,開始使用大腦,必須和他距離更近才行。橫尾忠則是怎麼看待自己的呢?他像發誓一樣為自己人生的每個重大轉折發表宣言;青年時代仿佛網紅週遊在東西方流行藝人和前衛藝術家的圈子當中;而立之年成名後轉入藝術領域,和世界稍微拉開距離⋯⋯

橫尾忠則,2012年10月1日,インタビュー・攝影: アンドレイ・ボルド

「我從小就是獨生子,也沒有兄弟姐妹,在學校也就是只是和班主任、幾個朋友交流。出社會以後,也是從鄉下老家出去神戶闖蕩。對我來說,神戶就是大城市了。我就覺得自己和人家城裡人沒有什麼共同點,講話鄉音也很重,特別害羞。」一九六◯年上京之後,關西腔也讓橫尾感覺自卑。「來東京的時候變得沒法說話。雖然意思聽得懂,可是音調都不一樣。東京話總而言之,比較多理論抽象概念,比較難。關西不太會說這麼難的事,語言比較偏搞笑,像吉本興業那些人都是關西的。」連進了日本設計中心,被眾多前輩包圍,他依然覺得不知道怎麼進行自我表達:「我真的是從小就幾乎不做自我推銷。我覺得自我推銷真的是一件非常難、非常痛苦的事,整天『我覺得』『我認為』那樣從自己出發,從小完全不會那樣。身為獨生子,父母也都年紀比較大,比起出去玩,更多時間是待在家裡,所以真的是不知道要怎麼凸顯自己,感覺在還沒學會怎麼做的狀況下就成為了大人。當時到城裡前輩很多,和自己同齡的夥伴也不少,我覺得大家都比我要有才華。我一直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不管遇到誰,我都可以吸收他對自己的影響。所以,想成為像是這樣的人、和別人做比較、和別人競爭等等,我比較沒有這類的想法。」

年輕時的橫尾忠則

橫尾忠則從來沒有想過長大一定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只是單純喜歡畫畫。沒有接受過學院美術教育,機緣巧合經由報社踏進廣告圈,青年時代一舉登上藝壇和流行的巔峰,對於橫尾來說,這些經歷其實也是巨大的文化衝擊。他在1970年出版的自傳性散文集《逃向未完成(未完への脫走)》全書第一段就這樣說:「我總是透過身體力行思考設計這件事。這是有原因的。首先,我不是為了設計而生活。僅僅是為了生活才偶然投身設計。也就是說,我要生活並不是非做設計不可。我成為設計師,單單只是意外。」他享受時代隨機變化的引領,也承認自己的創作經常受到外界的觸發影響,既像協作又像賭博。

年輕時的橫尾忠則

本來就不怎麼喜歡自己。現在的自己呢,雖然也談不上討厭,但是總覺得還有另一個不一樣,陌生的自己,在我心中待命。仿佛蟄伏在那,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冒出來。就這個意義來說,自己一直不停地在變化。現在覺得『我是這樣』,並不會讓我認定『嗯,這個就是我』,想要見識『未知的我』這種念頭反而更加強烈。所以,我不會過度執著,不會依循自己的意念,反而會先體驗沒有經歷過的事物。一邊擴大自己的可能性,一邊拋棄過去的自己,我對這比較感興趣。」直到83歲,橫尾都還期待變幻成不同的自己,從創作風格,身份認同,到展現在人前的形象數十年來,橫尾在很多地方都提過類似的概念。除了害羞與自卑,創作的探索,或許也包含著大眾所惦記的「橫尾忠則」,並不一定是當下的「我」吧。「我做了二十年的平面設計,但後來畫了三十五年的畫,畫畫時間更長。其實從事平面設計的時間很短,歐洲和美國突然之間一舉成名,結果平面設計變得非常受歡迎。可是對我來說,其實那個階段已經結束了。」

