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上新了·故宮》強勢發力,開闢了文化類綜藝的新思路。今年北京衛視繼續藉助地域優勢,以天壇為題材推出一檔全新文化體驗真人秀《遇見天壇》。內容契合平臺調性,強化了自身特色,似乎也彰顯著文化類綜藝的製作已漸入佳境。
《遇見天壇》於8月23日上線搶先版,目前正片播出一期。節目邀請明星入職天壇,成為實習員工,完成文化體驗任務。從目前公布的嘉賓陣容來看,這檔節目已集結數位頂級流量明星,「國潮」熱度的延續勢在必行。
然而,在頂級文化資源的庇護下,《遇見天壇》卻沒有呈現出應有的節目樣態,看完節目之後的冷眼君,難免覺得有些失望。今天將從幾個方面逐步解析,這檔文化體驗類真人秀的製作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人物的角色設定,問題不小
由馮紹峰、苗苗、黃明昊擔任固定嘉賓,與蔡徐坤、迪麗熱巴、楊冪等多位飛行嘉賓組成的豪華陣容,讓節目從上線前就一直話題不斷、熱度不減。但是明星「實習生」的角色設定,卻最終導致節目整體邏輯不通、敘事不順。
作為「天壇萌新」,參演嘉賓不僅需要身著統一工服、佩戴統一工牌,還需要嚴格按照管理標準,展開各項工作。一旦接受了這樣的設定,那麼展現明星從學習到親歷實踐的過程以及他們真實的工作狀態,就是這套邏輯下必須達成的。
但是從節目內容來看,不僅任務模糊、過程零散,人物關係的構建也相對來說沒有邏輯可言。這趟「實習」之旅,真的比想像中的更隨意一些。
收到實習任務的馮紹峰、苗苗和黃明昊,與迪麗熱巴、蔡徐坤共同前往天壇神樂署,按照八音歸位法將古樂器擺放到準確位置,再更換場景學習製作排簫、演奏編鐘編磬,最終準備中和韶樂的演出。不難看出,明星完全是以體驗者的身份出現,「實習生」的角色設定其實沒有實際意義。
除了節目內容,明星實習生的角色直接影響到人物關係的建立。儘管節目組有意讓天壇工作者以類似「主管」、「同事」的身份亮相,但角色定位的不清晰,還是無法構建星素之間的關聯。
以第一期節目為例,從最開始派發任務的新生部負責人趙忠華,到中期各個環節出現的指導員,出場的素人太多且沒有一個角色貫穿始終。關鍵人物的缺失導致明星的任務不夠明確,多數「負責人」的角色只是串場,沒有強化邏輯的作用。
同時,這樣假定的工作環境,也讓真正的工作人員左右為難。一方面需要扮演前輩嚴肅指導,用有難度的工作來製造戲劇衝突;另一方面又自然流露與明星的真實相處狀態。所以最終導致素人在節目中呈現出刻意扮演的「滑稽姿態」。
其實,完全沒有必要設定出「實習生」的角色,畢竟「體驗官」才是人物常態。如果讓明星真正沉浸式體驗,工作人員加以補充和指導,明星之間、星素之間的互動可能會更加自然,也會少了許多「假定身份」帶來的幹擾。
年輕語態的使用,方法不對
為了讓厚重的歷史迅速貼近受眾,節目採用了擬人化語態、劇情演繹多種方式,試圖用潮流解讀經典,用年輕視角來揭秘天壇,以拉近青年群體與古典文化的距離。整體製作用心,但方法還是有些不對。
明星沉浸式體驗是節目最主要的方式。通過明星實習生的視角,近距離接觸天壇的古建築和古文物,從未知到解密,體驗的方式更具有貼近性。但由於角色的限制,最終體驗不到位,也讓節目缺少了對文化更深度的理解。
為了讓明星熟悉古樂器,馮紹峰等眾人花費兩到四個小時來掛編鐘。但歸位樂器的過程呈現在節目裡,卻只是搬運編鐘的紀實片段。文化科普的過程被略去,明星即使汗流浹背,可能也無法理解編鐘背後的意義。
為了串聯故事,節目設計了天壇「神獸」的動畫形象「小螭」,用擬人化的視角結構敘事推進轉場。可愛的形象能夠吸引年輕受眾,但「小螭」也並非貫穿節目始終,只是在前半段中「出場」較多,在後面卻憑空消失,沒有「離場」的交代。
此外,節目還穿插使用了當下流行的視頻形態Vlog。用演員自白的形式,表達內心想法和體驗的感受。這種手法的使用與人物後期採訪一樣,在節目中承擔著銜接內容、補充信息的作用。但是明星主觀視角的突然出現,往往只會淡化內容的邏輯性,不僅會讓Vlog顯得莫名其妙,還會暴露節目敘事不連貫的缺點。
最後,《遇見天壇》中還是少不了文化類節目的慣用手法——劇情演繹。馮紹峰、苗苗演繹康熙「定黃鐘」的歷史片段,孔子「託夢」為康熙指明路徑,目的是為了突出「定樂理」的重要性。但是這一段劇情的添加並沒有起到實質性補充說明的作用,反而用複雜的表現手法幹擾了視聽。
這四種表現手法的運用,讓節目乍一看起來生動有趣,增添了不少可看性。但是反覆累加、運用不當,最終只會讓節目拘泥於表面形式,空談天壇文化。
雜亂的敘事手法,何時釐清
基於解讀文化符碼的立意,《遇見天壇》中的每一幀畫面都很精良。天壇的古建築群和華麗的皇穹宇殿,能夠讓觀眾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製作的確用心,但古老天壇的故事卻沒有講好。
歸根結底,最本質的原因還是敘事邏輯的混亂。手段一旦多元,邏輯就更需要後期來釐清。可不論是搶先版還是正片內容,都讓冷眼君覺得,這檔節目並沒有想清楚究竟要表達什麼。
開篇用關鍵詞大概指明工作方向,但具體環節之間的聯繫太過生硬。除了上述的人物關係沒有交代清楚、敘事手法太多元外,節目缺少一個完整的、清晰的邏輯線。
每期任務其實可以在最開始挑明,即使用關鍵詞來製造懸念,在後期「終極任務」揭秘後也需要再次強調,讓敘事動機明確。否則,不分等級和重要程度的任務只會讓整體結構零散,敘事雜亂。
素人角色可以適當減少,或者細化具體職能,突出身份的各自功能。設定「核心人物」,以推進前後敘事。「核心人物」的出現代表任務的完成和任務的轉變,也會讓節目的自然轉場具有一定的標誌性。
傳播天壇文化,講好中國故事才是節目的核心所在。體驗文化、完成任務不該是蜻蜓點水、倉促準備。進一步解析傳統文化故事,完整呈現工作過程,才能讓這一次的文化體驗變得更有意義。
另外,自《上新了·故宮》引爆國潮話題、開啟故宮文創新勢力後,《遇見天壇》將會延續「文創+電商」模式,打通產業鏈,將天壇文化落實到具體產品。首期節目中出現的八音盒、明星使用的筆記本,都將成為文創思路,最終玩轉文化營銷,促成文化IP的形成。
冷眼君覺得,以天壇公園等歷史古蹟為題材的文化類綜藝,利用了獨有的民族文化,豐富了節目樣態。但只有打造出精品,才能發揮出資源的最大優勢,才能促進「國潮」的更好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