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怛羅斯之戰

2021-02-13 求知者報
安思順,一個守鎮西北的邊將,他向唐玄宗敬獻了一條五色玉帶。皇帝很喜歡,於是差人去皇家庫房去找些五色玉的物件。結果卻讓他大大吃驚,翻箱倒櫃,只找到了一隻五色玉的杯子。皇帝不開心,問手下的人,這五色玉是哪裡產的。手下的人回答說是產自西域。於是玄宗讓人騎馬去西域責問各藩屬國。大唐天子震怒,各屬國都心驚膽跳,回答說:不是我們不進貢,而進貢的隊伍在半道上常常就被小勃律給劫了!這小勃律正是一個地處絲綢之路南端,夾於大唐與吐蕃之間的一個小國。唐玄宗一聽,這還得了?!連老子的東西你也敢搶?!於是決定要發兵攻打小勃律。大臣們一聽,都表示反對,說皇上,天下太平就不要為了幾塊破玉多生事端啦!這時只有一個人看出了戰爭的必要性,介個人就是後世被人標榜為奸臣典範的李林甫。從這件事上看出李林甫很有可能是被後世臉譜化了,所有朝臣都在犯混的時候,只有他看清楚如果官方朝貢都會被人半路打劫的話,絲綢之路上那麼多來往的商旅又會被這個小勃律侵擾成什麼樣呢?!我大唐的外貿事業還幹不幹了呢?!歸根結底,這不是一場關於玉石的戰爭,而是爭奪絲路的控制權。這個時期的唐朝在向西擴張時遇到的唯一困難就是崛起的吐蕃。這個夾在大唐與吐蕃之間的小國地位尷尬,要麼站在大唐一邊,要麼站在吐蕃一邊,這兩邊誰他也惹不起。
當時的亞洲各勢力佔據圖,紅色為唐朝,紫色處為吐蕃就在這一年,從西邊傳來了一個消息--小勃律的國王娶了吐蕃的公主。於是在李林甫的支持下,唐玄宗出兵四萬教訓小勃律去了。當然,部隊是不用從長安出發的,直接從西域發兵就可以了。話說還是當年漢武帝劉徹的功勞,他將漢人的勢力一直延伸到了蔥嶺(現在的帕米爾高原),在沿路設郡,設關,囤兵,一旦有戰事就可以直接開打。安西都護府位於龜茲(念 秋慈),現在是新疆的庫車,領兵的叫王天運,部隊翻過帕米爾高原就可以直搗小勃律(如下圖)問題又來了,他們選的這個發兵時間並不是很好,發兵都是深秋時節了,到達小勃律都得隆冬臘月了,帕米爾高原可不是鬧著玩的,最低海拔也在4000米,世界第一高峰和第二高峰都在那裡。王天運領著這四萬將士翻過世界屋脊,殺到了小勃律城下,小勃律國王哪見過這陣勢啊,立馬派使者示好,願意把手裡的五色玉都上交,而且連自家產的玉也上交。王天運不答應,縱兵攻城,小勃律的國王化妝逃跑,城中百姓被殺被俘,金銀珠寶被唐軍一掃而空,王天運心滿意足地班師回朝了。唐軍撤走之夜,小勃律有精通星相的長老夜觀星相,說唐人殺掠無算,此番東去,必遭大風雪。唐軍回師,還得翻越帕米爾高原,這天他們行進到一面大湖旁,天色昏暗,暴雪飛落,氣溫驟降,忽然一陣風起,卷裹著湖水,凍成了冰柱,冰柱又被妖風吹斷,一時間,風雪夾著湖水滿天遍地地捲來,四萬兵士無處可逃,如此一夜後,唐軍只有一名漢人和一名胡人生還,其餘人等皆被凍死。而唐軍所俘的小勃律國民因為生性耐寒,趁機四逃而去。唐軍生還的這位漢人就是王天運將軍。他僥倖逃回龜茲,向他的頂頭上司夫蒙靈察報告。請留意這位夫蒙靈察大人,他還會在後面的故事中扮演一些關鍵的角色。四萬將士一去不返的報告就這樣一層一層遞交到了唐玄宗手裡,唐玄宗看過後當然不相信會有這麼魔性的事,於是派了兩個人星夜兼程去察看現場。