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嫂後代淚目!中芭《沂蒙》再現「家家有紅嫂、戶戶有模範」

2020-12-28 騰訊網

12月26日晚,天橋劇場舞臺在觀眾持久的掌聲中拉上大幕。中芭年度原創大戲《沂蒙》成功首演。這部匯集了中芭老中青三代藝術家真摯情懷與心血的傳承之作,將「家家有紅嫂、戶戶有模範」的沂蒙紅嫂群像呈現於舞臺上,也讓臺下包括沂蒙紅嫂後代在內的眾多觀眾深深動容。

上了年紀的觀眾都知道上世紀70年代,中芭老一輩藝術家們創作的芭蕾舞劇《沂蒙頌》,如今的《沂蒙》就是在《沂蒙頌》的基礎上擴充並創新編排的。

大幕拉開,受邀而來的中國退役軍人藝術合唱團唱響《沂蒙小調》《願親人早日養好傷》等經典老歌,觀眾席爆發出熱烈掌聲。如果說上世紀70年代的那次創作類似於「中篇」,如今的《沂蒙》已經是一部長篇巨製。全劇除了保留原作中英嫂乳汁救傷員核心劇情,也增加了村裡的姑娘二妮送新郎上戰場並最後生死訣別的悲劇。孟良崮戰役中紅嫂們火線架橋的英勇故事也巧妙地與第二條故事線相結合,自然而然展現出來。

雙線結構使全劇內容更豐富,舞臺展現也更從容。有老觀眾評價,上世紀70年代的創作更注重生活化表達,如今的《沂蒙》則更強調情感的表達。如英嫂與甦醒後的八路軍排長一場惜別戲,就是全新編排的。面對英嫂的救命之恩,排長的敬佩、感恩、疼惜之情通過肢體語言層層展現出來。而英嫂的擔心、惦念和鼓舞也化作既想要送別又依依不捨的真摯動作中。這種超越世俗,蘊含著大愛的情感,深深感染了臺下觀眾。

在舞臺聲光科技已非常發達的今天,許多從前難以表現的情節如今可以輕鬆實現。在全景投影的槍林彈雨中,紅嫂們站在光幕形成的冰河中肩扛門板形成浮橋。戰士們利用舞臺景深視覺差,跑在浮橋上爭分奪秒。為了這場戲可以更加逼真,中芭演員們曾在排練階段集體站在遊泳池裡感受水流衝擊帶來的體態動勢。在這場戲中犧牲的新郎小嗩吶,也利用特殊的單腿支撐道具,在舞臺上完成了倒下瞬間的慢動作細節放大表演。

「看的時候我一直留著眼淚,每個故事都讓我心動、心痛……」「火線橋」原型、沂蒙大姐李桂芳的女兒董獻群說,她非常感謝中芭能將這些沂蒙故事搬上舞臺。

中芭團長馮英介紹,此劇是獻禮中國共產黨建立100周年的作品。「中芭幾代藝術家一直在創作上不斷挖掘、探尋、積累,使舞劇能有更具時代感召力與精神內涵的表達,用新時代的作品來讚頌老一輩的革命精神。」她說,中芭希望舞劇該劇能把沂蒙精神在新時代再次傳揚、升華。

