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人為啥稱阿拉伯帝國為大食?原因可笑,出現點誤會!

2021-01-13 每日漢字

唐朝的時候,稱呼阿拉伯帝國為大食。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可笑,出現點誤會!

地圖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比較強大的王朝,不僅僅是武力,還包括文化,影響了周邊很多國家。在唐朝強大的時候,西方強大的則是阿拉伯帝國。

阿拉伯帝國的形成,有著很特殊的歷史背景。從6世紀後半葉開始,由於埃及的混亂及拜佔廷和波斯之間的連年戰爭,使得原先的波斯灣-紅海-尼羅河的商路無法通行,商人們改走更為安全的,通過阿拉伯半島的陸路。因此,地處商路中段的商業城市麥加變得繁榮起來。

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開始奉真主之命傳播伊斯蘭教。630年初,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大軍兵臨麥加城下,雙方締結《侯德比耶和約》,兵不血刃下降服了麥加城,居民更主動接受伊斯蘭教。

隨後,阿拉伯半島遠近的各個部落紛紛遣派使者往麥地那表示歸順,少數對抗者遭到鎮壓。自此,阿拉伯半島上的各部落民眾開始以伊斯蘭教為核心建立一個統一的阿拉伯穆斯林國家。

穆罕默德

阿拉伯帝國建立之後,有著626年的國祚,主要有四大哈裡發時期(632年-661年)和倭馬亞王朝(661年-750年)、阿拔斯王朝(750年-1258年)兩個世襲王朝。

強盛的時候,東起印度河及蔥嶺,西抵大西洋沿岸,北達高加索山脈、裏海以及法國南部,南至阿拉伯海與撒哈拉沙漠,國土面積達1340萬平方公裡,是世界古代歷史上東西方跨度最長的帝國之一,亦是繼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拜佔庭帝國之後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

阿拉伯帝國和唐帝國是當時世界上的兩大帝國,為了趕上唐朝,爭奪世界土地,阿拉伯帝國集中全國之力發展軍事水平。但是, 由於重視軍事而忽視經濟發展,導致農業發展落後,內部農民起義不斷。怛羅斯之戰後,阿拉伯帝國無力東進。1258年,阿拔斯首都巴格達被大蒙古國的西徵統帥旭烈兀攻陷,阿拉伯帝國滅亡。

對於阿拉伯帝國的名稱,西歐習慣將其稱作薩拉森帝國,而中國的唐朝則稱呼他為「大食」。這是為什麼呢?

旭烈兀

根據資料記載, 阿拉伯帝國有一支部落離波斯王國很近,這支部落用波斯語翻譯過來就是大食(Tay)的意思。所以,波斯人喜歡用這個部落的名稱來代指整個阿拉伯民族。中國人通過波斯人口中得知阿拉伯人,因此使用大食一詞稱呼阿拉伯人。

早自7世紀中葉起,唐代文獻已將阿拉伯人稱為大食,遼宋時期文獻中的大食一般仍指阿拉伯人。【參考資料:《 阿拉伯世界研究 》、《 國家人文歷史 》 】 (作者:每日漢字)

