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落塵世的創世之光——伊朗波斯宗教簡史

2021-01-09 暮鴞歷史屋

伊朗地處西亞,是東西方眾多文明交融貫通之地。其前身波斯,作為絲綢之路中段的強大帝國,吸收各個文化之所長,又創造出了璀璨的波斯文化。因其神秘而浪漫的傳說,至今吸引著人們的想像力。《波斯王子》、《亞爾斯蘭戰記》,都藉助這一小眾IP繼續絢爛的遐想。

伊朗(Iran)的詞源可以追溯到雅利安人(Aryan),這一烏拉爾山脈南部草原上的古老遊牧民族。他們信奉多神教,崇拜太陽。和其他遊牧民族一樣,他們不是在遷徙,就是在準備遷徙的路上。公元前20世紀至公元前14世紀,他們先後到達了伊朗高原與印度半島並在那裡定居了下來。

「雅利安」一詞在波斯語中意思為「有信仰的人」;在古印度的梵語中意思是「高尚」與「權貴」。

「雅利安人」在納粹德國時期遭到曲解與誤用,由於某種不可描述的原因被希特勒奉為優秀人種。聰明的童鞋們千萬不要上當了!近來,學界更多的用「印度-伊朗人」或是「原始印歐人」取代「雅利安人」的稱呼。

密特拉

公元前2000年前後,雅利安人來到了伊朗高原。然而當地土著——埃蘭人於公元前2700年就早早地在這裡建立了最早的埃蘭王國。雅利安人逐漸與當地居民融合同化,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雅利安國家——米底亞王國,形成了後來波斯人,也就是現在伊朗人的主體。

伊朗高原城邦林立,徵伐不斷。亞述帝國為了埃蘭地區的資源,入侵並滅亡了埃蘭王國;但隨後又被逐漸崛起的米底亞王國所滅亡。

公元前550年,本來安居於伊朗高原西南一隅的居魯士二世(Cyrus II of Persia)經過數十年辛苦經營,推翻了米底亞的統治,統一了各個古波斯部落;還在居魯士圓柱上發布了歷史上第一篇人權宣言;最終建立了波斯帝國。甚至《聖經·舊約》都記載了《巴比倫之囚》的故事為居魯士背書。最終根據他所徵服的領土,所得到的稱號為:「居魯士大帝(Cyrus the Great),波斯國王,安善國王,米底亞國王,巴比倫國王,蘇美爾和阿卡德國王,四方之王」。光看長度就知道當時林立的王國與複雜的環境了。

此後,帝國不斷壯大。在大流士一世治下,波斯帝國達到了鼎盛,其疆土東起印度河流域,西至巴爾幹半島,北起亞美尼亞,南至衣索比亞。

在遷徙過程中,宗教作為文化軟實力被雅利安人傳遍了所到之地。在眾多神祗中,一位名為密特拉(Mitra)的神脫穎而出。

密特拉的意思是「契約、朋友」

不知道是因為在波斯人喜歡立法建立契約的習慣;還是因為商業發達需要契約精神,亦或是早期密契主義的廣泛流傳。波斯人更傾向於將密特拉視為契約之神,並且位置崇高。距今最早有關密特拉的記錄來自於小亞細亞地區的西臺語銘文,該文件記錄了西臺與米坦尼兩國的合約,並提到密特拉是米坦尼的主神;而米坦尼的統治階層正是雅利安人。可見密特拉在雅利安神話系統中的重要地位。

圖1 安條克一世(左)與密特拉神(右)

在印度的雅利安人則更傾向於將密特拉作為「朋友」的意思。由之衍生出了婆羅門教的神祗——密多羅(Mitra),掌管著友誼的力量,同時也是法律與秩序的維護者。除了「密多羅」可以同時用作神名與朋友之外,在波斯古經《阿維斯陀》與印度神曲《梨俱吠陀》中都有相似詩歌:

這是強有力的密特拉/密多羅神

是所有被造物中最強大者

我謹以酒獻上

公元前300年左右,隨著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東徵,希臘文化快速湧入波斯,波斯文化也傳入了希臘。此時的密特拉神受到瑣羅亞斯德宗教改革的影響,在希臘又與當地的密契主義相交融,成了神秘主義秘密教派。希臘人將「密特拉」與希臘太陽神「赫利俄斯」相等同,羅馬人又將他與羅馬太陽神「索爾」相等同,最終使他變成了密特拉教的主神——密特拉斯(Mitras)。但密特拉與密特拉斯信仰之間的連續性仍然有待考證。

