怛羅斯之戰是唐朝與大食的正面衝突,還是文明的交流?

2021-01-13 騰訊網

前言

公元751年,中亞一個並不知名的怛羅斯小城(今哈薩克斯坦境內的江布爾城)爆發了一場前所未聞的戰爭。一方為大唐將領高仙芝率領的大唐軍, 另一方為黑衣大食將領齊亞德率領的大食軍。據《資治通鑑》記載:

"高仙芝之虜石國王也,石國王子逃詣諸胡,具告仙芝欺誘貪暴之狀。諸侯皆怒,潛引大食慾共攻四鎮。 仙芝聞之,將蕃、漢三萬眾擊大食,深入七百餘裡,至怛羅斯城,與大食遇。 相持五日,葛羅部祿眾叛,與大食夾攻唐軍,仙芝大敗,士卒死亡略盡,所餘才數千人。"

此戰就是史上著名的唐與黑衣大食即阿拉伯帝國的阿巴斯王朝進行的怛(dá)羅斯之戰, 大戰以大唐戰敗而告終。

唐與阿拉伯帝國同時期的版圖

兩大強權在中亞的角逐

唐王朝是一個空前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帝國建立初期,國勢極盛,唐太宗為了解決北方遊牧民族對中原地區的侵擾而對外發動了多次戰爭,疆域得到了空前的開拓。貞觀十四年,侯君集滅高昌,從而基本上統一了西域,至高宗中期,唐朝在西域建立了217個州縣,並置安西四鎮,形成了完整的統治體系。不難看出,唐對西域的統治較漢朝而言更加嚴密和穩固。

與唐朝同時崛起的是西亞的阿拉伯帝國。公元7世紀,唐太宗順利的完成了對中原的統一大業,隨後徵服了對唐王朝構成實質威脅的東突厥並順利的統一了西域。就在漠北及西域諸國共尊唐太宗為天可汗的時候阿拉伯人興起於西亞的沙漠,在穆罕默德強大的武力徵服下,阿拉伯完成了統一,並以銳不可當之勢向東挺進。在公元633年阿拉伯人入侵波斯,並於公元651年滅波斯,波斯王子投奔大唐。

怛羅斯之戰進程圖

唐朝大軍也開始揮戈西進。高宗顯慶二年即公元657年唐大將蘇定方滅西突厥,置十六羈縻州府。高宗顯慶四年(公元659)年,唐軍斬殺真珠葉護,定弩失比部,同年置阿姆河南諸都督府。同時,唐高宗冊封流亡的波斯王子為波斯王。

至此,唐朝勢力範圍已與阿拉伯有了交集,並且唐朝直接支持流亡的波斯王子,在實際已經被阿拉伯控制的波斯依然設置了名義上的波斯都督府。

由此不難看出,唐帝國此時已經以強硬姿態站到了阿拉伯帝國的對立面上。武周長壽元年(公元 692)年,經過長達20年的反覆爭奪唐朝終於大破吐蕃,重置安西四鎮,並在西域駐紮數萬軍隊,用以控制西域。在唐帝國重新控制西域後,阿拉伯帝國依然執著東擴。直至天寶時期,阿拉伯帝國開始直接向唐朝傳統勢力範圍進行滲透。而兩大強權在中亞的對峙也成為了必然。

但羅斯之戰想像圖

怛羅斯之戰的爆發

怛羅斯之戰爆發的直接原因是唐將高仙芝對石國問題處理不當。石國王統本出自攝舍提部,到天寶年間,車鼻施部出身的親阿拉伯帝國的特勤奪取了這個王位,一向忠於唐的伊奈吐屯倫成為石國副王。

影視劇中的高仙芝形象

高仙芝認為必須教訓一下石國國王,以杜絕其與大食勾結。公元750年,唐朝當時的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誘騙俘虜了石國(在今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幹一帶)國王,王子逃往鄰國與當地胡人謀劃復仇計劃。

次年,大食軍隊在他們的唆使下開始進攻安西四鎮。高仙芝親率由漢人和西域胡人組成的3萬軍隊由碎葉(今哈薩克斯坦託克馬克)出發迎擊來犯的大食軍隊。

唐朝軍隊深入七百裡後到達但羅斯城(今哈薩克斯坦江布爾城),與大食軍隊對峙。5天後,高仙芝的部下將領葛羅祿率部叛變,與大食軍隊合攻唐軍,高仙芝大敗,僅率數千部眾突圍而歸。後退到了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一帶)以東,唐朝軍隊與大食軍隊的唯一一次直接交戰以唐軍的失敗而告終。