披頭四樂隊海報1972

《國際特赦組織》1977

摸索「橫尾忠則到底是什麼」的過程中,我在國會圖書館偶然發現1961年他與兩位設計夥伴替JAL(日本航空)做的企業識別提案。只要想想荷蘭設計師在1963年替KLM(荷蘭航空)全面導入企業識別的創舉,就會知道他們當年的嘗試和全球設計先鋒同步。可是,只要看一眼這些由網格和無襯線字體建構的設計稿,你立刻就懂,為什麼橫尾會覺得現代主義設計無聊。即使他後來拿下重要的日本ADC獎,他還是覺得自己和田中一光那些聽現代爵士、引用文學藝術史、談設計哲學的學院派知識分子設計師隸屬於不同的世界。身為鄉下人,他的原風景是自然,是媽媽膜拜的神佛,是老家和服店的紋樣,是漫畫,是少年冒險小說,是棒球,是電影明星,是流行歌謠,是忍者與劍豪。

我們問他什麼時候感覺自己可以獨當一面,沒想到他宛如直覺反應「現在也還沒有啊!」自己都笑了。他對影響別人也興趣缺缺,曾經受邀到藝術大學教書幾年,覺得並不有趣。「其實要爬到哪個位置,為了一個什麼標準,那種目標、目的之類的,我都沒有。如果心中有這種目標……日語裡面有一個詞叫『大義名分』,我沒有這種目標。『無欲』的狀態是最好的。這或許是我透過禪體會到的教訓。禪是教你不要去欲求什麼,什麼都不想要也是可以的。你所需要的東西會在你需要的時候出現,這是禪的思想。因為我原本就是抱著這樣的心態,自然而然就理解承接下來。」橫尾老師說起學禪的初心,自己都忍不住笑。「以前不是出國嗎。紐約那邊有些朋友,也見到各式各樣的知識分子。結果因為我是日本人,所以大家劈頭蓋腦問我一堆關於『禪」的事。聽他們一說,每個人都比我還懂。我沒有怎麼接觸過,什麼都不曉得。為了和外國那些知識分子對話,我回顧自己身為日本人的身份,還有自己和西方思想的差異,才突然覺得學禪好像更能和他們交流。所以回日本以後,我花了一年時間輾轉在各個寺廟學禪。其實參禪的時候呢,淨是『腳好痛』『腰好痛』『哎呀好想睡覺啊』這種心情。但是結束之後,經過兩年、五年、十年、二十年的時間,親身體驗的禪修在自己的身體裡面佔據了『空間』。至今都還是對我很有幫助。我覺得一個好的影響是,帶來了『不要思考』的智慧。大家成天呼喊『好好動腦想一想』,可是我在修禪的時候,真的體會到『不要思考』這件事的重要。我覺得直覺、感受,這類經由身體的體驗,比思辨性的語言啦、概念啦,比思考蘊含著更重要的內涵。追究那個究竟是什麼,沒有辦法用言語來形容,對我來說,那種不可理喻非常重要。最極致的就是進入什麼都說不出、聽不見的瞬間,妙不可言。都是自己赫然發現:就是現在。」

為山口百惠的唱片《不死鳥傳說》設計封面

對於橫尾忠則來說,雖然人生是由未知的即興演出所組成,可是他其實一直在自問「橫尾忠則是什麼」。少年站在西脅的田野當中,遠遠望著都市、印度、流行、與文明。他跟著日本戰後崛起一起高速成長,混跡駢肩雜沓的東京,清楚知道自己和其他人不太一樣。或許就是因為他這種局外人的心情,讓他保持赤子之心。玩在一起很瘋,卻又好像可以隨時抽身袖手旁觀。創作像是他的一種感官,是他吸收整理無意識的過程,而不是細緻規劃的成果。所以他會留意到安迪・沃霍爾一旦宣告自己是普普藝術家,進入純藝術圈之後,就悉心抹除自己身為插畫家的過去。可是他卻結合自己的海報和廣告背景,杜象現成物的概念,還有當年不登大雅之堂、對他卻無比親切的民間元素一腳踏上雅俗的邊界。