傳說,作為太陽神的密特拉斯從洞穴中升起,其屠牛的形象廣泛流傳,但其隱喻意義已遺失。信徒們模仿密特拉斯從巖石中出生,在被稱作密特拉寺的洞穴中進行秘密儀式並宰殺公牛祭祀。公元1世紀至3世紀,密特拉教曾廣泛流傳於羅馬帝國境內,因士兵們的普遍信仰,其職能也從太陽神逐漸轉變為戰神。早期基督教為了吞掉這個強勁的對手,將耶穌(Jesus)的生日——聖誕節定為密特拉斯的生日,12月25日,以拉攏更多信眾的皈依。但誰知道這個日期是不是羅馬人假借密特拉知名,慶祝其他太陽神的節日呢?

圖2 屠牛的密特拉斯

瑣羅亞斯德

希臘羅馬人所接觸到的密特拉崇拜可能已經不再是原來多神教的一個神祗,而是瑣羅亞斯德教神職人員所復興的新形象。原因是公元前600年左右,瑣羅亞斯德就已經對波斯原始宗教進行了改革。「瑣羅亞斯德(Zoroaster)」來自希臘語翻譯,從波斯語直譯為「查拉圖斯特拉(Zarathustra)」,正是尼採大名鼎鼎的作品——《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主人公。他20歲出家隱居山林,30歲受到神的啟示,回到塵世普度眾生,革新了多神教,創立了一神教系統的瑣羅亞斯德教,也稱拜火教、祅教。

圖3 法拉哈瓦——瑣羅亞斯德教標誌

在他這個新宗教中,崇拜光明之神阿胡拉·馬茲達,宣揚善惡對立的二元論。善神阿胡拉·馬茲達代表光明;惡神阿里曼代表黑暗。善的世界裡沒有武器,為了與惡戰鬥,阿胡拉·馬茲達創造了世界與人類,以及火。而火是神最早創造的兒子,象徵神的絕對與至善,是「正義之眼」。每個寺廟都有祭臺燃放聖火。世界就是善與惡,光明與黑暗鬥爭的舞臺。

人具有自由意志,能夠通過棄惡揚善的行為在末日審判中升入天堂。我們可以注意到,所謂善惡是神的判斷,而不是日常所說的好壞。如果自覺的良知作為神的代言,則可以推己及人;如果教會團體作為神的代表,那麼信眾就可能淪為任人宰割的魚肉。

在漫長的千年之間,瑣羅亞斯德教乎沒有變革,逐步被權貴控制,淪為統治工具。它作為波斯各個王朝的國教一直流傳到了伊斯蘭教徵服運動的7世紀。隨著伊斯蘭教的驅趕,瑣羅亞斯德教向東流傳,在古代中國作為「祅教」被熟知,卻一直沒有得到官方地位,到宋朝之後便逐漸消失,融入了民間信仰。如今,在伊朗境內仍有少量瑣羅亞斯德教信徒。

摩尼

面對神職人員的墮落,教義的腐化,歷史並非沒有嘗試,瑣羅亞斯德教所面對最強勁的對手當屬摩尼教。

摩尼教由其先知摩尼(Mani)於公元3世紀創建,借鑑並囊括了當時幾乎所有知名宗教,例如瑣羅亞斯德教的善惡對立、基督教的耶穌崇拜、佛教的輪迴觀念觀、猶太教的天使以及諾斯替的「靈知」。摩尼教的創世同樣始於光明與黑暗的鬥爭。黑暗入侵光明,兩者發生大戰,世界因之產生。光明創造了精神,黑暗創造了物質。

最後,光明戰勝黑暗恢復互不侵犯對立狀態。摩尼教追求光明,因之摒棄黑暗的物質世界,希望通過虔誠的信仰與戒律獲得靈知,回歸光明世界。因之人生被賦予了意義,要藉助靈知達到精神的解脫。摩尼教被認為是第一個現代意義上的宗教,也被譽為世界完美性宗教的代表。摩尼為了保證摩尼教不會隨著自己的離世而變味,親自攥寫了摩尼七經流傳後世。傳入中國後,逐漸演變成了本土化的「明教」

圖4 摩尼教四大聖人

但與其說摩尼教是個宗教,不如說它更多的是一種哲學。它能夠偽裝成任何一個宗教宣傳自己思想。而這一點的便利也是其滅亡的原因。例如,在中亞、印度宣傳時,信眾把摩尼當作未來佛——彌勒的化身。在佛教盛行的大唐,摩尼教將神翻譯成佛,耶穌成了「夷數佛」;摩尼成了「摩尼光佛」,並宣揚摩尼、老子、佛陀三聖統一論。