相關焦點

  • ...舞團芭蕾舞劇《沂蒙三章》首演—— 用足尖展現沂蒙紅嫂的大愛...
    芭蕾舞劇《沂蒙三章》則用芭蕾詩篇歌頌偉大的沂蒙精神,用足尖演繹講述沂蒙紅嫂的堅毅與無私。「生死相依沂蒙人、多少撼天動地事、幾多壯舉牽夢魂……」一首《又到激情燃燒時》的詩篇,不僅重述著偉大的沂蒙精神,更追憶著沂蒙紅嫂們的英雄事跡與大愛深情。在沂蒙精神的感召下,在觀眾的熱切期盼中,中央芭蕾舞團芭蕾舞劇《沂蒙三章》 4月19日在北京天橋劇場的舞臺上,再為沂蒙紅嫂續寫出新時代的華彩篇章。
  • 沂蒙紅嫂張淑貞走了,紅嫂精神永放光芒!
    劉家義說,張淑貞同志是優秀的共產黨員,是沂蒙精神的忠實踐行者、傳承者,我們要向張淑貞同志學習,在新時代不斷傳承發揚沂蒙精神。龔正、付志方、楊東奇等省領導也以不同形式表示哀悼,並向其親屬表示慰問。張淑貞,女,1914年9月出生於沂南縣馬牧池鄉西官莊,1939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是百歲沂蒙紅嫂、「沂蒙母親」王換於的兒媳,沂蒙新紅嫂於愛梅的母親。
  • 傳承半個多世紀 我們流淚聽完紅嫂的故事
    可哪裡有湯水啊……紅嫂的面孔紅一陣又白一陣,最後她下定決心,毫不遲疑地靠近傷員,把他的頭輕輕地搬起,放在自己的腿上,她迅速地解開了衣襟,把上身向傷員的頭部伏下去……」對於紅嫂的故事,我們並不陌生。但在山東沂南縣馬牧池鄉常山莊村的沂蒙紅嫂紀念館,親耳聽到講解員講述小說《紅嫂》中的情節時,我們卻難掩感動,不禁淚目。因為這本就是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真實故事。
  • 大型原創芭蕾舞劇《沂蒙》2021年臨沂巡演第一站!
    2021年3月6日/7日中央芭蕾舞團大型原創芭蕾舞劇《沂蒙》還將在臨沂大劇院連演2場以足尖芭蕾讚頌沂蒙情深再現可歌可泣的軍民頌歌同時大型原創芭蕾舞劇《沂蒙》也是臨沂大劇院2021年特別策劃「永遠跟黨走原創芭蕾舞劇《沂蒙》以《沂蒙頌》的舞劇基礎為藍本,吸納《沂蒙三章》故事章節,在故事、音樂、舞蹈、舞美等等多方面都有大幅度的突破與創新,用新時代的作品來讚頌老一輩的革命精神。這部劇匯集了中芭老中青三代藝術家真摯情懷與心血的傳承之作,將「家家有紅嫂、戶戶有模範」的沂蒙紅嫂群像呈現於舞臺上。
  • 【五一假期】 5月1日,自駕沂南紅嫂故裡,參加第一屆影視文化節,體驗沂蒙風情!
    這裡哺育了中國革命勝利,孕育了偉大的沂蒙精神!「蒙山高沂水長,軍民心向共產黨」,這裡是舉世聞名的革命老區。抗日、解放戰爭時期,沂蒙老區420萬人口中,有140萬群眾參軍支前,10萬沂蒙兒女血灑疆場。湧現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模人物和一個偉大的英雄群體——沂蒙紅嫂。沂蒙人民與山東黨政軍一起,在這方紅色的熱土上,共同創造了「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
  • 口琴吹奏《紅嫂》
    《紅嫂》是魏仕健老師為葫蘆絲情景影視片本曲改編的葫蘆絲曲,描寫解放戰爭時期,一位解放軍排長在戰鬥中身負重傷、奄奄一息,一位住在山下的農村大嫂從此經過,用自己的奶水救活了這位革命軍人,表現戰火紛飛的年代,軍民魚水情深的感人故事。以沂蒙山民歌為音樂元素,謳歌偉大的奉獻精神!
  • 大眾網·海報新聞特別策劃《面孔》第二十四期:沂蒙紅嫂擁軍記
    大眾網·海報新聞3月20日訊 「戰士們這次肯定有一場硬仗要打。他們的生活保障怎麼辦,我得為他們做點什麼。」
  • 紅嫂之鄉:打造紅色旅遊扶貧「常山模式」
    「紅嫂」唱主角 打造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沂南縣位於沂蒙山區腹地,有「紅嫂之鄉」美稱,乳汁救傷員的「沂蒙紅嫂」明德英、辦起戰地託兒所的「沂蒙母親」王換於、架起火線橋的「沂蒙大姐」李桂芳等沂蒙紅嫂故事就發生在這裡,這裡是「沂蒙精神」重要發源地和「沂蒙紅嫂精神」誕生地。