攝影集《薔薇刑》1969

「不論美國,還是歐洲,平面設計(graphic design)與美術(painting art)之間都是涇渭分明。兩邊的人也不會交流。可是日本這條線就非常曖昧。」回顧自傳,還有五十年來橫尾的採訪對談,最有趣的是他在不同年齡階段會對不同關鍵詞懷抱疑問,試著去定義自己的思考主軸,像是一種自問自答。當我們面對大師,傾向蓋棺論定去尋找他的人生主題,可是同樣的問題,過了十年二十年,人的狀態和想法出現翻轉本來就是理所當然。只要活著,就會不停改變。或許為了不要被世界的浪潮衝走,橫尾像是對自己發誓一樣,在每個「現在」替自己總結發表宣言,就這樣創造出各式各樣的我。「我並不覺得所有的自我都已經開發完成,覺得自己內部還有無數的我。藉由各式各樣的遭遇、出訪、和接觸,未知的自我就這樣被激發出來。那個當下才會驚訝發現『咦?這是我嗎?』看到符合人設的自我並不稀奇,看到內在竟然出現前所未見的我才會震驚。遇到這種狀況,我都會自問『自我到底是什麼啊』『所謂自我這種東西是否根本就不存在啊』,雖然大家都說有,說不定根本不存在。所謂人格,不是做這個行不通,做那個比較好的問題,不管你做什麼都在那,沒有辦法二元對立去想,和喜不喜歡無關。

橫尾忠則玩票性質的個人唱片《歌劇、歌唱橫尾忠則》的封面原畫,該唱片因為印製了彩色圖畫,而被稱為世界第一張彩色唱片 1969雖然老師談了很多生命順其自然,可是我問老師,這種自我探索,是否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欲望呢?二十幾個安迪・沃霍爾聚在橫尾忠則背後盯著我們。一段時間不見,橫尾老師的畫室又變了個樣,幾十幅畫佔滿牆面全是沃霍爾的臉。請教老師之後更讓人困惑。「這是以我的童年或者少年時代作為主題的新系列。」安迪・沃霍爾雖然大他八歲,可是什麼時候和橫尾的童年扯上關係?「戰爭、二戰終結、麥克・阿瑟到來我就是從這裡開始認識美國。就像這樣,我把一系列的元素都融入安迪・沃霍爾的形象。這樣的畫四五十幅轟然排開,畫面當中可能會看到麥克・阿瑟元帥的肖像,可能有北齋的富士山,可能有美國電影《金剛》或《泰山》,這些都是我小時候的文化體驗,我把這些自己想要表揚的文化英雄噗滋噗滋放進畫裡,乍看好像全是安迪・沃霍爾,可是仔細一看,會發現畫面裡面隱藏著金剛等等各種東西。」老師洋洋得意,笑得像個淘氣鬼。進入二十世紀之後,當代繪畫漸漸不追求再現這個世界的形象,即使畫的是眼前的山水、人體和靜物,經常也是透過筆觸或造型的轉化,呈現作者的心象風景。橫尾忠則也不例外。不論創作的是平面設計還是油畫,橫尾都會把代表自己的象徵元素放進畫面。可是他的特別之處在於,他經常會把身旁的真人、照片、或者流行符號直接複製到畫面上,讓我們感覺作品和作者的真實生活之間幾乎沒有距離。這種作者和創作素材的關係,反而比較像是攝影。「現在畫安迪・沃霍爾,重點並不是安迪・沃霍爾,而是小時候的經驗。是在畫安迪・沃霍爾的過程中,不斷植入各種事物。沃霍爾不是主題,主題是童年。」

橫尾在很多地方提過自己創作的起源來自臨摹,小時候並不會信手塗鴉。從五歲惟妙惟肖摹寫繪本裡的宮本武藏,到後來參照亞蘭・德倫或高倉健照片畫時尚插畫,細密描寫和觀察能力一直是他的特長。引他入行的前輩,設計大師田中一光曾經這樣評價他:「他偏向繪畫,可是勤勤懇懇刻下去就會出現符號化的線條,帶著一種想要把一切事物都描下來的固執。他跳脫自己對光影或特定主題的依戀,拓展了自己的描寫能力,像是攝影機不分青紅皂白一樣快,就這樣貪婪地啟動了橫尾式的自動書寫(Automatism),像是複製一樣。從正規設計的觀點來看,可以說他以插畫造型的定位建立了一個自己的世界。」