兩名使者到了湖邊,一看,也是被驚著了,只見湖邊密密麻麻的冰柱崢嶸如山,透明的冰柱中有唐朝士兵或站或坐,栩栩如生,甚是可怖。使者受驚,立馬轉頭返回,走出一段路後再回頭看,那麼浩大的冰柱居然都消失不見了,只剩那一片平靜的湖水,仿佛什麼都沒發生過。唐玄宗自然不甘心受這樣的挫折,又下令給夫蒙察靈,要求他重新整一支軍隊去徵討小勃律。於是到了天寶六年,一支一萬人的精兵又從龜茲出發了,這次領兵的將軍正是本文華麗麗閃耀耀長腿歐巴兼穿越劇霸道總裁男主角--高仙芝。高仙芝祖上是高句麗皇室,遷入中原後,加入軍旅,所以高仙芝是軍人家庭出身,從小就跟他爹在西域徵戰。史書上形容他人長得高大英武,相貌不凡。夫蒙靈察很是看重他,一手把高仙芝由小兵提拔為安西都兵馬使。這次他領兵去討小勃律正是建功立業最好的機會!此次發兵還是要翻越帕米爾高原,但這次他們第一戰並不是小勃律,而是屯有吐蕃重兵的連雲堡。高仙芝兵分三路,同時在高原絕地上疾行,最後竟然能做到同時到達連雲堡。唐軍在連雲堡取得大勝,大破吐蕃軍,高仙芝帳下有一員猛將叫李嗣業,身高七尺(2米1),善使陌刀,攻城殺敵,立下赫赫戰功。這裡提李嗣業是因為他還會在怛羅斯之戰以另一種面目再次出現。高仙芝拿下連雲堡之後又再次兵臨小勃律城下,一個漂亮的閃擊戰,擒獲小勃律國王,及他的吐蕃皇后,帶回長安敬獻給唐玄宗。在此後幾年裡,這樣的場景不斷重現,高仙芝馳騁西域,擒王滅國,將小國國王以及各國奇珍異寶都送到唐玄宗面前,皇帝不得不每次都握著高仙芝的手說,愛卿,辛苦了!在高仙芝這樣一番東徵西討之後,吐蕃的勢力居然也遏制住了。所謂功高震主,高仙芝自然會和當初提拔他的上司--夫蒙靈察起衝突,但衝突的結果是,夫蒙靈察被調回長安,安西都護使一職由高仙芝取而代之。這次在官場上的勝利,其實是多虧了一個人--宦官邊令誠,他是皇帝派給高仙芝的監軍(唐朝將軍出去打仗,身邊都得跟一個皇帝派來的宦官,起監督作用),夫蒙靈察向唐玄宗告狀,邊令誠也在唐玄宗耳邊吹風,說,高將軍立奇功而憂死,以後誰還會為朝廷所用呢?同樣還是這個邊令誠,等到若干年後,他再向玄宗進言,這次卻是勸說玄宗嚴懲高仙芝。高仙芝由此獲罪被誅。此乃後話,暫且按下不表。        話說大唐在西域無往不利,出入西域就跟出入自家門似的,而比西域更西的地方,阿拉伯帝國正在迅速崛起,僅僅百年時間,已經發展成一個可以與大唐比肩的龐大帝國。

公元7世紀到8世紀這一百年間阿拉伯帝國的擴張路線圖      伊斯蘭教發源於阿拉伯半島的麥加,麥加是一座沙漠中的貧瘠城市,遠離海港,連商道都不從那兒經過。在伊斯蘭教誕生之前,那裡信奉的是一種多神教,而政權則由貴族把持。先知默罕默德的出身比較低微,年輕時幫一位富商的遺孀打工,四處跑商。很有可能是他在跑商的過程中曾聽過基督教的傳教內容,所以才有了後來的伊斯蘭教。幾年後那位富商的遺孀下嫁於他,所以他在麥加也有過相當長一段時間平靜富足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他聽到真神在和他說話。他後期在麥加的生活則比較窘迫,由於他四處宣講一神論的伊斯蘭教,被麥加的貴族迫害,迫害他的貴族中就有一個叫伍麥葉的家族。默罕默德決定逃離麥加,逃離行動是秘密的,隨他一起逃離的還有他的信眾,其中包括伍麥葉家族的奧斯曼。他從麥加出走的這一年是公元622年,這也是伊斯蘭曆法紀元之年。這一年的中國已經進入初唐時期,天下無事,當政的是李淵,年輕的李世民還只是個秦王。