相關焦點

  • 大食的經濟文化,是如何傳入唐朝,並在唐朝站穩腳跟的
    在阿拉伯興起以前,阿拉伯其中的一個部落——塔伊部就生活在與伊朗相鄰的地區,因此成為伊朗人心目中的阿拉伯人的代表。當時,伊朗境內的波斯人稱塔伊部為「Tacik」,而大食就是波斯語Tacik的音譯,也有學者認為,大食一名來自阿拉伯商人tajir的對音。
  • 怛羅斯之戰是唐朝與大食的正面衝突,還是文明的交流?
    此戰就是史上著名的唐與黑衣大食即阿拉伯帝國的阿巴斯王朝進行的怛(dá)羅斯之戰, 大戰以大唐戰敗而告終。 同時,唐高宗冊封流亡的波斯王子為波斯王。 至此,唐朝勢力範圍已與阿拉伯有了交集,並且唐朝直接支持流亡的波斯王子,在實際已經被阿拉伯控制的波斯依然設置了名義上的波斯都督府。 由此不難看出,唐帝國此時已經以強硬姿態站到了阿拉伯帝國的對立面上。
  • 白衣大食、黑衣大食、綠衣大食是怎麼回事?細數阿拉伯世界的淵源
    什麼是大食呢?我國唐宋時期稱阿拉伯帝國為大食國。大食國存在600多年,期間有分裂、有朝代更迭,歷史非常複雜。為了更好地區分他們,我們按其民族服裝的顏色將其分為白衣大食、黑衣大食、綠衣大食三個帝國。另外,還有一個西大食。今天簡單講講四個大食。
  • 大唐帝國和阿拉伯帝國的巔峰對決,影響世界格局的怛羅斯之役
    阿拉伯帝國首先與吐蕃國結盟,共同立了阿了達為王,然後才發兵攻打唐朝屬國拔汗那國。唐監察御史張孝嵩與安西都護呂休率旁側戎落兵萬餘人,擊敗來犯之敵,奪得中亞重要的屬國拔漢那,威振西域。而中唐名將高仙芝的出現改變了大唐帝國在西域的歷史地位。據載高仙芝是天生名將,姿容俊美,善於騎射,驍勇果敢,通曉韜略兵法。幼時隨父入唐。20歲時被授予將軍。官至安西副都護、四鎮都知兵馬使等職,封密雲郡公。高仙芝為高句麗人,但必須要說明的是,高句麗是隋唐前生活在我國東北地區的民族,有別於朝鮮半島南端的高麗。現在的韓國人哭著喊著要認高仙芝為祖宗,純屬亂認祖宗行為。
  • 非也,曾經慘敗給大食
    在唐朝的歷史上,大唐的佛教文化圈和以大食為代表的伊斯蘭文化圈在怛羅斯( 今哈薩克斯坦江布爾) 打了一場決定中亞與西域未來走向的戰役,同時這也是大唐和阿拉伯國家爭奪中亞的一場決定性戰役,可是這場戰役究竟是怎麼引起來的呢?
  • 大秦、大食、大夏、大宛、身毒、安息等國分別是現在的哪個國家?
    大秦——羅馬帝國《中國歷史大辭典》中是這樣解釋的:漢朝之時,中亞、北亞人習稱中國為「秦」,因羅馬國勢強盛,文物、制度堪與中國媲美,故呼之為大秦。用大秦這個稱呼稱羅馬一直用到了明朝時期。2、大食大食,即與唐朝同時崛起的阿拉伯帝國,唐朝稱之為大食,是波斯語tazi的音譯。大食分為白衣大食、黑衣大食和綠衣大食,以服飾的顏色區分。
  • 950年前後的世界,進入後大唐帝國和後阿拉伯帝國時代
    公元950年,在這個時間點,當年的世界兩極――大唐帝國和阿拉伯帝國――都已成為過去,大唐已亡,阿拉伯帝國則名存實亡,世界進入「後大唐」和「後阿拉伯帝國」時代。1,在我國中原地區是五代十國時期――後漢和後周之交,公元950年,郭威被部下黃袍加身,代漢建周。
  • 阿拉伯世界的三個大食國家(白衣、黑衣、綠衣)簡單的描述一下
    黑衣大食推翻了白衣大食,綠衣大食從白衣大食手裡搶走了埃及。首先是白衣大食,是阿拉伯帝國在四正統哈裡發之後的朝代,一般稱為倭馬亞王朝。諷刺的是,倭馬亞王朝的建立者穆阿維葉是當初穆罕默德傳教時最大的敵人的後代。
  • 唐朝名將高仙芝戰敗,不僅改變唐朝國運,更改變世界歷史的走向!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出塞》公元6到8世紀,除了鼎盛一時的唐朝,在西方的歐亞大陸上也有一帝國處於鼎盛時期,它就是阿拉伯帝國。而阿拉伯帝國也就是當時的大食國,實力非常強大。
  •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大唐兵戰歷史(下)——世界中心帝國的擴張
    壹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中,狼衛要對長安搞恐怖主義襲-擊,其中有提到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大食帝國的軍隊侵佔了他們的家鄉,他們需要大唐天軍來幫他們趕走大食帝國的軍隊。以這個由頭為引子,狼衛們被人利用,跑到長安搞恐襲,想以此脅迫長安的朝廷發兵,助他們奪回故鄉的土地。
  • 我們稱伊朗為「波斯」,那伊朗怎麼稱呼我們?很簡單,只有1個詞
    出於地理位置的關係,中國和伊朗曾經都建立了十分強大的王朝,彼此之間甚至也爆發過戰爭,比如唐朝期間唐帝國和阿拉伯帝國(大食)所發生的怛羅斯之戰,但是更多時候依然是和平共處,兩者比較遠的地理位置
  • 吐蕃與黑白兩道大食都有過交往,有關這個國家的史料記載很少
