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以沂蒙山著名紅嫂王換於為原型,通過電視劇的形式,將抗戰時期山東莒南淵子崖村民用土槍土炮與日本侵略者戰鬥;山東紅嫂用乳汁哺乳受傷八路軍戰士;沂蒙六姐妹帶領婦女用身體為解放軍架設浮橋;以及各村「最後一尺布做軍裝,最後一把米當軍糧,最後一個兒子上戰場」,支援淮海戰役等等真實而感人的歷史史料,通過影視藝術的表現形式進行再現,劇情真實而負有藝術衝擊力。
電視劇以於寶珍一家為生存,為幸福而追隨和參加共產黨,先後犧牲四口人為故事主線展開。通過劇中李忠厚,李忠奉,石頭,二孬,牛四,歲歲爺爺,李月婆婆以及八路軍戰士陳同,李繼長,夏陽,鍾慧犧牲的劇情設計,真實表現了革命年代,共產黨八路軍為國為民勇敢鬥爭,人民群眾真心愛戴的感人故事,大量劇情因真實而令人動容。八路軍戰士李繼長不幸落入日寇手中,日本人答應只要他說不再抗日了,就放了他,繼長的父親李忠厚苦苦勸說兒子「咱就先答應,糊弄糊弄他們,放出來咱還接著幹還不行嘛」,可是李繼長堅決不說「不再抗日」。當扶棺而歸,臥床不起的李忠厚淚流滿面說出:「不就一句話嘛,說了就活,不說就死,俺想不通」時;我想通了什麼是忠誠信念。
村長李忠奉和妻子為了掩護八路軍軍糧,用一鍋下了毒藥的麵疙瘩湯,與日本人同歸於盡。當臨終前,忠奉扶著歪倒的妻子,晃著搖搖欲墜的身體,衝著敵人憤怒喊出「俺不能給兒子丟臉,俺不能給祖宗丟臉」時,我知道了什麼是民族氣節。
殺人不眨眼的土匪頭子劉黑七得到了李繼長遺孤寧寧,向李忠厚勒索1000塊大洋,他得知 「這孩子的父母都是八路,都讓小鬼子給殺了,這是他們唯一留下的骨血……」後,不僅把孩子和錢送還,而且另送800大洋給村子。離開時劉黑七說:「咱這孔府之鄉,到這種時候了,這種大義胸懷還沒放下,你們不愧對咱們這的人」,我體會了什麼是文化力量。
村民李繼存自私膽小怕事,他孫子歲歲病重,羅榮桓政委將盤尼西林全部用來救治孩子,女戰士鍾慧嘴對嘴為孩子吸痰,終於就活了孩子。後來李繼存為了轉送在監中犧牲前的鐘慧託付「誰都不能給看……」的一封信,不惜一家父子犧牲,全家流浪,嚴守「情報」秘密。最後當蓬頭垢面的歲歲和奶奶,媽媽,終於把鍾慧對心上人委婉表達情感的信交給對方時,我感慨了什麼承諾守信。
還有,把牛當成親閨女一樣的村民牛四,為了掩護八路軍的奶牛,被自家牛拖死;運送八路軍軍糧的村民石頭,為掏鳥蛋充飢而從墜崖犧牲;於寶珍為了掩護八路軍的孩子,把自家孫女交給日本人;李陽在日寇監獄裡說「戰友,是世界上最親的人」。
這些劇中故事,用真實可信的故事設計,再現了人民發自肺腑擁護共產黨,愛戴八路軍的真誠感情。
雖然是一部十多年前的電視劇,劇中個個老棉襖,勉襠褲,臉色髒髒的,頭髮亂亂的,但人人目光真誠,質樸,真實地反映了革命老區人民的苦難時期的特色,據說管虎在拍攝《沂蒙》時,為了追求真實感,要求所有演員在拍攝時不許洗頭……。
作為主角的於寶珍,大兒子革命犧牲了,二兒子上,大女兒參加革命了,二女兒也去;把犧牲了的兒子,兒媳的棺木丘在院後,發誓不實現孩子們革命勝利的心願決不下葬。自己作為婦女主任,帶著兩個兒媳和全村婦女,救傷員,做軍鞋,守軍糧,擁軍、支前、學文化,處處先進。但當她競選村長因一票只差落選,又得知丈夫李忠厚把關鍵一票沒有投給她時,就坐在院子當中拍腿打腰地埋怨兒媳,哭罵丈夫。把於寶珍革命積極,珍惜榮譽,不甘落後的心理表演的既有趣,又真實,既感人,又感動,讓人拍案叫絕。
扮演過孫中山,鄧小平等偉人的表演藝術家馬少驊,在劇中用不惜孫子挨餓藏糧度荒,攔媳婦幹革命,不和女人一個桌吃飯,既怕兒子革命犧牲,得知兒子當了團長又開心等情節,把一個安分守己,膽小怕事,妻子眼中「老落後」的農民形象演活了,最後,他用李忠厚在淮海戰役支前任務結束時的壯烈犧牲,升華了角色的感染力。
歷史因犧牲而偉大,藝術因真實而感人。在當下浩如煙海的各種電視劇中,《沂蒙》如同掩在砂石中的美玉,一窺間既令人駐目難移;電視劇《沂蒙》既沒有故弄玄虛的設計,也沒有裝腔作勢的表演,更不見油頭粉面的「鮮肉」,而是用真實感人的故事情節和白描寫實的藝術表現手法,用功崇惟志的藝術態度,致敬地再現革命年代人民同共產黨的魚水深情,更深刻地給出了「人民為什麼選擇了共產黨」的歷史答案。