默罕默德在名不見經傳的小城麥地那建立了自己的根據地,發展壯大後,又攻回麥加,麥加所有的貴族從此放棄古老的多神論教,轉投伊斯蘭教。默罕默如將軍凱旋般地回到故地麥加,他走進麥加的崇拜中心--卡巴天房,摧毀了那裡所有的神像,宣布這個世界只有唯一一個真神-安拉。從此伊斯蘭教以燎原之勢擴散到了阿拉伯半島的各個角落。現在的卡巴天房,傳說卡巴天房是由先知易卜拉欣和其子伊斯瑪儀重建。易卜拉欣是所有穆斯林的祖先。而易卜拉欣正是聖經裡所說的亞伯拉罕,伊斯瑪儀則是以撒。亞伯拉罕有個詭計多端的孫子曾與陌生人角力,這個陌生人是上帝的化身,角力之後上帝給他另起了一個名字--以色列,意思是與神角力之人。他們是猶太人的祖先。     默罕默德死後,權力出現真空,於是有了各種勢力進行決逐的四大哈裡發時期(哈裡發是繼承人的意思)。     當年那個偷偷從伍麥葉家族中跑出來,跟隨默罕默德去了麥地那的奧斯曼成了第三任哈裡發(奧斯曼是默罕默德忠實的信徒,默罕默德甚至將兩個女兒也嫁給了他。)    此時他已年過七旬,仍勵精圖治,奮力地擴展阿拉伯帝國的疆土,他們在東方的軍事力量已經穿越波斯,伸向阿富汗。奧斯曼甚至曾派遣使者前往中國,試圖在中國傳教,此時為唐永徽二年,年輕的李治剛剛登基,武皇后還在尼姑庵修行。這一年被視作伊斯蘭教傳入中國之始。此時徵服了波斯的阿拉伯人試圖讓波斯人也皈依綠教,但波斯人信的可是有幾千年歷史的襖教(拜火教)啊,要他們改變信抑何其困難,阿拉伯人使出各種招數,威逼利誘,信綠教者可以少交稅,試圖伊斯蘭化波斯。但阿拉伯軍隊一旦離開,波斯人又覆信襖教,如此反覆,很是讓阿拉伯人頭疼。
伊朗亞茲德古城原為波斯襖教中心現已滿城清真寺
除了對外擴張,對大量任用伍麥葉家族的人成為朝廷重臣,其中,他的侄子阿穆維葉被任命為敘利亞總督(敘利亞的首都在大馬士革,後來伍麥葉王朝的首都,也就是《天國王朝》裡撒拉丁的老巢)。由此引起了另一大家族--哈希姆家族的不滿。很快對他的不滿演變成了刺殺。哈希姆家族為首的是默罕默德的堂弟兼女婿--阿里。他和奧斯曼曾經共同戰鬥在先知默罕默德身邊。在默罕默德死後,出現權力真空的情況下,自然都將箭頭指向了對方。公元656年6月,一支叛軍包圍了他在麥地那的住所,叛軍破門而入,砍殺了76歲的奧斯曼以及他的妻子。奧斯曼和他的前任一樣,死於刺客的彎刀之下,沒有人知道背後真兇,永遠淹埋在歷史喧囂的爭議裡。而他的接任者正是哈希姆家族的阿里 。作為伍麥葉家族一員的敘利亞總督--阿穆維葉很是不爽,阿穆維葉認定是阿里策劃刺殺了他的叔叔才爬上位的,阿穆維葉發動了針對阿里的戰爭,士兵們把《可蘭經》掛在槍頭上,要求阿里進行「神裁」。「神裁」的結果雙方必須停戰。阿里接受了停戰的要求,但這個行為引起了他的追隨者的不滿。這些不滿的追隨者組成了一個極端的派別,終於在公元661年,他們組織了暴力武裝,將阿里刺死在回清真寺的路上。阿里之死引發伊斯蘭教的分裂,追隨阿里的是什葉派,而追隨阿穆維葉的就成了遜尼派。阿里死後,阿拉伯帝國迅速成為了世襲王國,阿穆維葉建立了伍麥葉王朝,從此伍麥葉家族代代相傳。伍麥葉的旗幟為白色,唐時稱其為白衣大食。而阿里所屬的哈希姆家族逃往波斯,在阿拉伯人根基不穩的波斯發展自己的勢力,幾十年後,他們家出了一個強人阿拔斯,藉助波斯釋奴阿布·穆斯林的軍隊打敗了伍麥葉家族,重新奪回政權,建立了新的王朝叫阿拔斯王朝。      