中年時的橫尾忠則

原來橫尾那種畫面毫不留白,訊息爆炸,複製流行元素的創作原點,起源於他想要捕捉一切的衝動。回顧他的出版紀錄,早早成名的他三十出頭就開始將日記、對談、零碎刊登於各種報刊雜誌上的文字集結出版。書上一條一條標明幾月幾號出自什麼媒體,就算雜誌只登一句話也原樣刊登,從炸餛飩的步驟到得獎感言全部一字不漏。翻開它第一本日記隨筆合集《一米七十釐米的藍調(一米七〇糎のブルース : 橫尾忠則日記)》,單就1969年,就收錄了140幾則。仔細觀察刊登的媒體,除了典型的設計藝文、婦女時尚等報章雜誌,更出人意外的大概是他還替《高校英語研究》、《高一課程》、《新宿Play Map》等等撰文。透過《橫尾忠則遺作集》和《橫尾忠則全集》出版,他的朋友高橋睦郎、和田誠等人更是早早就開始在幫他做人生紀錄總結,整理出生至三十餘歲的個人年表和家族回憶。隨著年歲增長,橫尾忠則好像變成一座失控的巴別塔圖書館,試圖全面收錄三次元、第六感、前世與來生。「我會在日記記錄自己的夢,通常不會去區分夢境和白天清醒的狀態,對我來說夢境也是生活,怎麼說呢,一直是兩相混雜來寫日記的。」我的世界突然停止運轉,橫尾手中26億1748萬秒溜走的時光霎時收回他的掌心,散落的線索觸動連鎖反應。對於橫尾來說,人生的一切都是素材,他的日記和他的作品似乎並沒有那麼清晰的界限。就文學的世界來說,波赫士早早就身體力行,把自己寫進自己的作品當中,和筆下的其他角色互動,跨越人生和虛構的邊界。可是橫尾忠則青春時期不太讀書,開始寫日記時,或許還不認識阿根廷的盜夢偵探。「夜晚夢到的是無意識的世界,雖然和白天的意識世界不同,但我內心是把它們合在一起看待。不光是晚上做的夢,也有我自己內部的思緒,怎麼說呢,比如說對於未來的憧憬,對於過去的回憶,這些事物都會被我放入畫中。所以雖然作畫本身是一種日常行為,但這些記錄下來的畫面或許受到了夢境的啟示也說不定。」「這些感受可以說是創作的原型,當然會影響作品,反之,畫也會對我的人生造成影響。然後我平日的思考、行動、又進一步反映在畫裡面。作品和自我經常在對話。」像是吞噬自己尾巴的天地輪迴之蛇(Ouroboros)那樣,橫尾忠則過生活,接著記錄、臨摹日常,像自動書寫那樣全憑腦海中的直覺本能把照片、愛好、眼見的一切畫下來,然後這些畫面又觸發他的生活,接著紀錄、臨摹日常無限循環。這是他體驗世界的方式。那麼記錄夢境,臨摹自我意識沒有出現過的「另一種真實」,應該像是打開通往另一個世界的門吧。「我記得自己第一次見到UFO是高中二年級。在河邊一棟三層樓建築屋頂。一開始我不知道那是什麼,就看它發著光一直不停旋轉,我想要仔細觀察的時候,它就瞬間以非常快的速度橫越我的視野。回過神來,發現它已經位在很遠很遠的地方,飛上天空,進入宇宙。以前從來沒有遇過這種事。當時還沒有UFO之類的名稱,日本把它稱之為飛空圓盤(空飛ぶ円盤),對應flying saucer。事隔幾年之後,大概有連續7年時間,我幾乎每天都夢到UFO。夢裡的UFO會出現外星人。不是電視中那種很可怕的外星人,而是更像西方人的美青年、美少女,想要招待我去UFO的星球。這些事我很少跟其他人說,和我平常日常生活完全不同,是夜晚夢中的體驗。就這樣,晝夜兩個世界在我內心成形。那邊是夢境的世界所以是假的,這邊才是真的,可是在我心中我是把這兩者合而為一,這些體驗對我的創作很有幫助。不是用理性現實的方式做思考,而是孕育出一種從高空直覺眺望世界的視角。假使要向別人描述這種感受,別人完全接收不到,大家只會覺得你腦袋有問題。」有那麼一個剎那,我覺得自己無法判斷這個世界什麼是真是假。我懷疑現在是否是2019年,自己是否真的坐在東京的畫室裡面,面前的人是否真的是橫尾忠則。他說的是真的嗎?說到底,真實又是什麼呢?