則老君託孕,太陽流其晶;釋迦受胎,日輪葉其象。資靈本本,三聖亦何殊?成性存存,一貫皆悟道。

——《摩尼光佛教法儀略》

面對群眾,通過教法的辯論可以吸引信眾皈依;然而在面對教團時,雖然摩尼教的理論論辯不一定處於劣勢,但教團卻可以對於這種不聽話的非正統思想冠以「異端」或者「非佛外道」的帽子,通過政治手段予以剷除。如此多樣的形式自然使得信徒難以統一,特別是原旨主義者,拒絕從隱喻意義上理解宗教達成教義共識的他們更傾向於為捍衛自己的信仰而造成教會內部分裂。因此,摩尼教在全球均遭受強力打壓,最終完全覆滅。

圖5 夷數佛

照明派

波斯帝國與(東)羅馬帝國展開了長達幾百年陸陸續續的戰鬥,最終被羅馬皇帝希拉克略取得階段性勝利(想了解更多詳情,歡迎參閱本號前期作品《本以為只是開始,沒想到已是巔峰——希拉克略皇帝的成與敗》)。然而出其不意的是真主旗下阿拉伯文明的崛起。僅23年,薩珊波斯帝國就被阿拉伯人全境徵服。這個時期伊斯蘭治下的異教徒不會被強行剝奪信仰,僅僅面臨一種額外的稅負,不得穿特定顏色的衣服與迎娶穆斯林婦女。

實際上,阿拉伯統治者為了這項稅負,在一定程度上會保留轄區的異教信仰。面對相對包容的阿拉伯統治者,波斯文化與伊斯蘭文化開始快速繁榮,其間湧現了諸如《列王紀》、《柔巴依集》等優秀歷史作品。直到13世紀因蒙古西徵等原因結束。但其向西擴散的影響並未結束,其後又有魯米(想了解更多詳情,歡迎參閱本號前期作品《用「第三隻眼」看世界——魯米》)等波斯/突厥語詩人不斷湧現。

圖6 波斯《列王紀》封面

思想上,12世紀蘇赫拉瓦迪的照明學派有重要意義。為了普及學術,他曾嘗試淡化伊斯蘭教與伊斯蘭哲學的界限。蘇赫拉瓦迪將伊斯蘭蘇非派的「照明說」、新柏拉圖主義與波斯本土思想哲學理論相結合,開創了伊斯蘭照明派。他曾明確的表示,「照明說」的智慧是屬於古代波斯的哲人,「照明說」的法則是建立在光明與黑暗的原理之上的。

照明是理性之光的顯現,理性之光是從脫離了實體物質的完全靈魂中流出的。

事物分為兩類:光明與黑暗。光明是自身有光的物體,黑暗是自身無光的物體。有一種光被稱為抽象的純潔之光,它可能是短缺的、貧瘠的,如理智與靈魂;它可能是富有的、絕對的,從各個方面都不缺乏的,除它之外不再有光,這就是眾光之光——真主本身。整個世界由元素構成,這就是眾光之光的影子。光永恆地滲透在萬有的一切之中。至此,光是既能在自身中顯露,又能顯示其他事物的實體。光就是真主。

到了14世紀,光照派哲學已經在波斯伊斯蘭哲學中佔統治地位。它既是各種思想之大成者,也開創了新的理論道路,使伊斯蘭哲學從向外求索,轉向追尋內心體驗。然而在政治上,波斯在16世紀最終選擇了處於少數的什葉派。同一時期的印度地區的阿克巴大帝施行宗教寬容政策,在宮廷中任用波斯照明派學者法塔胡拉·設拉子為宰輔大臣,授予「國家輔弼」的稱號,將莫臥兒帝國全面推向頂峰。

每個教派都有好的一面,我們應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阿克巴大帝

17世紀的穆拉·薩拉德繼承、批判並發揚了蘇赫拉瓦迪的照明派理論並融入了什葉派的知識體系。從本體論來說,穆拉·薩拉德在構成存在的基本要素問題上,用存在取代了光。但仍然明確了人認識的三種基本類型:啟示、推論與照明。而照明是一種高級的認識方法,是人類達到「終極知識「的必需方法。時至今日,穆拉·薩拉德的伊斯蘭哲學仍佔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什葉派

