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時候,稱呼阿拉伯帝國為大食。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可笑,出現點誤會!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比較強大的王朝,不僅僅是武力,還包括文化,影響了周邊很多國家。在唐朝強大的時候,西方強大的則是阿拉伯帝國。
阿拉伯帝國的形成,有著很特殊的歷史背景。從6世紀後半葉開始,由於埃及的混亂及拜佔廷和波斯之間的連年戰爭,使得原先的波斯灣-紅海-尼羅河的商路無法通行,商人們改走更為安全的,通過阿拉伯半島的陸路。因此,地處商路中段的商業城市麥加變得繁榮起來。
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開始奉真主之命傳播伊斯蘭教。630年初,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大軍兵臨麥加城下,雙方締結《侯德比耶和約》,兵不血刃下降服了麥加城,居民更主動接受伊斯蘭教。
隨後,阿拉伯半島遠近的各個部落紛紛遣派使者往麥地那表示歸順,少數對抗者遭到鎮壓。自此,阿拉伯半島上的各部落民眾開始以伊斯蘭教為核心建立一個統一的阿拉伯穆斯林國家。
阿拉伯帝國建立之後,有著626年的國祚,主要有四大哈裡發時期(632年-661年)和倭馬亞王朝(661年-750年)、阿拔斯王朝(750年-1258年)兩個世襲王朝。
強盛的時候,東起印度河及蔥嶺,西抵大西洋沿岸,北達高加索山脈、裏海以及法國南部,南至阿拉伯海與撒哈拉沙漠,國土面積達1340萬平方公裡,是世界古代歷史上東西方跨度最長的帝國之一,亦是繼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拜佔庭帝國之後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
阿拉伯帝國和唐帝國是當時世界上的兩大帝國,為了趕上唐朝,爭奪世界土地,阿拉伯帝國集中全國之力發展軍事水平。但是, 由於重視軍事而忽視經濟發展,導致農業發展落後,內部農民起義不斷。怛羅斯之戰後,阿拉伯帝國無力東進。1258年,阿拔斯首都巴格達被大蒙古國的西徵統帥旭烈兀攻陷,阿拉伯帝國滅亡。
對於阿拉伯帝國的名稱,西歐習慣將其稱作薩拉森帝國,而中國的唐朝則稱呼他為「大食」。這是為什麼呢?
根據資料記載, 阿拉伯帝國有一支部落離波斯王國很近,這支部落用波斯語翻譯過來就是大食(Tay)的意思。所以,波斯人喜歡用這個部落的名稱來代指整個阿拉伯民族。中國人通過波斯人口中得知阿拉伯人,因此使用大食一詞稱呼阿拉伯人。
早自7世紀中葉起,唐代文獻已將阿拉伯人稱為大食,遼宋時期文獻中的大食一般仍指阿拉伯人。【參考資料:《 阿拉伯世界研究 》、《 國家人文歷史 》 】 (作者:每日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