    至於唐朝和阿拉伯帝國,我們都知道,唐朝和吐蕃的戰爭也是載入史冊的。吐蕃與阿拉伯帝國的關係如何?可以說,吐蕃王朝和阿巴斯王朝(白衣與食)肯定有交集,但倭馬亞王朝(黑衣與食)應該是以貿易為主。因為,當時中亞的霸主還是唐帝國。伍麥葉王朝和阿拔斯王朝是阿拉伯帝國的連續王朝。倭馬亞王朝的統治開始於661年,結束於750年。
  • 唐朝時中國和波斯、大食為瓦罕走廊爭得不亦樂乎
    《漢書》將其記做「休密」,稱該國屬大夏。「初,月氏為匈奴所滅,遂遷於大夏,分其國為休密、雙靡、貴霜等五部翕侯。後百餘歲,貴霜翕侯丘就卻攻滅四翕侯,自立為王,國號貴霜。」 公允地說,貴霜帝國對蔥嶺以南地區的佔領,客觀上有利於該地區的道路安全,也促進了犍陀羅藝術向中國的傳播。 唐朝、西突厥和大食的三家「走馬燈」 唐朝對護密(護蜜)周邊地區的認識,還是比較充分的。
  • 這個世界性的宗教「伊斯蘭教」,唐朝傳入中國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
    在此之前,已經有了大批的大食商人來到中國。唐朝時期中國與大食的交往路線主要有兩條,一是陸上的「絲綢之路」,另一條是海路,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是從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到達龜茲、碎葉、恆羅斯,然後到達波斯,從波斯再到大食。海上「絲綢之路」是指從廣州出發,沿海岸向南航行,經過太平洋,印度洋,到達波斯灣。由兩河口上溯到巴格達。中國和大食的聯繫主要是通過這條海道。
  • 「崑崙奴」是什麼人,唐朝貴族為何對其愛不釋手?
    《長安十二時辰》描寫的就是唐朝時期的長安,唐朝的長安在當時已經是一座國際化的大都市,很多外國人都匯集於此經商,電視劇當中出現黑人其實並不奇怪。也許很多人不知道,黑人在古代被稱之為「崑崙」,而被賣作奴隸的黑人就被稱之為「崑崙奴」。問題來了,唐朝人為什麼喜歡「崑崙奴」,在唐朝「崑崙奴」真的讓貴族愛不釋手嗎?為了找到答案,我們先從「崑崙奴」的歷史說起。
  • 怛羅斯之戰:唐與大食的西域遭遇戰,影響不深刻而問題最嚴重
    同時,在東西方之間的伊朗高原上,還誕生了第二波斯帝國。在這個歷史中,阿拉伯人一直在阿拉伯半島上放牧、經商。帝國是一種文明秩序,而文明秩序一定要有物質基礎。物質基礎才能決定上層建築。按照這個邏輯,阿拉伯地區就不可能產生傲視寰宇的帝國秩序,原因就是物質基礎不夠,簡單說就是窮。
  • 書摘|地名即權力:大食東部的阿拉伯語波斯語爭奪戰
    :從阿拉伯帝國興起到帖木兒朝時期的美索不達米亞、波斯和中亞諸地》,作者:[英]斯特蘭奇,譯註:韓中義,校訂:何志龍,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九色鹿由此可知出現的希臘地名有兩種形式—早期的(阿拉伯語)和後來的(突厥語),如塞琉斯雅(Seleucia)最初被稱作塞琉古(Salūkīyah),後來又稱瑟樂福克(Selefkeh);又如赫拉克裡亞(Heraclia)起初被稱作喜剌可剌(Hiraklah),現代稱為阿剌可利牙(Arākliyah)。塞爾柱王朝在該地的統治結束後,奧斯曼帝國繼續統治,突厥語地名自然替代了早期的希臘名稱。
  • 東壓盛唐西拒大食的吐蕃,如何走上窮途末路?
    (今大理)為屬國,賜號「贊普鍾」(贊普之弟),並攻下劍南的維州(今理縣),時時威脅成都平原的安全;版圖西部,除了將唐朝在西域地區,以安西四鎮為代表的羈縻州統治徹底瓦解後,還向中亞地區拓展,盡收當年唐朝的屬國,與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長期抗衡。
  • 三色大食的格局定型後,整個閃含民族都被阿拉伯化了
    三色大食的格局定型後,整個閃含民族都被阿拉伯化了。阿拉伯人也好、柏柏爾人也罷,包括巴比倫人、埃及人,都是「原始閃含人」(說閃含語的族群)的後裔,熱帶沙漠氣候是這個族群形成的環境基礎。在阿拉伯人憑藉伊斯蘭教崛起之後,原本在地緣結構上處於分裂狀態的閃含諸板塊被奇蹟般地融合在了一起。很多阿拉伯人相信,如果不是以色列橫插一腳的話,他們本來是有機會重現帝國輝煌的。
  • 這個中世紀帝國曾想攻佔中國,結果打贏了決戰,卻沒敢再進一步
    唐玄宗開元三年和開元五年,阿拉伯帝國兩次聯合吐蕃攻打西域都被唐朝擊敗。但這並沒有打擊到阿拉伯人,他們對自己的擴張之路仍然很執著,並趁著唐朝和吐蕃打仗的時候趁機徵服了一些西域小國。開元十二年,阿拉伯帝國希沙木繼位為哈裡發,派軍攻打西域國東拔汗那,渴水日之戰爆發,在突騎施(投降唐朝的一支突厥部落,在西域為唐朝打了不少仗)的協助下,大食軍(阿拉伯軍隊)大敗,傷亡慘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