在全球,約有85%至90%的穆斯林都屬於遜尼派,而伊朗則是少數幾個什葉派國家。

公元7世紀,在伊斯蘭的四哈裡發時代末期,就穆斯林們就繼承人的問題發生激烈爭執,支持倭馬亞王朝的穆斯林是為大多數,被稱為遜尼派;支持阿里後人的派別成為了什葉派,意思是少數派。

16世紀,信奉什葉派的薩法維王朝推翻白羊王朝,重新統一波斯。這時的波斯帝國地緣政治相當糟糕,東邊是莫臥兒帝國,西邊是奧斯曼帝國,兩個都是遜尼派國家。為了避免被強盛的奧斯曼帝國一步步蠶食,並激起國內的團結,國王伊斯邁爾一世立伊斯蘭教什葉派為國教。

但還沒等新生的波斯帝國站穩腳跟,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一較高下,北邊的莫斯科公國與莫臥兒帝國便成了波斯新的心腹大患。波斯主線陷入政權不穩的動蕩時期。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波斯帝國作為絲綢之路中間商賺差價的機會越來越少,這一點正悄悄改變著這個國家的國運。

直到19世紀,靠掠奪起家的歐洲資本家盯上了波斯。又經歷了近百年的壓迫史後,1921年2月,軍官禮薩汗·巴列維發動政變,奪取政權,建立巴列維王朝。國王禮薩汗·巴列維啟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社會改革,並利用歐洲列強的相互猜忌與納粹德國建立了深厚聯繫。

二戰爆發後,英國與蘇聯出兵伊朗,迫使禮薩汗·巴列維退位。1941年,其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繼位。並在二戰後,發動了更為激進的世俗化與現代化改革「白色革命「。但激進的改革卻遭到失敗。關於白色革命失敗的原因,至今仍是人們討論與關注的話題。結果是1979年,伊斯蘭革命爆發,原旨主義宗教推翻了世俗化政權,宗教領袖霍梅尼宣布成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斯蘭教法被寫進法律,伊朗一夜從中東最西化、最現代的國家淪為普通而保守的伊斯蘭共和國。

圖7 伊朗國徽

神說,要有光

波斯-伊朗的歷史令人唏噓不已。在其主流思想發展史中,「光」幾乎貫穿了整個歷史。從最初的太陽崇拜,到密特拉崇拜與密教時期的啟示之光,穿過瑣羅亞斯德教與摩尼教光明與黑暗的鬥爭,到直達世界本質的真主之光。也許,對「光」的崇拜深深根植於這個民族最深的潛意識中。其實質是對世間一切真善美的追求。

祝願世界和平,至少有「光」就有希望。

註:

圖片全部來自維基百科

編輯:大魚

校對:二桿子、伯特利的松果

相關焦點

  • 雅利安人的家園「:「波斯「為何改名為「伊朗「?
    伊朗和波斯兩個概念很多時候是重合的,但總體而言,「伊朗」這一概念的範圍要大於「波斯」。從民族角度而言,國際上一般仍稱當代伊朗的主體民族為「波斯族」,而具有伊朗國籍的,則以「伊朗人」稱呼。至於通行國名為什麼從「波斯」改為「伊朗」,就不得不說伊朗和古代雅利安人的淵源了。
  • 伊朗最美的名信片—— 波斯地毯
    在古代波斯,作家們最早將飛的概念寄托在了具有「魔力之王」稱號的所羅門王身上。傳說所羅門王可以御風而行,風聽從國王的號令,便可直上雲霄,飛毯上空則有飛鳥們相伴,阻擋陽光的直射,所羅門王騎在飛毯上,可以很快到達世界上的任何角落。從那以後,飛毯便出現在伊斯蘭眾多作家的筆觸中。
  • 走進伊朗5000年的國家歷史,分析下古波斯文明有沒有被中斷
    今天小編帶大家走入伊朗的國家歷史,了解一下波斯文明的偉大。一、最早的文明大約在公元前4000多年,伊朗地區就誕生了文明,並先後出現了埃蘭和米底兩個文明高度發達的國家。埃蘭雖然被亞述所滅,但是米底最終驅逐了亞述人,統一了伊朗全境。埃蘭文明是伊朗最古老的文明,創造了古老的埃蘭文字和語言。
  • 我們稱伊朗為「波斯」,那伊朗怎麼稱呼我們?很簡單,只有1個詞
    出於地理位置的關係,中國和伊朗曾經都建立了十分強大的王朝,彼此之間甚至也爆發過戰爭,比如唐朝期間唐帝國和阿拉伯帝國(大食)所發生的怛羅斯之戰,但是更多時候依然是和平共處,兩者比較遠的地理位置
  • 《塵世之光》脫貧攻堅
    塵世之光 名字就很好聽。知道法國人喜歡侯孝賢和賈樟柯,還喜歡伊朗電影,但很難看到法國人自己拍的生活流,尤其是這種瑣碎的市民生活。不知道法國人自己喜不喜歡,畢竟窺伺是人性,看身邊的事,甚至是自己身上的事拍成電影多少有點不痛快,而且還那麼寫實。但外國人看著就很爽啊,原來法國土著就是這樣的生活狀態啊,為了兩塊錢也能和老闆扯皮。
  • 伊朗影后塔拉內·阿里多斯蒂,墜入凡間的波斯美女
    塔拉內·阿里多斯蒂,又名塔蘭涅·阿里多斯蒂,1984年1月12日出生於伊朗,演員。伊朗自古以來,盛產美女,只是尋常不得見。就在去年,在金熊導演賈法·帕納西的2015年作品《計程車》中扮演乘客之一的伊朗人權女律師,就被伊朗逮捕,並判處38年監禁和148次鞭刑。由此可見,如今的伊朗文化界正處在一片「恐怖」之中。伊朗女人出門必須戴頭巾。
  • 伊朗手工藝品、波斯掛毯、日本阿波舞……中外文化聚進博
    中國的傳統泥塑、伊朗的手工藝品、波斯的手工掛毯、日本的阿波舞表演……在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能看到豐富多彩的中外文化。中國的傳統泥塑、伊朗的手工藝品、波斯的手工掛毯、日本的阿波舞表演……在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能看到豐富多彩的中外文化。
  •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一次別離》顯示伊朗世俗和宗教的一次若即若離
    伊朗這個離中國並不遙遠卻顯得陌生的國家,《一次別離》的獲獎價值或許不在於為這個國家捧回第一個「小金人」,而是為這片土地以外的人們展示了這個伊斯蘭國家鮮為人知的社會現實——世俗和宗教的一次若即若離。
  • 為什麼馬雲給義大利寄語《圖蘭朵》,對伊朗卻問候了波斯小昭?
    《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1993年香港在《倚天屠龍記》中,小昭是紫衫龍王黛綺絲和韓千葉之女。她一開始奉母之命,扮相醜陋,混入光明頂,想要盜取乾坤大挪移心法。張無忌本以為這個小丫頭會一直跟隨自己,沒想到在靈蛇島上,小昭為了眾人,決定犧牲自己趕赴波斯繼任教主。從此後,美人一去不復返,成為波斯明教聖女教主的她,終身不得再動情嫁人。小昭,還好沒有「一遇無忌誤終生」,上演苦情低到塵埃的一生。離開無忌後,她有了新的前途,開啟了她高姿態的救國救民統領新國家的人生。
  • 普珥節與伊朗的屬靈戰爭
    是時候為伊朗禱告了! 這個國家正在展開一場激烈的屬靈爭戰,它波及以色列、信徒、該地區乃至整個世界。因此,這也是你的爭戰。 在普珥節這個關於以斯帖的節日中,伊朗(波斯)扮演著雙重角色。 而這座雕像矗立在黎巴嫩的南部,面朝以色列,是故意放置的,象徵著伊朗宣稱計劃「將以色列從地圖上抹去」,以此"解放巴勒斯坦"。 什葉派的伊朗不僅反以色列,而且反基督信仰。根據《開放之門》世界觀察名單,伊朗在迫害信徒的世界排名中處於第9位: "所有波斯人都被視為穆斯林。