正史中並無記載王天運將軍在帕米爾高原痛失四萬將士一事,這個聊齋式靈異的故事僅見於唐人段成式的《酉陽雜俎》。所以發生在帕米爾高原上那如夢似幻的暴風雪之夜也就只是閒談。正史對王天運將軍的記載是,天寶十年戰死於唐朝進攻南詔的戰爭中。      就在同一年,高仙芝卻是混得風聲水起。這一年他滅了一個叫石國的小國,跟滅小勃律一樣,擒了石國的國王去長安,長安的凱旋儀式頗為隆重,所有細節都被記入了正史。而石國有一王子在戰爭中僥倖逃出,一路西去,由此引出一場禍事。這裡叉開說一句,這石國也是有來歷的。石國是屬於大月氏(念 大肉支)的一支,而這個大月氏就是當年漢武帝為了抵禦匈奴而派張騫前往西域尋求聯盟的部落。大月氏和當時的漢朝一樣為匈奴所苦,曾居住於祁連山下昭武城,後因匈奴入侵,不得不一路西遷,遷徙至現在的烏茲別克斯坦一帶。石國就是現在的烏茲別克斯坦首都,除了石國,大月氏的區域還包括了撒馬爾罕(花剌子模的首都),以及怛羅斯。
撒馬爾罕曾為花剌子模首都,為絲綢之路通向歐洲,中東,印度三條線路的交匯點
撒馬爾罕在唐宋時仍盛行襖教與佛教,後來阿拉伯人強迫當地民眾信仰伊斯蘭教,並在襖教與佛教寺廟的廢墟上建造清真寺,後為蒙古所滅。大月氏在中亞開花結果,形成了很多小國家,因為他們曾居住過昭武城,所以這些小國家就被稱為昭武九國,他們的姓氏也被稱為「昭武九姓」。這個故事一開頭出現的那個進獻五色玉的守將,安思順,安姓就是九姓之一,安思順就是屬大月氏人。回來說這個石國王子,一路向西,竟然投奔了阿拉伯帝國。彼時阿拉伯帝國剛剛完成了改朝換代,阿拔斯王朝接盤了伍麥葉王朝才一年,腥風血雨還沒停下來,大馬士革刀的鋒刃上血還沒幹,厲兵秣馬,轉頭就和大唐幹了一場怛羅斯之戰。怛羅斯對於唐軍來說並不陌生,唐軍曾經在夫蒙靈察的帶領下攻佔過怛羅斯和碎葉城(李白的出生地)。怛羅斯也是石國的重要軍事要塞,那名逃跑的王子從阿拉伯求得救兵,早已駐守在此,並還在不停地聚合軍隊,加固城牆。阿拉伯人的勢力在不斷向西域伸展,徵服了沿途不少小國,一些不願降服的國家或部落就只能投靠大唐,與大唐形成聯軍一起對抗阿拉伯人。這次意氣風發的高仙芝大將軍,帶著漢家軍士,又連盟了一些其他屬國的軍隊,包括一支葛邏祿部落的軍隊,一起浩浩蕩蕩開向怛羅斯,此去便是深入敵境七百裡。關於這支聯軍的人數已經無法考證。原因是此次戰役的記錄極少,中方正史記載僅有一句,阿拉伯也只有兩部典籍有提到此戰役。雙方似乎都覺得這是自己漫長歷史中毫不起眼的一場小戰役,極為漫不經心。這場戰役的雙方參戰人數,每部典籍居然又都不一樣,說阿拉伯有十萬的,二十萬的,說唐軍二萬,七萬的。但不管是哪一種說法,可以肯定的是,阿拉伯軍都是數倍於唐軍。從數量上來說,這幾乎是無法勝利的戰爭。但最終高仙芝大將軍並非敗於數量,而是敗於異族。話說高仙芝兵臨怛羅斯城,此時黑衣大食在城內已嚴陣以待。這支黑衣大食的軍隊首領正是上文中提到的幫助阿拔斯推翻白衣大食的波斯釋奴阿布·穆斯林。阿布·穆斯林本是奉命前來中亞鎮壓起義的,卻一路打到了大月氏人所在的撒馬爾罕和怛羅斯。阿布·穆斯林鎮守撒馬爾罕,聚集其餘部隊。帳下猛將塞義德則先帶了主力部隊鎮守怛羅斯,他們知道中國人要來了。話說高仙芝大將軍帶著西域聯軍來到了怛羅斯城下,雖然兵力沒有黑衣大食多,但勝在漢家子弟個個善戰。唐軍的布陣是重步兵在前,他們使的是陌刀,專斬敵方騎兵的馬。前面所提到的李嗣業所使就是這種陌刀。網上能找到的陌刀兵模擬圖。陌刀不許做隨葬品,因而沒有出土過實物。製作方法也早已失傳。所有網上圖片都是根據史書上的描寫而設計。重步兵之後是弓箭手,弓箭手之後才是重頭戲--手持橫刀的騎兵。