親身經歷超自然體驗和神秘現象一定無比震撼,把這當成是靈感來源很能理解,可是橫尾不只是把這些當成是偶然的奇蹟,他想要更多。他投入大量精力,想要獲得更多這樣的體驗。這五十年來,橫尾忠則做過很多不一樣的嘗試,試著接觸他所謂的「另一種真實」。他體驗過藥物驅動前所未見的感官,後來不想藉助藥物,也曾經努力透過冥想、瑜伽和禪修追求天啟。是恐懼?是期待?是幸福?橫尾追求精神世界,探索自我這麼多年之後,到了這個年紀,他的體會是要讓自己真正打開。年輕的時候他不擅長寫文章,也羞於在人前說話,週遊那麼多圈子,接觸那麼多名人,除了粉絲朝聖的心情,他覺得真正的力量在於打開自己的心:「我首先是對他們的工作感興趣,覺得他們作的事情有趣所以才開始對創作者感興趣,然後才會去見本人。對方呢,可能在我不知道的時候,也對我感興趣了。一拍即合,見面立刻變朋友。我經常跟年輕人說和本尊見面很重要,讀了書、聽了音樂什麼的,假使有機會就去見本人吧。一分鐘也好,不說話也好,見面那瞬間,這個人至今為止所有的人生經歷還有作品的訊息就會咻地進入自己的內在。當然自己要是開放的狀態,不開放的話也吸收不了。所以在我認識三島由紀夫之後,我就無法讀他的書了,因為真人遠比作品有趣。雖然他去世後我又開始讀。寺山修司也是,雖然他是詩人,但我沒讀過他的書,一本都沒讀過。透過交流,對方之前的人生,詩歌也好,戲劇也好都會傳給我,超越語言傳給我。」

三島由紀夫和橫尾忠則

難怪橫尾想要追求超自然的力量。他就像是可以吸收別人的內力一樣,透過體驗快速升級。田中一光就說,如果橫尾沒有經歷和各路菁英一同在日本設計中心工作這段異常寶貴的時期,他不可能這麼快就開始質疑現代主義設計。「當然也有不認識我的人。像在西班牙去見達利的時候,和他的夫人一起大概聊了四個小時。可是我突然出現說自己是橫尾,對方根本不知道我是誰。因為他真的是只顧自己,根本就不看別人的作品。就像這樣,只要對他們的作品感興趣我就會去見。不一定要交談,從本人身上就會獲得巨大的衝擊。覺得達利很討厭,覺得很棒,自己會有自己的感受。是透過自己的肉身五官學習,而不是透過書本。這種身體習得的智慧,或者說是真實感非常強烈,所以我會叫大家儘可能去見本尊,不要害怕,畢竟對方見不見你也不曉得。」