唐軍

怛羅斯之戰的影響

怛羅斯之戰中高仙芝所率的軍隊受到嚴重的損失, 不過這種損失並不可能從根本上動搖唐朝在西域的軍事實力, 更不會削弱唐朝當時強大的國力。據《舊唐書》所載:

"七載,高仙芝代靈察 ,舉兵圍怛羅斯,黑衣救至,仙芝大衂,軍士相失。 夜中聞都將李嗣業之聲,因大呼責之曰:軍敗而求免,非丈夫也。嗣業甚慚,遂與秀實收合散卒,復得成軍。 師還,嗣業請於仙芝,以秀實為判官,授斥侯府果毅。 十二載,封常清代仙芝,討大勃律,師次賀薩勞城,一戰而勝。"

怛羅斯戰役中,唐軍損失慘重,但奇怪的是,戰後高仙芝進行過反攻,玄宗並未對高仙芝進行過重的處分,並在安史之亂爆發時還加以重用。

戰後唐朝與大食依然保持著友好關係。雙方通商不僅不受影響,大食甚至還派兵隨西域軍隊助唐平定安史之亂。《舊唐書》記載:

"至德初遣使朝貢,代宗時為元帥,亦用其國兵以收兩都。 寶應、大曆中頻遣使來。"

由此可知,雙方關係未因戰爭而惡化,唐朝依然在中亞有一定勢力。 安史之亂時期,唐朝無力平叛,不得已抽調西域軍事力量,但吐蕃卻趁虛而入,而唐再也無力顧及西域,從此唐朝真正退出中亞地區。

而對於阿拉伯阿拔斯王朝,雖然是這場戰役的獲勝方,但是穆斯林軍隊卻在獲勝後停止東進。在怛羅斯戰役中,阿拉伯人損失了將近4萬人,自此阿拉伯人停止了東進,因為他們之前在西亞的一系列戰鬥都從未受過如此巨大的損失。

更重要的是怛羅斯之戰也促進了中國文明的西傳。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便是通過這一戰役傳出的,戰爭中被俘的唐朝工匠被阿拉伯人強迫在康國製造紙張,由此造紙術傳到伊斯蘭世界,再傳到西方。中國的煉丹術也西傳成為後世的化學;哈裡發摩哈普德建年號,很可能也與中國皇帝建年號紀元有關。

唐朝都護府

怛羅斯戰役也推動了中亞地區的伊斯蘭化。公元7世紀末8世紀初,阿拉伯帝國向中亞擴張勢力,伊斯蘭教也得以在這一地區迅速傳播開來。從8世紀後半期到9世紀初,伊斯蘭教逐步成為中亞當地居民所信奉的主要宗教。

乃至後來入主中亞的突厥人無論建立什麼樣的政權都離不開伊斯蘭教對他們的影響。緊隨其後的蒙古人通過西徵消滅了阿拔斯王朝和突厥人的勢力,但仍無法阻止伊斯蘭教在中亞地區的強大影響力,以至於一些蒙古貴族也跟著信奉了伊斯蘭教

由此可見,阿拉伯帝國通過怛羅斯戰役的勝利在中亞傳播伊斯蘭教,改變了一個地區居民的生活習慣和宗教信仰,同時更為中阿交流提供了寶貴的機會和廣闊的舞臺。

通過怛羅斯之戰獲得的啟示

國家之間尤其是大國之間的交往一定要加強互信,盡力避免軍事上的意外衝突。怛羅斯之戰雖說是兩大帝國之間的軍事行動,卻更像一場意外的軍事衝突。

首先,唐將高仙芝,如能堅守信義,在石國國王投降後保證其利益,那麼這場戰爭便可能避免。其次大食呼羅珊總督如能堅守帝國既定的對唐"友好政策",這場戰爭也打不起來。因此,在國家交往中,應該堅持和平友好的政策,並尊重各個國家尤其是小國的利益,同時也要加強交流。