橫刀,這個就是「橫刀立馬」的橫刀,實物國內沒有,製法亦失傳。
    現日本仍藏有唐橫刀       此刀後來流傳去了日本,被改進而成為日本刀。現中國人只能根據日本刀的製法來倒推唐橫刀的製法。       高仙芝每戰必身先士卒,衝在最前面,他身旁還有兩員大將,其中之一就是上文所提李嗣業。李嗣業使的是重步兵用的陌刀,異常勇猛,「當嗣業刀者,人馬俱碎」,碰上他的陌刀便是血肉橫飛。在這三人身後,席捲而來的是烏壓壓的大唐軍隊。      如是大戰五天,唐軍人數不多,但卻以一敵百,暫時佔得上風,阿拉伯人謹小慎微,打得小心翼翼,並不斷拖延時間,以期阿布·穆斯林能集結更多軍隊前來支援。     到第五天夜,阿布·穆斯林所帶的援軍遠遠地出現在大唐聯軍後方的地平線上,月光之下,大馬士革彎刀閃著寒光。首先看到這一景象的是軍陣外圍的葛邏祿部軍隊,前線還在戰鬥,後方突然出現敵人,這意味著要被夾擊,這場戰爭已經輸了。      於是葛邏祿部的軍隊潰逃了,並衝亂了唐軍的軍陣,面對一下子失控的形勢,與高仙芝一起並肩戰鬥的李嗣業力勸高仙芝棄軍逃跑,這時高仙芝手下的另一員大將段秀實也在場,他反對這一提議,並厲聲斥責李嗣業。高仙芝當然不同意放棄手頭的這支部隊,命令李嗣業和手下另一大將段秀實收攏殘餘部隊一起撤退。這一仗的失敗無疑成了高仙芝的心病,收攏殘兵後,高仙芝沒有打算回龜茲,而是想要再次聯盟西域各部,重回怛羅斯再戰一次。被李嗣業勸阻。         阿拉伯軍戲劇性地翻了盤,本可乘勝追擊,但他們沒有。因為他們內訌了。
     主帥阿布·穆斯林不知從截到一封委任信,內容是哈裡發要封他的手下大將,也就是那名鎮守怛羅斯城的賽義德為波斯總督 (呼羅珊總督,當時波斯被稱為呼羅珊,曾有呼羅珊王朝,為阿拉伯人所滅)。阿布·穆斯林自然不高興,波斯那是他的地盤,是他出生和起家的地方。於是他找了個藉口砍了賽義德的頭,把頭遞送到了他的頂頭上司--時任哈裡發的阿拔斯面前。最終阿布·穆斯林獲得了波斯總督(呼羅珊總督)的職位。但好景不長,阿拔斯過世後,其子曼蘇爾繼位,阿布·穆斯林仍是帝國軍事主力,幫助曼蘇爾穩定大局,東徵西戰平定各地叛亂,沒有意識到主子早就對他起了戒心。國內局勢平穩後,曼蘇爾要調他去埃及當總督,他不肯,曼蘇爾說那你進京來和我詳談吧。阿布·穆斯林剛踏進城門,便被抓,以謀反罪遭斬首。大唐王朝雖然惜敗,但軍力損失應該不大,高仙芝將軍一直想捲土重來,由此可知怛羅斯戰役並未損失太多兵馬。後被李嗣業勸說,才放棄這個念想,失落地回到了龜茲。唐玄宗也沒有因戰敗而遷怒高仙芝,大概這場戰役真的不怎麼重要吧。高仙芝像他的前任夫蒙靈察一樣,被調回長安,擔任右羽林大將軍。安西都護府節度使一職後來由他的手下封常清擔任。兩年後,封常清也像高仙芝那樣深入帕米爾高原,這次攻陷的是大勃律首都,大勃律歸降唐王朝。由此可知怛羅斯一戰並未影響大唐的整體軍力。按此發展下去,唐王朝是有實力重回中亞與阿拉伯帝國一較高下的。但是,此時禍起蕭牆,安祿山叛變了,八年安史之亂,李唐王朝再也顧及不了西域,並且很快失去了對安西的實際控制權。安史之亂這一年也是755年,阿布·穆斯林被斬首的那一年。