我們問他,現在好像不像他當年那樣,那麼容易見到那麼多精彩的大師,可是橫尾不以為然:「現在是信息社會,想見的話,很快就會見到。但是見到以後並不能代表什麼。如果現在的年輕人可以懷抱那種無論如何一定要見一面的心情,那反而是好事。譬如說有人演講,去現場拿到籤名或者是用手機拍個合照就完了,那不能算是有見過。 」「在見面的瞬間,哪怕是公開場合也可以轉化現場變成個人的空間,即使是正式會面,也可以用一種私人的觀點吸納他的思考或感受。」我們異口同聲驚呼,這應該是一種特異功能吧!這種溝通技巧未免難度太高了。「自己一定要記掛對方,對方也會響應,這是一種自然法則啊。」對於科學理性無法證明的另一種真實,橫尾應該也是用一樣真誠的心情對待,所以他才能夠持續從所有的宇宙吸收能量,到了這個年紀創作還源源不絕吧。

橫尾這種吸收一切的熱情,像是少年的收集癖那樣,把自己真心在意的人事物聚集到自己身邊。他的海報和油畫當中,經常出現私小說式的時空拼貼,宇宙中漂浮的星球仔細一看,全是畢業紀念冊剪下來的同學的臉。童年玩伴成年齊聚的合照和結婚照,後來陸陸續續被他畫進油畫當中。費時數十年累積的全家福,他拿來玩影像合成,挑自己拍起來二三十歲的帥氣照片和青春正盛的兒子女兒並列。和筱山紀信合作近三十年拍攝的《記憶的遠近法》,他以自己的身份,或者扮裝成崇拜的角色,和童年恩師、曾經受到照顧的早年報社編輯、影響自己的少年小說家、崇拜的棒球員、合作的好友等等人生各個時期的貴人一一留念。一幅一幅回顧,讓人覺得心情非常複雜。他像是我們的窗口,代替我們追星暗自竊喜,令人羨慕又討厭。但是,看到他在偶像面前露出害羞、虛榮又天真的表情,又讓人想哭。對他來說,創作仿佛也變成是一種藉口,不知不覺之間,他自己本人也成了作品的一部分。我們問他,有沒有什麼作品完成之後,自己卻覺得失敗不滿意呢,他說:「基本上一落筆就啊,完了。不失敗不行。其實你不知道會失敗還是成功。所以不管三七二十一先畫條在線去。之後呢,你可能會覺得這條線真礙事,要是沒有就好了,或者要是橫著畫就好了。然後你就擦掉、重畫、擦掉、重畫,偶然回過神來,畫就完成了。我就是要畫這個!對我來說沒這回事。其他的藝術家大家都會知道自己想要畫什麼,但我沒有,不是沒有,是缺乏意識。啊。不管變成什麼不都挺好的嗎。」