  • 紅嫂故裡新女性 沂蒙金花綻芳華
    ——山東「沂蒙金花 巾幗向黨」志願服務工程小記文 趙聖君 張偉偉今年的天氣雖冷,山東省沂水縣廣大婦女的心卻是熱的。作為紅嫂故裡的新女性,婦女在沂水縣今年啟動的「沂蒙金花 巾幗向黨」志願服務工程中,發揮著潤物無聲的作用,沂蒙金花投身「美在農家」「關愛老人•情暖夕陽」寸草心志願服務、「婚俗改革喜事新辦」活動中,以女性特有的細膩與柔美,為美麗鄉村建設貢獻著巾幗智慧和力量。
  • 沂蒙紅嫂用自己乳汁救小八路,建國後小八路成大官,是這樣報恩的
    引言日本發動侵華戰爭長達14年,這期間發生了許多抗日英雄拯救民族危機的傳奇故事,除了那些奮戰在前線的英勇的戰士們和抗日名將,還有一些普通農婦為革命隊伍洗衣服做飯,支持抗日的感人故事,比如說我們熟知的沂蒙紅嫂就是農婦中的典型案例,今天我想給大家介紹的這位
  • 建黨100周年獻禮影片《戰火中的雕像》在紅嫂家鄉開拍
    10月20日,CCTV-6重點項目電影《戰火中的雕像》,在位於山東省沂南縣馬牧池鄉常山莊村的沂蒙紅色影視基地開機拍攝,預計拍攝時間為25天。從片方獲悉,《戰火中的雕像》是向建黨100周年獻禮影片。《戰火中的雕像》講述的是雕塑家袁適之,應邀為祠堂先祖塑泥像。
  • 微電影《指尖紅嫂》
    微電影《指尖紅嫂》 《指尖紅嫂》是一部以精準扶貧為時代背景, 描述貧困戶張大志、王翠花 在縣文旅局指尖紅嫂項目扶持和帶動下
  • 中芭推出跨年新春演出季 為觀眾送上「文化大餐」
    原標題:中芭推出跨年新春演出季 為觀眾送上「文化大餐」   12月15日起,中央芭蕾舞團將推出跨年新春演出季,在北京、上海、杭州、泉州等8個城市上演7臺劇目。令人感慨的是,此次演出季距離2019年底中芭的慶祝建團60周年展演季已過去整整一年,頗令觀眾期待。
  • 看圖:走進沂南縣馬牧池鄉,參觀有名的沂蒙紅色影視基地
    在《鬥牛》中,黃渤飾演的形象是一位信守承諾的沂蒙農民。憑藉著精彩的演出,他獲得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就此奠定在行業內的大咖地位。《鬥牛》裡的事情發生在抗戰時期的沂蒙老區,而它也的確主要是在沂蒙老區實地拍攝的。拍攝的地點就在臨沂市沂南縣馬牧池鄉的沂蒙紅色影視基地。
  • 唯美《舞姬》為中芭新春演出季拉開大幕
    挑戰難度最高的古典芭蕾巔峰之作、世界芭蕾藝術大師娜塔莉婭·瑪卡洛娃的畢生之愛、更有中芭當家明星們的全新演繹,以及中芭交響樂團現場演奏的氣勢如虹……讓觀眾朋友們在充滿迷人東方韻味的「足尖史詩」中,再燃古典芭蕾的熱潮。
  • 臨沂:「沂蒙扶貧六姐妹」帶群眾脫貧致富
    70多年前,在戰火紛飛的歲月中,沂蒙人民毀家紓難,勠力支前,孕育了偉大的沂蒙精神,湧現出沂蒙六姐妹、沂蒙母親、沂蒙紅嫂等一大批優秀婦女群像。70多年後,在脫貧攻堅戰役中,以牛慶花、曹淑雲六姐妹為代表的沂蒙人民「寧願苦戰,不願苦熬」,堅決打贏這場新時代的「孟良崮戰役」。  「盯緊黃河灘、聚焦沂蒙山」,臨沂是全省脫貧攻堅兩個主戰場之一。
  • 向建黨100周年獻禮《戰火中的雕像》於沂蒙紅色影視基地正式開拍
    10月20日,CCTV-6重點項目電影《戰火中的雕像》,在位於沂南縣馬牧池鄉常山莊村的沂蒙紅色影視基地開機拍攝,預計拍攝時間25天。從片方獲悉,《戰火中的雕像》是向建黨100周年獻禮影片。《戰火中的雕像》講述的是雕塑家袁適之,應邀為祠堂先祖塑泥像。
  • 【我喜愛的文化經典】電視劇《沂蒙》
    電視劇以沂蒙山著名紅嫂王換於為原型,通過電視劇的形式,將抗戰時期山東莒南淵子崖村民用土槍土炮與日本侵略者戰鬥;山東紅嫂用乳汁哺乳受傷八路軍戰士;沂蒙六姐妹帶領婦女用身體為解放軍架設浮橋;以及各村「最後一尺布做軍裝,最後一把米當軍糧,最後一個兒子上戰場」,支援淮海戰役等等真實而感人的歷史史料,通過影視藝術的表現形式進行再現,劇情真實而負有藝術衝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