同年十二月,大唐的局勢急轉直下,安祿山來勢洶洶,大唐則潰不成軍,唐玄宗派高仙芝出戰,還是當年那個幫他上位的宦官邊令誠做監軍。而高仙芝的舊部下封常清被派守洛陽。不出幾天,洛陽失守,封常清帶著殘部退至陝郡,遇上了高仙芝,一個老上級,一個老部下,兩個人一合計,認為安祿山來勢太猛,不如帶上物資糧草退守潼關,以保京城的平安。於是開了城裡的倉庫,該拿的都拿上,有計劃的撤離陝郡。結果在撤退的路上就遇上了安祿山的軍隊,弄得很是狼狽,沿途撒滿了那些從倉庫裡搬出來的物資糧草,到達潼關後已沒有足夠的軍需物資裝備士兵了。監軍宦官邊令誠這一階段也與高仙芝起了衝突,他保舉過高仙芝,高仙芝卻仍是看不起他,覺得他是個宦官,不能干預軍事。於是邊令誠回到長安就在唐玄宗面前告了一狀,罪名是不戰而退,並剋扣給士兵們的軍需和賞賜。年老的玄宗正是六神無主,於是給了邊誠令旨意斬殺高仙芝。邊誠令回到潼關,先把封常清叫到跟前,宣讀聖旨,當即斬殺了封常清,並暴屍於蘆葦之上。然後又把高仙芝叫到跟前,也宣讀了聖旨,讀完就讓左右綁了高仙芝,高將軍沒有看邊誠令一眼,而是轉過身,對著門外圍著的士兵們說,我退兵不假,你可以殺我,但我絕對沒有貪拿軍需和賞賜,這裡所有的士兵都可以為我見證,如果真的有拿過錢糧,你們就大聲喊有,如果我沒有拿過,請你們為我喊枉。高仙芝看了看一邊封常清的屍體,笑道:封二,咱倆也真是命裡註定,你剛出道就跟著我,是我一手提拔了你,你還代替我做過(安西)節度使,今天咱倆居然還死在一起。       當年高仙芝西徵怛羅斯的軍隊裡有個士兵叫杜環,生卒年月皆不詳,他沒能成功和高仙芝一起撤退,被阿拉伯人俘虜,而後跟著去了阿拉伯,他遊歷過兩河流域,耶路撒冷,君士坦丁堡,突尼西亞,埃及,蘇丹,衣索比亞,見識過炎熱的氣候,奇怪的香料,白色的人,黑色的人,也聽過伊斯蘭教的念經聲。與他一同被俘到阿拉伯的還有唐朝的匠人,他們將造紙術和指南針,火藥(待考)也帶到了阿拉伯。有了造紙術,當然還有後來的印刷術,再然後,歐洲走出黑暗中世紀,開始了文藝復興。指南針則意味著航海時代的來臨,人類可以駛向海洋的深處而不迷路。就在阿拉伯人忙著出海經商,西班牙人忙著出海搶劫印地安人,英國人忙著造軍艦打敗西班牙時,農民朱重八像經營田地一樣經營國家,他給自己的領地圍上長城,禁止出海,海邊居民向內遷。杜環最後由海路又重新回到了廣州,回國後寫下《經行記》,記錄在海外的見聞。此書失傳。好在他的族人杜佑編寫《通典》時摘錄過他的《經行記》,通過這種形式,約有千字留存於世。當年那個給唐玄宗獻上五色玉的安思順,正是安祿山的堂兄,與安祿山私交甚深。安思順深受漢文化影響,他知道安祿山遲早要叛變,幾番提醒唐玄宗,玄宗置若罔聞。安史之亂時,他深知在劫難逃,最後被哥舒翰誣陷而冤死,全家被流放至嶺外(嶺就是指帕米爾高原)。      怛羅斯之戰悄無聲息地沒入歷史的黃沙之中,中土世界被宏大歷史敘事推動著向前走,不知中土是否也有善觀星相的長老,在那場中亞草原戰爭大敗之夜看到星相異動。——西方的日耳曼人將崛起,東方的漢人卻開始沉淪。

      謝謝您的讚賞支持,我們在網上呼籲並無收入來源。由於經濟上的困難,公眾號經常不得不斷更。如果能得到您的支持,將使我們走的更遠。謝謝!

☜點擊小程序碼支持

已有3534人讚賞 

相關焦點

  • 怛羅斯之戰是唐朝與大食的正面衝突,還是文明的交流?