更多好書推薦

相關焦點

  • 橫尾忠則:「總覺得有個陌生的自己在心中待命」
    橫尾忠則,攝影:pengyu三島由紀夫評價他的作品非常無禮,「簡直是將我們日本人內在某些無法忍受的東西全部暴露了出來,讓人憤怒,也讓人畏懼。」他以自傳《海海人生》,回顧自己波濤洶湧般的人生,也是那個躁動年代的青春紀事,迷亂、自由、激蕩人心。
  • 「日本安迪·沃霍爾」——橫尾忠則
    橫尾忠則,被冠以「日本的安迪-沃霍爾」,他善於將日本元素與波普藝術融合他的插畫、海報、唱片封面作品中。「一九六五年對我來說是變化很大的一年,同時也正好遇到時代的轉折。以上文字出自日本設計師橫尾忠則的自傳《海海人生》,這位國寶級設計師活躍於1960年代到80年代,以拼貼、迷幻、波普風格為人所知,被稱為是「日本的安迪·沃霍爾」。他曾在這本自傳中談及自己的創作:「我的風格從一九六零年代後半激進的反現代主義,邁進千禧年的烏託邦空間,引用藝術史的遺產、拼貼各式各樣的圖像打造異次元世界。我非常自豪這種方法論成為後來一九八零年代流行的後現代先驅。」
  • 橫尾忠則的設計
    後來受到了迷幻主義、玄學、印度文化的深厚影響,他繼續進行著自己的平面設計,也畫畫和攝影。1998年,一次較大規模的橫尾忠則的海報展在日本舉辦,13天的展覽中有大約四萬人前來欣賞。最近幾次展覽的海報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觀看橫尾忠則1965年製作的動畫短片《Kiss Kiss Kiss》>>>
  • 《人生海海》最戳心的一句話,點醒了懵懂年輕人,董卿忍不住落淚
    江湖再多鬼蜮,也抵不上他心中的光明,他對「人生海海」四個字的忠行。他始終給生活、給命運以燦爛的微笑,而這燦爛的微笑,讓人淚下。麥家這本書,麥家寫得很用心,花力氣,十八般武藝都施展出來,看得我興奮,既熱鬧好看,眼花繚亂的,也暗藏機關門道。就是說,這本書保留著他小說一貫的奇崛冷峻的風格。
  • 麥家專訪:人生海海向何處?
    《人生海海》的結尾寫道:「沒有完美的人生,不完美才是人生。」讀到這裡,再回顧封面上「人生海海」四個字,讀者難免陷入思索。這本書的名字,對於臺灣、閩南地區的讀者而言應該不會陌生。著名學者、哈佛大學教授王德威這樣解讀書名:「人生海海這句俗語泛指生命顛簸起伏,一切好了的感觸,有種世事不過如斯的滄桑,也有種千帆過盡的釋然。」
  • 「人生海海」中的五味雜陳——看麥家的長篇小說《人生海海》
    「人生海海」取自閩南方言,意為「人生像大海一樣變幻不定、起落浮沉,但總還是要好好地活下去。」而作者麥家對這個詞的解讀又深了一層:「既然每個人都跑不掉逃不開,那不如去愛上生活。」生活總是不盡如 人意,永遠不會如你想像那樣簡單圓滿。
  • 麥家力作《人生海海》,與過去告別與自己和解,董卿看完淚目
    去參軍只是為了遠離父親,他自己清楚地記得,從14歲零8個月開始,連續17年沒有和父親說過話。寫信回家都只寫「母親,你好」,從來不提父親。正是那段痛苦多的童年經歷,沉澱了八年,打磨了五年,才完成了《人生海海》這部佳作。一本關於和解的書和父親決裂20年,回頭見父親,父親已經痴呆,麥家再也沒有機會了。《人生海海》這本書表達了他對父親複雜而又微妙的情感。
  • 如果覺得人生太沉重,那就看看麥家的《人生海海》吧
    《人生海海》裡上校的一生,摻雜了太多人性的複雜,正如"人生海海"這四個字的意思一樣,人生如海, 複雜、多變、深沉。而這樣的複雜圍繞著上校的"秘密",讓人更加感到人生如大海般的茫然。人人都有秘密,有陰暗的,有悲痛的,也有喜悅的。上校的秘密,是悲痛的,是讓他羞憤難忍的。
  • 《人生海海》:海海人生,生活不是你活過的樣子,是你記住的樣子
    顯然,這樣做是極不明智的,和警察破案一樣順著線索一直往下追查,更有吸引力。剛剛讀到《人生海海》這個題目的時候,猜測也許海海是一個人的名字,文中的主人公叫"上校",人們也叫其"太監",沒有人叫海海啊,快結尾才看到人生海海的真正寓意,原來是一個閩南的詞語,形容人生複雜多變但又不止這個意思,它的意思像大海一樣寬廣,但總的說是教人好好活而不是去死的意思。
  • 【微清音】人生海海
