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而張騫手下的副使,出使安息國,也就是如今的伊朗,從此之後,兩個傳承千年的古國正式建立了外交關係,之後的安息國國王,更是給漢武帝帶來了鴕鳥蛋和幻術師。
在絲綢之路上,歷代王朝和中亞這個龐大的文明構築了密不可分的聯繫,安息國的商人,如同一個中轉站,將西方的文化傳達到東方,又從東方,帶過去絲綢和瓷器,影響著世界。
出於地理位置的關係,中國和伊朗曾經都建立了十分強大的王朝,彼此之間甚至也爆發過戰爭,比如唐朝期間唐帝國和阿拉伯帝國(大食)所發生的怛羅斯之戰,但是更多時候依然是和平共處,兩者比較遠的地理位置,決定了相互的相安無事和彼此商業的往來。
那麼為什麼國人過去將伊朗的帕提亞王朝稱之為安息國呢?根據考證表明,「安息」應該是帕提塔帝國主要城市梅爾夫的希臘語發音,或者是帝國創建者阿爾沙克的音譯,加上安息國國民因為信仰宗教的原因,經常進行長時間的禱告和禮拜,故而被稱之為安息。
而到了唐朝以後,人們則將囊括了伊朗在內的阿拉伯帝國稱之為「大食」。這是起源于波斯文TāZi的音譯。其中《舊唐書》記載:「大食,本波斯地。男子鼻高,黑而髯。女子白皙,出輒
鄣面
。」後來,中原王朝又將阿拉伯帝國分裂出來的王朝,稱「綠衣大食」和「白衣大食」,或稱「東大食」、「南大食」和「西大食」等等。
這也讓人感到好奇,古中國稱伊朗為安息
,他們又是如何稱呼我們的?其實很簡單,只有一個詞,這就是「Chin」。
在波斯和中國建立聯繫之前,已經率先和印度取得了聯繫,如今普遍的學者認為,波斯人對於中國的稱呼,來自於印度梵文對於中國的形容:「Cīna」,事實上,大家應該對這個名詞也不會感到陌生,如今英文「China」,也正是由它演化而來。
有意思的是,關於「cina」的由來,至今有多種說法,有人認為,這個稱呼來自於大一統的秦帝國,但是語言學家鄭張尚芳則表示,它指的可能不是秦,而是春秋的國家晉。
這是因為晉國在北方影響更大,而古印度文獻中的cīna,最早見於前330年左右,早於秦朝。而晉國地處邊遠,印度人很有可能是從北方戎狄或胡那裡得知了晉國的存在。
同時也有梵文學者提出,「cina」翻譯過來,是佛語「震旦」的意思,在佛學典籍當中,「東方屬震,是日出之方,故云震旦。」因此這也可能成為了中國
得名
的由來,繼而傳到了波斯,對此你更喜歡哪種解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