    此戰就是史上著名的唐與黑衣大食即阿拉伯帝國的阿巴斯王朝進行的怛(dá)羅斯之戰, 大戰以大唐戰敗而告終。 但羅斯之戰想像圖 怛羅斯之戰的爆發 怛羅斯之戰爆發的直接原因是唐將高仙芝對石國問題處理不當。
  • 怛羅斯之戰:唐與大食的西域遭遇戰,影響不深刻而問題最嚴重
    石國王子逃至其他西域諸胡部落,廣泛散播大唐的出爾反爾和殘暴弒殺,於是諸胡多怨。甚至,石國王子還跑到西方的黑衣大食,代表諸胡小國向大食求援。大食派兵來攻,大唐決定應戰。於是,公元751年,唐與大食之間就爆發了怛羅斯之戰。
  • 【7月28日】怛羅斯戰役
    ,雙方史學界都沒有大震撼,但因為西方學者對怛羅斯之戰比較推崇,導致後世越來越出名,甚至被說成是東方滑鐵盧,今天史鑑我們講講這個話題。怛羅斯戰役的準確位置今天已無法確定了,一般認為在今天的哈薩克斯坦與吉爾吉斯斯坦的交界帶,期間有一條古老的塔拉斯河,全長不過500餘公裡,在河谷中遊左岸有一座古城塔拉茲,中文譯為「怛羅斯」,怛羅斯之戰可能並非發生在怛羅斯城,在2015年,塔拉斯大學一個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哈薩克斯坦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白巴科夫教授提出,高仙芝兵敗之地不在怛邏斯城,而在塔拉斯河西岸的「阿特拉赫」(突厥語),所以怛邏斯戰役可能也稱阿特拉赫之役
  • 大唐帝國和阿拉伯帝國的巔峰對決,影響世界格局的怛羅斯之役
    大唐之所以取得這麼高的歷史成就,故因有賢明的君主、高深的謀士、如雲的戰將,也是和它的海納百川,兼容並蓄分不開的。自南北朝至隋、至唐初,突厥人擾邊侵掠。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隋煬帝一度被其圍困在雁門關,幾成囊中之物,李世民也有突厥人兵逼渭橋被迫籤訂城下之盟的恥辱。可是到貞觀四年(630年),大唐軍神李靖僅以三千之眾,便打得突厥主力土崩瓦解。
  • 刺客信條王朝:李萼曾參與怛羅斯之戰,刺客組織登場救下李萼
    又到了刺客信條王朝更新的時候了,這一話的劇情很簡短,主要講述了李萼當年參加的一場戰役,結合旁白可以看出這是唐朝有名的怛羅斯之戰,唐安西軍與大食國之間開啟了一場大戰,這是兩個王朝之間的戰爭,而李萼曾是安西軍的一員,時年二十一歲的他成為了那一場戰鬥中的倖存者之一,在當時的戰鬥中,身負重傷的李萼眼見同伴被抓
  • 大唐曾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非也,曾經慘敗給大食
    在唐朝的歷史上,大唐的佛教文化圈和以大食為代表的伊斯蘭文化圈在怛羅斯( 今哈薩克斯坦江布爾) 打了一場決定中亞與西域未來走向的戰役,同時這也是大唐和阿拉伯國家爭奪中亞的一場決定性戰役,可是這場戰役究竟是怎麼引起來的呢?
  • 杜環的傳奇人生:被阿拉伯人俘虜,飄蕩世界12年,最想的還是大唐
    到天寶九年,高仙芝連續擊破石國、突騎施、順手俘虜了他們的首領,搶劫了他們的財物……大唐軍隊當時在西域幾乎是無敵的存在。可惜,高仙芝得意忘形,隨意攻擊各國斂財,讓高仙芝大出風頭的同時,也埋下來了怛(dá)羅斯失敗的隱患。
  • 大唐榮光:中國為何不能失去西域?