    就算是整個世界 把我拋棄而至少快樂傷心我自己決定所以我說 就讓他去 我知道潮落之後一定有潮起有什麼了不起 點擊【閱讀原文】試聽這首五月天的人生海海~ 如何決定自己的人生態度 《人生海海》        文/林瑾念@橘岸音樂        到了第三張專輯,在經歷過
  • 茅盾文學獎得主新作《人生海海》:用愛和解,活成自己的英雄
    麥家曾說:一輩子總要有一本關於故鄉的書,是對自己童年的一種紀念,也是和故鄉的一次和解。於是,麥家憑藉《暗算》獲得茅盾文學獎後,用五年打磨出了一部觸碰人心和人性的作品——《人生海海》。深處泥潭中的她,不僅找到讓自己活下去的理由,更激發了「我」活著的勇氣。有些人,為了活著已拼盡了全力。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前妻」是「我」心中絕對的英雄,不亞於上校。也正是這份力量,讓「我」有機會回到故鄉,與故鄉、與過去的自己和解。
  • 【書香支部】讀《人生海海》有感
    「海海人生」,這種說法對嗎?      「閩南話,有一首歌叫這個名字」。      2019年6月,臺灣新黨主席鬱慕明到昆明參加雲臺會,發表了題為《海海人生》的演講。我立馬讓記者核實,於是,有了上面這段話。      沒想到,不久後,妹妹送我一本書《人生海海》。天意,讓我與這個詞、這個故事相遇,讓我人到中年對生活有新的領悟。
  • 《人生海海》:生活是苦澀的,但是總有希望在明天
    人生有時候會有無奈和絕望,可是只要你堅持下去,很快就會發現,這些都會成為歷史,成為你成長的一部分。麥家的新著《人生海海》通過圍繞上校的一生展開的故事,描述了人生各種悲憫和無奈,烘託出一個主題: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了生活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 麥家《人生海海》到底有多觸動人心?莫言高度盛讚,董卿哽咽落淚
    然而,隨著父親的突然離世,他沉寂了8年的時間來打造《人生海海》這部作品。當他帶著《人生海海》再次回歸大眾視野時,眾人驚嘆不已。董卿哽咽落淚、莫言高度盛讚、高曉松為之著迷、王家衛也都豎起了大拇指,稱之為心中的文學高峰。在這部小說中,沒有情報密碼的波詭雲譎,只有人性密碼的深不可測。
  • 歌單 『人生海海』
  • 人生海海,總有些事躲不過,有些人留不住,有些心會破碎
    總有彎彎曲曲的小徑通向幽僻的地方,盤旋到最高的地方,再回首,你可以將所有的奇觀盡收眼底。在危險的地方取勝需要功夫。如果你沒有足夠的功夫,你會踩在空中,翻筋鬥飛出去。一路上,麥家一路試險,一再身臨絕境,教人替他驚險,終是有驚無險,叫人佩服他的武藝。《人生海海》中最辛酸的一句話戳破了成年人的痛點有人說,「人生海海在哪裡吸引讀者?」
  • 《人生海海》:你說書中「上校」的命運,有沒有你自己的影子
    導讀:《人生海海》作者麥家是繼魯迅、錢鍾書、張愛玲後唯一被英國"企鵝經典文庫"收錄作品的中國當代作家 。他著有《解密》和《暗算》等軍旅題材小說。《解密》被翻譯成30多種語言並獲得第七屆矛盾文學獎。《人生海海》則是麥家沉寂8年的轉型之作,《人生海海》也延續了麥家小說一貫特點:故事頗具想像力和獨創性,人物內心幽暗神秘,人物經歷傳奇曲折,充滿懸念。諾貝文學獎得主莫言也曾這樣評價《人生海海》:「連讀兩遍,掩卷沉思」。
  • 麥家《人生海海》:放過自己是一種智慧,時間會讓一切和解
    在《人生海海》之前,麥家是「諜戰小說之父」,很多人可能沒有聽說過麥家這個名字,但是你卻熟知他的作品,你看過的很多諜戰劇都出自他手,比較著名的有《暗算》,《風聲》,《解密》等等。可能有人就要疑惑了,《人生海海》聽起來並不像是諜戰劇啊,沒錯,人生海海是麥家寫諜戰小說出名之後又沉寂八年之後才寫出來的,這部小說跟以往的故事都不太一樣,雖然不是諜戰故事,但是情節依舊扣人心弦。這部小說是麥家獻給父輩跟自己故鄉,更是一本寫給自己的書。故事的背景是20世紀,講述了上校的傳奇故事。麥家想要告訴讀者,也想告訴自己:放過自己是一種智慧,時間會讓一切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