戰爭既是文明的助力者也是文明的破壞者。怛羅斯戰役之前,唐通過西域與大食甚至遙遠的大秦有直接的貿易往來,各國商旅通過這條商路將不同民族的商品、文化傳向四方,加速了各國間的文化交流,促進了世界文化的發展。然而,怛羅斯戰役之後,大食控制了東西方的交通,唐也因國力的逐漸衰微而無力經營西域,這條繁榮了幾百年的絲路漸漸凋敝起來。東西文明交流也逐漸的減少,這對人類文明的發展是一個巨大損失。

這些損失的造成,固然不是怛羅斯之戰的直接影響,但是,正是怛羅斯之戰唐朝軍隊的失敗,使唐朝的威望在西域各國受到了極大的損失,西域諸國逐漸脫離唐帝國,絲綢之路才漸漸中斷。

唐三彩

相關焦點

  • 怛羅斯之戰:唐與大食的西域遭遇戰,影響不深刻而問題最嚴重
    於是,公元751年,唐與大食之間就爆發了怛羅斯之戰。01.怛羅斯之戰,兩大帝國之間的一場遭遇戰公元前200年到300年之間,在世界的東方和西方同時誕生了兩大帝國,一個是西方的羅馬帝國、一個是東方的秦漢帝國。
  • 【7月28日】怛羅斯戰役
    ,雙方史學界都沒有大震撼,但因為西方學者對怛羅斯之戰比較推崇,導致後世越來越出名,甚至被說成是東方滑鐵盧,今天史鑑我們講講這個話題。怛羅斯戰役的準確位置今天已無法確定了,一般認為在今天的哈薩克斯坦與吉爾吉斯斯坦的交界帶,期間有一條古老的塔拉斯河,全長不過500餘公裡,在河谷中遊左岸有一座古城塔拉茲,中文譯為「怛羅斯」,怛羅斯之戰可能並非發生在怛羅斯城,在2015年,塔拉斯大學一個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哈薩克斯坦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白巴科夫教授提出,高仙芝兵敗之地不在怛邏斯城,而在塔拉斯河西岸的「阿特拉赫」(突厥語),所以怛邏斯戰役可能也稱阿特拉赫之役
  • 大唐怛羅斯之戰
    此次發兵還是要翻越帕米爾高原,但這次他們第一戰並不是小勃律,而是屯有吐蕃重兵的連雲堡。高仙芝兵分三路,同時在高原絕地上疾行,最後竟然能做到同時到達連雲堡。唐軍在連雲堡取得大勝,大破吐蕃軍,高仙芝帳下有一員猛將叫李嗣業,身高七尺(2米1),善使陌刀,攻城殺敵,立下赫赫戰功。這裡提李嗣業是因為他還會在怛羅斯之戰以另一種面目再次出現。
  • 大食的經濟文化,是如何傳入唐朝,並在唐朝站穩腳跟的
    穆罕默德怛羅斯之戰大食帝國,與中國的唐王朝大致建立於同一時期,兩國從7世紀後期開始,交往日益頻繁。唐高宗永徽二年(651),當時的大食王奧斯曼·伊本·阿凡的使者第一次到達了唐朝宮廷,這標誌著唐與大食正式建立了外交關係。8世紀初,大食帝國進入了倭馬亞王朝統治時期。這一時期,雖然阿拉伯貴族向東、向北發動了大規模的對外戰爭,但在戰爭之餘,大食帝國不斷派遣使者與唐朝交好,開創了唐朝與西域交往的新階段。
  • 唐朝名將高仙芝戰敗,不僅改變唐朝國運,更改變世界歷史的走向!
    為了先發制人,751年,高仙芝率領漢人和胡人組成的3萬大軍離開碎葉城,向大食進發。雙方在怛羅斯對峙了5天,然而高仙芝手下的葛邏祿部隊叛變,同大食國軍隊同時夾擊唐軍,高仙芝打敗,只帶著數千殘部逃回碎葉城。這場戰鬥也是唐朝和大食國唯一的一次正面的直接交鋒。這場戰鬥的失敗,讓大唐損失了大片領土,唐軍一路退回到帕米爾高原以東。
  • 刺客信條王朝:李萼曾參與怛羅斯之戰,刺客組織登場救下李萼
    又到了刺客信條王朝更新的時候了,這一話的劇情很簡短,主要講述了李萼當年參加的一場戰役,結合旁白可以看出這是唐朝有名的怛羅斯之戰,唐安西軍與大食國之間開啟了一場大戰,這是兩個王朝之間的戰爭,而李萼曾是安西軍的一員,時年二十一歲的他成為了那一場戰鬥中的倖存者之一,在當時的戰鬥中,身負重傷的李萼眼見同伴被抓
  • 大唐帝國和阿拉伯帝國的巔峰對決,影響世界格局的怛羅斯之役