    《資治通鑑》記載,高仙芝攻打石國,「偽與石國約和,引兵襲之,虜其王及部眾以歸,悉殺其老弱。仙芝性貪,掠得瑟瑟十餘斛,黃金五六橐駝,其餘口馬雜貨稱是,皆入其家」。高仙芝在石國劫掠一番後,又將石國國王獻於朝廷斬首,嚇得石國王子出逃,向中亞各國控訴高仙芝的暴行,引發了眾怒。於是他們聯合大食,與唐軍在怛羅斯(在今哈薩克斯坦)展開一場大戰。
  • 改變大唐歷史?少年將軍,功過難辨高仙芝
    高仙芝從小隨父從軍,年僅二十餘歲便當上將軍之職位。後來更是得遇貴人,被節度使夫蒙靈詧看重,一路提拔至四鎮都知兵馬使、安西副都護等職位。圖1開元年間,唐朝正值開元盛世,國力強盛,隨之而來的自然是強烈的野心。天寶六年(747年)三月,唐玄宗下令徵討小勃律(今克什米爾),高仙芝奉旨,率兵萬人,一路西去。
  • 安史之亂怎麼就打斷了盛世大唐
    上圖的那個黑衣大食,也是阿拉伯帝國,而且唐朝和阿拉伯之間的發生過一次著名戰役,由歸附大唐的高句麗名將高仙芝帶領西域聯軍和黑衣大食在怛羅斯展開了一場大戰。怛羅斯在哪現在已經不知道了,大概估計應該是在現在哈撒克斯坦境內。因為此前唐軍統帥高仙芝在西域有背誓屠城行為,導致唐軍的盟友心灰意冷,臨陣倒戈,隨後的大戰中唐軍戰敗,唐朝從那以後沒有再能向西突破,而且4年後安史之亂爆發,西域邊防軍被調到了中原平叛,也就沒有然後了。
  • 陌刀既出,人馬俱裂——大唐最霸氣的冷兵器
    因為大唐帝國曾憑此刀,西鬥阿拉伯帝國,東屠倭寇,並在平定「安史之亂」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這就是今天故事的主人公——陌刀。關於陌刀的出現,有資料說他是起源於漢代的斬馬劍。比如,《唐六典》就說,「陌刀,長刀也。步兵所持,蓋古之斬馬劍。」
  • 幾乎摧毀大唐盛世的「安史之亂」就是一場世界大戰
    而8世紀伊斯蘭阿拔斯帝國開始向中亞擴張,勢必與大唐發生直接對撞,雙方因此曾經在安史之亂的前夕,公元751年7月,在怛羅斯交戰,結果由於一些偶然原因,唐軍大敗,當然阿拉伯軍也損失慘重。雖然唐軍失利,但大唐在此"霸主"地位不減,還有的是機會重新搬回比分的。可是就在此時,安史之亂發生了!自身難保的唐政府從此再無力涉足中亞事務,西域乃至中亞拱手讓於阿拔斯帝國。
  • 大唐西域的失落:32歲的他一路向西,書寫盛唐最後的輝煌
    就在大唐與吐蕃爭戰於中亞克什米爾時,黑衣大食(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也不斷崛起,並在今天的哈薩克斯坦一帶,與大唐帝國形成了對峙之勢。怛邏斯之戰慘敗,也使得大唐帝國在蔥嶺以西威嚴掃地,後來儘管繼任的安西都護封常清再次率軍兵臨中亞,但此後一直到清朝乾隆時期,一千年間,中華帝國的鐵騎再也未能長期馳騁中亞草原,而隨著大食勢力的擴張和中華文明在中亞地區的敗退,此後,中亞地區逐漸伊.斯.蘭化。
  • 庫裡科沃之戰:金帳汗國「諸神的黃昏」,羅斯少年變身惡龍的開始
    ——尼採01 金帳別兒迪別汗,駱駝的脖子被斬斷自從1223年迦勒迦河之戰,哲別、速不臺大敗羅斯欽察聯軍,6位王公人頭落地,蒙古人不可戰勝的神話便在羅斯大地久久迴蕩。但正因如此,馬麥才更需要鐵和血來維護其執政合法性,他高喊道:我要處死那固執而任性的羅斯奴隸,我要把羅斯的城市,所有的教堂化為灰燼!我們要像拔都時代那樣,向羅斯王公進軍,羅斯人將為之流血,他們的法律將被徹底毀滅!
  • 3部比肩《上品寒士》的歷史小說,部部經典,堪稱巔峰之作!
    《民國之文豪崛起》王梓鈞完結,字數:250 萬字文豪流,民國抄書不尷尬 【概述】總體來講,其實是一本寫民國文化界的小說,為了避免被禁書,堅決不參與政治,不影響歷史進程。主角穿越到唐玄宗時期,從小兵崛起到節度安西,再到登基為帝,高月帶你領略高昌、碎葉風光,親歷大唐與阿拉伯帝國的怛羅斯之戰,最後平定安史之亂《督軍》普祥真人完結,字數:349 萬字難得的民國文,受神獸所限,人名地名皆有變通,但不改歷史的視角。英雄造時勢,時勢造英雄,偉人的權衡,在當年是內心的掙扎,後來成為了歷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