  • 我們稱伊朗為「波斯」,那伊朗叫我們什麼?僅1個字,聽著很熟悉
    雖然古巴比倫王朝在公元前8世紀就已經毀滅了,但是他們的後人還是留存了下來,並且早在文明發源之初就往四處擴散,往西去的到了阿拉伯半島,往東去的就來到了現在的伊朗,也就是我們在各種文學影視作品中都常常聽到的「波斯」。
  • 鄭和,為何也被伊朗人看作是「波斯民族的英雄」?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不僅是我們中國,伊朗人也將鄭和看作是「波斯民族的英雄」。這是怎麼回事呢?這要從鄭和的祖上說起。據史書記載,鄭和的祖上曾當過元朝的官員,叫做賽典赤·贍思丁·烏馬兒。這位賽典赤·贍思丁·烏馬兒,在雲南省地方史裡非同小可,他曾擔任過雲南行省平章政事。雲南,是在元朝時期首次建省,因此賽典赤·贍思丁·烏馬兒是歷史上雲南省的第一位行政長官。
  • 一個非典型的穆斯林國家——伊朗旅遊簡明指南,探訪古波斯!
    伊朗是什葉派穆斯林(Shia)的第一重鎮,也是全世界最早皈依了真主的「異民族」,可說的當然不少。不過這篇文章的首旨,不在於談論過去,還是要講伊朗的旅行體驗。談一些歷史的宗教的背景,也只是為了使在伊朗的遊玩能夠更有興味才展開。一伊朗的核心吸引力山川形勝,何處無之?異國的旅行,總是為了要尋當地最最不一樣的地方。伊朗的特色,首要還是在其特異的歷史。
  • 美國制裁伊朗,為何歐洲3個老牌帝國反對,未來伊朗能否變化?
    1.伊歐關係 其實伊朗最早叫波斯,就是與我國唐朝有聯繫的波斯。但波斯在元朝就已經伊斯蘭化了,此後波斯作為一個什葉派國家,在中東地區實力很強。但19世紀崛起的英國,不斷在全球尋找殖民地。
  • 伊朗瑣羅亞斯德教的流變軌跡
    瑣羅亞斯德的傳教活動一開始就困境重重,原因在於其宗教主張與波斯傳統多神教背道而馳,後者對之大張撻伐。42歲時,瑣羅亞斯德傳教活動獲得突破性進展。原因有二:一是他先後使米底國王和王后胡陶莎 (Hutaosā) 放棄了伊朗雅利安人的信仰,皈依了他所傳播的宗教。 二是為了鞏固與米底王室的關係,瑣羅亞斯德把女兒嫁給大臣賈瑪斯帕 (Jamaspa),政治聯姻使得他的傳教事業蒸蒸日上。
  • 你只聽說過波斯貓波斯菊,你知道波斯是哪兒嗎?
    波斯半月,去了6個朋友家裡,聊天,爬梯,郊遊;陌生人間友好信任如兄弟;普通收入家庭,家中也寬敞舒適,樓道上瓷磚乾淨如新;開車雖霸氣,路上卻沒人按喇叭;沒有KTV夜店娛樂場所,幸福感官沒有被麻木,快樂更簡單;受教育程度高,內心豐富富足;美國制裁對經濟衝擊很大,但各階層仍快樂有尊嚴的活著。
  • 小昭可能被波斯商人賣掉了,因為當時已經沒有明教總壇了
    摩尼教創始人為摩尼(公元後216年-277年),創建之地為古巴比倫(今伊拉克,當時已經是波斯帝國佔領下的一個行省),所以準確地說摩尼教的教團總部是在巴比倫,而非波斯本土(今伊朗)。摩尼教的根本教義為二宗三際論,二宗即指代表善的光明、代表惡的黑暗兩種勢力;三際分為初、中、後,可以大約理解成過去、現在和未來;摩尼教所描繪的世界就是明宗和暗宗在三際的不同表現。
  • 歷史上的波斯人為何總是被外族統治?這個民族曾六次在伊朗建國
    波斯人是生活在亞洲西部的一個古老民族,是今天伊朗的主體民族,屬於印歐語系伊朗語族,大多數史學家都認為波斯人是公元前兩千年從中亞進入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後裔。在馬其頓人統治波斯幾百年之後,一個名叫阿爾沙克的東伊朗遊牧民推翻了馬其頓人的統治,建立了強大的安西帝國,但是這個阿爾沙克並不是純粹的波斯人,他屬於東伊朗的斯基泰人,但是他自稱是阿契美尼德王室的後裔。後來安息帝國在與羅馬的戰爭中國力衰竭,進入了軍閥混戰的時代,後來一位法爾西地區的波斯總督統一了伊朗全境,建立了薩珊帝國,薩珊帝國是最後一個傳統意義上的波斯帝國。
  • 梁茵:波斯文明很偉大 伊朗被西方妖魔化
    梁茵:我想非要用一句話來形容的話,就是伊朗這個國家真的是一個被西方媒體妖魔化了的國家,我們都被欺騙了,只有親身到那裡去感受一下才能夠知道什麼是偉大的波斯文明,什麼是伊朗這個真實的國家。阮次山:可以給我們舉個例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