    開元十二年(724年),阿拉伯穆斯林再攻拔漢那,爆發渴水日之戰。此戰仍以阿拉伯兵敗告終。而且原已叛附阿拉伯的康、石諸國復歸於唐。在翻過蔥嶺、越過沙漠、經過了三個月的長途跋涉之後,高仙芝在七月份到達了阿拉伯人控制下的怛羅斯,並且開始圍攻怛羅斯城(今哈薩克斯坦的江布爾城附近)。
  • 非也,曾經慘敗給大食
    在唐朝的歷史上,大唐的佛教文化圈和以大食為代表的伊斯蘭文化圈在怛羅斯( 今哈薩克斯坦江布爾) 打了一場決定中亞與西域未來走向的戰役,同時這也是大唐和阿拉伯國家爭奪中亞的一場決定性戰役,可是這場戰役究竟是怎麼引起來的呢?
  • 唐朝人為啥稱阿拉伯帝國為大食?原因可笑,出現點誤會!
    唐朝的時候,稱呼阿拉伯帝國為大食。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可笑,出現點誤會!地圖唐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比較強大的王朝,不僅僅是武力,還包括文化,影響了周邊很多國家。在唐朝強大的時候,西方強大的則是阿拉伯帝國。阿拉伯帝國的形成,有著很特殊的歷史背景。
  • 這個世界性的宗教「伊斯蘭教」,唐朝傳入中國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
    在此之前,已經有了大批的大食商人來到中國。唐朝時期中國與大食的交往路線主要有兩條,一是陸上的「絲綢之路」,另一條是海路,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是從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到達龜茲、碎葉、恆羅斯,然後到達波斯,從波斯再到大食。海上「絲綢之路」是指從廣州出發,沿海岸向南航行,經過太平洋,印度洋,到達波斯灣。由兩河口上溯到巴格達。中國和大食的聯繫主要是通過這條海道。
  • 杜環的傳奇人生:被阿拉伯人俘虜,飄蕩世界12年,最想的還是大唐
    可惜,高仙芝得意忘形,隨意攻擊各國斂財,讓高仙芝大出風頭的同時,也埋下來了怛(dá)羅斯失敗的隱患。三、怛羅斯之敗多年以後,杜環想起那場五天五夜的戰爭,對最後的突然轉折依然嘆息不已。天寶十年,公元751年。
  • 從《王朝的女人楊貴妃》說唐朝的國際關係觀:不能照搬西方那一套
    崔致遠幼年在長安、洛陽求學,後通過「賓貢科」中進士,在淮南等地做地方官,在唐朝16年,為官之餘從事文學創作和儒學研究,後世稱為「東國儒宗」。電影講述唐玄宗對夾擊阿拉伯帝國的問題是同樣回絕的,原因是擔心沒有了緩衝,就會和東羅馬帝國正面衝突云云。
  • 唯一能與唐朝對抗的國家!究竟歷史上的大食國是什麼樣的?
    我們在看跟唐朝有關的史書時,常能看到「大食國」這個國家,小時候會覺得奇怪,這個「大食國」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呢?裡面的人難道都是大胃王不成?但其實不然,古時候的這個大食國其實是一個綜合實力非常強盛的國家,主要和中國在唐朝有一些交集。下面就讓我來帶大家看看古代的大食國到底和中國有怎樣的交集吧!
  • 安史之亂究竟意味著什麼?為什麼至今國人都無法完全走出其影響?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也是大唐從一個開放帝國向一個內斂國家的轉變。從此以後,盛唐氣象不再,疆土日益緊縮,華夏精神低沉。那麼,安史之亂究竟意味著什麼?為什麼至今國人都無法完全走出其影響?一、安史之亂的巨大影響1、唐帝國隕滅安史之亂爆發之前,唐朝正處於開疆拓土的「帝國時代」。不僅人口恢復增長到8000餘萬,國土面積也達到極盛,廣大的西域被唐軍牢牢掌控,甚至直接和大食帝國接壤,並爆發過有名的「怛羅斯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